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设计课 题第八单元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课标要求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图片史料与文字史料,探究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成就与失败的原因,辩证看待苏联的经济改革。(史料实证)(唯物史观)2.通过学习本课,了解二战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挫折,形成对东欧剧变的正确认识与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正确认知。(历史解释)3.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与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引导学生在青年时期树立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国梦与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家国情怀)重点难点
2、重点: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恢复和发展及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史实2.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基本史实。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及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难点:理解苏联模式及改革的利与弊,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教学导入】 设计意图:观察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示意图,宏观了解战后社会主义由一国扩展到多国(八个东欧国家,四个亚洲国家)。这些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经历了快速发展的探索与艰难曲折的改革,从而过渡到本节课的内容学习。【学习新课】一聚焦:二战后的苏联改革 温故:斯大林模式的优势与弊端知新:战后初期苏联
3、经济恢复与斯大林模式的延续设计意图:深化对斯大林模式的理解,了解战后苏联的经济恢复与存在的问题。(成就 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 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问题: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方法突破:内容归纳教材;结果研读史料。1.内容: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重点);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2.设置史料:材料一:注:1953-1958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材料二: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所作的
4、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报告,打破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有助于摆脱教条僵化思想的束缚和健全民主。但报告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引起了思想的混乱,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材料三: 美国之行坚定了赫鲁晓夫大种玉米的信心。在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三四年内苏联的人均肉类、牛奶、黄油产量赶上美国的目标,要求各地都扩充玉米,以增加饲料。苏联的气候条件无法满足玉米生长所需要的环境要求。赫鲁晓夫改革中凭个人直觉瞎指挥、一刀切的现象时有发生,对玉米种植中出现的所有反对意见,不论正确与否,一律否决。3.史料探究知结果:a.这些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
5、食产量有所增加。但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b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升华点拨:赫鲁晓夫改革采取的部分措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改革目标严重脱离苏联实际,无法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望,改革并不彻底,最终难逃失败的结局。4. 学习历史明启示启示1: 应客观评价历史人物,警惕历史虚无主义 启示2: 改革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敢于突破僵化模式的羁绊(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内容: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
6、效益。(重点)农业领域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2.设置史料:材料一:1963-198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示意图材料二: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中,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对社会下达各种指令和指标,为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规定行为标准。70年代的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基本上达到了与美国相平衡的军事力量,甚至在诸如战略核武器等领域还超过了美国。但是,其代价也是巨大的,过高的军事投入必然影响其他领域的投资。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理论上的教条化和宣传上的形式化盛行起来。在意识形态宣传中,“改革”竟成了一个忌讳的词语。3.史料探究知结果:改革未从根本上触
7、动和打破传统模式改革期间军备竞赛加剧,制约苏联发展后期勃列日涅夫保守专断,国家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僵化 升华点拨:勃列日涅夫前期改革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军备竞赛和改革停滞,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较大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改变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 4.学习历史明启示:国民经济比例应协调发展,在关注国家军事实力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民生。(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内容:经济领域: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收效甚微。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意识形态领域: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放弃科学社会主义,实行“多元化”。2
8、.结果: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法。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升华点拨: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时年仅54岁。他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地变革和创造,才能挽救危机。戈尔巴乔夫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革,但最终彻底地断送苏联社会主义的一切。3.学习历史明启示:启示1: 改革应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启示2: 改革中应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二. 跨时空对话:东欧国家与中国 (一)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1.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
9、系列人民民主国家。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但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失调。2南斯拉夫改革:经过多年实践,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改革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其他国家: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也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3剧变: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19891992年,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
10、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民主德国并入了联邦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易错提醒: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但并不意味着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4.启示:改革应从本国国情出发,符合本国实际。(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温故知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重点突破:1978年以后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召开十一
11、届三中全会农村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召开中共十九大,作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明确宣示延伸阅读 201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到2019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达9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总产量达到6 579亿千克。支付宝、网购、共享单车、高铁被誉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升华点拨改革立足国情,与时俱进,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望,成果丰硕。三. 明镜
12、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方法突破:设置问题,将历史与现实想结合,将课堂从历史往事延伸到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形成对本节课的反思与启迪。启示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启示2:改革要立足本国国情,破除僵化、与时俱进启示3:要有科学的战略思维,循序渐进,切忌操之过急启示4:为人民着想,走群众路线,积极发动群众力量启示5:处理好 “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启示6: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不能将改革变为“改向”启示7:坚持对外开放,积极推进融入全球化浪潮绘制时空线索,梳理历史事件小 结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形态,它需要有一个历史过程才能走向成熟。所以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属于正常的历
13、史现象。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是苏联模式的受挫,并不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相反,社会主义国家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向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拓展阅读资料:赫鲁晓夫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年4月17日1971年9月11日),苏联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曾任第一书记以及()等重要职务。赫鲁晓夫1894年出生于,1918年加入共产党,期间曾参与指挥攻防战及。1953年9月3日当选为。1958年兼任主席。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期间,他于1956年主持召开,从根本上否定斯大林,此后实施政策,为中的受害者,苏联的各领域均为活化,尤其是文艺获得解冻。同时,赫鲁晓夫积极推行农业改革,使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改善。外
14、交方面,他的“秘密报告”震动了,引发东欧的一系列骚乱。20世纪60年代,与关系恶化,撤销了对中国的援助计划。在中,赫鲁晓夫领导苏联与美国和西欧等国家对峙,曾多次访问美国。1962年,他策划的一度使苏联和美国站在的边缘,但最终危机得以平息。1964年10月,当赫鲁晓夫在之滨度假时,在发动了政变,赫鲁晓夫“被退休”,从此被迫淡出政坛至1971年逝世。勃烈日涅夫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年12月19日1982年11月10日),1906年12月19日出生于,政治家。曾任总书记、主席,被授予军衔。1931年,勃列日涅夫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是第4方面军政治部主任。1964年10月14日,参与推翻
15、的政变,继任苏共最高领导人。1964年至1982年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使苏联历史性地成为军事上的。 对,他推行,推出了。执政后期,经济改革趋于保守,大搞,苏联经济陷于停滞。1982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因心脏病卒于,终年76岁,安葬在后。1991年版称,勃列日涅夫是“世界获奖章最多的人”,共获得苏联勋章十五枚、奖章十八枚,外国勋章四十二枚、奖章二十九枚。其中,苏联最高军功章“”和“”于戈尔巴乔夫改革年代被剥夺。戈尔巴乔夫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俄罗斯人,1931年3月2日生于苏联南部斯塔夫罗波尔边疆区普利里沃利诺耶村,苏联最后一任总书记、总统。
16、1952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5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法律系。1980年10月,升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5年至1991年间,担任苏联总书记、总统,推动苏联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多项领域体制改革。1991年12月25日,宣布辞去苏联总统一职。1993年5月24日,在国际绿十字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该组织第一任主席。2000年3月11日,当选为俄罗斯统一社会民主党领袖。2005年6月,德国统一委员会给他颁发“阿尔法检查站”德国统一奖。2008年9月18日,在美国受颁自由勋章。2012年5月3日,被俄罗斯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授予俄罗斯最高荣誉圣安德烈勋章。苏联解体的原因1991年以来,国内外政治界、
17、学术界许多人士对的原因、影响和后果进行了多视角的探视和研究,已经出版的著述和发表的论文数量浩繁,观点各异。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思想理论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知识分子没有表达意见的自由,思想僵化,照抄照搬脱离本国国情;政治领域中,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盛行、严重脱离群众;在经济发展上,一统天下,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收入分配长期搞,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缓慢;在对外关系上,搞大国主义、,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全面扩军备战,与美国争霸,消耗和削弱自身实力,等等。由于的原因苏联不承认私有财产也不尊重和保护一切私有财产与公民权利,违背了国际
18、历史文明的发展潮流,照抄照搬脱离本国国情;政治领域中,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盛行、严重脱离群众;在经济发展上,一统天下,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片面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收入分配长期搞,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缓慢;在对外关系上,搞大国主义、,干涉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内政,全面扩军备战,与美国争霸,消耗和削弱自身实力,等等。由于的原因苏联不承认私有财产也不尊重和保护一切私有财产与公民权利,违背了国际历史文明的发展潮流至于改革失败的原因,戈尔巴乔夫在2015年归结为两点:一是起步太晚,等到他上台启动实质性改革,对积重难返的苏联模式来说为时已晚;二是急于求成,他推动的改革开始后,
19、一系列措施的出台引起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当时苏联 社会并没有做好相应的准备。东欧剧变东欧剧变,西方社会称之为东欧1989年系列革命,是指1989年前后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事件。 东欧剧变是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实际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五十年代时都曾遭苏联强势镇压反对势力,且都在八十年代时陷入严重的经济困难,政治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各执政党领导人被迫放弃集权政治的道路,把建立“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其奋斗目标,放松了对社会实施的高压统治,实行政治多元化,减弱了对反对派的打压,反对势力大增,通过大选建立新政权。在德国的柏林墙倒下后,东西德经历45年的分裂后重新统一。位于巴尔干半岛的南斯拉夫亦一分为五,包括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马其顿及南斯拉夫联盟(2003年改称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解体,2008年科索沃单方面宣布从塞尔维亚独立,未被国际社会普遍承认,实为一分为七),而捷克斯洛伐克则于1993年分裂解体为捷克及斯洛伐克,最后苏联亦于1991年12月25日解体,分裂解体为十五个独立主权国家,部分加入独联体这个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