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古代的思想.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248956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的思想.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古代思想史一 中国古代思想史1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1)经济根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逐渐瓦解。(2)政治状况: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 (3)阶级基础: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见解,并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出现了“诸子百家”。 (4)社会环境:在诸侯割据称雄的时期,统治者不可能推行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相反,各诸侯国竞相招揽人才,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尚,使各个学派都有了发展机会。(5)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竞相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2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1)产生春秋:孔子,“仁”的学说,即爱人以德治民;主张“礼”,即贵贱有序。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正身律己。、(2)冷落战国:孟子,实行“仁政”,主张“民贵君轻”,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和劳动时间,宽刑薄赋,保护农民生产。这些主张虽有一定进步性,但在封建制度刚刚确立、战国纷争的局面下,靠“仁政”不能实现统一。儒学被冷落是因为其政治主张距当时现实太遥远,司马迁说“迂远而阔于事情”。 荀子认为自然界是发展变化的,其变化具有规律性。认为“人定胜天”,主张制天命而用之。这一阶段,儒家虽然属于显学,但

3、由于其主张不能够适应当时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因此未被统治者所采纳。(3)压制秦朝:儒生攻击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对立面,被秦始皇“焚书”、“坑儒”,遭到沉重打击。,儒学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势的发展。(4)独尊汉朝:汉武帝时,由于当时的封建统治已经趋于巩固和稳定,加之董仲舒适应了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需要,对儒家学说进行改革,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百家,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发展了儒家学说,不仅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大一统提出了思想统一的方案,因此获独尊地位。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正统

4、思想。(5) 发展魏晋、隋唐:魏晋,玄学诞生,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主张君主无为,门阀专政。隋唐,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天命论和封建纲常反对佛道观点。 (6) 总结北宋:理学兴起。朱熹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对儒学进行总结,倡导“存天理,灭人欲”,依据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7)极端明朝:心学兴起。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明清时期,统治者采用八股

5、取士的办法,只在四书、五经内命题,文体是八股文。这使得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八股取士也成为一种愚民政策,严重阻碍了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的进步。(8)晚清: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但依然披着儒学外衣。1898年废除八股取试制度,1905年废除科举制。(9)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在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为复辟帝制摇旗呐喊。(10)新文化运动的志士们提倡新道德,猛烈批判儒家传统道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但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也是错误的。(11)文化大革命”,开展了“批林批孔”运动。歪曲历史,把矛头指向周

6、恩来。认识: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我们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一分为二,批判地加以继承。儒学思想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发挥过重大的作用;但它也曾成为统治者控制人们思想、实行愚民政策、阻碍科学发展的工具,对历史发展产生过消极作用。儒学中的勤政爱民、任用唯贤、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我国目前提倡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传承中华文明,都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大一统”思想,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中华民族的统一有积极作用。“仁”、“仁政”及“以德治民”等观点,有助于防止暴政,缓

7、和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仁义”、“孝道”等观点,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伦理观,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儒家教育思想,如“温故而知新”、“因材施教”等,对人才培养有积极作用。儒家思想渗透到我国文学、艺术、科学等各个方面,对我国文明的进步、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舍生取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修己安人”、“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等道德原则对于人格健全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丰富发展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规范当前商业活动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对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我们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既不能妄自菲薄,全盘否定;又不能陶醉于

8、历史,在故纸堆中被束缚。我们应当继承其精华,弘扬其优秀部分;剔除其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3道家思想(1)老子创立,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严刑峻法。(2)庄子鄙视富贵利禄, 痛恨“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的社会不平。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有用”不如“无用”好。认为世界是我的主观产物。(3)两汉初年统治者采用“黄老之学”,实行“休养生息”、“无为而治”。(4)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南朝萧梁时,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5)唐朝初年,崇尚道教。皇帝以道教教主老子李耳后代自居,道

9、教在当时有特殊的地位。认识:(1)道家学说是儒家学说的重要补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道家学说在封建社会历代王朝的统治初年曾经数次作为治国思想,但随着统治的稳定,道家学说终被取代。(3)道家学说主张的“无为”是消极的、保守的。(4)道家主张的“无为而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辩证思想,对社会发展有一定的进步意义。4法家思想(1)韩非子发展观: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改革观:应该按照现实的需要进行政治改革集权观: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法治观:主张“法治” 即严刑峻法。(2)秦始皇推行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使法家达到顶峰。但秦朝用法过度,导致阶级矛盾

10、异常尖锐和秦末农民战争。(3)汉武帝时,儒家学说的独尊地位确立,但董仲舒的新儒学,其本质是“外儒内法”。认识:(1)在封建社会确立之初,法家思想是最适合的治国主张,所以被秦始皇所接受。(2)韩非子的“法治”主张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3)法家思想的精华融人到儒家学说之中,继续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4)法家所主张的“法治”思想和改革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对加强法治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有一定的积极意义。(5)它主张“严刑峻法”,加强对人民的压迫,往往造成用法过度。5墨家思想墨子主张 “兼爱”“非攻”提倡节俭“尚贤”,是一种进步的思想。但由于其阶级属性,墨子的思想在整

11、个封建社会中受到抑制。认识:(1)墨家的“兼爱”思想在阶级社会中是无法实现的。(2)墨家的主张在当前仍然有现实意义。(3)反映了当时小生产者队伍的壮大。6古代人本主义思想 (1)春秋时期的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反对采用严刑峻法。(2)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3)墨家的“兼爱”、“非攻”主张。(4)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5)封建王朝统治初年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及隋唐时期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等,都是人本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认识:(1)以上思想主张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一定的进步意义。(2)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是不可

12、能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其人本主义主张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稳定而采取的权宜措施,不可能贯彻于统治的始终。(3)人本主义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优秀文化遗产,在今天仍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7古代唯物主义思想:(1)荀子:认为“天行有常”,即自然有自己的规律,星坠日食,刮风下雨,春生夏长,是自然的正常现象。他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2)王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的思想体现在论衡一书中。王充认为,万物由元气构成,元气是一种客观的物质。他还认为精神依附于形体。(3)范缜:著有神灭论,他提出“形神相即”的观点,即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体存在,精神就存在;形

13、体死亡,精神也就消失。(4)王夫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他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和“天下惟器”的唯物观点。认识:(1)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呈现出流派众多、异彩纷呈的特点。(2)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又反作用于当时的政治和经济。(3)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继承和发展中逐渐走向成熟,以唯物主义思想为代表。8唯心主义思想(1)道教: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源为“道”,道是没有形状、超时空的永久存在的,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战国时期庄子发展了老子的唯心哲学,认为世界就是“我”的主观产物,也是唯心的观点。东汉时,民间流

14、行的神仙方术与道家学说相结合,形成了道教。其主要经典是太平经,它以阴阳五行解释治国之道。东晋的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萧梁时,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和封建等级观念,丰富了道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道教在唐朝有特殊地位,得到发展。唐皇帝以老子后代自居,支持道教发展。(2) 佛教: 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佛教进一步在中国的社会上层中传播开来。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空前兴盛,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从加强统治出发,曾先后两次灭佛。隋文帝、武则天都信佛,在全国广建庙宇,大造佛像。敦煌莫高窟,雕版印刷金刚经卷

15、子,都是这一时期佛教兴盛的表现。(3)儒教:西汉董仲舒认为天和人息息相关,皇帝要依照天意办事;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南宋的朱熹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只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明朝:心学兴起。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认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演变中,唯心主义思想占据主流,反映了当时科技水平的低下和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的肤浅。9反封建民主思想(1) 原因: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自然科学也取得了一定

16、的成就。(2) 代表:明代李贽:是反封建思想的先驱。批判儒学经典,否定孔子,揭露道学家的虚伪。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把书本知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脚踏实地”,反对君主专制政治;具有爱国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夫之:唯物观点:“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朴素辩证法思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发展观点:提出在政治上要“趋时更新”。规律与认识:(1)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出现,是明清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领域的具体体现。(2)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正在走

17、向没落的历史事实。(3)反封建民主思想是早期民主启蒙思潮,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当中。因此,封建官方哲学理学和心学仍然占据统治地位。(3)与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都反对封建专制制度,都在批判的同时有所倡导,都提出了一定的民主思想。 不同点:背景不同:欧洲启蒙思想是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思想上经过文艺复兴运动的洗礼的情况下产生的。而中国则在资本主义萌芽刚刚产生,资产阶级尚未形成,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出现的。冲击的对象不同:中国民主思想只反对专制制度,而欧洲的启蒙思想不仅反对专制制度,而且反对天主教会。思想内容不同:中国的思想家只是抨击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对未来社会提出设想,而欧洲启蒙思想家在反对旧制度的同时还对新的资本主义社会提出构想。影响不同:中国的民主思想在封建思想的高压下,没有对中国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而欧洲启蒙思想不仅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基础,而且对美洲的独立运动以及亚洲的民族民主革命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