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试卷(时间:80 分钟满分:100 分命题:吴林光审核:冷霞)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春秋战国时期,“射和御”是教学中必学的习武科目。礼记要求射箭者步伐的进退,身体的左旋右转,一定要合乎礼的规定,射箭时态度要端正,身体要挺直。孔子要求学生驾车时:上车时要正立抓牢扶手;在车中,不东张西望,不多说话,不指指点点。这些表明,当时A职业礼仪和操行教育是教学重要内容B诸侯争霸导致各地教学内容出现变革C社会转型促进了私塾教育的快速发展D各诸侯国都高度重视各类人才的培养2. 近代学者梁漱
2、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谈道:“中国以偌大民族,偌大地域,各方风土人情之异,语音之多隔,交通之不便,所以树立其文化之统一者,自必有为此一民族社会所共信共喻共涵育生息之一精神中心在。”材料中“精神中心”的正式确立是指A孔子创立儒家学说B秦朝实行焚书坑儒C汉武帝倡导新儒学D唐朝出现儒学复兴3. 汉武帝时期文学的代表作品,这些作品共同反映出作品内容史记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时期上下 3000 年历史。涉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游侠医卜;远至朝鲜、西域,近至祖国山川;对汉以前典章文物、政治经济、天文地理、风俗民情都有详细记载。是中国第一部通史子虚赋、上林赋以游猎为题材,描写宫延的生活,宫殿的雄伟壮丽、子虚赋,上林
3、赋|林木的茂盛,游猎队伍的浩大壮观以及音乐,美女等。是宫延文学的代表乐府诗乐府采集各地民歌 138 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汉族民歌,又有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歌曲。是西汉文学的瑰宝A中华文化最辉煌的时期B民族大融合的繁荣局面C西汉大一统王朝的恢弘气象D统治者的好恶决定文学形式4. 婆罗门曲为天竺佛教舞曲,后从西域、中亚诸国传入唐朝,经凉州(甘肃武威)都督杨敬述改制、加工, 传入长安后又经唐玄宗修改、润色,更名“霓裳羽衣舞”,风靡一时。这反映了A对外交流助推文化趋同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C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D丝绸之路造就盛唐气象5.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
4、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这一时代特征的是A文人多画山水寄托分裂动荡之痛B戏曲象征虚拟表意的传统已经成熟C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对纲常之道D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6. 朱熹指出,知识是道德的必要前提,道德也是知识的基础,并可范导知识。他将知识的直接目的与最终目的分别指向“明明德”与“明心之全体大用”,从而入于圣贤之域的道德境界。表明了其知识的依归与目的是为道德这一主张。由此可见,该主张A认为道德是知识的基础B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C强调了人的历史使命感D汲取了自然科学的成果7. 李约瑟(1900-19
5、95)曾说:“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功于庄周、周敦颐、朱熹等人的贡献,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A整体思维B多元包容 C人文精神 D格物致知8. 宋代出现了经过严格校勘的“善本”。校勘人员往往是博通之才,要遵守严格的工作流程和方法。在刻版、纸张、字体、版式、装帧上,宋版书都有独树一帜的创造,因而后世收藏界有“一叶宋版一两金”的说法。这说明了宋代A市井文化的空前繁荣B理学家重新诠释儒家经典C精致典雅的士人文化D活字印刷品存世数量稀少9. 王阳明曾乘船航于海上,突遇大风,船只几乎倾覆
6、。他在危境中作诗曰:“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由此可知,王阳明A提倡“经世致用”B认为“心外无物”C提倡“致良知”D主张“知行合一”10.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系统地评述了清代学术史,该书开篇即以欧洲文艺复兴相比,认为清学的特点也是“以复古为解放”,顾炎武、黄宗羲等人的思想不是舶来品、西洋货,而仍是打着“三代之治”旗号的儒学传统。清学与文艺复兴治学形式类似的共同原因是A儒家纲常思想的束缚作用B近代经济因素的迟滞与微弱C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D未提出未来社会的理想蓝图11. 本草纲目代表了 16 世纪我国医药学的成就,也是世界医药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全书辑
7、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这反映出中国古代科学A注重实验科学B重视理论概括C重视经验总结D尊重自然规律12. 林则徐到广东禁烟时,曾命人搜集并翻译西方法律资料,侧重翻译国际法当中的有关战争、犯罪、禁运等法律条款,并以此编译出各国律例作为和英国驻华商务总监义律交涉时的法理参考。这表明林则徐在对待西学的态度上A具有一定目的性B全盘照搬西方制度C注重系统性研究D强调模仿西方技术13. 下表是 17-19 世纪中国部分文献对“夷”内涵的解读。据此可知时期“夷”的解读1643 年版辟邪集“夷族”、“夷类”,指责传教士们包藏祸心,妄图“以
8、夷变夏。”1832 年中英外交文书“barbarians”(野蛮人)1842 年魏源海国图志序瀛寰之奇士,域外之良友1858 年天津条约将“夷”改称为“洋”A战败促使国人观念转变B向西方学习成为了主流C传统夷夏观念土崩瓦解D近代外交意识逐渐萌发14. 洋务运动期间,郭嵩焘在日记中写道,西洋国家历史悠久,政教修明,凡事皆有主次之分,与中国古代的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截然不同。如果国人仍以传统的夷狄观看待西洋国家,则是不顾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危的沽名钓誉之举。据此可知郭嵩焘A具有理性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B强调实行中体西用思想C主张变革政治制度全面学习西方D认识深刻引起朝野重视15. 1888 年,康有为
9、在论时务中主张在地方设置议院,而不在中央层面设置,因为议院设在朝廷,“每有大事,下王公、九卿、翰詹科道议”,则“国体不尊”,而“若郡县不设议院,则民情不达”。这说明他 A设立议院的目的是上情下达B没有掌握西方政治制度精髓C主张君主与精英的联合治理D强调政治变革尊重本国传统16. 有学者指出,新文化的倡导者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用近代科学理性反对传统的实用理性,用近代人文主义反对传统的仁礼禁忌,力图建立以自我为价值主体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并以之取代家庭为本位的传统观念。在此,该学者强调新文化运动A旨在反对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B是一场推广现代价值的运动C对中西方文化的态度过于偏激D存在对旧文化的传承
10、与创新17. 学者方克立在继承与反思我国传统文化体用观的基础上,提出学术研究需“马魂、中体、西用”之说,即“马学(马克思主义学说)”为精神指导原则,“中体”强调文化的民族主体性(不是精神指导原则),“西用”则强调对其他民族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文化资源的学习与借鉴。此理念理解最准确的是,学术研究要 A重视理论自信与民族自信B具有面向世界的学术眼光C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D坚持在多元合一下的创新18.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认为:“神的存在只是一种推断而已,我们谁也没有见过。”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也说:“谁说天上有神?不,没有!如果有人说有,就告诉他不要傻乎乎地相信那些古老的故事了。”智者运动时代的疑
11、神思想是A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产物B诗歌不断革新的思想基础C古希腊人自主意识的体现D唯物主义思想盛行的反映19.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独特的自然能力是理性,理性是一种分辨是非善恶并趋善避恶的能力。当理性如此指导人的行为时,理性便成为德性。根据自然目的与自然能力相适应的道理,可知幸福生活必然是有德性的生活状态。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A人要注重实利,忽略道德B人要放弃现实生活的幸福C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D人要树立顺应自然的观念20. 16 世纪初德意志的伊拉斯莫在愚人颂中写道:“他们不识字,因此他们把不读书看做是最大虔诚。当他们在教堂中像驴叫似的高声朗诵圣经时,他们只记住它的词句,并不理解其意义,
12、但是他们以为他们正是把最润滑的香油抹于上帝的身上了。”对这段话解读错误的是A辛辣讽刺了教士的愚昧无知B大胆揭露了天主教会的黑暗C是文艺复兴转向高雅的体现D为宗教改革奠定了一定基础21. 罗素认为,路德的宗教改革在北欧的大部分地区,既受统治者的欢迎,又受人民的欢迎。这是因为君主们认识到,如果他们自己领土上的教会完全变成本民族的,他们便可以控制教会。这样,他们在本土的统治就要比以往和教皇分享统治权的时候更加强而有力。材料体现了A宗教改革运动爆发的必然性B资产阶级强烈的革命性 C宗教改革提高了欧洲世俗君主的权力D宗教改革推动欧洲各国民族意识高涨22. 西方流传着伏尔泰去世前的一段对话故事:伏尔泰重病
13、在床,修道院院长莫雷主动要求他作临终忏悔,想借伏尔泰的威望抬高身价。伏尔泰见莫雷进来,便问:“神父,您从何处来?”“先生,我从上帝那里来!”“真的?您能给我出示上帝的诏书吗?”这一故事旨在A体现伏尔泰天赋人权的主张B表明伏尔泰坚守无神论思想C说明伏尔泰与教会关系密切D揭露天主教会的丑恶和伪善23. 苏格兰启蒙运动是 18 世纪启蒙运动的另一重镇。与法、德等欧州大陆国家的启蒙运动不同,苏格兰启蒙运动是一场政治转型已然完成的后革命启蒙,它的主要关切不再是政治革命而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再是政治社会的建立而是市民社会的运行。据此可知,苏格兰启蒙运动A忽视了政治改良的作用B适应了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C道
14、出了启蒙运动的真谛D推动了浪漫主义在欧洲兴起24.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把爱斯梅拉达塑造成雅典娜般的美善,内心的美和外表的迷人是成正比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丑得出奇,显得极尽凶恶,他心灵的美和善却随着小说情节展开而愈益突出;克罗德外表令人肃然起敬,但心灵却邪恶毒辣!雨果在书中从头至尾,强烈刺眼的“美丑对比”,形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其旨在A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B反映理想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C展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写作手法D对社会黑暗丑恶进行强烈批判第 II 卷(非选择题)(52 分)二、本卷共三道题(25 题 25 分,26 题 12 分,27 题 15 分,共 52 分。)25. 世界各国文
15、化中大多不乏人文精神。尤其是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彰显。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25 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具有鲜明的特点,它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尊严,强调社会中个人道德自律。对政权的迎合也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性。同时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去追求和谐社会的建立。不过也有学者指出,“儒学的人文精神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主义烙印,大大损害了儒学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摘编自苏丽娜、陈利音中国古代的人文精神一兼议中西方法治进程中人文基础的差异(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其成因。(12 分)材料二 当民主制度在希腊各邦相继建立后,古希腊
16、公民的个人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使得人性得到高度尊重,自由成为了古希腊人的追求,这也导致人文主义在古希腊文明中有了生长的土壤。古希腊人可以自由地进行思考,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由地进行创作。于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了思想自由。”摘编自刘冷然由古代希腊文化探其人文精神(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希腊“人文精神”形成的主要背景。(6 分)材料三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高呼“个性解放”“人的自由”,提出人要摆脱“神学”的束缚,人可以达到一切他想达到的目的。到启蒙运动时期,在理性的指导下,人们更是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自由被认定为是一种自然权利,是天赋人权。摘编自孙兴论近代西方
17、哲学的人文精神(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西方“人文精神”内涵的变化和影响。(7 分)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钟表的演变古代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古代比较普遍使用的计时工具。中世纪末期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近代早期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钟表价格昂贵,属于奢侈品。1850 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20 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20 世纪 50 年代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 100 万年误差 1 秒。
18、21 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的智能手表出现。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 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2 分) 27. 阅读下列额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延续旧制,采取分散招生考试制度,1952 年建立统一招生考试制度。1977 年高考恢复后,全国统一考试时间逐步定型为 7 月 7 日至 9 日,2003 年开始基本固定在每年 6 月 7 至 9 日。2001 年 3 月,教育部发出通知,对报名参加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考生,取消了“未婚,年龄一般不超过
19、二十五周岁”的限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不再限报高等职业学校,而且可在毕业当年报考普通高校本专科。2002 年,高校招生第一次全面实现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 85%,2007 年开始试点建设标准化考点,教育部、财政部提出建设总体目标是:2012 年年底前,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完成 13 万个标准化考点、3500 个试卷保密室、365 个考务指挥中心。2015 年 8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刑法修正案(九),将组织考试作弊、贩卖作弊器材、替考行为入刑定罪。摘编自王火生高考制度改革的道与术(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以来高考制度改革的内容。(8 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
20、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以来高考制度改革的意义。(7 分) 历史答案1. A【详解】材料信息“要求射箭者步伐的进退,身体的左旋右转,一定要合乎礼的规定,射箭时态度要端正,身体要挺直”“上车时要正立抓牢扶手;在车中,不东张西望,不多说话,不指指点点”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对“射、御”教学的规范要求,体现了在教育中对职业礼仪和操行的重视,故 A 项符合题意;B 项中“各地教学内容出现变革”与材料信息不符;C 项中“私塾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材料理解片面;D 项中各类人才培养与“射、御”信息不符。2. C【详解】本题考查汉代儒学的新发展。材料信息认为“树立其文化之统-者”,必有“民族社会所共信共喻共涵育生息之一精
21、神中心在”,而汉武帝倡导新儒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据此可知 C 项正确;孔子时代的儒学仅是诸子百家学说之一,排除 A 项;B、D 项都与题意不符。3. C【详解】史记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时期上下 3000 年历史,子虚赋、上林赋描写宫殿雄伟壮丽,乐府诗采集各地民歌 138 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由此可知,西汉文学成就体现出恢弘的气势,这反映出西汉大一统王朝的恢弘气象,故 C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中华文化最辉煌的时期是隋唐时期;子虚赋、上林赋没有体现民族融合,故 B 项错误;D 项错在“决定”,说法过于绝对。4. C【详解】风靡一时的“霓裳羽衣舞”
22、源于印度传入中国的婆罗门曲,说明中外文化交融推动了艺术创新, 故选 C;“趋同”的说法有误,排除 A;材料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交流,不是三教合一,排除 B;D 项内容无法体现,排除 D。5. D【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书法得到发展,书法发展到自觉阶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故选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和戏曲尚未发展成熟,排除 AB; 小说出现于明清时期,排除 C。6. A【详解】据材料可知朱熹探讨知识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道德是第一位,知识是第二位,故选 A 项;理学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但与材料不符,B 项错误;人的历史使命感指的是人推动历史发展的一种
23、责 任感,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C 项;由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并未汲取自然科学的成果,排除 D 项。7. A【详解】材料中“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揭示了宇宙天道阴阳五行的运行与变化,这些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想意识,对现代科学的整体观念起到了启发作用, 故 A 正确。B 项中“多元包容”、C 项中“人文精神”虽然也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但对欧洲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影响有限,故排除;D 项“格物致知”是朱熹明理的途径和方法,是古代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庄周没有这一主张,故排除。8. C【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善本”是指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具有精校细勘
24、、文字上讹误较少等特点,能反映古代造纸工艺的进步和印刷技术水平。因此宋代“善本”的出现,适应了追求精致典雅的士人的文化需求,故 C 正确;这不是市井文化发展的产物,故 A 错误;“善本”和理学家重新诠释儒家经典无关,故 B 错误;“善本”不能说明活字印刷品存世数量稀少,故 D 错误。9. B【详解】“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大意是:一切艰难险阻,在我看起来,就如天上漂浮的一朵朵白云,不应停滞于心中,而天空的颜色,是洁净湛蓝的。体现了“心外无物”的思想,故选 B;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经世致用”,排除 A;“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不符合题意,排除 C;“知行合一”即认识事物的
25、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D。10. 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和清代学术的兴起都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程度有限,因此文艺复兴和黄宗羲等人都打着复古旗号宣传新思想,B 正确; 文艺复兴和儒家思想无关。排除 A;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君主制并未达到强化的地步,排除 C;D 不是两者在治学形式方面的原因而是局限性,排除。11. C【详解】材料“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 反映本草纲目重视对中国古代医学实践的总结,故 C 符合题意;注重实验科学和重视理论概括是西方近代科技的特点,是中国古代科学不具
26、备的特点,故 AB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尊重自然规律的信息,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12. A【详解】林则徐禁烟之时,其组织人搜集翻译西方法律资料,侧重翻译国际法当中的有关战争、犯罪、禁运等法律条款,编订成册,作为和英国驻华商务总监义律交涉时的法理参考,说明林则徐在对待西学方面坚持了实用主义,具有一定的目的性,A 正确;B 不符合史实,排除;林则徐侧重翻译国际法当中的有关战争、犯罪、禁运等法律条款,并未系统性研究西方法律学说,排除 C;学习西方技术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 D。13. D【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夷”的含义由“野蛮人”、“指责传教士们包藏祸心”到“域外之良友”“洋人”,说明
27、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加深,近代外交意识逐渐萌发,D 正确;鸦片战争的失败对国人的观念影响并不大,A 排除;BC 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 D。14. A【详解】根据“如果国人仍以传统的夷狄观看待西洋国家,则是不顾人民利益和国家安危的沽名钓誉之举” 可以看出,其强调中国当前面临民族危机,不能以古代的民族观看待如今的问题,反映出其具有理性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A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体西用,排除 B;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政府的态度,排除 D。15. B【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西方国家的议会是权力的中枢机构,而康有为主张在地方设置议员, 显然是没有掌握西方政
28、治制度精髓,B 正确;设议院的目的是为了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A 排除;CD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B。16. B【详解】根据“新文化的倡导者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用近代科学理性反对传统的实用理性”可得出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与科学,批判传统思想,促进思想解放,是一场推广现代价值的运动,B 项正确; A 项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其偏激的一面,排除 C;材料没有体现传承与创新,排除 D。17. D【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方克立主张“马魂、中体、西用”三学合一,体现了坚持在多元合一下的创新,坚持“马魂、中体、西用”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与面向世界的学术眼光,
29、这有利于学术研究不断发展和综合创新。故选 D 项;ABC 项都是对“马魂、中体、西用”的片面解读,不够准确,故排除。18. C【详解】根据“神的存在只是一种推断而已,我们谁也没有见过。”“就告诉他不要傻乎乎地相信那些古老的故事了”可以看出他们都强调要关注人本身,而不要相信神的存在,体现的是人文主义以及人的自主意识,故 C 项正确;材料与民主政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 A;材料不是强调诗歌的作用,排除 B;当时没有唯物主义的盛行,排除 D。19. C【详解】亚里士多德主张人要有理性,因此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属于理性的表现,选 C;忽略道德、放弃现实生活的幸福明显都是不理性的,排除 AB;顺应自然不
30、能体现理性对人的指导性作用,排除 D。20. 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主要集中在文学艺术领域,本身属于高雅阶段,不存在“转向”问题,C 错误,符合题意;伊拉斯谟的愚人颂主要以“愚人”的口吻评论当时的世态世象,对以罗马教廷为代表的宗教权威和以君主制度为代表的世俗权威极尽讽刺之事,为宗教改革奠定了一定基础,因此 ABD 说法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C。21. C【详解】根据材料“在本土的统治就要比以往和教皇分享统治权的时候更加强而有力”可知,路德的宗教改革受到统治者的支持的原因是,它有利于欧洲世俗君主权力的提高,故选 C 项;ABD 三项不符合题意, 排除。22. D【详解】本题考查
31、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的含义,从故事中院长为抬高身价主动来看伏尔泰, 但他并没有说明自己真实的来意,而是谎说自己从上帝那里来,这说明了院长所代表的天主教会具有伪善和丑恶的一面,故选 D 项;A 项中的“天赋人权”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事不能反映伏尔泰是坚定的无神论者,排除 B 项;C 项与材料信息内容不符。23. 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它的主要关切不再是政治革命而是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再是政治社会的建立而是市民社会的运行”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兰启蒙运动适应了业社会发展的需要,故选 B 项;A 项表述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D 两项表述材料均未体现,排除。24. B【详解
32、】巴黎圣母院中,雨果通过“美丑对比”和情节冲突,旨在反映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强烈反差, B 项正确;巴黎圣母院中没有表现出对王权的憎恨,A 项错误;浪漫主义文学是雨果文学创作的手法, 不是作者的主要目的,C 项错误;对黑暗丑恶社会进行强烈的批判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文学,D 项错误。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5 分)(1) 特点: 注重人的价值和自我修养;政治实践性强;追求和谐;具有封建主义烙印;缺少对人格平等的追求。成因: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的促进;儒家思想伦理文化的影响。(2) 背景: 工商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促进;公民个人价
33、值重要性的凸现。(3) 变化:由对人个体自由的追求转向对人社会权利的追求。影响:宣扬了民主和平等理念;进一步促进了社会思想的解放;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提供了理论依据。【详解】(1)特点:根据“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尊严,强调社会中个人道德自律”得出注重人的价值和自我修养;根据“对政权的迎合也表现出强烈的实践性”得出政治实践性强;根据“追求和谐社会的建立”得出追求和谐;根据“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主义烙印”得出具有封建主义烙印;根据“大大损害了儒学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得出缺少对人格平等的追求。成因: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回答,即封建经济和政治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的促进和儒家思想伦理文化
34、的影响分析回答。(2) 背景: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等角度分析回答,根据所学,工商业经济发展、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是雅典民主政治产生的重要背景;根据“古希腊公民的个人作用和价值得到完美体现”得出公民个人价值重要性的凸现。(3) 变化:根据“个性解放”“人的自由”“自由被认定为是一种自然权利,是天赋人权”得出由对人个体自由的追求转向对人社会权利的追求。影响:根据所学,可从宣扬了民主和平等理念、促进社会思想的解放、为资产阶级反封建提供理论依据等角度分析总结。26. 论述题。(12 分)【示例】钟表功能的多样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钟表最早的功能是计时,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钟表的功能逐渐多样化。
35、从科技的发展对钟表功能多样化的影响来看,伽利略时代力学物理学取得的成就,到原子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均推动了钟表功能的多样化。从简单的计时到成为装饰品,一直到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反映了在科技影响下钟表功能的变化。钟表功能的变化还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钟表功能的多样化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果。【答案参考】论题: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钟表最早的功能就是计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钟表的功能逐渐多样化。从伽利略时代力学物理学取得的成就, 到原子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均推动了钟表功能的多样。从简单的计时到成为装饰品,一直到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
36、功能,反映了在科技影响下钟表功能的变化。首先根据材料中的“伽利略”、“原子物理技术”、“信息技术”,可以看到科技进步对钟表功能多样化的影响,然后联系有关史实来说明(如答案参考)。也可从“社会生活的需要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的角度拟定论题并进行阐述,如材料反映的“1850 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20 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在户外运动、驾驶汽车时都可佩戴”等信息说明钟表功能的多样化也是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果。【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天文学;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物理学的重大进展经典力学;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
37、次工业革命影响;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现代物理学的成就原子物理学;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从蒸汽机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名师点睛】观点评述题通常是给出材料或观点,选择一种观点或对某一观点从某一角度进行论证,属于开放型问答题。解答观点类历史题,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观点要明确。提炼观点也好,选择观点也好,判断观点也好,评价观点也好,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论证对象。第二要多角度有逻辑地论证。可以按对内、对外、主要、次要、材料、教材等顺序;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层次;也可以从事物本身的背景、内容、过程、影响等方面进行;还可以从时间的先后顺序进行,但无论如何都应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体现思
38、维的过程。第三史论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即体现“历史”性,不管论据还是观点都应与“历史” 有关,都应有具体的事件、人物或历史现象,抛开所提供的材料、抛开具体的历史知识乱发挥,是不可取的。第四语言表达要通顺准确、注意抓住关键、高度概括、层次分明并与主题一致。本题作为开放性试题更能反映其特点,论题根据材料提炼,没有事先设定。根据材料信息,本题提炼的信息有:科技成果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钟表功能多样化是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要求。确定科技成果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的论题,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科技成果对钟表功能变化的作用以及联系所学,从科技革命对钟表功能的影响来论证。确定钟表功能多样化是社会生活发
39、展变化的要求的,可以从表格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变化对钟表功能提出的多样化的要求来论证。也可综合以上内容,从上述两个方面提出论题并进行论证。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5 分)(1) 内容: 建立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固定高考时间;减少高考报名限制;实行网上录取;建立标准化考点; 将考试作弊入刑定罪。(2) 意义:扩大高校选拔人才的范围;有利于保证人才选拔的公平;有利于提高高考录取效率;有利于选拔出优秀人才;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详解】(1)内容:据材料“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延续旧制,采取分散招生考试制度,1952 年建立
40、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可知建立统一招生考试制度;据材料“1977 年高考恢复后,全国统一考试时间逐步定型为 7 月 7 日至 9 日,2003 年开始基本固定在每年 6 月 7 至 9 日”可知固定高考时间;据材料“取消了未婚,年龄一般不超过二十五周岁的限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不再限报高等职业学校,而且可在毕业当年报考普通高校本专科”可知减少高考报名限制;据材料“2002 年,高校招生第一次全面实现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 85%”可知实行网上录取;据材料“2007 年开始试点建设标准化考点”可知建立标准化考点;据材料“2015 年 8 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刑法修正案(九),将组织考
41、试作弊、贩卖作弊器材、替考行为入刑定罪”可知将考试作弊入刑定罪。(3) 意义:据材料“取消了未婚,年龄一般不超过二十五周岁的限制,应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不再限报高等职业学校,而且可在毕业当年报考普通高校本专科”可知扩大了高校选拔人才的范围;有利于保证人才选拔的公平;据材料“2002 年,高校招生第一次全面实现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 85%”可知有利于提高高考录取效率;有利于选拔出优秀人才;据材料“教育部、财政部提出建设总体目标是:2012 年年底前,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完成 13 万个标准化考点、3500 个试卷保密室、365 个考务指挥中心”可知是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和高考制度改革的综合效果来看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