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时间:40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9安徽合肥二模)对流层是地球大气圈的最底层,该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大气的对流运动。下图示意1907年南极布伦特冰架上的哈雷站位置(图)和19571993年哈雷站1月和7月低层大气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图图11月份,哈雷站对流层上界高度约为(B)A1.5千米B8.5千米C12.5千米D22.5千米解析:南极地区近地面1月气温高于7月,则图中b月为1月、a月为7月。由对流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结合图中曲线特征可判断,1月该站对流层上界高度在510千米之间,即B正确。2a月,高
2、度1.5千米以下气温垂直变化的原因是哈雷站所在地(B)A大气削弱太阳辐射B冰面强烈辐射冷却C冰架融化消耗热量D冰面反射太阳辐射解析:图示a月1.5千米以下气温垂直方向上下冷上热,与对流层规律相反,即出现了逆温现象。结合上题分析,a月为冬季极夜期,无太阳辐射;冰面辐射使近地面降温快,导致下部气温低于上部的现象。(2019山东实验中学二诊)最新研究发现,鸟粪可以影响北极气温变化。每年迁徙至北极地区的鸟类,所产生的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会释放约4万吨的氨,氨与海水浪花喷洒出的硫酸盐及水分子混合后,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这些尘埃颗粒物不仅集中在鸟群附近,在整个北极均有分布。图1是拍摄到的北极地
3、区海鸟,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图1图23鸟粪对北极地区气温的影响及其原理是(D)A升高,增强 B升高,增强C降低,增强D降低,增强解析:由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最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结合图可知,尘埃颗粒增强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使北极地区气温降低。4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B)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解析:由材料可知鸟粪被微生物分解后,最终形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尘埃颗粒,影响北极地区的温度。夏季北极地区气温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因此该影响最明显的季节是夏季。(2020江西南昌一模)2018年12月29日,我国南部
4、某地气温骤降,出现大雪天气。29日该地地面没有出现积雪,30日一早积雪开始形成,并逐渐加厚。下图是元旦前后该地逐日气温(四舍五入,取整数值)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512月29日至30日期间,该地温度特点表现为(A)A地面温度降低B大气温度升高C日温差保持不变D不会出现逆温解析:29日出现大雪天气,但地面没有积雪,说明29日降雪到地面后都及时融化了,而融化要吸收热量,从而使地温降低;30日积雪形成并逐渐加厚,则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不断减少,地温不断降低;同时气温骤降也会使地温降低。故A正确。6图示期间,该地大气能见度最好的一天是(B)A12月29日B12月31日C1月1日D1月3日解析:图示31
5、日气温日较差最大,说明该日白天太阳辐射、夜晚大气逆辐射都较强,可能为晴天,空中云层少、薄,大气能见度最好。(2020安徽百校联考)下图示意某区域2015年某月29日08时海平面气压形势。图示天气系统正以75千米/小时的速度东移,据此完成下面两题。7图示M地29日08时的风向为(B)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解析:由图可知闭合曲线里为一局部高压中心。M地位于高压中心东侧,该处气压梯度力大致指向东,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右偏,则风向为西北风。8与29日08时相比,M地风向基本逆转的时间大致是(D)A29日14时B29日20时C30日02时D30日08时解析:图中M点西侧的高压中心和M点大致相隔1
6、0个经度,与29日08时相比,风向基本逆转时,M点应位于该高压中心的西侧对称点附近,即该高压中心东移20个经度。结合图中M地纬度可大致计算出东移20个经度的距离,再结合75千米/小时的速度,可计算出约耗时25小时。(2020山西晋中一模)一般情况下,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是向上输送的,表现为蒸发过程。而在特定情况下,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这就是逆湿现象。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绿洲周边存在绿洲风。据此完成下面三题。9下列地区,最容易出现逆湿现象的是(A)A绿洲边缘的荒漠B荒漠边缘的绿洲C绿洲中心D荒漠中心解析:夏季绿洲是冷源和水汽源,则近地面风和水汽由绿洲向周边荒漠
7、运动,使绿洲边缘的荒漠大气有一定水汽;荒漠地区近地面水汽若遇到降温,就易使水汽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从而形成逆湿现象。10夜晚逆湿出现概率大,原因是夜晚(B)A绿洲风最弱,水汽不容易消散B地表温度低,蒸发弱,易凝结C绿洲风最强,由绿洲输送的水汽多D地表温度低,近地面大气中水汽多解析:荒漠地区夜晚降温快而气温低,蒸发弱,水汽更易凝结。白天荒漠升温快、绿洲升温慢,夜晚绿洲降温慢、荒漠降温快,使绿洲风在白天更强、夜晚减弱;则夜晚绿洲输送的水汽要少于白天,荒漠近地面大气中水汽也会少于白天,故C、D错误。水汽不易消散,并不一定会凝结,而凝结的关键还在于降温,故A错误。11我国西北地区的逆湿现象可能(B)A
8、导致沙漠扩大B改善土壤条件C导致降水增多D加剧风力侵蚀解析:西北干旱区土壤缺水严重,而逆湿现象可以增加土壤或近地面水分,从而改善土壤条件,利于植被恢复,从而减轻风力侵蚀、限制沙漠扩大;逆湿现象使蒸发量减少,降水可能减少。二、综合题(46分)12(2020福建惠安模拟)读北半球某地面水平气压分布图,回答问题。(22分)(1)就气压状况而言,图中A与B中低压中心是B,B与C中高压中心是C。(4分)(2)若该地气压只受温度影响,则A、B、C中地面温度最高的是B。(2分)(3)下图为沿AB作的剖面图,完成AB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9分)气压值PA、PB、PA、PB的大小顺序是PAPBPBPA(或PAP
9、BPBTATBTA(或TATBTAPBPBPA;近地面该地冷却形成高压,该地受热形成低压,气温值由高到低:TBTATBTA。第(4)题,A处高空为低压,等压面下凹,B处高空为高压,等压面上凸。第(5)题,甲处的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共同作用,为西北风。13(2020衡阳县第一中学高考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光线在不同密度的透明介质中传播时,传播方向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称为入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称为折射角(图甲)。许多有趣的光学现象都与折射引起的光线弯曲有关。某些时候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会看到不远的前方路面上好像有一滩
10、积水,车开过去后却发现路面干燥,没有积水。这些“积水”实际上是由于高速公路上方的空气存在密度差异,使天空向下传输的光线因折射而弯曲,将天空的图像“倒映”在了路面上而形成的。这种现象和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成因一致。图乙示意沙漠中海市蜃楼形成过程中光线的折射路径,图丙示意沙漠海市蜃楼的形成过程。如图丙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是光线向下传输时因发生折射而向上弯曲形成的,因此我们看到的海市蜃楼虚像位置往往低于实际物体,这种海市蜃楼叫下蜃景。与此相反,还普遍存在虚像高于实际物体的海市蜃楼,叫做上蜃景。甲乙丙(1)判断高速公路多现“积水区”的季节,并说明此时高速公路上气温垂直分布特点。(8分)(2)根据上述材料,利用
11、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描述沙漠中下蜃景的形成过程。(8分)(3)海面也是海市蜃楼的多发区域,海上海市蜃楼出现时往往伴随着雾气。试分析雾气形成的原因。(8分)答案:(1)夏季。下热上冷,垂直差异显著。(2)沙漠地区晴天多,夏季太阳辐射强,沙子的比热容小,吸收太阳辐射迅速增温,沙漠近地面空气温度较高;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层空气温度较低,密度相对较大;光线自上而下由密度较大的空气进入到密度小的空气,折射角变大;当折射角增大到一定程度,发生全反射而向上照射,形成下蜃景。(3)海上水汽含量丰富;海市蜃楼出现时海面温度低,近海面的空气温度低,水汽析出;海上空气下冷上暖,大气稳定。解析:(1)由题
12、干“这些积水实际上是由于高速公路上方的空气存在密度差异,使天空向下传输的光线因折射而弯曲,将天空的图像倒映在了路面上而形成的”可知,此时实物成像位置降低,说明入射角小于折射角,公路路面附近温度高,空气密度小,高空密度大,天空光线由高密度介质进入低密度介质。在夏季,太阳辐射强,路面比热容小,吸热多,升温快,路面辐射导致近地面温度高,空气密度小,从而出现该现象。此时高速公路上气温垂直分布特点是下热上冷,垂直差异明显。(2)沙漠中下蜃景的形成过程与高速公路上的类似,沙漠地区晴天多,夏季太阳辐射强,沙子的比热容小,吸收太阳辐射迅速增温,沙漠近地面空气温度较高;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密度变小,而上层空气温度较低,密度相对较大;光线自上而下由密度较大的空气进入到密度小的空气,入射角小于折射角;当折射角随密度差异增大而增大到一定程度,发生全反射而向上照射,在人们观察的视野中就出现下蜃景,从而出现了海市蜃楼现象。(3)海上海市蜃楼多为上蜃景,出现时往往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光线由低密度区进入高密度区。伴随着雾气,说明近海面温度低,空气密度大,所以雾气形成的原因是海上水汽蒸发旺盛,水汽含量丰富,海市蜃楼出现时海面温度低,空气密度大,近海面的空气温度低,水汽凝结形成小水滴;海上空气下冷上暖,大气稳定,风力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