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随堂巩固1(2015江苏学考)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为推进教育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和取得的成就有()提出“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颁布义务教育法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ABC D解析:选D。新中国成立十几年来,我国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时间上不符,排除即可。2李明的爷爷出身贫农,只接受过小学教育,由于在农村劳动期间“踏实肯干,政治觉悟高,热爱领袖毛主席”而接到了一个高校入学通知书。这最有可能得益于()A新中国成立后大力发展教育B义务教育法的实施C“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D“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解析:选C。本题考查
2、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的情况非常特殊,根据所学可知,高等院校招收“工农兵学员”出现在“文化大革命”时期。3右面是1977年以来几个重要年份高考报考人数与录取人数统计图。导致1977年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B当时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C“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D人们对教育的重视不够解析:选C。“文革”期间,高考制度被废止,高等院校的发展受到影响。1977年,国家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大批受“文革”影响而未能参加高考的考生报名参加考试,而当时的高等院校的招生人数却很少,所以出现了图中所示情况。故选C项。4“1978年春天,27万多名青年学子白日放歌、青春作伴,跨入大学
3、校门,尽情拥抱科学的春天。”能够与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B邓小平复出,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C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高等教育解析:选B。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高考制度的恢复。依据材料信息“1978年春天”“青年学子”“跨入大学校门”可知,“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在教育战线拨乱反正,整顿教学秩序,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使许多人走进了大学校门。5(2016江苏宿迁高二测试)邓小平说:“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新时期,我国在教育领域采取的重大举措或取得的成就是()A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B开始确立全面发展的教
4、育方针C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D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解析:选D。恢复高考是在1977年,与题目中的“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不相符,故A项错误;开始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与题目中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故C项错误;1995年提出“科教兴国”战略,符合题目中的时间,故D项正确。6我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取得重大成就,国家每年资助近1.8亿学生。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科教兴国”战略进一步落实B国家有能力实施免费义务教育C体现了“希望工程”的成果D进一步推动了教育的公平解析:选C。义务教育阶段免
5、除学杂费是国家的总体教育政策,这一运作经费的来源是国家投入。而“希望工程”则是社会捐资办学,所以与此关系不大。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新中国刚刚建立,就召开了“工农教育会议”,确定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性质与目的主要是()A占领教育阵地,壮大工农革命力量B培养国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提高工农的地位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D变半殖民地教育为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革命已基本结束,从目的上来看,主要是进行建设,而不是“革命”,A项错误;题干强调以识字教育为主,故B项错误;D项是教育的性质但不是目的。只有C项既表达了性
6、质又说明了目的,符合题意。2(2016四川遂宁高二测试)2014年为适应新时期国家对人才选拔、培养的需要,教育和招生制度的改革推进迅速。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是在()A建国初期 B“文革”前夕 C“文革”期间 D改革开放后解析:选B。建国初期主要是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尚未建立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故A项错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故B项正确;“文革”期间教育事业受到沉重打击,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后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不符合题干的“初步”,故D项错误。3下图所反映的是新中国某一历史时期科学教育状况,对其解读正确
7、的是()A体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B缩小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C彻底缩小了城市与农村的知识差距D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解析:选D。图片中1969年中国正处在“文革”时期,1995年中国提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文革”时期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在扩大,故B项错误;“文革”时期中国城市与农村的知识差距仍然很大,故C项错误;图片内容反映出“文革”时阶级斗争思想对教育事业的冲击,故D项正确。4邓小平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期间首先所做的主要工作是()A确定全面发展的
8、教育方针B支持高等院校招收“工农兵学员”C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D提出高等教育“211工程”计划解析:选C。解题关键是明确“邓小平自告奋勇抓教育”指的是1977年“文革”后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开始整顿教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确定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故A项错误;高等院校招收“工农兵学员”是在“文革”期间,故B项错误;1977年恢复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是“文革”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故C项正确;高等教育“211工程”计划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实施,在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5(2016山东文登高二测试)作为教育的载体,教科书不但承载了知识,也透视了国家的兴衰与变迁。下列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
9、于()A19491956年 B19561966年C19661976年 D19781988年 解析:选C。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此题时只要注意图片中的“红与专”“用毛泽东思想战胜疾病”、红卫兵以及红卫兵手中的毛主席的著作就不难看出教科书图片最有可能出现于“文化大革命”时期,而本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19661976年”才属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6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的实质是()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本国国情C教育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D教育发展需要超前性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
10、理解能力。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教育发展的“三个面向”,为我国素质教育指明了基本方向。归根结底,其目的是为了通过教育的发展,让教育为现代化服务,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未来的发展服务,最终提高国家和民族在世界上的竞争力。故选A项。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中国完成这一创举的主要举措是 ()A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解决了中国的粮食问题B普及九年义务教育C中国“神舟”系列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D开展“希望工程”解析:选B。杂交水稻技术为生物技术,A项不符合题意;“神舟”系列载人航天飞行是航天技术,C项
11、不符合题意;“希望工程”影响相对较小,D项错误。2001年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而完成这一“壮举”乃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结果,故本题选B项。8(2016湖北荆门高二测试)1946年,中国高等院校中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到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1947年,政法科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工科院校在大学体系中的地位尤为突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人才的培养有其时代特点B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即将展开C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成果D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解析:选A。根
12、据材料中“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说明教育适应了新中国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根据材料中“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工科院校在大学体系中的地位尤为突出”是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充分说明人才的培养根据时代发展而变化,故A项正确;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是50年代的教育方针,材料反映的是教育发展与时代变迁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是在1965年,与题目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年份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学校数在校学生数学校数在校学生数学校数在校学生数1949年
13、34万所2 400万人5 219所127万人205所11.7万人2001年49.13万所1.25亿人10.09万所9 115.31万人1 911所1 175.05万人(1)邓小平提出的“三个面向”有什么重要意义?(2)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如何?(3)据材料二分析,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状况反映了哪些现象?(4)材料二中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科技与教育的关系,解题关键是掌握“三个面向”的含义及作用。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教材回答。第(3)问从材料中所给数据分析得出。第(4)问要重点从国家对教育的政策来分析。答案:(1)它为新时期教育改革提出了总的战略目标和正
14、确方向,改革开放的春风推动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2)进一步加快教育改革,重视基础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缩小东西部教育的差距;建立终身教育体制。(3)中等教育发展迅速,国家重视基础教育,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全面发展。(4)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决策,“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提出;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立法确保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社会力量办学迅速发展。教材答疑名师指津一、学思之窗(教材P100)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哪些发展?新中国的教育为什么能够得到较快发展?提示:(1)新中国教育事业取得的成就主要是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
15、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2)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事业真正回到人民手中;人民政府根据国情,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二、本课测评(教材P103)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我们从中能总结出哪些经验和教训?提示:(1)历程:开基创业,教育事业初具规模;探索道路上经历曲折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迎接挑战,各类教育成就辉煌。(2)经验: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和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从基本国情出发;教育必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教训:坚决防止“左”倾错误的干扰。三、学习延伸(教材P103)分组调查、收集你所在学校的有关资料,举办一次班会,介绍学校发展的历史。提示:去校史陈列室、图书室、上互联网查询有关学校发展历史,采访学校的老教师、老员工,作现场调查,设计、发放校史调查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