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四)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海南新高考模拟)鸦片战争后,上海滩的时髦派,女界所不可少的东西,尖头高底上等皮鞋一双,紫貂手筒一个,金刚钻或宝石金扣针二三只等;再说男子不可少的东西,西装、大衣、西帽、革履、手杖等。这一现象表明()A上海消费群体出现了拜金趋势B崇洋成为近代消费的主要倾向C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国民生活D上海的时髦派以崇尚奢侈为荣C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习俗的变革,体现出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表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国民生活,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
2、体现,排除。2(2020张家口质监)20世纪初,国人穿洋服者渐渐多了起来,甚至在广西等偏僻省份的学堂中也允许学生穿洋服;英美烟草公司生产的“红锡包”“哈德门”“前门”等品牌的香烟在市场上销路甚好,甚至连妇女也竞相吸食纸烟,并且迅速蔓延至全国。材料表明()A列强对中国全方位渗透B西学东渐影响了国人生活方式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衰落D崇洋媚外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同B国人穿洋服吸香烟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西方文化理念及生活方式的影响,故选B项;“全方位渗透”说法欠妥,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初生活习俗的变迁,无法据此推知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全社会的认同”说法欠妥,排除D项。31860年,上海西
3、人书馆助西人译书的文士王韬去某友人家作客,友人“特出西洋名酒为饷,味极甘醇可口”。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这反映出当时()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C材料“特出西洋名酒为饷”“西洋玻璃杯、洋皂”说明物质生活受到西方的影响,故选C 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的变化而非经济结构的变动,故排除A项;材料“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表明不是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也不能说明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故排除B、D两项。41928年,兰州市召开了放足运动会,除散布印刷品并讲演外,更由小学生
4、演新剧天足,唱天足歌,以资宣传。又令兰州东关周姓夫妇肩背旗一面,上书缠足痛苦,带领童养媳游行各街市及会场示众。会后,自愿放足妇女甚多。这说明()A土洋并存是近代生活变迁的典型特征B兰州地区最早开始了移风易俗C民国时期迫令放足运动效果明显D宣传活动有助于社会习俗变化D由材料“会后,自愿放足妇女甚多”可知,兰州宣传放足的活动起了良好的效果,说明宣传活动有助于社会习俗变化,故选D项;裹脚是中国传统习俗,放足活动也是中国人自行开展的,无法体现土洋并存的现象,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提到其他地区的做法,不能说兰州放足活动“最早”,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有“迫令放足”的现象,排除C项。5(2020盐城一模)1
5、912年,章太炎先生在北京上海各报刊公开登载了征婚广告,在当时轰动了全国,就这样找来了革命新女性汤国梨。章太炎先生的征婚方式反映岀当时()A征婚成为主要求偶方式B传统婚姻习俗遭到民众摒弃C婚姻习俗岀现近代化趋向D婚姻自由成为普遍社会风尚C材料“章太炎先生在北京上海各报刊公开登载了征婚广告”体现了婚姻自主、婚姻自由,反映出婚姻习俗出现近代化趋向,故选C项;章太炎征婚只是个例,不能说明传统婚姻习俗遭到民众摒弃,若是普遍现象就不会轰动全国,排除A、B、D三项。6下图是20世纪初晚清画报上登载的时事评论画女士走马,据此可知,当时()A社会生活呈现出新旧杂陈B社会上崇洋风气日渐盛行C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提
6、高D新式的交通工具尚未出现A女士骑马和路灯都属于与传统社会不符的新鲜事物,结合图片中其他人中西结合的服饰打扮可知,图片反映的是20世纪初中国近代社会新旧文明并存的局面,故选A项。7(2020济宁质检)民国成立后,以妇女运动为宗旨的社会团体,如女子参政协进会等接二连三出现。民初女子最高仅能就读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暑期北京大学开始正式招收女子入学。这些现象的出现表明()A社会变革提高了女性的地位B政治革命瓦解了传统伦理C经济发展冲击了固有角色定位D思想解放形成了新的社会认知A女子社团接二连三出现、从最高就读师范院校到可入北大读书,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后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而非经济发展带来的角色变化
7、,故选A项,排除C项;“瓦解了”“形成了”说法均欠妥,排除B、D两项。8詹天佑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自序中说:“张家口距京师驿路计四百余里,既属重镇,又当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也此项路工实关大局。”据此可知()A京张铁路开启了近代交通的新篇章B中国铁路建设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C京张铁路的修筑遭到顽固势力的反对D京张铁路有利于经济交流与巩固边防D由材料“既属重镇,又当孔道,不但互市之要区,实亦西北之屏藩也”可知,张家口的地位十分重要,京张铁路的修筑不仅有利于经济的交流,还有利于巩固边防,故选D项;由材料不能得出开启了近代交通的新篇章,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京张铁路的修筑对中国铁路建设带
8、来的影响,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顽固势力的反对,故排除C项。91905年29月,申报中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有3则,分别为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1912年元旦,申报则在显著位置刊登了庆祝民国成立的标语和祝词。这一变化表明()A申报介入中国政治革命B媒体报道追求实事求是C申报对中国革命的支持 D时局变动影响新闻报道D中国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反对清政府,申报以“乱首”“华兴会匪”“余党”进行报道,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申报又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这说明时局变动影响新闻报道,故D项正确;材料仅反映了申报对民主革命立场的转变,没有体现其介入中国政治革命,故A项
9、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与申报1905年报道的内容不符,故排除。10清末违警律规定“乘自行车不设铃(铃铛)号(牌)者,处五日以下一日以上拘留,或五元以下一角以上之罚金。”民国时期规定,市公用局管理自行车的检验、登记、核发号牌事项,巡警可以随时处罚不遵守法规的骑车人。由此可知()A自行车已普遍使用 B崇洋媚外风气盛行C政府加强公共管理 D民众抵制西方文明C清末、民国法律规定交通事项,属于政府行为,故选C项;材料中无法体现“普遍”,故排除A项;法律规定自行车的使用,无法体现崇洋媚外,故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民众的态度,故排除D项。111910年11月,御史温肃上书要求严定报律,认为报纸“怀
10、诈挟私,生心害政为逆党之喉舌近年以来人心浮动,如饮狂药,谁实使然?半由报纸煽之也。”这表明近代报业()A鸦片战争后由国人拉开序幕B为政府所控制,是政府的“喉舌”C对普通民众的影响非常有限D是先进国人宣传民主思想的有力武器D1910年御史温肃批评报纸为逆党之喉舌,说明先进的中国人把报纸作为宣传政治纲领、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故选D项。12民国时上海云裳女子时装公司,用名人大做广告,树立企业形象。如“第一日为文艺界与名流闺媛,第二日为电影界明星,第三日为花界之诸姊妹”,这一时装公司很快成为领导上海时装新潮流标杆。材料说明()A时尚潮流推动女权运动发展B企业利润主要依靠广告宣传C西式时装成为社会主流服
11、饰D优秀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发展D根据材料“用名人大做广告,树立企业形象”可知,上海云裳女子时装公司努力打造企业文化,以此助推企业的发展,故选D项;女权运动为政治运动,与材料主旨企业文化无关,排除A项;题干并未涉及企业利润的获取方式,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上海,并未涉及其他地区,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满洲贵族入关之后,使清朝婚姻礼俗深层次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影响,在其全面继承明朝婚姻礼俗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清承明制,规定男十六岁,女十四岁为法定结婚年龄。封建包办婚姻依然是清朝婚姻的基本特征,尊亲长掌握卑幼的主婚
12、权是清朝法律的规定,并且强调婚姻双方的门当户对。婚约、婚书与聘财是婚姻成立的条件,婚约一经成就,男女无论任何一方均不得反悔。由于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清律允许男子婚后可娶多名妾室,却要求女子在丈夫死后,为丈夫守节一辈子,并且在夫妻关系离异问题上,男子始终占据主动权摘编自陈顾远中国婚姻史材料二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变革剧烈,加之受欧风美雨的冲击,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的婚礼俗尚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首先男女缔姻逐渐摆脱传统婚介形式的束缚,允许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已带有现代婚姻色彩,甚至还有报刊广告征婚的创举。随着婚姻主权的转移,婚姻已不完全是两个家族的事,而是婚姻主体即当事人的事 ,因而以爱情为基础的婚
13、姻缔结更多考虑的是婚姻对象的才情、品性、相貌等个人素质。其次在结婚礼俗出现了新的风尚,更加简朴快捷,仪式西洋化,还具备了婚姻的法律化效应。由于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结婚年龄后延,女性在婚姻中有了一定自主权,既有自由结婚的权利 ,也有自由离婚的权利 摘编自美罗斯变化中的中国人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婚姻礼俗形成的背景和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江南地区婚姻礼俗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清承明制”“深层次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影响”“强调婚姻双方的门当户对。婚约、婚书与聘财是婚姻成立的条件”等信息回答。第二小
14、问,根据材料一“清律允许男子婚后可娶多名妾室”“婚约一经成就,男女无论任何一方均不得反悔”“在其全面继承明朝婚姻礼俗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规定男十六岁,女十四岁为法定结婚年龄”等信息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允许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更多考虑的是婚姻对象的才情、品性、相貌等个人素质”“在结婚礼俗出现了新的风尚”“女性在婚姻中有了一定自主权”等信息概括。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变革剧烈”“受欧风美雨的冲击”“允许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上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等信息分析。答案(1)背景:继承并吸收了明朝的婚姻礼俗;受到儒家道德伦理观念的影响;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聘财成为婚
15、姻的必备条件。特点:男女不平等性;礼法结合;具有禁锢性,不自由性;早婚的普遍性。(2)变化:传统婚介形式发生了变化,男女婚姻自主权逐渐加大;择偶标准的新变化;“文明结婚”婚姻礼俗的新风尚;离婚再婚禁律开始被打破;早婚之弊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遏制(任答3点即可)。原因:政治变革是江南婚姻礼制文明化、近代化的主要因素,如辛亥革命,民主思想深入人心;西方婚姻观念的影响;江南地域经济的发达为婚姻自由提供物质的保证;女性主题意识的觉醒;近代教育的发展。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12年1月,孙中山令内务部编印新历书,其特点有三:一是新旧历并存;二是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三是旧历书上吉凶神宿一律
16、删除。民初改用阳历,改变清廷的“正朔”与世界历法接轨,这在当时许多人看来是非常自然的,没有引起太大的异议。采用阳历而不废阴历,乃是为尊重民众习惯和民族文化传统采取的折衷办法。阴历与中国农业社会的农业生产、经济组织、商业利益及民俗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中国以农立国的基本社会形态不改变,要根本变革这种民俗文化,显然是不可能的。国民政府北伐成功,为显示自己是新的革命政府,改变北京政府的正朔:由阴阳历并用,改为专用阳历,并将阳历定为国历,而将阴历视为旧历、废历。1928年后,南京国民政府依靠政治强力进行废除旧历运动。其推行的结果,使阳历更加流行,取代阴历在社会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民间的契约、房租、
17、商家结账等,逐步改为阳历办理,确实是社会进步的表征,但这场运动并没有彻底改变阴阳历并行的格局。同时,由于政府推行策略上的偏激、民众沿用旧历习惯的顽固以及旧历代表的民俗文化的深厚,导致了政府与民众在历法问题上的直接对峙与暴烈冲突。摘编自左玉河从“改正朔”到“废旧历”阳历及其节日在民国时期的演变从上述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12分)答案示例一:论题:民国时期历法改革具有社会进步意义。阐述:民国时期推行历法改革,有利于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破除封建迷信,推动民主共和思想传播;推行阳历,有利于融入世界;两次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推动社会进步
18、。示例二:论题:民国时期新旧历法并存现象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阐述:民国时期,面对西方侵略、西学传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推动、融入世界等形势,推行阳历具有进步意义;阴历为民众所熟习、承担着深厚的民俗文化、与农业经济密切相关,仍具有合理性与生命力;民国初年实行新旧历并存,取得成功,南京国民政府强行废旧历,未达目的并引发矛盾冲突。示例三:论题:社会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更要关注民意、尊重传统文化。阐述:民国时期推行阳历符合当时中国时代精神,顺应世界潮流,取得明显效果,推动社会进步;民国初期,实行新旧历并存,在回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关注民意、尊重传统文化,取得成功;南京国民政府强行推阳历、废旧历,虽顺应潮流,取得一定成效,但脱离当时中国实际,没有充分关注民意、尊重传统文化,未达目的并引发矛盾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