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520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历史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90分钟完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用0.5毫米的黑色墨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位置上,填涂在试卷上无效。3.非选择题用0.5毫米的黑色墨迹签字笔书写在答题卡的对应方框内,超出答题区域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第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百家争鸣时期,农家钟情

2、于神农时代,道家以黄帝传人自居,儒家喜欢尧舜禅让和周公礼乐,墨家崇拜夏禹治水的实干精神。这反映出诸子百家A.根据各自理论需要而改造古代的历史B.从古人身上寻找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C.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D.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共同理想追求2.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A.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 B.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C.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 D.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3.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

3、;春秋末年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期,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谋士等。“士”阶层的分化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4.春秋繁露记载:“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该主张旨在A.警示君主施行仁政 B.顺应社会发展规律C.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D.加强中央集权统治5.宋代“事亲孝,为兄友,处族义,与乡和”被认为是为人处世的天理。一些地方开始实行乡约制度,制定规约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以求扬善惩恶;各地方家族也

4、纷纷制定族规家训,建家祠修族谱,规范族人言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理学的世俗化趋势 B.家族控制地方权力C.新兴市民阶层崛起 D.宗法制度重新建立6.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A.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C.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7.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记载:“至唐末宋初,钞录一变而为印幕,卷轴一变而为书册,易成、难毁、节费、便藏,四善具焉。”这说明A.文化的发展取决于造纸术的进步 B.纸张的普及便于印制书籍C.印刷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文化传播 D.胶泥活字印刷术流传广泛8.中国古代

5、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A.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 B.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C.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 D.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9.下图说法正确的是A.图1字体在史记中有详实记载 B.图2字体可作为研究先秦历史史料C.图3字体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 D.图4、5字体在秦朝已经出现10.北宋的山水画构图工整,气势恢宏,阳刚奔放,如图一。而南宋山水画构图不求对称,渲染恬淡,像当时的画家夏圭往往把景物放在画面一侧,被时人称为“夏半

6、边”、“残山剩水”,如图二。这种绘画特点的变化反映了图一 夏山图(屈鼎北宋) 图二 溪山清远图(夏圭南宋)A.文人画追求写实的艺术风格 B.艺术创作呈现世俗化的倾向C.政治环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D.理学兴起制约了绘画的发展11.“豆棚茅舍,邻里聚谈,父诫其子,兄勉其弟,多举戏曲上之言词事实,以为资料,与文人学子引证格言、历史无异。”这一现象说明戏曲A.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B.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C.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 D.为文人写作提供素材12.诗经由王室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诗歌及经收集、筛选的民歌构成,由周天子颁诸各国,成为通用统一的标准诗乐,从此通过各种方式流传蔓延。诗经的流传A.

7、以书面记载为主要方式 B.有利于构建文化的认同C.维持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D.推动了平民教育的发展13.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 B.士人阶层的审美情趣提高C.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 D.文艺商品化和大众化趋势14.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的保守主义思想的发展,在中国可以说是以魏源开其端,以洋务运动为其鼎盛,以张之洞奠其终。其把魏源等人归为保守主义思想的依据是这些人A.导致了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失败 B.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局限C.以

8、维护清王朝统治为主要目的 D.都是当时顽固势力的代表15.有学者这样评价“中体西用”:“那个时候的中国,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另一种更好的宗旨,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该学者认为“中体西用”的提出A.维护了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B.存在巨大的局限性C.彻底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 D.有其时代的合理性16.谭嗣同在其著作仁学中,将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耶稣教、佛教的教义结合起来,再同当时科学家的“以太说”混合,来宣扬他的仁学。这一做法A.是以西方思想变革中国传统文化 B.强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C.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基础 D.目的是为变法寻找合理依据

9、17.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中介绍了卡内基、托尔斯泰、富兰克林等人,希望塑造一批“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人”。据此推论,早期新文化运动意在A.唤醒国民的人权意识和科学精神 B.关注旧道德与新思想的融合C.重视民族和国家意识觉醒的影响 D.宣传马克思主义以拯救中国18.胡适曾称五四新文化运动为“中国的文艺复兴”,并反思和评论新文化运动是“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据此推断,在胡适看来,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意义在于A.文化转型 B.学习西方 C.弘扬传统 D.思想解放 19.下表中流行话题发生变

10、化的原因是时段流行话题五四运动前孔教、文学改革、国语统一、女子解放、贞操、礼教、教育改良、婚姻、父子五四运动后平民、劳工、劳动、阶级A.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C.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治权利 D.反封建的启蒙任务已完成20.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毛泽东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他承认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当毛泽东在西北(延安)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了新的内容。”这里的“新的内容”A.阐述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B.探索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C.指明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D.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21.“工农武装割据

11、”、“新民主主义革命”、“人民民主专政”、“人民内部矛盾”,这些创造性的科学概念的提出表明A.中国革命道路具有特殊性 B.马列主义不符合中国的国情C.毛泽东思想照搬马列经典 D.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22.“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观点A.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 B.否定了计划的作用C.直接推动了改革开放 D.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3.1956年,党和政府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两个“八字方针”。它们的相同点是A.调动一切积

12、极因素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B.直接促进我国科技与文艺的繁荣C.促进和完善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D.推动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的完成24.1952年,国家教育计划按照产业部门、行业甚至是按产品来设立学院、系科和专业(例如拖拉机学院、坦克系等),以及确定招生和学生分配。此举A.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B.完善了国民教育体系C.改变了教育落后的局面 D.服务于社会主义改造25.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决定: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这一决定表明党和国家A.提出“三个面向”方针

13、B.重视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开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26.1956年,我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确定了“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和今后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这反映了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特色是A.巩固国防满足冷战的需要 B.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并举C.追求科技发展的高速发展 D.科技发展由政府主导布局27.智者学派授人以修辞、演讲之术而不论其学习目的之善恶,使他们攫取城邦权力或在法庭上胜诉,受到了很多雅典人的欢迎,但也有些人认为智者学派败坏了雅典的民主政制。这反映了A.民主与专制的冲突 B.平民与贵族的对立C.功利与道德的矛盾

14、 D.个人与集体的分歧28.雅典德尔菲神庙的女祭司发布神谕,说没有人比苏格拉底更智慧。为了验证神谕,苏格拉底遍访名人智士,结果他发现那些自命不凡的人,其实并不真正智慧。为此,苏格拉底提出A.人是万物的尺度 B.认识你自己C.美德即知识 D.无知即罪恶29.15世纪初,在意大利基于新一轮经济繁荣所体现出的“市民美德”,使人们的世界观日益脱离“天国的幻想”,而转入链接社会现实。据此可知,当时的“市民美德”A.提高了市民阶层道德修养 B.体现了反神学的唯物思想C.具有批判现实的浪漫精神 D.具有追求世俗生活的趋向30.“文艺复兴的许多活动并不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是用古代文明来反对基督教,而恰恰是用基督

15、教的精神,来反对人文主义者所知的文明中一切有违人文精神、也是有违他们所理解的基督教精神的东西。”这反映出人文主义者A.用古典文化来宣传基督教 B.与基督教形成真正的对抗C.以宗教形式表现人文精神 D.借文艺复兴传播基督教义31.马丁路德提出,教会的全部生命和本质就是上帝的话语,如果缺少了上帝话语全备而丰富的内涵,教会只不过是一个会所、一间博物馆或是一座音乐厅而已。这一主张A.强化世俗王权的统治 B.动摇上帝的神圣地位C.冲击教会的统治权威 D.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32.1518年7月,教皇传马丁路德到罗马受审。路德寻求保护,得到了德意志萨克森选侯和皇帝的支持,教会不得不让步。1519年6月,教皇

16、派代表到菜比锡与路德公开辩论,路徳的英勇斗争受到德意志广大民众的支持。这反映了A.德意志人民放弃了宗教信仰 B.民族主义在德意志蓬勃兴起C.世俗力量结成同盟反抗教会 D.天主教会干预世俗政治权力第卷(非选择题 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5分)材料一 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

17、要,针对治国兴郑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利断的标准,反映亲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12分)材料二 对古代希腊人来说,人是城邦的动物。城邦个体公民的福祉取决于城邦的兴衰,城邦的兴衰取决于道德的兴衰,道德的兴衰取决于城邦公民灵魂之善恶。因此,希腊人文主义者全部激情的焦点在于对灵魂的塑造、对心灵的关切以及培养人的理性的高贵,以实现理性基础上的个人与自身、个人与城邦、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状态。古典人文主义的初衷是解决雅典城邦危机,但在这一过程中,在对人性的深刻认

18、识基础上,它确立了人之为人的普遍性原则,创立了一种理性精神的美。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相比,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10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和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共同价值。(3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分)材料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国家观念逐渐形成并发展,其实践活动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下表所示:时期民族国家观念的演进及其实践19世纪4050年代传统“天下观”开始动摇:林则徐具有了朴素的民族意识和近代国家主权观念,打破了中国是世界中心的神话;魏源提出“师夷长

19、技以制夷”,强调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之图”。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代表人物提出“中体西用”,并主办洋务运动,以“自强”“求富”为口号为中国走上近代化发展之路做了铺垫。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派在爱国基础上“究心泰西政治实业之学”,主张建立民主政治。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提出在中国建立起一个近代化民族国家。粱启超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并形成了“国家”取代“天下”、“民族国家”替代“封建王朝”的近代民族国家观,以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为目标的戊戌变法运动成为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20世纪初孙中山完整提出了建设民族国家、国民国家和社会国家的思想。因辛亥革命而建立起来的中华民国是拥有独立主权民族国家

20、的雏形,开启了近代以来建设中国民族国家的进程。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及其国家学说与中国实际结合,经过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民族国家最终实现了独立自主。据陈艳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研究等依据材料,围绕“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提炼一个观点,结合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 明代思想家李贽(1527-1602)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以自己的是非为标准对战国至元代的八百余名历史人物,以及神宗以前明代的四百余名人物进行了品评。李贽

21、对那些主张因时变革、变法图强,并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的人物大力颂扬,如称“商君相秦,不过十年,能使秦立致富强、成帝业者”。对秦始皇,李贽虽然肯定他统一天下,结束战国七雄混战杀伐局面的历史功绩,但对他在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后,残酷镇压百姓,荒淫挥霍民脂民膏的行径则痛恨不已。他还充分肯定武则天治理国家的政治才干,称颂武则天“知人之明”、爱养人才”,是一个“聪明主”。对五代时期一生历仕四朝十余君的冯道,后人多责其丧尽廉耻,失去大节。但李贽却认为在五代乱世而朝代兴替如走马灯一般的世道下,冯道苟活于世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他认为冯道生活俭朴,而且其散财与人、奖拔善类等行为是有利于民的。明代张居正改革最终失败了

22、,但李贽对他仍持肯定态度,称张居正是“宰相之杰”,“大有功于社稷者”。摘编自刘锦涛李贽评价历史人物的特点探析(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贽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贽评价历史人物原则形成的原因。(7分)泸县二中2020年秋期高2019级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答案BDCAACCB题号910111213141516答案BCBBDCDD题号1718192021222324答案AABCDDAA题号2526272829303132答案CDCBDCCB二、非选择题33.(1)特点:注重对治国安邦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3、借鉴先贤施政经验;崇尚实际和实用(或以经世致用为主题)。(1点2分,3点6分)意义:促进了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传统“民本”思想的发扬;造就了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环境;塑造了知识分子的品格,影响后世。(1点2分,任答3点6分)(2)不同:关注个性的自由与发展;重在塑造人的灵魂;着重塑造人的理性精神,追求和谐状态。(1点2分,2点4分)原因:古希腊商品经济发达;实行城邦公民政治;城邦兴衰与公民素质密切相关。(1点2分,3点6分)(3)共同价值:重视人的价值;关注社会现实;强调道德;对后世影响深远。(2点3分)34.示例一观点一: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核心。(2分)阐述:两次鸦片战争期

24、间,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冲破了“天朝上国”观念,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这是对西方侵略的回应,蕴含了朴素的民族意识。(2分)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洋务派学习西方的科技,兴办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以求国家富强。(2分)面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资产阶级学习西方民主制度,以救亡图存为宗旨,渴求实现以中华民族为核心的民族国家独立与统一。(2分)中国共产党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用以挽救民族危亡、改造中国社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独立。(2分)小结:近代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的救亡图存运动,促使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产生发展并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最终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

25、东方。(2分)示例二观点二: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增强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分)阐述:中国近代民族意识推动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反侵略斗争,如左宗棠收复新疆、五四运动、抗日战争等都展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2分)中国近代民族意识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倡导“实业救国”的民族资本家,掀起抵制外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2分)中国近代民族意识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潮流,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的器物变革,到“维新变法”、“民主共和”的制度变革,再到“民主科学”、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变革,推动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2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维护国家、民族利益,领导中国人民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结束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2分)小结: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增强了国家主权意识,极大推动中国的近代化。(2分)35.(1)基本原则:与时俱进; 一分为二;关注百姓利益;看重实际效果;能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不以成败论英雄。(1点2分,4点8分)(2)原因:明朝中后期君主专制强化,政治腐败;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程朱理学空谈义理,逐渐僵化;受民本思想和功利思想的影响;李贽学识渊博、独立思考的史学素养。(1点2分,4点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