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634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全国市级联考》福建省宁德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查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I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宋代是我国古代出版业的“黄金时期”与“经典时期”。宋代奠定了我国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为我国此后的文化传播做出了伟大贡献。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是宋代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全面发展的产物。宋代立国之初,即确立了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所谓“兴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终宋之世,未改初衷。这是宋代出版业发达的根本原因。宋太宗倡言:“夫教化之本,治乱之源,苟无书籍,何以取法?”可见,宋代出版业的发达,首先就是宋代重文政策的必然结果。宋代的出版政策,总体上同其“文治”政策

2、是完全一致的。因而宋代出版政策较之前代,也是较为宽容与自由的。宋代对出版业的政治管治,也主要限于时事政治、边事、国家政治内幕、伪书、党争中人之书籍。总体而言,宋代书籍出版审查、管理、惩治的政治环境是较为宽松的,而其实际管治效果的宽松则又使这种宽松变得更甚。这也是宋代出版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原因。宋代建立了一整套文官制度,其庞大的文人官员队伍,不仅从政治制度上,而且从作者、出版者、传播者、读者诸方面,为宋代出版业造就了一支具有等量效应的国家出版团队。从政府出版的角度考察,这一队伍又是宋代政府出版人力资源的主体。以宋代一国之官员队伍作为其书籍出版的人力资源库,岂有书籍出版不发达之理乎!南宋地方官往往把

3、校雠及出版图书作为美好政绩。王明清记载:“近年所至郡府,多刊文籍,且易得本传录,仕宦稍显者,家必有书数千卷”文官制度促成了出版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的制度化,并使得出版制度与国家制度一体化。国家政治及文化与书籍出版媒介实现了制度化联姻。文官制度也必然成为书籍出版制度、体制及机制的制度保障。宋代扩大、创新并完善了科举制度。宋太祖积极倡导并推行科举改革的平等理念,以使“文治”政策推广到社会各个层面。这一科举理念不啻为科举史上的一次观念革命,打破了世家垄断的科举传统,为天下所有读书人平等地参与科举敞开了大门,同时也为书籍出版培养了政策层面上最大的潜在读者群体。宋代通过科举考试不仅录取了大批人才,尤为重要

4、的是在全国树立了学习与阅读的普遍理念,成为直接推动出版业发展的社会文化动力。而且,中举入仕者一旦成为上述文官体系中的一员,则又以文官体系的因子显示出其对书籍出版的价值与意义。在科举核心价值的带动下,宋代的整体教育及平民教育也获得了全面的发展。宋代书籍出版与教育发达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教育发展促进了书籍出版,书籍出版也促进了教育发展,从而导致了书籍出版与教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教育发展为书籍出版培养了一个持续的巨大的社会性阅读阶层与书籍消费群体。科举教育的现实功利性是教育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更为重要者,是教育的发展在宋代社会普遍树立了重视教育与阅读的社会公共观念,而这一观念是书籍出版的教育主因(摘编自

5、田建平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代崇尚文治,确立以文立国、以文治国的基本国策,这为宋代出版业发达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B宋代出版政策和“文治”政策总体一样,都较宽容与自由,这是宋代出版发展与繁荣的重要原因。C宋代科举理念打破了世家垄断的科举传统,在政策层面上为书籍出版培养了最大的潜在读者群体。D宋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书籍出版,同时也在宋代社会普遍树立了重视教育与阅读的社会公共观念。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宋代出版政策较为宽容与自由,但对涉及国家安全、军政稳定等方面的书籍出版还是有政治管治的。B宋代重文政策催生了数量庞大的文人官员,他们既是

6、书籍著作者、出版者,也是书籍传播者、读者。C文官制度促成出版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的制度化,也为书籍出版制度、体制及机制的制度提供保障。D科举教育的现实功利性促使广大学子购买并阅读书籍、从而促进书籍出版和教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代出版业的发展与繁荣,毫无疑问与宋代奠定的书籍雕版的出版方式及雕版书籍的基本范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B宋太宗认为可从书籍中取法前代教化之法、治乱之策,书籍是文治的本源;可见宋代重文政策促进了出版业的发达。C王明清记载的郡府“多刊文籍”,说明南宋地方官往往把出版图书作为美好政绩,这间接促进了宋代书籍出版的发展。D宋太祖倡行科举改革的平

7、等理念,让天下读书人都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而中举入仕,显示了书籍出版的价值与意义。【答案】1C2D3D【解析】1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需要仔细审题,找到每个选项在原文中对应的位置,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3试题分析:D项强拉因果,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五段,原文为“中举入仕者一旦成为上述文官体系中的一员,则又以文官体系的因子显示出其对书籍出版的价值与意义”,并不是“宋太祖宋太祖倡行科举改革的平等理念显示了书籍出版的价值与意义”。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一般是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混淆未然与已然、部分与整体”等类型,答题

8、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找出答案。本题D选项就属于强拉因果。其他三个选项中A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一段,B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二段,C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三段,通过与原文比对,可知这三项都是正确的。(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好东西在哪里黄建国胡军胜在外头打了两年工,然后回来了。他对人说:“城里好是好,但好东西全是别人的。好吃的好喝的是别人的,女人是别人的,轿车是别人的,连拉屎尿尿的地方都是别人的。好有什么用?不如回到村子里,我是我自己的。”话虽这么说,可过了几天之后,胡军胜觉得梅庄其实很没有意思。梅庄跟其他村庄一样,早上天一亮,家家打开头门

9、,用扫帚在门前划拉几下,接着,你出来我进去,一整天忙忙碌碌的不知干些啥名堂;太阳一落山,暮色四合,家家门户紧闭,街上一片漆黑又悄无声息,好像整个村庄钻到地底下去了,好像地球上没有这个村庄了。所以,胡军胜觉得梅庄真的很没有意思。上午十点多钟,胡军胜走出家门,穿过街道,离开村子径直到北边的阳峪岭去。他想在那儿寻一阵子清净。事实上家里也够清净的,麦子已经下种,又没有别的事情可做。不过,胡军胜不喜欢家里的感觉,因为他父亲胡庄庄总吊着个长脸在院子里走来走去,不时为布尔山羊的事唉声叹气,让人不舒服。节令已过寒露,搭眼望去,四周一片乱糟糟的。果园的树叶还没有落尽,玉米杆横七竖八地散落在地里,麦苗只探出一点黄

10、芽,连土坷垃都遮不住。胡军胜不看地上,看天空。他看见空中有一只鸟在飞,他仰起脸朝它吹了一声口哨。翻过底角沟,又过一道梁,沿着一条弯曲的小路就到阳峪岭的最高处了。胡军胜找到一个合适的斜坡半躺下去,用胳膊肘支着头,眯起眼打量梅庄。他从来还没有隔开这么一段距离认真地打量过梅庄呢。冬天尚未到来,太阳依然温暖,明亮的光线如同绸缎一样又柔软又光滑。从眼缝望出去,梅庄渐渐模糊,变成了一条黑色的细线;睁大眼,它又清清楚楚了。哎,这个梅庄哎。在深而远的天空下,在岭坡平缓的地方,梅庄被树木遮盖着,不像一头牛,也不像一只羊,而像一块贴在地上的膏药。哎,膏药,胡军胜说,真的像膏药。胡军胜想,梅庄夜晚的街道太黑太静了。

11、胡军胜想,梅庄应该有点什么事,它不能老没有事。胡军胜这么想着,睡着了一会儿。胡军胜呼的一声坐起来。胡军胜揉揉眼走下阳峪岭。胡军胜推开他家果园房庵的门。胡军胜愣住了。屋子里烟雾缭绕,四五个半大不小的孩子围在一起玩扑克牌。胡军胜惊讶地说:“你们干什么?”很显然那是几个逃学的初中学生,个个嘴里叼着烟,扭过头,表情怪异地对胡军胜笑。一个说:“上午的课没意思,老师胡讲呢。”另一个说:“我们死活念不进脑子里去。”胡军胜像他父亲那样哦了一声,说:“你们,看看这梅庄,像一块膏药。我以前没有用功念书,不然,城里的好东西就有我一份了。你们,自毁前程啊。”几个初中生哗的一声笑起来,说:“考不上学的人一茬子呢。我们跟

12、你一样。管屎那么多。”胡军胜也笑了。但胡军胜忽然一挥胳膊吼了一声:“出去!”他又说:“都滚出去!”他从墙角扛起一根木椽走出来,他是到房庵里去取那根木椽的。下午,胡军胜在他家门前的街道边竖起一根木杆,然后找到村上的电工梅跃进说:“扯二十米电线,接一只电灯挂起来。“梅跃进眨巴着眼睛说:“我不明白你的意思。”胡军胜说:“村子里应该有点事。夜晚太黑了,没一点人气。”梅跃进绕着胡军胜转了一圈,上下打量着他说:“你给街上扯电灯,让梅庄变得亮堂?”“我不想让黑夜淹没了村子,看上去像一块膏药。”“胡军胜哎,你进城打工两年,叫人认不得你了。”“城里没有黑夜,街道和广场彻夜通明。”“地方不一样哎。”“好地方都这样

13、。依我看,梅庄应该发生点什么事情。”“好,你弄嘛。”电工梅跃进说,“我现在就给你接线。你哪怕在灯下耍猴呢。不过,电线得从你家电表里走。”这时候,胡军胜的父亲胡庄庄突然冲了过来。他说:“我不同意!”左手在屁股上拍打了两下。他右手牵着一只布尔山羊,刚从双庙镇赶集回来。这只羊让他伤透了脑筋,五个月前两千多元买进,今天买主只出到三百元。他两眼通红,愤怒地瞪视着胡军胜。胡军胜对他父亲说:“这是我自己的事,你回。”“我不同意!”胡庄庄说。他倒了一下手,右掌又拍打在屁股上。“鳖大头才耗财呢!”但是,胡军胜的父亲胡庄庄没有能够阻止胡军胜。当天晚上,梅庄的街道上亮起了一盏黄灿灿的电灯,一群猴子追逐打闹到小半夜。

14、不久,梅庄果然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一只布尔山羊被吊死在灯下的木杆上。(选自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黄建国卷)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在人物关系的参照之中塑造胡军胜的形象。如他对逃学孩子的呵斥,梅跃进对他的评价,父亲的反对等,具体地表现了他的个性。B小说多处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如“觉得梅庄其实很没有意思”“觉得梅庄真的很没有意思”等,表明他对家乡现状的绝望。C小说叙事简洁,描写生动,语言质朴,多用口语,又掺入方言,如“管屎那么多”“鳖大头才耗财呢!”等,呈现出鲜明的乡土色彩。D小说结尾写“果然发生了一件天大的事情” 吊死布尔山羊,呼应上文,暗示胡军

15、胜试图改变一潭死水的梅庄的愿望落空,耐人寻味。5小说中的胡军胜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6小说以“好东西在哪里”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答案】4B5小说中的胡军胜是新时期一个渴求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而又迷惘的农民工(1分)。具体表现为:(1)有想法而无明确目标:他羡慕城里的生活,渴望改变梅庄膏药式的现状,却没有明确的目标;(2)见过世面,有忧患意识却找不到好的出路:在城里打工的他为梅庄的死寂而担忧,为玩扑克的逃学孩子而着急,而无具体对策;(3)有主见、敢实践却无良方:他不顾父亲反对,从自家电表接线给街上扯电灯,结果也改变不了梅庄的落后。 6(1)标题设问,设置悬念,激发阅读兴

16、趣。(2)点明线索,推动情节发展:“好东西在哪里”的念想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是行文线索。(3)呼应结尾,形成反差:胡军胜怀揣“好东西在哪里”的困惑,试图改变梅庄“老没有事”的“膏药”般的现状,结果却事与愿违。(4)突出主人公思想性格:胡军胜渴望梅庄拥有“好东西”并执意而为,而现实却与其愿望相悖,为此他惶惑、纠结。(5)暗示小说主题:小说围绕胡军胜为梅庄寻找“好东西”而努力一事展开叙述,揭示当下农村与城市发展不均衡的现实,引发人们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思考。【解析】4试题分析:B项“表明他对家乡现状的绝望”这一说法不当,由下文给村庄安露天电灯,希望村庄像城里一样,教训几个逃学的初中生,可知他对家

17、乡现状应是“失望与不满”。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四个选项既涉及了对人物心理、写作手法的分析,也涉及了对小说情节和主题的探讨,解答时注意整体阅读小说,理清小说的情节脉络,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总结写作技巧,概括小说的主题,然后对照选项一一排除,找出答案。5试题分析:由胡军胜进城短暂打工后又返回了农村的情节可知,他是一个生活在新时代的农民工形点睛: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第一,看标题是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否点明主要事件;第二思考与主旨的关系:是否文眼,能否揭示小说主题,能否表明作者的情感态度;第三思考与人物的关系:能否表明人物性格,是否显示作者对人物的评价

18、和态度;第四看手法:是否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第五,思考与情节的关系:是否起到线索作用;第六,综合上述思考所得总结出答案。本文的标题“好东西在哪里”既是行文线索,又突出了人物性格和主题,另外还要考虑到这个句子是疑问句,因此还要答出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写书所谓“写书”,就是从事学术研究。霍先生有句名言:“我的岗位工作是教学,所谓研究,其实是备课。”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必须求真求是,甚至要敢冒风险。自1958年开始,霍先生就因其出版的文艺学概论受到冲击。“文革”之初,又因发表试论形象思维一文,被点名批判,扣上“

19、为反革命修正主义文艺思潮提供了理论基础”的帽子。抄家、游街、挨斗、扫马路、扫厕所,到最后关牛棚、劳动改造,这些都没能改变先生的学术个性。平反之后,他又写了再论形象思维的长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这样的精神追求,可用他的一句诗来概括:“浩气由来塞天地,高标那许混风尘。”学术研究需要宽广的视野。霍先生曾在“断代”的研究内容与非“断代”的研究方法一文中强调,“断代”的研究内容不能用“断代”的研究方法。就研究唐诗说,不应割断它与唐以前、唐以后诗歌发展的联系,尤其不应忽视唐诗与今诗的关系。也正是这样的研究视野,他的研究显示出宏大的气魄。如论白居易的田园诗一文,直接溯源至先秦时代的诗经七月,然后经陶渊

20、明、王维等发展,中国的田园诗形成了两条线索:一是“田家乐”,二是“田家苦”,再通过对白居易田园诗的分析,认为白居易是“田家苦”线索的继承者和杰出代表。学术研究要创新。霍先生经常引用南齐书文学传论的一句名言鼓励学术创新:“若无新变,不能代雄。”他的研究,重视资料的挖掘和阐释,如对于西厢记的研究,从西厢记简说到西厢述评,再到后来的西厢汇编,把西厢记有关的问题、资料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把研究结论建立在扎实的材料基础之上。先生的研究,重点在于唐宋诗词,尤其是对杜甫、白居易予以特别关注。青春集中显示,在大学本科阶段,他就已发表七篇研究杜甫的论文,展现出青年学者的锐气和创新精神,此后对杜甫的研究更加深入。

21、学术研究需要理论支撑。霍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建立在他雄厚的文艺理论基础之上。他自己除撰有文艺学简论诗的形象及其他等著作之外,还整理了大量古代文艺理论著作,如校注滹南诗话瓯北诗话原诗等,主编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中国诗论史等,并且把这些理论运用到古代诗文的研究实践当中,因而成就斐然。学术研究还要有广泛的交流。1982年3月,霍先生主持召开首届全国唐诗讨论会,名家云集,气氛热烈,当他在开幕致辞中说到“我们的这次全国性的唐诗讨论会,新中国成立以来是第一次,唐代以来也是第一次”时,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在这次会议上,程千帆先生给他题写斋榜“唐音阁”,从此,“唐音”走遍全国,走向世界。霍先生晚年仍然笔耕不

22、辍,2001年,出版唐音阁论文集唐音阁译诗集等系列著作。2010年霍先生90寿辰时,他亲自整理编撰的霍松林选集(十卷本)正式出版,集中体现了其学术成就。写诗也是霍先生“写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少年时期写的抗战作品,如卢沟桥战歌惊闻南京沦陷,日寇屠城八百壮士颂等,真实反映了抗战历史,把自己的心声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因此,1995年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之际,中国作家协会特将先生列名于“抗战时期老作家”名单中,颁赠“以笔为枪,投身抗战”的奖牌。霍先生的诗词创作,独树一帜,引领风气,正如程千帆先生所言:“松林之为诗,兼备古今之体,才雄而格峻,绪密而思清。”他还呼吁当前的诗词创作必须求变求新,率先主

23、张用新声新韵取代旧声旧韵,并用新声新韵创作七律。2008年12月20日,“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颁奖大会暨5位诗家作品集首发式,在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霍先生成为首次颁发的“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5位获奖人之一。书法也是霍先生“写书”的一个重要部分,他的字就像他的诗一样“刚健含婀娜,韶秀寓清淑”。书法家钟明善先生曾概括霍先生的书法特点:“方圆兼备,疾涩得体,寓刚于柔,潇洒自若。”先生自撰、自书的香港回归赋等作品,气势恢宏,刚劲有力,给人以美的享受。“学海珠玑光简册,诗坛星月耀乾坤”,这是霍先生献给首届全国唐诗讨论会的诗句,用来概括先生的学术风范也十分恰当。先生离开我们了,但“唐音”永存,他的著作将

24、永远流传、光照千古。(摘编自张新科霍松林:“唐音“永存,原文刊于光明日报2017年2月22日第16版)相关链接:“如果知识很渊博,却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和论著,那就是有知无能,也就是古人讥笑的两脚书橱,对学术文化的发展起不到重要作用。“(霍松林)(引自访著名古典文学家、文艺理论家霍松林)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霍松林认为“断代”的研究内容不能用“断代”的研究方法,研究唐诗,应注意它与唐前后诗歌的联系,也要关注与今诗发展的关系。B霍松林论白居易的田园诗一文指出:中国田园诗发展有两条线索“田家乐”与“田家苦”,白居易是后者的继承者和杰出代表。C霍松林古典文学研究

25、成就斐然,是源于他大学本科阶段就具备的学者锐气和创新精神,以及他的开阔的学术视野、坚持不辍的笔耕。D霍松林创作的卢沟桥战歌等作品,真实反映了抗战历史;因而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时,他被列入“抗战时期老作家”名单。8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A1982年召开的首届全国唐诗讨论会上,程千帆为霍松林题写斋榜“唐音阁”,此后,“唐音”日渐享誉国内,声播海外。B“浩气由来塞天地,高标那许混风尘”这两句诗概括了霍松林先生凛然正气,孤芳自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个性精神。C霍松林西厢记研究成就卓著,这表明要想在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应努力改进研究方法,拓宽研究思路。D文章引用的诗句、

26、他人的评论等,突出表现了霍松林的风骨、才情与学养,起到充实文章内容、增强报道真实性的作用。E本文题为“写书”,分别从文学研究、诗歌创作、书法等方面介绍了他的贡献与成就,选材典型,条理清晰,详略得当。9霍松林先生认为,学术研究要做到“知能并重”,不做“两脚书橱”。他如何做到“知能结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7C8BC 9(1)“知”的层面:学术研究要有求真求是的态度,扎实的材料积累,有雄厚的理论素养,有开阔的学术视野;(2)“能”的层面:学术研究要勇于创新,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持续深入,不断写作,要多方涉猎。【解析】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到选项对应的区

27、间,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对,找出答案。C项“源于他大学本科阶段就具备的学者锐气和创新精神,以及他的开阔的学术视野、坚持不辍的笔耕”,原因分析不周全。由原文可知,还应包括“求真求是”“敢冒风险”的精神,“雄厚的文艺理论基础”,“广泛的交流”。 科*网8试题分析:B“孤芳自赏”理解不当。C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四段,选项中“这表明古典文学研究要努力改进研究方法,拓宽研究思路,才能取得丰硕成果”分析不当,应该说,这表明古典文学研究要充分占有资料并深入挖掘阐释,才能取得丰硕成果。点睛:本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写作手法的鉴赏,其中A项分析传主的经历;B项分析传主的精神

28、品质;C项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D项分析传记写作手法的,重点考查传记中使用引用的作用;E项整体评价文章的选材及结构手法。本题解答的方法是:解读标题,确定文章主要内容及传主主要成就;快速通读全篇,抓住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9试题分析:从题干要求可知本题解答时要分别从“知”“能”两个层面分析。“知”就是知识,“能”就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于翼,字文若。孝闵帝践阼,出为渭州刺史。翼兄寔先莅此州,颇有惠政。翼又推诚布

29、信,事存宽简,夷夏感悦,比之大小冯君焉。时吐谷浑入寇河右,凉、鄯、河三州咸被攻围,使来告急。秦州都督遣翼赴援,不从。寮属咸以为言。翼曰:“攻取之术,非夷俗所长。此寇之来,不过抄掠边牧耳。安能顿兵城下,久事攻围!掠而无获,势将自走。劳师以往,亦无所及。翼揣之已了,幸勿复言。”数日,问至,果如翼所策。明帝雅爱文史,立麟趾学,在朝有艺业者,不限贵贱,皆听预焉。乃至萧撝、王褒等与卑鄙之徒同为学士。翼言于帝曰:“捴,梁之宗子;褒,梁之公卿,今与趋走同跻,恐非尚贤贵爵之义。”帝纳之,诏翼定其班次,于是有等差矣。明帝崩,翼与晋公宇文护同受遗诏,立武帝。遭父忧去职,居丧过礼,为时辈所称。寻有诏起令视事。武帝以

30、翼有人伦之鉴,皇太子及诸王等相傅以下,并委翼选置。其所擢用,皆民誉也,时论佥谓得人。晋公护以帝委翼腹心内怀猜忌转为小司徒加拜柱国虽外示崇重实疏斥之及诛护帝召翼遣往河东取护子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翼曰:“冢宰无君陵上,自取诛夷。元恶既除,余孽宜殄。然皆陛下骨肉,犹谓疏不间亲。陛下不使诸王,而使臣异姓,非直物有横议,愚臣亦所未安。”帝然之,乃遣越王盛代翼。建德二年,武帝将东伐,遣纳言卢韫等前后三乘驿诣翼问策焉。翼赞成之。及军出,诏翼自宛、叶趣襄城。旬日下齐一十九城。所过秋毫无犯,所部都督辄入人村,即斩以徇。由是百姓欣悦,赴者如归。隋开皇初,翼入朝,上降榻握手极欢。数日,拜太尉。三年,薨于本位。(选自

31、北史,有删改)【注】(1)麟趾学:北周学校名。(2)冢宰:即太宰,位次三公。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翼兄寔先莅此州 莅:来到B皆听预焉 听:听凭C与卑鄙之徒同为学士 卑鄙:低微鄙陋D冢宰无君陵上 陵:侵犯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晋公护以帝委翼/腹心内怀猜忌/转为小司徒/加拜柱国/虽外示崇重/实疏斥之/及诛护/帝召翼遣往河东取护子/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B晋公护以帝委翼腹心/内怀猜忌/转为小司徒/加拜柱国/虽外示崇重/实疏斥之/及诛护/帝召翼遣往河东取护子/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C晋公护以帝委翼/腹心内怀猜忌/转为小司徒/加拜柱国/虽外示崇重/实疏斥之/及

32、诛护/帝召翼/遣往河东取护子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D晋公护以帝委翼腹心/内怀猜忌/转为小司徒/加拜柱国/虽外示崇重/实疏斥之/及诛护/帝召翼/遣往河东取护子中山公训/仍代镇蒲州/12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于翼从政治军,宽严相济。担任渭州刺史,以诚相待,严守信用,施政宽容简约;率军伐齐,所部都督擅自进入别人的村庄,当即被斩首示众。B于翼多谋善断,才能出众。凉、鄯、河三州被围,秦州都督派于翼前去援救,于翼力排众议,拒不发兵;武帝伐齐之前,多次派人向于翼问计。C于翼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他受命负责皇太子和诸王等相傅及以下官员的挑选工作,经他选拔的官员,都受到民众赞誉,也深得当时舆论好

33、评。D于翼数朝为官,颇受重用。明帝驾崩,于翼与晋公宇文护同受遗诏,拥立武帝;开皇初,于翼入朝,皇帝走下坐榻与他握手极欢,后又拜他为太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遭父忧去职,居丧过礼,为时辈所称。(2)元恶既除,余孽宜殄。然皆陛下骨肉,犹谓疏不间亲。【答案】10A11D12C 13(1)(于翼)遇父亲去世守丧离职,服丧超过礼节,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2)元凶(首恶)铲除后,余党也应消灭,可是这些人都是陛下的兄弟(至亲),况且说关系疏远者不参与关系亲近者之间的事。【解析】10试题分析:“莅”字的常用义项有三个:治理,通知,管理,如,莅政,莅官;来到,如,莅临;形容水声,风声,如

34、,莅莅(形容水声的象声词),本题A项 “翼兄寔先莅此州” 结合原文来看,意思是于翼的哥哥于寔原先治理过这个州,所以“莅”应是“治理”的意思。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考题选项中往往会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简单快捷的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以此来确定答案。本题将所给四个选项中的句子及加点字的解释放回到原文语境中,就会发现只有A项中对“莅”的解释与上下文意思不衔接,据此可确定答案为A项。11试题分析

35、:由上文来看,明帝逝世,于翼与晋公宇文护一同接受遗诏拥立武帝,武帝非常器重于翼,画线句子中“护”指的就是宇文护,“翼”是于翼,“训”是宇文护的儿子宇文训都是人名;“小司徒”“柱国”“中山公”是官职或封号,根据这些信息可推断出画线句子的意思是晋公宇文护因为皇帝把于翼视为亲信,心怀猜忌,改任于翼为小司徒,加授柱国。虽然表面上职位更高,实际上是疏远排斥他。等到宇文护被处死以后,皇帝召见于翼,派他前往河东捉拿宇文护之子中山公宇文训,并代宇文训镇守蒲州。根据句意可知断句正确的选项为D项。汉语语法要求调整语序,使自己的答案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需要重点落实的字词有:(1)“父忧”,父亲去世守丧离职;“过”

36、,超过;“为所”,固定结构,表被动,被称赞,受到称赞;(2)“元恶”,元凶、首恶;“殄”,消灭;“间”,参与。参考译文:于翼字文若,孝闵帝登基,外任渭州刺史。于翼的哥哥于寔原先治理过这个州,很有德政。于翼又以诚心信义待人,办事怀有宽容简约之心。夷人华夏人感激喜悦,把他们兄弟比作大小冯君。当时吐谷浑入侵黄河以西,凉、鄯、河三州都被攻打围攻,使者前来告急。秦州都督派于翼赶去援救,于翼不听从。下属都为此进言。于翼说:“攻城战术,不是夷人所擅长的。这次敌寇到来,不过是抢掠边境牧民而已。怎能在城墙外驻扎军队,长久进攻围困?抢掠而无所得,势必自行退去。辛劳军队前往(解围),也无法赶上。我揣测他们已经走了,

37、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几天后,消息传到,果然如于翼所料。世宗很喜欢文史,建立磷脂学、有才艺学问的在朝官员,不分贵贱,都听凭参加,竟致于萧撝、王褒等人和低微鄙陋之辈一同成了学士。于翼向皇帝进言说:“萧撝是梁国的皇族子弟,王褒是梁国的公卿。如今和底下的人混杂在一起,恐怕不是崇尚贤人尊重爵位的道理。”皇帝采纳了他的意见,诏命于翼确定等级,于是学士有了差别。明帝逝世,于翼与晋公宇文护一同接受遗诏,拥立武帝。(于翼)遇父亲去世守丧离职,服丧超过礼节,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不久皇上下诏起用他就职治事,武帝认为于翼有鉴别人才的能力,皇太子和诸王相辅及以下官员,都委托于翼选拔安置。他所提拔的人,都为民众所赞

38、誉,当时舆论都认为他用人得当。晋公宇文护因为皇帝把于翼视为亲信,心怀猜忌,改任于翼为小司徒,加授柱国。虽然表面上职位更高(尊崇他),实际上是疏远排斥他。等到宇文护被处死以后,皇帝召见于翼,派他前往河东捉拿宇文护之子中山公宇文训,并代宇文训镇守蒲州。于翼说:“冢宰目无君王,欺凌皇上,自取灭亡。元凶铲除后,余党也应消灭。可是这些人都是陛下的兄弟,况且说关系疏远者不参与关系亲近者之间的事,陛下不指派亲王,而指派身为异性的臣子,不仅会遭到人们的肆意议论,愚臣也心有不安。”皇帝认为他的话对,就派越王宇文盛代替于翼。四年,武帝将要东征,派纳言卢韫先后多次乘坐驿车前往于翼那里询问计谋。于翼赞同这件事。等到军

39、队出征,诏命于翼从宛、叶二城出发,向襄城推进,十天之内,就攻占齐国的十九座城池。所部都督擅自进入别人的村庄,立即被斩首示众。百姓因此欢欣喜悦,投奔的人如同归家一般。开皇初年,于翼进入朝廷,皇帝从坐榻上下来和他握手极为欢乐,几天后,于翼被任命为太尉。(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吹笛杜甫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胡骑中宵堪北走(1),武陵(1)一曲想南征。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3)尽生?(选自全唐诗)【注】胡骑中宵堪北走:此句引晋代名将刘琨奏胡笳退敌之事;胡骑北走,言胡兵闻笛声而起乡思。武陵:后汉马援南征武陵,曾作笛曲武陵

40、深,此处借以寄托羁旅漂泊之感。却:反倒、反而。14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首联扣题起兴,“巧作”两字写吹笛者吹笛技巧高妙,统率全篇。B“律吕”是古代用竹管制成的用于校正乐律的器具,此处指笛音。C颔联承首句“风月”二字写风送笛声,关山月明之景,景中含情。D尾联用反问手法抒发韶光易逝、年华空老的悲切之情,情中见景。E全诗巧用典故,多方铺垫,反复渲染,有慷慨悲凉、沉郁顿挫之感。15本诗与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加以比较分析。【答案】14BC15示例一:(1)两诗都用虚实结合手法来写听笛感受,抒发乡思之

41、愁,以景写情,化声为形,意蕴幽远。(2)杜诗“秋山风月”“风飘律吕”等句是写实,而“胡骑北走”“武陵南征”“杨柳摇落”等是联想、想象之景,是虚写;“月傍关山”虚实相生,既写月照关山之景,又是将笛曲关山月拆用,虚写笛声飘满关山的幻象,抒发乡思之情。(3)高诗“雪净胡天”“牧马归来”“月明戍楼”“羌笛飞扬”等句是写实;“风吹梅花”“夜满关山”为虚写之景,由笛曲梅花落而联想、想象梅花落满关山,借以抒写乡愁。示例二:(1)两诗都用虚实结合手法来写听笛感受,抒发乡思之愁,善用联想、想象,景中融情,情中见景。(2)杜诗紧扣“吹笛”,由秋山风清月明之时听闻凄切断肠的笛声起笔,依次联想到“月傍关山”“胡骑北走

42、”“武陵南征”“故园杨柳”等景象,将笛曲关山月武溪深等化入诗境,抒发感时伤世、羁旅他乡之愁。(3)高诗前二句实写边塞寒夜之景;后两句运用双关手法,将“梅花落”(笛曲名)拆用,构成梅花开遍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抒发戍边将士的乡愁。【解析】14试题分析:A项“统率全篇”理解不当,首联扣题起兴,由听到吹笛声而引发感怀。在山水、羁旅诗理解不妥,全诗善用烘云托月之法,由闻笛入手,多方铺垫,反复渲染,逐层推进,沉郁顿挫。15试题分析:杜甫诗首联实写秋山静寂,皓月悬空,清风萧瑟,横笛数声。颔联紧承首句之 “风”“月”二字写,虚实相生。“律吕相和切”照应上句的“巧”字,写笛音之悠扬宛转,“

43、月傍关山”,写明月映照关山的图景,这是写实;诗人在缠绵悱恻的笛音中神游万里关山,思绪如同这澄澈如水的月光漫漶开去,这是虚写。 “几处明”三字下得奇巧,“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月照关山,自有明暗、浓淡之别;而以“几处”问之,实则是人心的悲喜甘苦之反映。颈联虚写,由“关山”二字再次衍发联想。上句遥想当此中宵月明之际,胡骑行军北归的场景;下句是写诗人听了这笛曲之后,萌生出南行的愿望。尾联虚写家乡景象,表达思乡之情。全诗虚实结合,将乡愁国忧与感时伤世之情表达得尤为酣畅。高适塞上听吹笛前二句写的是实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

44、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梅花何处落”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梅花落”本为羌笛声,但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虚景,呼应雪净月明的实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点睛:本题以对比的方式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查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实结合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中的“实”,指的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诗中的“虚”,指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诗

45、人主观意识中存在的,是通过诗人主观想象的部分。虚实结合的效果就是使意境更深远,情感更深沉。本题解答时需要分别分析杜甫吹笛和高适塞上听吹笛两首诗中是如何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也就是找出两首诗中中实写了哪些内容,虚写了哪些内容,然后将两首诗进行对比,指出它们虚实结合方面的共性,并结合诗句内容举例分析即可。(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氓中,热恋的女子多情善感,看不到氓时:“_”。(2)饮酒中陶渊明用“ _ ”揭示了自己身居闹市却不闻车马喧闹的原因。(3)“空明”一词语意丰富,在记承天寺夜游“_”这句中特指月光下的清波。【答案】 (1)泣涕涟涟 载笑载言 (2)心远地

46、自偏 (3)庭下如积水空明【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题型。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第II卷(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组是(1)广汽北美研发中心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这是广汽传祺进入北美市场的第一步,更是其品牌国际化进程中全新的里程碑。(2)自共享单车问世以来,关于“国民素质照妖镜”的讨论便络绎不绝,但有一点正在成为共识:美德需要修炼,养成就在平时。(3)要从多如牛毛的儿童文学作品中选出具有语文学习价值的好文章,教材编写者,特别是教材的主编,必须是读书人和鉴赏家。(4)垃圾分类在实际推进中并不尽如人意,一边是

47、居民倾倒垃圾的漫不经心,一边是从业者清运垃圾工作的简单粗放,难以成为合力。(5)如果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融入乡土地理,可极大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6)法治的美德在于分寸感,只有坚持违法必究与防止矫枉过正并举,才能在法理、情理、伦理的统一中守护公序良俗,实现社会善治。A(1)(3)(6)B(1)(4)(6)C(2)(3)(5)D(2)(4)(5)【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此处对象不当。多如牛毛:形容又歪到了另一边。比喻纠正错误超过了应有的限度。使用正确。学#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采用了六选三

48、的测试形式,这种考查方式是2016年课标卷出现的新题型。这类题目测试重点是:感情色彩的误用、望文生义、适用对象弄错、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本题采用的是独立辨析形式,所选成语皆是常用常见易误成语,难度不大,其中(2)句属于对象不当,(3)句属于感情色彩误用,(4)句属于语境错误,故答案为C项。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和郎平回归中国女排担任主教练一样,姚明此番担任篮协主席视为“最对的人”出现在合适的位置上,并且有望做出“最对的事”。B在经历了爆发性增长后,面

49、对行业薄利,加盟商亏损,总部不能给网店利润等现实情况,民营快递企业已经面临新的拐点。C雄安新区建设要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生态标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疏密有度、绿色低碳,自然生态要更好。D受美国放言将对叙利亚采取军事打击的消息影响下,上周包括黄金在内的国际大宗商品一度集体上扬,金价涨至数月来最高水平。【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姚明此番担任篮协主席视为最对的人出现在合适的位置上”不合逻辑,应在“视为”前加“被”字,在“主席”后加逗号;C项“雄安新区建设要充分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缺少宾语中心词,在“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后加“的要求”三字。D项“受美国放

50、言将对叙利亚采取军事打击的消息影响下”句式杂糅,应将“受影响下”改为“受影响”或“在影响下”。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宋代文人画在有限的画面中寄托了很多“画外之音”。在文人画中,山水、花鸟(1)是自然景物,(2)是图像作者书法人品、修养、情感的载体。(3)有学者(4)认为,宋代的文人画为了表现某种“理”,(5)刻意寻求一个合适的象征物,这种途径的创作(6)使象征带上了明显的斧凿之痕。(1) (2) (3) (4) (5) (6)A不但 而且 所以 / 因而 难免B/ 更 因此 当然 总是 未免C不仅仅 还 / 甚至 而 不免D/ 还 因而 可能 难免 当然【答案】C【解析】

51、试题分析:“不但而且”表递进关系,重点在后一个分句,“不仅仅还”的递进语气要轻,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绝对的逻辑化语言和相对的诗化语言,反映了语言使用和理解中的两个极端。 ,把它看成一个闭环系统,有确定的词义、句法和结构,以及使用的规则,不能任意违背,语言走向严密化;后者强调语言的个体性、动态性,把它从静态的网络体系中解放出来, ,认为说话和写作需要选择词语,创造新词,必然要突破语言系统中原有的界线、规则和结构, 。【答案】示例:(1)前者强调语言的共同性、稳态性(“共同性”答成“共性”“同一性”,“稳态性”答成

52、“稳定性”“规定性”“静态性”也可给分)(2)看成是一个开放系统(3)语言走向了诗化【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所给文段分析绝对的逻辑化语言和相对的诗化语言的区别,先是总述,然后分述。处上文说“语言使用和理解中的两个极端”,下文分号后为“后者强调语言的个体性、动态性”,据此可推断出此处应填“前者强调语言的共同性、稳态性”。处结合上文“从静态的网络体系中解放出来”,可推知此处可填“看成是一个开放系统”之类的内容。处所在句子是对“诗化语言”的总结,结合上文“选择词语,创造新词,突破原有的界线、规则和结构”,可推断出此处应填“语言走向了诗化”一类的内容。21下面是“海峡两岸青年东湖论坛湖北武汉”会标主体图

53、案,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字。【答案】示例:图案由青年、和平鸽、水波等元素构成。腾飞的“和平鸽”象征和平。水波象征两岸一衣带水,互融共通。青年昂首并肩、伸展双臂,寓意两岸青年携手共创和平,共享共赢。【解析】试题分析:本题的答案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会标的构成要素,另一部分为会标的寓意。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最近一位小学生的数学题答案火了起来,且看:这显然不符合标准答案,然而这个孩子与众不同的回答,引发了网友的争议。有的认为应得“满分”,。“1这个答案,孩子迟早能学会,暖心的好品德才更难得”;还有的认

54、为“不能得分”,“数学是严谨的,错就是错”。对此,你怎么看?请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在情理和规则中翱翔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情理”与“规则”的关系。“情理”就是车轮,而“规则”好比是方向盘。方向盘虽然限制了车轮,但却保证了车轮正确的前进方向,规则对我们也是如此。有一则寓言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骑师,训练了一匹十分温顺的好马。他想,给这样的好马加上缰绳是多余的,于是有一天骑马外出,就解掉了缰绳。马儿在原野上情理自在地奔跑,当它知道没有缰绳的束缚后,就越发大胆起来,跑得越来越快。骑师

55、无法控制,也不能重新给马儿拴上缰绳。马儿一个劲儿地狂奔着,连蹦带跳,竟把骑师摔下了马背。马儿继续往前冲,最后冲下了深深的山谷,摔得粉身碎骨。骑师后悔不已,他伤心地说:“可怜的好马呀,是我一手造成了你的空难。如果我不冒失地解掉缰绳,你就不会落得这样凄惨的下场了。”这则寓言向我们道出了情理和规则的关系,情理是我们的向往和需要,但规则保障和保护了我们的情理。然而,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都渴望得到情理,希望无拘无束的生活学习。大家想一想:我们大家只要情理、不要规则,能行吗?如果行,那么我们会不会变成脱缰的野马?我们的许多同学都觉得我们学校的规矩太多,从早到晚都让人没有“情理”,可什么是“情理”?“情

56、理”与“规则”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同学们有没有认真思考过?任何规则或者说规矩都不是单纯地为了限制谁的情理,则是为了维护每一个人的利益。我们学校的规矩也是这样,比如佩戴校徽,每天有值日老师辛苦地在校门口值勤检查同学的校徽,校徽是学生的名片和身份证,检查校徽是为了防止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混进我们的校园,从而确保校园和你的安全。佩戴校徽也是提醒你是一个学生,言行举止都应与学生的身份相吻合。众所周知,我们所处的外在世界是一个通过界限来界定的世界,比如,我们在自己的家中时,房子的墙是你与其他人家的界限,当你在你自己的房子里时,你是安全的,你是可以行驶你自己的权力的,但是,一旦你离开自己的房子,你就离开了

57、自己的界限,你不可能去支配他人的空间,如果你要是那么做了,就肯定会侵犯他人的界限。在比如,在马路上,机动车有机动车的道,自行车有自行车的道,人有人行道,这样的界限划分,能够让所有的车和人都安全的走在路上。而这些界限,在现实的生活中,是通过一些具体的规则来实现的,比如法律、法规等。而正是这样的规则,使得大家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过属于自己的学习生活,从而保证了我们每个人真正意义的情理。同学们,如果大家希望我们的学习环境能够达到理想状态,就要自觉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也只有这样,你才会享受到规则带给你的情理,带给你的快乐。【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内容为一个小学生的错误却充满童真与爱意的答案引发了众多

58、的议论。然而从“不能得分”角度看:(1)要从小培养严谨、科学的态度;(2)要有规则意识点睛:本题所给材料是一则时事,对这类材料作文审题时首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第二、从辩证的角度析问题: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第三、明确主体作分析: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对这类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度。组织成文时,可以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其他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容平分笔力。第四、联系现实求拓展: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这类作文还需要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本题写作时既可以从材料整体来立意,也可以“不能得分”的角度来立意,还可以从评“满分”的角度来立意,建议考生选择自己认为最有话说,材料最充分的角度来写,以便提高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