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讲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配套作业一、选择题1(2015新课标卷)下列与病原体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D)A抗体可以进入细胞消灭寄生在其中的结核杆菌B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与溶酶体杀灭细菌的机制相同CRous肉瘤病毒不是致癌因子,与人的细胞癌变无关D人感染HIV后的症状与体内该病毒浓度和T细胞数量有关解析:抗体只能在体液中与抗原结合,无法进入细胞内消灭病原体,A错误;抗体抵抗病毒的机制是与病毒结合,使其失去对细胞的黏附或形成沉淀,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而溶酶体杀灭病菌是靠酶将其分解,B错误;Rous肉瘤病毒感染人的细胞后,能将基因组整合进人的基因组是致癌因子,将其基因组整合进人的基因组,诱发人细胞癌变,
2、属于致癌因子,C错误;人感染HIV后体内该病毒浓度与T细胞数量呈负相关,与发病程度呈正相关,D正确。2如下图是肝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若营养不良,中组织液减少引起组织水肿B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C正常情况下处的CO2浓度低于处D饭后4小时处的葡萄糖浓度高于处解析: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含量增加,引起组织水肿,A错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B正确;血液流经肝细胞后,气体交换的结果是处的含氧量减少,CO2含量增多,C错误;饭后4小时血糖浓度偏低,通过肝糖原分解等过程升
3、高血糖,所以当血液流经肝脏时,血糖浓度升高,处的葡萄糖浓度低于处,D错误。 3下图为人体体液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其中叙述正确的是(D)A、B、C、D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C中A中脂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DNA解旋酶可以存在于B内A BC D解析: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称做内环境,其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从图中分析可知:A、B、C、D依次为淋巴、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所以不正确;神经递质从轴突末梢释放出来后存在于突触间隙,突触间隙内的液体属于C组织液,正确;淋巴中的脂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正确;DNA解旋酶是胞内酶,存在于B细胞内液中,正确,故选
4、D。4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B)A随着曲线a的下降,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增加B曲线b的上升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等细胞的结果C当胰岛素浓度为40 U/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D高浓度胰岛素条件下,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反射中枢处于抑制状态解析: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可以增加血糖的去路,减少血糖的来源。注射胰岛素后,非糖物质向葡萄糖转化的速率减慢,使糖的补充速率下降,因此曲线a为血糖补充速率,A项错误;曲线b为血糖消耗速率,注射胰岛素可以使葡萄糖大量被氧化分解、合成糖原或转化
5、为非糖物质,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等细胞中,因此B项正确;当胰岛素浓度为40 U/mL时,血糖浓度的补充速率等于消耗速率,此时血糖浓度暂时稳定,但是随着胰岛素浓度的升高,血糖浓度会很快下降,C项错误;当血糖浓度降低时,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会增加,此时下丘脑中控制胰岛A细胞分泌的反射中枢处于兴奋状态,D项错误。5下图所示为大鼠皮肤冷觉感受器和温觉感受器在不同温度时的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敏感程度),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B)A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B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增大C环境温度为28 时冷觉感受器最敏感D大鼠的正常体温接近于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解
6、析:根据图中曲线变化的趋势,可知冷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分别在28 和42 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最大,即最敏感;当温度偏离感受器的敏感温度时,传入神经放电频率都减小,所以不同的温度感受器有其特定的敏感温度范围,而大鼠的正常体温应接近两个曲线交点对应的温度。故选B。6下图为人体免疫细胞参与免疫的机制图解,其中表示抗原,表示物质,代表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A是载体蛋白,能特异性识别B人体内的细胞能合成分泌淋巴因子C是T细胞,是效应T细胞D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快速分泌解析:图中左侧为体液免疫图解,右侧为细胞免疫图解。体液免疫过程中,树突状细胞(吞噬细胞)将抗原处理后,T细胞依靠细胞表面的糖蛋白识别
7、抗原,然后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相同抗原再次侵入时,快速增殖分化,但不能直接产生抗体。是效应T细胞,可以清除被抗原感染的细胞。7如图表示某一健康人注射疫苗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表示疫苗注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B)Ab段各淋巴细胞的DNA含量不完全相同Bd时间是再次接种引发的免疫反应C产生甲、乙抗体的B细胞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可有较大的差异解析:b段发生了免疫反应,出现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现象,A正确;d时间注射的是与a时间不同的疫苗,是初次免疫反应,B
8、错误;产生甲、乙抗体的浆细胞不同,其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正确;据图可知,甲、乙两种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有较大的差异,D正确。8如图为过敏反应的原理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D)A过敏反应为抗原首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表现为发作迅速,反应强烈B图中首次进入人体的过敏原与再次进入的过敏原的类型可相同,也可不同C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细胞免疫D过敏反应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图中靶细胞释放的组织胺等物质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等解析:过敏原第一次进入人体后,人体内产生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吸附在细
9、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多等,引发各种过敏反应,A、B项错误。所以过敏反应应为同一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引起的免疫反应,过敏反应属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C项错误。9(2015绵阳诊断)HIV是一种RNA病毒,其通过攻击人体T细胞而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C)A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成T细胞的过程中遗传信息不改变BT细胞识别HIV后产生的淋巴因子能与HIV结合并形成沉淀C被HIV感染后的艾滋病患者的细胞免疫比体液免疫受影响更大D可在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唾液等内环境中检测到HIV解析:造血干细胞
10、在骨髓中分化成B细胞,在胸腺中增殖分化为T细胞,A错误。HIV感染人体时,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的作用来阻止病毒通过血液循环而播散,再通过细胞免疫的作用来予以彻底消灭;T细胞识别HIV后产生的淋巴因子可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B错误。HIV主要攻击T细胞,使细胞免疫全部丧失,大部分体液免疫丧失,故C正确。HIV主要通过性滥交、毒品注射、输入血液制品和母婴传播等途径来感染,它主要存在于患者的血液、精液、唾液、尿液等液体中,血液、精液、唾液等不是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10(2015苏锡常镇四市调研)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A
11、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细胞代谢速率发生改变B寒冷环境中,体内胰高血糖素含量下降C肺气肿病人由于呼吸不畅,内环境中的pH升高D食物过成导致血浆渗透压升高会引起组织水肿解析:内环境遭到破坏后,细胞生活的环境发生改变,细胞内的代谢也会发生紊乱,A正确;寒冷时,刺激皮肤冷觉感受器,该兴奋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最终使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增高,B错误;肺气肿病人呼吸不畅,使内环境中CO2含量增高,pH下降,C错误;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液渗透压升高,细胞中的水分会流入血浆中,不会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11(2015苏锡常镇四市调研)下列关于人体对流感病毒免疫过程的叙述中,正确的是(D)A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刺激
12、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B经流感病毒刺激后,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与该病毒结合C该病毒第二次侵入人体后,机体中的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并产生大量抗体D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B细胞和T细胞均具特异性识别功能解析: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由吞噬细胞呈递给T淋巴细胞,后者分泌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使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B细胞,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抗体与流感病毒结合形成沉淀物,最终经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消灭流感病毒,A、B错误;该病毒第二次侵入人体后,会刺激记忆B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C错误;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吞噬细胞、B细胞和T细胞都具有识别功能,但吞噬细胞无特异性识
13、别功能,D正确。12(2015镇江模拟)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春夏季节。该病毒感染人体后,机体可以对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正确的是(C)A浆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抗体消灭B浆细胞产生抗体,抗体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消灭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病原体失去寄生场所进而被吞噬、消灭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淋巴因子消灭解析:浆细胞分泌特异性抗体,阻止病毒的传播,与病毒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A错误;抗体与细胞外液中的病毒特异性结合后,吞噬细胞进行吞噬消化,从而消灭病毒,B错误。病毒寄生于细胞内,
14、肠道病毒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产生细胞免疫, 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毒被抗体消灭,C正确。效应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能加强相关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D错误。13(2015盐城模拟)下列有关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A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B效应T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C效应B细胞来源于B细胞或记忆细胞的增殖分化D淋巴因子可加速受到抗原刺激的B细胞的增殖分化解析:T淋巴细胞产生的淋巴因子,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参与体液免疫,A错误。效应T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靶细胞),B正确;B细胞或记忆细胞受抗原刺激
15、后,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C正确;淋巴因子可促进受抗原刺激的B细胞的增殖分化,D正确。14(2015南宁测试)某次地震造成多处房屋倒塌,部分居民被埋于废墟之下数日,滴水未进。在此期间人体内可能发生的变化是(D)A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B胰岛B细胞活动增强C内环境渗透压不会发生大幅度变化D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速度会加快解析:居民被埋数日,体内处于缺水状态,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将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体内水分流失,A、C错;被埋数日,人体血糖浓度下降,此时胰岛A细胞合成并分泌胰高血糖素活动增强,B错;由于人体内储存的糖类物质有限,随着糖类物质的不断消耗,脂肪和蛋白质
16、的分解速度会加快,D正确。二、非选择题15人体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需要机体的调节机制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下图是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之间的关系及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的发病机理。请回答相关问题。(1)寒冷刺激时,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皮肤毛细血管_,减少散热。在完成该反射的过程中,传递神经信号的物质是_。若兴奋产生前某离子在神经元膜内和膜外的浓度分别是15 mmol/L、145 mmol/L,则该离子最可能是_。(2)下丘脑和垂体病变会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说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_(填“分级”或“反馈”)调节。(3)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是由于机体产生某种抗体A,导致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人多。其
17、原因主要是该抗体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与_激素相同的生理作用,使甲状腺机能增强,但甲状腺激素增多不会通过_调节影响抗体A的分泌。(4)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临床上可以用物质C进行治疗,该物质可以通过抑制细胞X分泌_及细胞Y的_过程,减少抗体A的产生。解析:(1)寒冷刺激,使汗腺分泌量减少,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散热减少,维持体温恒定。在体温调节过程中,寒冷环境的调节主要是通过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此过程中传递神经信号的物质是神经递质。神经冲动产生之前,细胞膜外钠离子浓度远远大于细胞膜内,所以此处应该是钠离子。(2)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
18、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以及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由此可以看出,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存在分级调节机制。(3)抗体A导致患者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比正常人多,由此可以看出,抗体A对甲状腺激素的分泌有促进作用,与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类似的,正常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过高的话,会由于负反馈调节使含量下降,但是患者体内含量不会下降,所以体内不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4)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临床上可以用物质C进行治疗,该物质可以通过抑制细胞X分泌淋巴因子及细胞Y的增殖、分化过程,减少抗体A的产生。答案:(1)收缩神经递质Na(2)分级(3)促甲状腺负反馈(4)淋巴因子增殖、分化16(2015东城区统考)弓形虫是
19、一种寄生在真核细胞内的寄生虫,会引起人畜的弓形虫病。(1)弓形虫进入机体后,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吞噬细胞将抗原传递给_,刺激其产生 _,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在相关物质的作用下,增殖分化形成_,产生抗体。当弓形虫进入宿主细胞后,_细胞可以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2)科研人员利用弓形虫引起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主要抗原进行单克隆抗体的制备。首先将免疫过的小鼠脾脏细胞取出,与 _融合,此过程除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外,还可采用 _诱导融合。然后经选择性培养基培养筛选,获得的杂交瘤细胞不仅能_,同时还能产生所需的特异性抗体。(3)为研究上述单克隆抗体对弓形虫的作用,首先将弓形虫置于含一定浓
20、度单克隆抗体的培养液中培养1小时,然后将其与具有连续分裂能力的动物细胞共同培养,培养不同时间后分别测量细胞数量(结果如下图所示)。此实验设置了 _与具有连续分裂能力的动物细胞共同培养作为对照。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4)科研人员给小鼠注射适量的上述单克隆抗体溶液,然后又注射了弓形虫,实验结果表明小鼠的生存时间虽有延长,但最终仍会死亡,可能的原因是注射的弓形虫的量太大,且机体内针对弓形虫的免疫本应以 _为主,所以导致体内实验的效果不理想。解析:(1)吞噬细胞对弓形虫进行摄取处理后将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产生的淋巴因子可作用于B细胞,B细胞在淋巴因子作用下,增殖分化
21、形成的浆细胞可产生抗体;当弓形虫进入宿主细胞后,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2)制备单克隆抗体时,经过免疫处理获得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该过程可用物理、化学等方法诱导,也可用灭活的病毒诱导融合;对融合细胞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培养筛选,可获得杂交瘤细胞,杂交瘤细胞不仅能无限增殖,同时还能产生所需的特异性抗体。(3)实验组将弓形虫置于含一定浓度单克隆抗体的培养液中培养1小时,然后将其与具有连续分裂能力的细胞共同培养,对照组应将弓形虫置于不含单克隆抗体的培养液中培养1小时,然后将其与具有连续分裂能力的细胞共同培养,培养不同时间后分别测量细胞数量;实验组细胞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说明单克隆抗体处理后的弓形虫感染力降低,单克隆抗体能减弱弓形虫对细胞增殖的抑制。(4)弓形虫是一种寄生在真核细胞内的寄生虫,机体内对弓形虫的免疫应以细胞免疫为主,体内实验时单克隆抗体作用效果有限,小鼠生存时间虽有延长,但最终仍会死亡。答案:(1) T细胞淋巴因子浆细胞效应T(2) 骨髓瘤细胞灭活的病毒无限增殖(3) 不接触单克隆抗体的弓形虫单克隆抗体能减弱弓形虫对细胞增殖的抑制(4) 细胞免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