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480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8页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8页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8页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8页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8页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8页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8页
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东省枣庄三中、高密一中、莱西一中2020届高三语文第一次在线联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共 23 题,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清楚。2.选择题必须使用 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一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2、6.作答完毕后,将必答题使用手机逐题拍照,上传到对应的题号下。一、现代文阅读(34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服饰作为生活中绝不可缺的一部分,是文化,也是“史书”。它不仅仅是种物品,一种象征,更是人本身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潜意识之下的流醒,是人的情感以及自我表现的物质化形态,承载着亘古久远的社会内涵。封建社会时期,服饰就如同穿着者的身份表,衣着打扮因穿着者身份、地位的不同,在色彩和款式上有着严格的界限和区别。杨义在其作品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曾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人物服饰做出入木三分的分析,称她是“洋场社会的仕女画家”。她以精炼的服饰话语作

3、为模子、将自己对服饰的心得和爱意铸入其中,冶炼出了传世美文更衣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用色彩的狂欢、服饰的盛宴架构起来的奇妙的文学艺术世界。就像寒暖流交汇形成丰沃的渔场,张爱玲对服饰热烈饱满的偏爱撞上她冷漠尖锐的才气,在她对服饰色彩独特的理解中,造就了“衣服狂”与“女作家”完美、奇妙的嵌合。(摘编自尚亦璇“衣服狂”与“女作家”的不解奇缘)材料二:张爱玲的服饰描写既注重借鉴古代小说略貌取神的表现方法,又善于使用动态的服饰描写来体现独特的审美效果,它同时也是渲染气氛、推动故事发展的手段。她的小说创作的特点之一是服饰描写比肖像描写细致,这一手法源于向古典文学的借鉴,“古代小说略貌取神的服饰描写,即常常用

4、简洁、形象的文学语言来描人物局部的衣着或某些特定的服饰,有意识留下一些空白”。中国传统文化创作的最高目标是对象的神韵,惟其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只有“神”才是决定事物性质与发展的本质。作为文学作品中复杂多变的人类内心世界更是如此,作家必须着重于揭示人物的内心并通过某些外部特点去表现人物特质,才能写“活”人物。倾城之恋写白流苏由于香港的沦陷而在婚姻上取得了传奇性的胜利。小说中对白流苏的服饰描写省略到几乎没有,与之相反,小说中对另一个女性印度公主萨黑夷妮每次出场的服饰,从披风、发型到指甲颜色都不厌其烦地详尽介绍。这样写凸显了两个形象的差异性:白流苏的世俗实际,追求安稳生活的现实心态和印度公主性感诱惑

5、,注重物质享受。在毁灭一切的战争中,只有白流苏取得了胜利,这正印证了张爱玲的人生:安稳的现世生活是苍凉人生中唯一可把握住的东西。可见,即实寓虚,遗貌取神,以少胜多,会使读者掩卷莞尔,有会于心。除了借鉴前人,她的作品与古典文学中服饰描写的最大区别是充分调动了各种感官体验,使铺排式、平面化的服饰描写具有了动感。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红玫瑰穿着的一件曳地的长袍,是最鲜辣的潮湿的绿色,沾着什么就染绿了。她略略移动一步,仿佛她刚才所占有的空气上便留着个绿迹子”。与古代小说服饰描写相比,虽然同样注重细节的真实细腻,但张爱玲笔下的服饰却更具有现代因素并富隐喻色彩,作者以对生命和生活的独特体验,借助语言反映人物的

6、内心变化,通过人物主观感受上情感的波动引起的服饰变化,幻化出内涵丰富的意象,完成动态性的服饰描写。服饰描写对小说艺术氛围的营造也起了重要作用。半生缘写曼璐出场时穿的苹果绿软缎旗袍,腰际有一个黑隐隐的手印。黑手印是她不幸命运的象征,暗示了表面的光鲜掩饰不住内心的绝望。提前揭晓的命运结局比未知的悲剧更让人毛骨悚然,也为整个故事提前抹上一层苍凉的色彩。作品通过设置具有悬念的服饰描写去渲染氛围,使人物一出场就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并引起读者对人物的命运的揣测。服饰描写还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手段。除直接写服装外,作者也注意配饰的描写。配饰在张爱玲小说中既是人物行为与性格描摹的手段,也成为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线

7、索,它或鲜明突出、或相对隐讳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摘编自陈龙论张爱玲作品的服饰描写)材料三:消费社会中作为符号的服饰已不仅仅是着装者个性特征的展现,也有可能是着装者身份地位、经济实力的暗示。也许可以通过服饰大致判断个人的社会身份,却无法洞悉其独特的风格与个人修养。服饰,原本是个人意识最为直接的表现,是可见的自我。古代社会这样的例子不乏其数,比如屈原以高冠奇服表达自己的高远志向,以香草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魏晋文人以不拘一格的服饰来表现自己不拘礼法的洒脱个性。他们借助服饰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格特征。而在消费社会中的服饰,人们看重的是其品牌效应,是品牌暗示的意义和生活方式,是借助服饰的符

8、号意义来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今天的着装已经没有风格,没有个性,服饰已从个性的展现变成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人们的着装目的也不再是展现身体的独特美态,而是希望对人的等级进行物质性的外在界定,衣着或饰物成为人们赋予身体意义和身份的重要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是人通过服饰表现自我,而是人附着于服饰的符号意义和社会价值被其表现。(摘编自王淑娇消费社会作为符号的服饰研究)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服饰是一种物品和象征,封建社会的服饰象征着穿着者的身份地位,是自我表达的物质化形态。B. 略貌取神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段,作家通过服饰的外部特点用工笔细描的文学话语揭示人物内心。C.

9、 张爱玲小说用各种感官的动态化方式描写白流苏与红玫瑰的服饰,具有现代因素和隐喻色彩。D. 杨义认为更衣记能用色彩、服饰等架构起来奇妙的文艺世界,就因为作者对服饰心存爱意。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服饰描写在张爱玲小说中显现出来的独特效果,成为其小说风格的重要成分,是她对服饰文化的个性体验。B. 张爱玲所有小说作品都通过对人物服饰及其配饰的精雕细琢来营造艺术氛围,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C. 如今人们的服饰已没有风格和个性,某些古人却是借助服饰曲折地表现自我的思想感情和人格特征。D. 在现代消费社会中,服饰已成为被符号化的商品,它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这一话题具有文

10、化反思意义。3. 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A. 唐朝服饰色彩华丽重装饰,诗人用“惯束罗裙半露胸”来描绘唐女子的大胆装束,这是对美的释放与追求。B. 如今人们对时尚的追求越来越个性化,各种自主搭配、私人定制的服装悄然兴起,彼此风格不同各美其美。C. 意大利某品牌女装每推出新款服装就利用传媒讲述设计师故事,通过演绎品牌内涵,唤起人们对品牌的偏爱。D. 有钱人选择服饰时,故意选择与自己经济实力不符的衣服,可能是为了自我保护,将服饰作为一种伪装手段。4. 三则材料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 服饰描写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手段,在小说创作中有着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材

11、料简要阐述。【答案】1. A 2. B 3. B 4. 材料一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张爱玲小说服饰描写中突出以服饰的色彩来架构奇妙的文学世界的特点。材料二采用总分式结构,主体采用并列式结构,例证与引证相结合,论证了张爱玲小说服饰描写的手法与效果,条理清晰,具体全面。材料三采用对比论证,古今对比,论证当今的消费社会中服饰已经成为一种符号的特点。 5. 服饰描写借鉴古代小说略貌取神的手法,重于通过外部特点去揭示人物内心。可以充分调动各种感官体验,动态的服饰描写可以达到独特的审美效果。服饰描写营造气氛、展现人物社会身份、洞悉其性格、独特的风格与个人修养、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作家凭借对服饰色彩的

12、独特理解,用色彩与服饰相结合来成就艺术佳品。【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B项,“工笔细描”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说“古代小说略貌取神的服饰描写,即常常用简洁、形象的文学语言来描人物局部的衣着或某些特定的服饰,有意识留下一些空白”,可见应是“以少胜多”;C项,“张爱玲小说用各种感官的动态化方式描写白流苏与红玫瑰的服饰”错误,从材料二来看,“动感”仅是红玫瑰的写法;D项,“就是因为作者对服饰的那份爱

13、意”错误,从材料一来看,应是“自己对服饰的心得与爱意”。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B项,“张爱玲所有小说作品”错误,“所有”范围扩大,张爱玲的小说确实通过对人物服饰及其配饰的精雕细琢来营造艺术氛围,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但不能说她所有小说作品都是如此。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据和论点关系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

14、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然后把握材料三的观点是什么,再分析四个选项中的论据与这一观点是否有关。结合“消费社会中作为符号的服饰已不仅仅是着装者个性特征的展现,也有可能是着装者身份地位、经济实力的暗示”“今天的着装已经没有风格,没有个性,服饰已从个性的展现变成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等信息可知,材料三是说消费社会中服饰成为一种符号。B项,“如今人们对时尚的追求越来越个性化,各种自主搭配、私人定制的服装悄然兴起,彼此风格不同各美其美”是谈人们对服装追求个性化的话题,与材料三“消费社会中服饰成为一种符号”的话题不一致。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

15、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三则材料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然后回顾论证方法的种类,再结合三则材料分析。首先回顾论证方法的种类,论证方法包括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然后分析材料,如材料一第二段“曾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人物服饰做出入木三分的分析,称她是洋场社会的仕女画家。她以精炼的服饰话语作为模子、将自己对服饰的心得和爱意铸入其中,冶炼出了传世美文更衣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用色彩的狂欢、服饰的盛宴架构起来的奇妙的文学艺术世界”,这里使用比喻论证,生动阐述张爱玲小说中借助服饰的色彩来架构奇妙的文学世界的特点;如材料二中,第一段“张爱玲的服饰描写既注重

16、借鉴古代小说略貌取神的表现方法,又善于使用动态的服饰描写来体现独特的审美效果,它同时也是渲染气氛、推动故事发展的手段”是总论,下面几段围绕第一段从几个方面进行分论,结构上来看,属于总分结构,并列举出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作为例证,又引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语言,这是例证和引证;材料三第二段说“服饰,原本是个人意识最为直接的表现,是可见的自我。古代社会这样的例子不乏其数”,第三段说“今天的着装已经没有风格,没有个性,服饰已从个性的展现变成个人身份地位的象征。人们的着装目的也不再是展现身体的独特美态”,今昔形成对比,这是对比论证。【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

17、,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服饰描写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手段,在小说创作中有着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阐述”,然后浏览几则材料,筛选出服饰描写在小说创作中所起作用的文字,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如材料二中“张爱玲的服饰描写既注重借鉴古代小说略貌取神的表现方法”“古代小说略貌取神的服饰描写,即常常用简洁、形象的文学语言来描人物局部的衣着或某些特定的服饰,有意识留下一些空白”,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一点;如材料二“又善于使用动态的服饰描写来体现独特的审美效果”“充分调动了各种感官体验,使铺排式、平面化的服饰描写具有了动感”“通过人物主观感受上情感的波动引起的服饰变化,幻化出内涵丰富的意象,完成动态

18、性的服饰描写”,根据这些可以概括出第二点;如材料二“它同时也是渲染气氛、推动故事发展的手段”“作品通过设置具有悬念的服饰描写去渲染氛围,使人物一出场就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并引起读者对人物的命运的揣测”“配饰在张爱玲小说中既是人物行为与性格描摹的手段,也成为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线索,它或鲜明突出、或相对隐讳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材料三“可以通过服饰大致判断个人的社会身份”“借助服饰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人格特征”,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三点;如材料一张爱玲的例子,“她以精炼的服饰话语作为模子、将自己对服饰的心得和爱意铸入其中,冶炼出了传世美文更衣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用色彩的狂欢、服饰的盛宴架构

19、起来的奇妙的文学艺术世界。张爱玲对服饰热烈饱满的偏爱撞上她冷漠尖锐的才气,在她对服饰色彩独特的理解中,造就了衣服狂与女作家完美、奇妙的嵌合”,根据这个可以概括出第四点。(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司机张飞张飞会开车,是在部队里学的,张飞的驾驶技术很好,车开得又快又稳,技能比赛还多次获奖。凭着这些证书,刚转业,张飞就当上了桃花镇党委书记刘东海的驾驶员。刘书记的前任驾驶员自己买了辆车跑客运,据说,是刘书记帮他搞的营运路线牌,但他自己否定,说自己跟随刘书记这两年,认识的熟人朋友多了,哪需要刘书记亲自出面。工作交接完了,他拍拍张飞的肩:小子,给领导开车要

20、精灵点,领导不会亏待你的!第一天给刘书记开车,是去崖角村调研“三农”问题,路上,刘书记问张飞,部队的驾驶员要遵守保密守则吗?张飞说,当然要遵守。刘书记饶有兴趣地说,你背几条我听听?张飞一边开车,一边念道:一、不该说的国家秘密,绝对不说;二、不该问的国家秘密,绝对不问;三、不该看的国家秘密张飞一口气背完了十条,刘书记赞道:不愧是部队培养的,非常好!我说,张飞,我们这是小地方,涉及的国家秘密几乎没有,我想,你以后,就把这十条守则中的“国家”二字去掉,可以吗?张飞未置可否。崖角村的路况很差,坑坑洼洼,张飞紧握方向盘,一句话都不敢说,开得很吃力。刘书记坐在车里,颠上颠下,颠得腰酸背痛,屁股都颠疼了。崖

21、角村的村委一班人早就站在村头迎接刘书记,看到刘书记下车,一起涌过来问好,一叠声地说:我们村好久都没来过车了,货车都进不来,更别说小轿车。又望着张飞说:你这师傅好大胆,好技术啊!张飞揩着额头的汗水,露出一口白牙笑了笑。刘书记在村里走了一圈,对制约村里经济因素得出了结论:路不好!答应拨资三十万元将公路改造成水泥路。村委一班人一下子两眼放光,激动地抓住刘书记的手说,领导英明,领导英明!回去时,崖角村村委书记装了两篮土鸡蛋、3只土公鸡找到张飞:今天,你把刘书记送来了,真是帮了我们天大的忙啊!这们这里穷,没什么好东西感谢领导。我给你的是一篮鸡蛋、一只公鸡,其余的全部给刘书记。麻烦你送到他家里。张飞连连说

22、不行,他说领导也不会要的,你们还是留着自己吃吧。俩人争执起来,刘书记过来问是怎么回事。张飞说他们执意要送,我就想把它们买下来。说着便掏钱,刘书记一愣,便说好了好了,我也买了。掏出两百元钱。回去路上,刘书记有些不高兴,快到家时,终究还是开口了:张飞,你怕公鸡咬你呀!张飞说,我是不怕,我怕它们冷不丁啄你一下!刘书记嘿嘿地笑。刘书记渐渐对张飞有些头疼起来,张飞在部队呆久了,在地方上有些不合潮流,给土特产不要,要就拿钱买,给点“心意”装在信封,还认真地问把信封带给谁,别人请刘书记吃饭,刘书记要坐车去,张飞送到了,他却不去一起吃,宁愿自己去吃碗面条。刘书记曾经想过要换掉张飞,但是,一是没选到如张飞那么技

23、术好的,二是张飞憨厚诚实,挑不出毛病。而且,这么快就换人,别人会认为他刘东海肚量小,容不得人!刘书记得知张飞媳妇下岗了,说他可以帮忙找个工作,张飞慌忙说不用麻烦领导,后来问他媳妇去哪儿上班了,他说在商场当营业员。书记说那不是很累吗?张飞说不累,正好减减肥。崖角村的公路终于修好了,说终于,是因为资金问题,刘书记向县里跑了好些趟,才到了位,途中,修修停停,两年才正式通车了。通车仪式请了县里报社和电视台的记者,当崖角村村委书记接受采访时,老书记老泪纵横,说这条路全靠刘书记下村来调研,现在村里什么都能运出去卖了。说到这里,老书记突然像想起了什么似的说,你们一定要好好报道刘书记,他是个好领导啊,我们要送

24、他几只土鸡蛋都不要,还拿钱买啊!记者当下抓住线索深入采访,第二天,头版头条:送去一条致富路,买下一篮土鸡蛋。副标题:平溪镇刘东海书记为崖角村办实事纪实。没过多久,县组织部到平溪镇考察,郑重地告诉刘东海,他们考察他两年了,决定将他调某局当局长。见他疑惑不解的样子,来人说,以前有人反映你作风不踏实,但后来看你换掉了贪利的司机,又多次拒吃拒请,还为群众办了些实事刘书记高兴极了,这是他以前从没想过的好事啊!他第一时间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张飞。他说,张飞,我要是真调走,你也跟我走,我还要请你当司机!张飞说:谢谢您如此看重我,我也有好消息告诉您:我考上公务员了,马上要去报到了!6.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与

25、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张飞是一个退伍军人,技术好,有追求,并且有责任感、正义感,不谋私利,反对腐败。B. 刘书记是一个以权谋私的腐败官员,通过他前任司机的经历暗示了他的滥用职权,以权谋私。C. 刘书记让司机张飞背诵部队的保密守则,是为了变相警告张飞,做领导司机,凡事要注意保密。D. 小说结尾写刘书记和张飞纷纷有升迁的喜讯传来,目的是暗示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刻画刘书记时时,既运用了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又借助周围人的表现来进行衬托。B. 张飞背诵保密守则这个细节,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突出了张飞的责任感和刘书记的

26、心机。C. 详写了崖角村村委老书记接受记者采访,表现了农民的淳朴,赞扬了刘书记为百姓谋福利的优秀品质。D. 作者对刘书记的前任司机虽着墨不多,但寥寥几笔,却使得一个善于钻营、贪利奸猾的形象跃然纸上。8. 这篇小小说中作者详细写了“崖角村”的两件事,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9. 刘书记被调到某局当局长这一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你认为这个刘书记当上局长后会有什么样的结局?【答案】6. D 7. C 8. (1)是崖角村村委书记给张飞和刘书记拿东西,被张飞拒绝。一方面体现了张飞的正直不贪,另一方面也写出刘书记受到张飞限制,为下文崖角村村委书记的感动作铺垫。(2)是详写了崖角村村委老书记接受

27、记者的采访,表现了农民的淳朴,衬托刘书记的自私自利,为下文刘书记的高升作了伏笔。 9. 答案示例一:认为刘书记当上局长不会很长,定不会有好下场。因为小说中的刘书记是一个以权谋私、贪婪腐败的官员,这样的官,如果没有人束缚他,那么他一定会滥用职权,违反法律法规,受到惩罚。答案示例二:认为刘书记当上局长后改过自新,严于自律。因为在张飞的身上,让他看到了什么是责任和正直,幡然悔悟,洗心革面,努力做一个为民着想的好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

28、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有关原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D项,“目的是暗示环境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错误,刘书记的升迁可以看出这一点,但文中看不出环境对张飞考上公务员的影响。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分析每个选项的手法判断是否正确,手法效果的分析是否正确。C项,“赞扬了刘书记为百姓谋福利的优秀品质”错误,从上文“张飞连连说不行,他说领导也不会要的,你们还是留着自己吃吧”“张飞说他们执意要送,我就想把它们买下来。说着便掏钱,刘书

29、记一愣,便说好了好了,我也买了。掏出两百元钱。回去路上,刘书记有些不高兴,快到家时,终究还是开口了:张飞,你怕公鸡咬你呀”等信息可知,拿钱买鸡蛋等并非刘书记的本意,所以“刘书记为百姓谋福利”错误,而且农民的淳朴恰恰衬托刘书记的自私自利。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情节,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这篇小小说中作者详细写了崖角村的两件事,请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然后找到写“崖角村”的内容,概括详写的两件事,再从内容和角度两个方面分析事件的作用。对于第一个问题,考生可以找到三、四、五、六段以及第十段,先看刘书记和张飞开始到崖角村的时候,重点写村民送

30、鸡蛋、鸡给刘书记和张飞,而张飞拒绝了,并拿钱买下这些东西,再看后文,是写路修好后,崖角村的村民非常感激刘书记,崖角村的老书记在采访中表达对刘书记的感激和赞美,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内容概括,概括的模式为何人何事。对于第二个问题,考生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写第一件事重点突出张飞的表现,表现出张飞的正直,而因为张飞的拒绝,刘书记也不得不拒绝,这也就让村民认为刘书记是正直不贪的,所以就有了下文崖角村老书记的感动,这就为下文这一情节做了铺垫;写第二件事,重点突出崖角村村民的感激,可以看出农民的淳朴,农民的感激让刘书记的形象变得非常“高大”,所以有了下文的高升,这就为下文的这一情节埋下伏笔。【9题详解

31、】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的方向指向小说的结尾和主旨。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刘书记被调到某局当局长这一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你认为这个刘书记当上局长后会有什么样的结局”,然后结合小说的结尾、刘书记高升的原因、刘书记的特点来推测刘书记当上局长后的结局。首先看小说的结尾,小说结尾提到刘书记被调到某局当局长,这一结尾在上文已有痕迹,如崖角村村民的感激,如张飞的正直不贪等对刘书记的约束,所以刘书记的升迁可以说是合乎情理的。然后看刘书记高升的原因,由“以前有人反映你作风不踏实,但后来看你换掉了贪利的司机,又多次拒吃拒请,还为群众办了些实事”可知,刘书记的高升与崖角

32、村有关,而他在崖角村的表现并非是本意,而是受到司机张飞的约束,但从他在去崖角村路上对张飞的暗示、拒收村民所赠后的表现以及想要通过给张飞妻子找工作所作出的拉拢行为都可以看出,刘书记是以权谋私、贪婪腐败的官员,这样的官员如果没有张飞这样的部下或上司的约束,犯错是早晚的事儿;再看张飞对刘书记的“约束”,当张飞拒收鸡蛋等物品,“刘书记一愣,便说好了好了,我也买了。掏出两百元钱”,当他想要换掉张飞时,“张飞憨厚诚实,挑不出毛病”,当他要被高升后,他对张飞说“张飞,我要是真调走,你也跟我走,我还要请你当司机”,这说明张飞对刘书记是有影响的,如果刘书记能够根据这次升迁的原因以及张飞的为人特点而改过自新的话,

33、那么他当上局长后应该会有另一番表现。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1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解出入,人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

34、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及汉武帝元朔二年,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解家遂徙。诸公送者出千余万。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举徙解。解兄子断杨掾头。由此杨氏与郭氏为仇。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

35、其声,争交驩解。解为人短小,不饮酒,出未尝有骑。已又杀杨季主。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久之,乃得解。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翁伯。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声其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惜哉!(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注】阴贼:内心残忍。嚼:把酒喝尽。中訾:谓资产达到豪富的数额。驩:

36、喜悦欢欣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B. 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C. 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D. 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古人名和字有区别,名主要用于自称,字是古人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意思有关系的名字。卑对尊写信或称呼时,不能称其名,只能称字。B. 箕踞,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

37、像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C. 践更,是秦汉时的一种徭役,轮到的可以出钱雇人代替。清朝杨揆病兵吟“朝不得食,荷戈拓戟;暮不得息,践更行汲”与此意同。D. 阙,本意是皇宫前面的望楼,后来代指朝廷、皇宫、都城。文中指皇宫。“城阙辅三秦”中的“城阙”指帝都长安。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有人杀了郭解姐姐的儿子,他查明真相后,放走了贼人,归罪于姐姐的儿子,收尸安葬。因此,获得了人们的称赞。B. 朝廷要将各郡国的豪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郭解家贫,却被杨季主当县掾的儿子,推举迁徙,为此郭解哥哥的儿子砍掉了杨县掾的头,从此两家结了仇。C

38、. 轵县一个儒生批判郭解,郭解的门客就杀了儒生并割断他的舌头,郭解不知情。杀人的人最终没查出来是谁。官吏向皇上报告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表示反对。D. 太史公认为:郭解状貌赶不上中等人材,也没什么豪言壮语留给世人,既然能留下美名,就值得肯定。13.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邑屋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 (2)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14. 郭解深受人们肯定体现在哪些事上?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答案】10. C 11. C 12. D 13. (1)居住在乡里之中,竟至于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2)但是天下

39、的人们,无论是贤人还是不肖之人,无论是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都仰慕他的名声,谈论游侠的都标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声。 14. 有人对郭解态度不尊重,门客就难以忍受。有很多人半夜上门拜访,请求把他家的门客接回自家供养。贵为将军的人主动替他求情。有人得罪郭解,别人主动为他复仇。【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之”是“到,去”的意思,后面的宾语是“旁郡国”,二者之间不能断开,这就排除A和D;后半句

40、意思是“替人办事,事能办成的,一定把它办成,办不成的,也要使有关方面都满意”,两个“事”一个做宾语,一个做主语,中间要断开,排除B。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C项,“清朝杨揆病兵吟朝不得食,荷戈拓戟;暮不得息,践更行汲与此意同”错误,诗句里是“轮流,替换”的意思,与前面的意思不同。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

41、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太史公认为:既然能留下美名,就值得肯定”错误,选项曲解了“人貌荣名,岂有既乎!”中“既”的意思,此处是动词“完、了,尽”的意思,该句意思是“人可用光荣的名声作容貌,难道会有穷尽的时候吗?”如进学解:“言未既”“既”也是动词“完、了,尽”的意思。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

42、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邑屋”,乡里;“见”,表被动,被;“是”,这;“是吾德不修也”,判断句式。(2)中,“无”,无论,不管,不分;“知”,了解,认识;“慕”,仰慕;“引以为名”,标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声。【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概括文本内容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郭解深受人们肯定体现在哪些事上?请结合文本加以概括”,然后到文中筛选出人们肯定郭解的内容,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如“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意思是“城中少年及附近县城的贤人豪杰

43、,半夜上门拜访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辆车子,请求把郭解家的门客接回自家供养”,连郭解家的门客都如此受重视,说明人们肯定郭解;如“卫将军为言:郭解家贫,不中徙。上曰:布衣权至使将军为言,此其家不贫”,贵为将军的人替郭解求情,说明他受人肯定;如“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此生冒犯郭解,郭解的门客主动题郭解报仇;如有人对郭解态度不敬的时候,门客就难以忍受。这些都能说明人们对郭解的肯定。【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

44、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

45、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

46、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参考译文:郭解是轵县人,字翁伯。他是善于给人相面的许负的外孙子。郭解的父亲因为行侠,在汉文帝时被杀。郭解为人个子矮小,精明强悍,不喝酒。他小时候残忍狠毒,心中愤慨不快时,亲手杀的人很多。等到郭解年龄大了,就改变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舍别人,很少期望别人报答自己。但他自己喜欢行侠的思想越来越强烈。郭解姐姐的儿子依仗郭解的势力,同别人喝酒,让人家干杯。人家的酒量小,不能

47、再喝了,他却强行灌酒。那人发怒,拔刀剌死了郭解姐姐的儿子,就逃跑了。郭解派人暗中探知凶手的去处。凶手窘迫,自动回来把真实情况告诉了郭解。郭解说:你杀了他本来应该,我的孩子无理。于是放走了那个凶手,把罪责归于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埋葬了他。人们听到这消息,都称赞郭解的道义行为,更加依附于他。郭解每次外出或归来,人们都躲避他,只有一个人傲慢地坐在地上看着他,郭解派人去问他的姓名。门客中有人要杀那个人,郭解说:居住在乡里之中,竟至于不被人尊敬,这是我自己道德修养得还不够,他有什么罪过。于是他就暗中嘱托尉史说:这个人是我最关心的,轮到他服役时,请加以免除。以后每到服役时,有好多次,县中官吏都没找这位对郭解

48、不礼貌的人。他对此感到奇怪,问其中的原因,原来是郭解使人免除了他的差役。于是,他就负荆请罪。少年们听到这消息,越发仰慕郭解的行为。郭解保持着恭敬待人的态度,不敢乘车走进县衙门。他到旁的郡国去替人办事,事能办成的,一定把它办成,办不成的,也要使有关方面都满意,然后才敢去吃人家酒饭。因此大家都特别尊重他,争着为他效力。城中少年及附近县城的贤人豪杰,半夜上门拜访郭解的常常有十多辆车子,请求把郭解家的门客接回自家供养。待到汉武帝元朔二年,朝廷要将各郡国的豪富人家迁往茂陵居住,郭解家贫,不符合资财三百万的迁转标准,但迁移名单中有郭解的名字,因而官吏害怕,不敢不让郭解迁移。当时卫青将军替郭解向皇上说:郭解

49、家贫,不符合迁移的标准。但是皇上说:一个百姓的权势竟能使将军替他说话,这就可见他家不穷。郭解于是被迁徙到茂陵。人们为郭解送行共出钱一千余万。轵人杨季主的儿子当县掾,是他提名迁徙郭解的。郭解哥哥的儿子砍掉杨县掾的头。从此杨家与郭家结了仇。郭解迁移到关中,关中的贤人豪杰无论从前是否知道郭解,如今听到他的名声,都争着与郭解结为好朋友。郭解个子矮,不喝酒,出门不乘马。后来又杀死杨季主。杨季主的家人上书告状,有人又把告状的在宫门下给杀了。皇上听到这消息,就向官吏下令捕捉郭解。郭解逃跑,过了很久,官府才捕到郭解,一次,轵县有个儒生陪同前来查办郭解案件的使者闲坐,郭解门客称赞郭解,儒生说:郭解专爱做奸邪犯法

50、的事,怎能说他是贤人呢?郭解门客听到这话,就杀了这个儒生,割下他的舌头。官吏以此责问郭解,令他交出凶手,而郭解确实不知道杀人的是谁。杀人的人始终没查出来,不知道是谁。官吏向皇上报告,说郭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论道:郭解以平民身份行侠,玩弄权诈之术,因为小事而杀人,郭解自己虽然不知道,这个罪过比他自己杀人还严重。判处郭解大逆无道的罪。于是就诛杀了郭解翁伯的家族。太史公说:我看郭解,状貌赶不上中等人材,语言也无可取的地方。但是天下的人们,无论是贤人还是不肖之人,无论是认识他还是不认识他,都仰慕他的名声,谈论游侠的都标榜郭解以提高自己的名声。谚语说:人可用光荣的名声作容貌,难道会有穷尽的时候吗?可

51、惜呀!(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注】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注】论语微子记载孔子周游列国时找不到渡口,使子路问津。遇到两个隐者长沮、桀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捕捉了典型性事物,点明季节。从诗中木落叶、雁南度和北风吹,可知写此诗时是在秋季。B. 颔联“遥隔”指客所与诗人的故乡遥遥相隔,表现出了空间的遥远,透露出诗人深深的思

52、乡之情。C. 颈联“乡泪客中尽”,“尽”字将感情一泄无余;“孤帆天际看”运用对写手法将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D. 尾联先运用了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又以景结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归之情。16. 结合全诗赏析“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答案】15. D 16. 借景抒情。落木萧萧,鸿雁南飞,北风呼啸,天气寒冷,通过描绘一幅深秋萧瑟凄清的景象衬托悲凉心境。运用起“兴”的手法。借鸿雁南飞,引起客居思归之情。使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对比。鸿雁南飞,人却漂泊在外,倍增孤苦。双关。“寒”照应题目中的“早寒”,同时一语双关,既写出天寒,也写出了羁旅之凄苦。【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

53、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归之情”错误,尾联应是抒写隐居与从政的矛盾无法解决的迷惘、茫然、苦闷和傍徨的复杂心绪。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形象、技巧、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找到设题诗句中所写的景,分析景物的特点,分析所用的技巧,品味这样

54、写的效果。本题题干要求“结合全诗赏析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中写“落木”“南度雁”“北风”“江”等景象,属于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所以这两句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这两句说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这是“兴”的手法,用雁南飞引出客思归之情;“鸿雁南飞”而人却

55、是漂泊在外,人不如物,二者形成对比;诗句中所写的“寒”既是指天气之寒,又是指心境之寒,所以使用双关的手法。考生可以从这些角度赏析。【点睛】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这就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抒情方式的角度、遣词造句的角度等方面赏析。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思,看诗句是写景还是抒情,写景是写了什么景,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景物是实实在在的,还是诗人想象的,由此可以考虑是否使用虚实结合或相衬;是动态的画面,还是静态的场景,由此可以考虑动静结合或相衬;

56、景是乐还是哀,情是喜还是悲,由此可以考虑是借景抒情还是以乐景衬哀情;有没有使用什么修辞,一般考虑比喻、比拟、借代和夸张;句式如何,是否对仗;有无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情感方面有无明显的表现力,等等。答题步骤: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洵在六国论中以“_,_”两句回忆了先辈开辟事业的艰辛。(2)姚鼐的登泰山记“_,_”两句写出了在泰山顶上看到太阳将出时的景

57、色,奇幻无比,为下文写日出的壮观景色作了衬托。(3)曹操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子矜,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_,_”。【答案】 (1). 暴霜露 (2). 斩荆棘 (3). 极天云一线异色 (4). 须臾成五采 (5). 青青子衿 (6). 悠悠我心【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言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暴、荆棘、须臾、衿、悠。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

58、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2018 年 10 月 1 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中医纳入其 全球影响力的医学纲要。中医治病常用中药,中药的概念讲究“气”。这个“气”是个多义词,常特指“药性”,我们的先祖用寒、热、温、凉来诊释药的特性,是为“四气”。中医还有“补脏气”之说。这个“补”是调理,增强的意思,“气”则指生理功能,“补脏气”即指用药物来调理,增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神农本草经中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并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所谓“养命”、“养性”,都是突出了中药 人体的功效,这就是许多人信奉中药的原因之一。中药的这种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因为这种特性对于疗疾治病

59、十分重要。对于寒病就要用热性药,对于热病就要用寒性药,这里药性与病性是相逆的,所谓相反相成,这就是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如果“以热益热,以寒增寒”,就会导致“精气内伤,不见于外”,这是治疗上的 。由此可见,(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具有 调教 若非如此 刮骨疗毒B. 拥有 调养 若非如此 刮骨疗毒C. 具有 调养 反之 助纣为虐D. 拥有 调教 反之 助纣为虐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用来治病的药的“四气”,是多么重要。B. 多么重要啊,运用药的四气来治病。C. 运用药的“四气”来治病,是多么重要。D. 何其重要呀,用来治病的药

60、的“四气”20. 文中加序号的句子有一处有标点错误,有一处有语病,请指出来并加以改正。(1)标点有误的句子是_,改正:_(2)有语病的句子是_,改正:_【答案】18. C 19. C 20. (1). (1)标点有误的句子是, (2). 改正:将“调理增强”间的“逗号”改为“顿号”。 (3). (2)有语病的句子是, (4). 改正:去掉“被”字。【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第一处,“具有”,有(多用于抽象事物);“拥有”,领有,具有(大量的土地、人口、财产等);语境是说“影响力”,属

61、于抽象概念,应使用“具有”。第二处,“调教”,调理教导(多指儿童),照料训练(牲畜等);“调养”,调节饮食起居,必要时服用药物,使身体恢复健康;语境是说中药对人体的调节,应使用“调养”。第三处,“若非如此”,假如不是这样,后面是假设的结果; “反之”,与此相反,反过来说或反过来做;前面说“对于寒病就要用热性药,对于热病就要用寒性药,这里药性与病性是相逆的,所谓相反相成”,而后面“如果以热益热,以寒增寒”是与前面相反,应使用“反之”。第四处,“助纣为虐”,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刮骨疗毒”,三国蜀将关羽左臂为流矢所中,镞之毒入于骨,医者为其破臂刮骨去毒;语境是说如果不依据药文化特点而反过来做的话,

62、就相当于帮助病毒来侵害人体,应使用“助纣为虐”。故选C。【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填写的句子属于语段最后,由“由此可见”可知,应是对上文的总结,而上文主要是讲药的“四气”与治病之间的关系,所以总结的内容应该与此相关,且强调运用药的“四气”来治病是很重要的,应从用药“四气”治病的角度来说,而不是药的“四气”,这就排除AD两项;B项,选项采用倒装的句式,不符合人的表

63、述习惯,排除B项。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标点符号以及辨析修改病句的能力。对于标点符号,考生要根据句子之间的关系以及标点符号的用法进行辨析;对于病句,考生可以先抓主谓宾,看主干是否搭配,是否残缺,再看修饰成分,主要是看修饰成分与修饰对象是否搭配,修饰成分的语序当不当。本题第一个问题要求找出标点有误的句子,并进行修改,应是,“补脏气即指用药物来调理,增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中“调理”和“增强”是一个句子中的谓语,“调理”“增强”共用宾语,所以中间不能使用逗号,逗号是句子之间的停顿,而此处是两个词语之间的停顿,应改为顿号。本题第二个问题要求找出有语病的句子,并进行修改,应是,“中

64、药的这种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错误,此处不应使用被动,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和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而文中该句,“中药的这种特性”是“体现”的实施者,所以不能使用“被”。21.按要求在下面文字横线处填补恰当的语句,使语段文理贯通、符合逻辑。“黄河宁,天下平”,自古以来,( )。新中国成立后,沿黄军民和黄河建设者开展了大规模的黄河治理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河道萎缩态势得到初步遏制,经济状况获得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变得明显向好,生态保护工程得到加快实施,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 )。党的十八大

65、以来,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和百姓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及新经济增长有待提高。( )要求:处填一个比拟句:处根据语境仿写:处写一句收束语:【答案】(1)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2)发展水平不断获得提升,新经济增长点持续不断涌现,百姓生活得到显著改善(3)这些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和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语段的中心话题,然后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句子,把握句式和内容,最后根据要求拟写。处要求填一个比拟句,所谓“比拟”包括拟人和拟物,从语境来看,前一句突出黄河的

66、作用,后文是具体来写人们与黄河水旱灾害之间的斗争,“自古以来”表明后面应是总说这种斗争,既然要求使用比拟句,如用“人”作为主语的话,“斗争”就不是比拟,所以可以使用“中华民族”作为主语,“中华民族”与黄河的斗争就是比拟了。处要求根据语境仿写,分析仿写的对象,“水沙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河道萎缩态势得到初步遏制,经济状况获得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变得明显向好,生态保护工程得到加快实施,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由此可以确定仿写的应是三个小句,这三个小句都是主谓句,接着分析内容,由前面可知,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与黄河斗争过程取得的成就,所以考生仿写的句子应该也是取得的成就。处要求写一句收束语,这是对前面的收束,结

67、合前面来看,前面先是展现新中国以来与黄河斗争取得的成就,立足点在“黄河”,接着以“但是”进行转折指出问题症结所在,立足点在“流域”,所以收束语应点明这些。22.请为下面这则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5个字。北京时间10日晚间,中国外交部发布消息,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应约同意大利外长迪马约通电话。迪马约表示,当前意大利疫情形势十分严峻,意政府正密切关注和学习中方抗疫的成功经验,采取有力举措阻止疫情扩散。意方面临医疗物资和设备短缺的困难,希中方帮助解决燃眉之急。据悉,应意大利红十字会的紧急请求,并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领导同意,中国红十字会组建7人抗疫专家组赴意大利协助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其中有中国

68、红十字会1名副会长带队、国家疾控中心1名专家参加,并指派四川省组织5名同志参加(包括3名专家、1名翻译、1名工作人员)。赴意大利抗疫专家组11日出发,会随带自身防护物资以及工作生活用品,同时根据意大利红十字会的请求,支援部分医用防护物资。【答案】意大利求助,中国专家组“出征”!【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概括语段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材料的性质,如本次材料是新闻,新闻主要由标题、导语、主体等组成,导语总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主体部分是对导语部分的阐释和补充;接着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给新闻拟写标题,标题主要包含主要对象和主要事件。首先浏览材料,确定导语部分,材料由三个段落

69、组成,材料的导语是第一段,第一段是说意大利疫情形势非常严峻,希望中方能够给以援助。然后分析新闻的主体部分,新闻主体是二、三节,这两节是说中国决定援助意大利,组织专家组前往意大利。最后拟写标题,标题应包括两个部分,即意大利的求助和中国的援助。拟写标题的时候还要注意语言的凝练。四、写作(60 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而作为高三学生的你,又迎来另一场特别的考试深圳市2020年普通高中高三年级线上统一测试。是的,这场考试有着很特别的地方: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因为特别,你会有特别的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今后的人生中,还

70、会有许多特别的考试,而你,就是那答卷人。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完成写作。以“20年后的你”的身份,给参加这次考试的你写一封信。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请你针对其中一个看法写一篇驳论文。请你为南方教育时报的“教育众声”栏目写一篇关于这场线上考试的评论。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莫言监考才真诚 疫考自会鉴人心一场特殊的疫情,让2020变得不再平凡。同时,也让高三的我们体验了一场特别的

71、模拟考试:在家进行,没有考场,也没有监考老师。于是,就有了“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这样的声音。可我,并不这样认为。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考试结果的真实可信,并不一定需要监考来保证。诚信考试,早已经深入人心。有多少学校在线下考试的时候,早就尝试过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我们知道,考试的目的是检验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考试其实是在帮助大家收获知识。再就是,通过考试暴露出问题,帮助老师掌握教学情况,调整后期的教学计划。从本质上说,考试的目的和我们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一致的,我们实在没有理由去破坏考试的规则。即便有监考,也不一定能确保考试的真实可信。这个

72、,其实我们在线下考试的时候已经屡见不鲜了,更何况是线上考试。过去舞弊的同学, 多是因为羞于暴露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这次线上考试,不上报、不排名。所以,曾经作弊的同学,这次应该也没有太大的动力了。再说了,真有铁了心要舞弊的人,安排这种监考有意义吗?再有,让所有父母监考,也是不现实的。虽然我们并没有开学,但是很多家长已经复工了。难道还要父母再请假为我们监考,而影响复工复产的大局吗?即便有的家长还没有复工,但也多是在家线上办公了。我们高三的同学都差不多是成年人了,如果这点自觉性都没有,还让父母放下工作,专门为我们监考,于情于理应该都说不过去吧。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不监考,你从网上抄答案怎么办?

73、要知道,这次的试卷是专家们精心准备的,题目基本上都是原创,网络上是不太可能马上搜索到原题和答案的。也许还有人还会说一千种一万种需要监考的理由。在此, 我认为,无需一一反驳,有一个无需监考的坚定理由就行了:考试是为了我们自己好。为了解决问题,为了我们真正有实力面对不足百日后的高考。疫情,成为了我们这场特殊考试中的试金石。我绝对相信,大多数同学是讲诚信的。虽然,我并不否认,监考也确实能阻止一部分作弊事件的发生,但绝不是只有监考才能考出真实成绩的。真不如互信互助动,让社会、学校和家长都充分信任我们一回,我们也自然会不负所托,用真实的成绩来面对未来的挑战!【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是

74、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写作。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审题】考生是时代的答卷人,高考作文写作内容要有时代性,这是作文命题的追求。以往的作文题,能够反映最近几年发生的事情,或者刚发生不久的事情,就算是具有时代性了。而本次作文题直接考查的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估计是“前无古人”般的题目。这道作文题从新冠疫情的背景切入,抗疫正在进行中,

75、在家线上学习进行中,一场没有监考老师,在家进行的考试正在进行中,这一切贴近学生实际,学生都有亲身感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乍一看,这是一道写抗疫的文章的作文题,实质不是,这不是一篇写抗疫的文章的作文题,只要我们细心审题,就不难发现,题目引导我们关注的,主要不是疫情,而是从考生熟悉的“考试”入手,重点是思考“考试”,引导考生思考眼前的考试,延伸开去思考更广泛的人生的考试,反映时代的声音与精神。这样的编排,有一定的迷惑性,头脑发热的学生很容易掉到陷阱中,马上就写抗疫内容,而忽视了这道作文题的关键词是“考试”。从三个写作任务来看,都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第一个写作任务是

76、个人的反思,从假设的20年前后的“我”对同一个事件不同的看法,引起反思。第二个写作任务是侧重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驳论就是向别人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与思考,这个是辩证思维的一种表现。第三个写作任务是面向社会的思想展现。从三个写作任务比较来看,第三个写作任务限制性较少,能够充分尊重学生思想表达的自由。2020年高考没有考试大纲,没有考试说明,只有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最强调的是突出“情境”,这道题就是一个突出情境的很好的样例。突出情境,就是要清楚几个问题:第一是“我是谁?”第二是“我给谁写文章?”第三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写文章?”第四是“要谈什么问题?” 第五是“要达到怎么样表达效果?”这道

77、作文题,以2019年全国二卷作文题的形式来组题,提出三个写作任务。“20年后的你”的身份,给参加这次考试的你写一封信。这个写作任务,写作者“我”是20年后的“我”,是自己给自己写信,只不过是20年后的“我”给现在的“我”写信。对这个写作身份与写作对象的转化是完成好这个写作任务的关键。20年后的“我”会是一个怎么样的自己?人生的阅历丰富了,心理成熟了那个时候的“我”会对现在这场特殊的考试有什么大看法与思考,是写这个写作任务写作的重点。考生需要切换好这两种身份,写出20年前后“我”的思想的变化。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

78、。请你针对其中一个看法写一篇驳论文。这个写作任务,重点训练的是“驳论”,这既是文体上的要求,写一篇驳论文,也是论证思路的要求,要求用驳论来进行论证说理。批驳的观点很清晰,就两个,一个是“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另一个是“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其实最主要是要考虑清楚两个问题:一个是需不需要监考员问题;一个是监考与自觉如何看待的问题。考生能够考虑清楚这两个问题,提出批驳的意见,就可以完成好这个写作任务了。写作者身份在这里没有进行限定,这个就以真实的自我身份进入写作最合适了。请你为南方教育时报的“教育众声”栏目写一篇关于这场线上考试的评论。 这个写作任

79、务,写作重点是文体上的要求,是写一篇“评论”。评论的对象就是这场正在进行的特殊的“线上考试”。这个写作任务,隐含的两个信息需要注意:一个是南方教育时报中的“时报”,突出当前时事,所以写成“时评”是比较合适的。另一个是“教育众声”这个栏目名,从这个栏目名来看,是要谈教育问题,考生适合从这场特殊的线上考试思考教育的问题。参考立意:(以第二个材料为例)无人监考,让人减少压力,考试成绩就更好。无人监考锻炼人的诚信度,让人们自觉遵守考场规矩。有些考试不是在考场中,而是让考生出外实验,这样就无法监考。无人监考尊重考生。从小实行无人监考,培养考生诚实度。行文结构:首先针对所给作文材料整理出观点“有监考能保证

80、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其次提出自己的观点,对社会上的一些人所持观点加以反驳,表明自己的态度:考试结果的真实可信,并不一定需要监考来保证。然后选取几个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最后再次阐明观点,收束全文。素材:1.这种尊重是要以不公平的竞争为代价的,在无人监考的情况下,部分考生会认为自己作弊不会被人发现,就可以轻易的拿到高分,在这样的情况下,小部分的学生就会积少成多,造成考试的不公平。07 到09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均超过1000万人,假设100人中出现1人考试作弊,那么全国每年就有10万人在考试中作弊,銬的公平性将会严重倾斜。2.从小保持无人监考,一部分人会养成诚信考试的好习惯

81、,另一部分人会从小作弊,当诚信考试的人看见作弊拿高分的人后,就会难免产生嫉妒的心理,为了不被中、高考等考试淘汰,他们也会选择作弊,那么社会上将会形成一股作弊风,考试将会变得毫无意义。3. 2020年春季,“冠毒”肆虐,举国上下奋力“战疫”。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破坏了社会生产和生活,搅扰了教育教学宁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这特殊的环境下,学校、家庭一边抗疫,一边探索在线教育教学新路径;师生、家长共同尝试教育教学角色大转变;教育人勠力践行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开发教育教学资源,有序开展线上教育教学。突如其来的全国范围线上教育教学虽是不得已而为之,但也有力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步伐,倒逼教师

82、素养能力提升,促使家长学生接受新的挑战。4. 学生居家学习在线受教,家长居家陪学、组织监督,同样接受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小学生家长,他们在疫情期间,体会到教师管理的不易,学生教育的艰难。普遍渴望疫情早结束,孩子早入学。就学生而言,在这期间受到生命教育,品质教育是真切的;学生学习力,自控意识、学习生活习惯培养和践行是直接的、深刻的。尽管这种“散养式”学习会造成学生“分层”、出现“分化”现象,对于大多数学生是一种挑战,一种历练和养成的过程。对于心中有梦想的家长、孩子,“居家学习”“在线教育教学”,会磨炼他们意志、定力,树立规划意识、健康的生活态度,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学会学习是有利的环境和机会。教师报

83、、人民日报新媒体、央视新闻、新华社、国馆文化、长江日报、大河报、中国日报网、中国网等多家媒体刊发的一组学习照同学,你认真学习的样子真好看,使人真切的感到:只要心中有梦,心中就会自信、毅力坚韧!养成好习惯成就一生!教育抗疫,在线教学,是一次挑战,也是家庭教育、学生成长的一场磨炼。【点睛】材料作文写法指导 :一、首先要“读”:读文题。要研读文题,明确考试范围,了解写作要求。 读材料。粗知材料内容,初步理解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二、其次要“析”:析读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个过程需要认真地咀嚼、品味、联想、提炼。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读法: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

84、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清理写作的线索。 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