1、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学习目标1.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2.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重点: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等斗争概况。2.难点:理解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根本原因。自 主 预 习探 新 知一、三元里抗英1背景(1)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2)面对列强的侵略,清政府卑躬屈膝。2概况三元里人民痛击前来抢掠的英国侵略军,并随后两度包围四方炮台。3意义(1)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2)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爱
2、国精神。深度点拨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呈现出的特点(1)自发性,主要任务是抵御外来侵略,彰显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但民族意识尚未真正萌发。(2)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抵御外国侵略的斗争,其历史地位非常重要。二、左宗棠收复新疆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英国、俄国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新疆面临危机。2目的:驱逐阿古柏,收复新疆。3策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4过程(1)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2)18761878年,左宗棠西征,收复了除伊犁外的新疆领土。(3)1880年,左宗棠再次赴新疆统筹军务,建立抗俄军事基地。(4)1881年,中俄签订了改订条约等条约,中国收
3、回伊犁。(5)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三、黄海海战与反割台斗争1黄海海战(1)爆发:1894年9月,中国北洋舰队遭日舰偷袭,黄海海战爆发。(2)概况:“定远”舰管带刘步蟾、“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等率官兵英勇作战,迫使日舰逃离战场。(3)结果:日舰率先逃离战场,北洋水师主力尚存。但李鸿章命令“避战保船”,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2反割台斗争(1)背景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1895年5月,日军在台湾北部登陆,台湾巡抚唐景崧逃往厦门。(2)概况台湾各族人民在邱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痛击日军。1895年10月
4、,台湾全部沦陷,但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3)意义:台湾军民反抗侵略、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思维升华反割台斗争是一次自发反抗列强侵略的斗争,属于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斗争的第一步,体现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四、义和团反帝运动1背景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兴起义和团源于义和拳,是山东、直隶一带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进行反清斗争。3发展1899年底,在袁世凯的镇压下,山东义和团转移至直隶,向京津地区发展。4活动(1)1900年6月,义和团扒铁路、毁电线,阻击八国联军进犯北京。(2)围攻落垡、廊坊一带的侵略军。(3)
5、围攻北京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5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下最终失败。6意义(1)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2)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知识网络(教师用书独具)知识精要1.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台湾民众反割台斗争和义和团反帝运动等,都打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气焰,捍卫了民族尊严。2.中国军民在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所形成的强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变中国为殖民地的企图。合 作 探 究攻 重 难近代前期中国军民反侵略斗争的特点史料一逆夷在三元里一带,恣其淫掠,人人为之发指。予连
6、日与杨汝正劝谕数十乡,激以忠义,怵以利害,于是乡民怦怦欲战。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史料解读从“人人为之发指”和“乡民怦怦欲战”中分析原因。(1)从史料一分析,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体现了什么特点?【提示】直接原因是英军的抢掠激起了民众的愤怒;并非盲目举事,而是经过了一定的宣传发动。史料二据日方记载:“台湾新竹地区,人民就是士兵甚至妇女,都拿起武器,一面呼喊着,一面投入战斗。”台湾民众抗日史史料解读注意史料二出处,关注“人民就是士兵”“甚至妇女投入战斗”等信息所反映的特点。(2)史料二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原因:马关条约规定,割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说明:台湾人民誓死抵抗保卫台湾
7、;人民广泛参与,各阶层积极抵抗。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主要特征1阶层的广泛性近代前期的主要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等。其原因是外国的侵略对各个阶级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具有一致性。2组织的多样性既有政府组织的军事斗争,如黄海海战、收复新疆等,又有人民自发组织的反抗行动,如反割台斗争。3结果大多以失败而结束除左宗棠收复新疆,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外,其余基本上以失败告终。4斗争的阶段性(1)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以反侵略为主,表现为直接对外,原因是列强的侵华方式表现为直接的、公开的武装侵略。(2)辛丑条约签订后,则往往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结
8、合在一起,原因是反动政府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一、近代前期中国反抗外来侵略屡屡失败的原因1从主观上看(1)制度落后: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封建专制统治腐朽,统治者又闭目塞听、愚昧无知,造成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落后。(2)政策不利:清政府战前不做认真的准备;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或战和不定或片面求和,组织抵抗不力。(3)民众动员:清政府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不可能也意识不到人民的反侵略力量,因而不可能发动人民全面参加反侵略战争。2从客观上看:敌我力量对比悬殊。(1)西方国家先后完成工业革命或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经济、军事等方面处于优势地位。(2)20世纪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在侵华问
9、题上的关系以勾结为主,中国人民面临列强的共同侵略。3根本原因落后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二、义和团运动的进步性和局限性1进步性(1)是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反抗精神和朴素的爱国意识。(2)沉重打击了外来侵略势力,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2局限性(1)指导思想上带有蒙昧迷信和盲目排外的落后性。(2)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的领导,对清朝统治者缺乏警觉,斗争中存在严重的盲目性、自发性和分散性。当 堂 达 标固 双 基1近代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是()【导学号
10、:53082048】A三元里抗英B黑旗军抗击日军C义和团运动D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A鸦片战争爆发后,广东三元里村民自发组织了大规模的抗英斗争,成为近代第一次民众自发的抵抗斗争。2新疆有一座晚清名臣的祠堂,悬挂一副楹联:“提挈自东西十年戎马书生老;指挥定中外万里寒鸦相国寺。”它颂扬的是()【导学号:53082049】A曾国藩B左宗棠C李鸿章D张之洞B从“新疆”“晚清名臣”“指挥定中外”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左宗棠。3新史料的发现始终是史学研究的动力。“丹东一号”沉船经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极有可能是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战舰。它是()A“致远”舰B“定远”舰C“靖远”舰D“经远”舰A
11、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战舰是“致远舰”,故A项正确。4台湾义军发表檄文“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这一檄文发布的背景是()A南京条约签订B北京条约签订C马关条约签订D辛丑条约签订C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割让台湾等地给日本,激起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与材料信息“台湾义军”“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信息一致,故选C项。5“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到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该材料反映出的历史本质问题是()【导学号:53082050】A义和团男女平等B反对西方的政治制度C反对洋人的生活方式D排斥外洋一切事物D“电线杆”“火车道”都
12、是工业文明扩展的表现,“毛子楼”也并非都与侵略相关。由此可见,义和团运动排斥一切与洋人有关的东西。6中日甲午战争后,民间组织义和团自发进行的反帝爱国运动最主要的意义是()【导学号:53082051】A导致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阻止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C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D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其灭亡进程C义和团运动以“扶清灭洋”为口号,它打击的对象是帝国主义,但作为一场农民运动,它并没有阻止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命运。但是使列强认识到“瓜分中国实为下策”,从此开始在中国扶植代理人“以华治华”,因此C项是最佳答案。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导学号:530820
13、52】材料一既占上海,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自古夷狄之横,未有甚于今日者。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材料二最恨和约,误国殃民,上行下效,民冤不伸,原忍至今,羽翼洋人,趋炎附势,肆虐同群。义和团档案史料材料三“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瓦德西拳乱笔记(1)材料一中的“又割台湾”“胶州强立埠”分别指什么事件?(2)结合材料一、二,说明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3)材料二反映了义和团对“洋人”和“清政府”怎样的态度?为什么?解析第(1)问,联系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内容分析作答即可。第(2)问,从当时的清政府对内对外的政策方面去分析。第(3)问,联系义和团运动的口号从中分析其态度,原因从当时的国内形势和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方面分析。答案(1)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2)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清政府又实行卖国政策,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态度:灭洋,扶清。原因: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深,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空前激化;对清政府的反动本质认识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