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语文蜀道难预习案 新人教版蜀道难 预习目标 1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预习检测1简介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 2补充: “诗仙”来历,源自他写蜀道难。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是他一生的愿望。他的命运开始于漫游,也结束于漫游。天宝元年(公元472年),李白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加上当
2、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不甘趋炎附势,因此不到三年就被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 蜀道难写于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他袭用乐府古题,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透露了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当时著名诗人贺知章前往探望,首先见到了蜀道难,赞叹不已,连连称赞说“谪仙呀谪仙!” 后人就开始称李白为“诗仙”。 纵观李白的诗歌创作,浪漫俊逸,豪放自然,尤其是他善于想象和夸张,使诗歌气势磅礴,后人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关于这点我们已经在已经学过的诗句中感悟到,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
3、,疑是银河落九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二 识记字音:噫吁嚱()()()鱼凫()石栈()猿猱()巉岩()喧豗()扪参()()飞湍()砯崖()崔嵬()吮血()咨嗟()三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1尔来四万八千岁: 2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3百步九折萦岩峦: 4扪参历井仰胁息:5连峰去天不盈尺: 6所守或匪亲:7侧身西望长咨嗟: 8以手抚膺坐长叹:9使人听此凋朱颜: 10砯崖转石万壑雷四 古今异义1 开国何茫然 古义: 今义: 2 地崩山摧壮士死 古义: 今义: 我思我疑课堂学案 班级: 姓名: 蜀道难一、 自主学习1.诗人极写山势的高危,状蜀道路之难行。请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山高
4、的句子。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两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3.诗人主要从哪两个方面摹写青泥岭的难行?二、师生合作探究1.“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文中重复出现了三次,有何作用?2联系背景,说说课文最后一段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当堂训练 班级: 姓名: 蜀道难1.下列各组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噫吁嚱(y x x)鱼凫(f)抚膺(yng)B.栈道(zhn)猿猱(no)扪参历井(shn)C.巉岩(chn)飞湍(tun)喧豗(hu)吮吸(shn)D.砯崖(png)嗟尔(ji)崔嵬(wi)趑趄(z j)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5、()可以横绝(横着飞过)峨眉颠上有六龙回(迂回、绕道)日之高标使人听此凋朱(红)颜连峰去(离开)天不盈(满、足)尺胡为乎(语助词,无义)来哉所守或(有的)匪亲,化为狼与豺但(只,仅)见悲鸟号古木A.B.C.D.3.对加点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险也若此也:副词,表示“同样”“也是”。B.胡为乎来哉乎:语助词,无义。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之:主谓之间结构助词。D.所守或匪亲或:副词,倘若。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把夸张和神话融为一体,直写山高。B.“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写水险,来衬托山势的高危。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用来反衬山之高险。D.
6、上面几句诗都是用实写的手法,突出山之高险。5.阅读下面两段诗,完成后面的问题:(一)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二)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不畏道途永,乃将汩没同。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1)两段诗都以青泥岭为描写对象,都突出其共同之点是_ _,但选择的角度却不同,(一)是描写它的_ _ _,(二)是描写它的_ _ _。(2)两段诗都运用了夸张描写的手法,但具体写法又有哪些不同?(3)两段诗都在写景中怎样融入了作者的感情?课后巩固 班级: 姓名: 蜀道难一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3题。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蚕丛路,
7、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蚕丛路:蚕丛,传说中蜀国的开国君主。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春流:泛指春天水涨,江水奔流。一说指流经成都的郫江、流江。蜀城:指成都。一说泛指蜀中城市。1.简要分析这首诗首联与蜀道难首句写法上的不同。2.具体描绘蜀道“崎岖不易行”的句子是哪几句?试简要分析。3.颈联中的“笼”字是评家所称道的“诗眼”,写得生动传神,含意丰满,表现了多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至少两个方面)二 阅读理解(2006重庆高考,13) 阅读下面的两首清代诗歌,然后回答问题。新雷张维屏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声。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在新雷中,造物“有情”体现在哪些地方?为什么要说“只待新雷第一声”?(2)两首诗的末句寄托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