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测试3 内忧外患与近代前期的抗争、探索(含解析)岳麓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8212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测试3 内忧外患与近代前期的抗争、探索(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测试3 内忧外患与近代前期的抗争、探索(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测试3 内忧外患与近代前期的抗争、探索(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测试3 内忧外患与近代前期的抗争、探索(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测试3 内忧外患与近代前期的抗争、探索(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测试3 内忧外患与近代前期的抗争、探索(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2022届高考历史统考一轮复习 单元过关测试3 内忧外患与近代前期的抗争、探索(含解析)岳麓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过关测试(三)内忧外患与近代前期的抗争、探索(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有史学家指出:“如果用短近的眼光来看,这场战争对中国似乎只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他意在强调这场战争()A.使中国蒙受屈辱B成为中国历史转折点C.激发了救亡意识 D引发瓜分中国的狂潮C材料“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体现出鸦片战争激发了救亡意识,故选C项;“似乎只是”说明A项不是史学家强调的,排除;材料意在强调鸦片战争是“一个

2、新的起点”,并不是历史转折点,排除B项;甲午战争引发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D项。2南京条约签订以后,当时负责与英国交涉的中国官员经计算,发现协定后的关税税率平均达到了百分之五,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洋洋得意,认为这是他们外交的成功。这说明()A.不平等条约的危害性有限B.清政府愚昧不谙熟国际公法C.清政府积极争取国家主权D.协定关税提高中国关税收入B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该条约危害性很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协定后的关税税率,比旧日的自主关税要略高他们外交的成功”可知清政府并未意识到关税需要与英国商定不符合国际公法,说明清政府没有主权意识,故B项正确,C项错误;

3、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清政府不谙熟国际公法,而不是提高中国关税收入,故D项错误。3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主要表明当时的中国()A.“天朝上国”观念发生变化B.政府开始建立总理衙门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A在1858年所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在以后所颁布的各式公文中,只要涉及英国官民,都不得使用“夷”字,说明随着中国大门的被打开,清政府的“华尊夷卑”思想理念即“天朝上国”观念逐渐发生变化,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清政府外交中的“平等”理念,并不是崇拜西方,故选A项,排除C项;总理衙门于1861年设立,排除B项;

4、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4外国使节自1861年起进驻北京,但他们觐见皇帝的请求却一再被拒绝。清政府的解释是因为皇帝年幼、不便见人,而真正原因在于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这一事件反映出清政府()A.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完整 B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C.华夷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D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约束C根据清政府不接见外国使节的原因是“天津条约明确规定外国使节觐见中国皇帝应免于行跪拜礼”可知,清政府对于外国使节不行跪拜礼而耿耿于怀,体现出其华夷等级观念仍根深蒂固,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捍卫国家主权,排除A项;材料不能表明清政府逐步接受了近代外交观念,也不能体现清政府力图摆脱

5、不平等条约约束,排除B、D两项。51894年7月,日本袭击中国租借的英国高升号运兵船。根据国际法,8月3日英国认定日本应对英国的人身和财产损失负责,12日英国仍重申这一立场,20日英国转而声称中国应负赔偿责任。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英日矛盾因战争爆发而消除B.中国在中日的舆论战中失利C.事件责任的裁定受利益主导D.中国战败导致英国态度转变C英国由控诉日本到要求中国赔偿高升号运兵船损失,期间英国与日本讨价还价,日本对英国让步,双方签订了英日通商航海条约,可见英国的声明改变基于英国的利益,故选C项;在中日甲午战争中,英国为提防俄国而拉拢日本,以图英国在华利益最大化,但英日矛盾不可能消除,排除A项

6、;题干未提及中日双方舆论战,排除B项;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标志是1895年1月的威海卫战役,排除D项。6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百姓争先恐后应募日军的招工,盼望能获得一份差事。这直接反映出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是()A.当时的中国人缺乏对日本的正确认识B.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C.自然经济瓦解背景下中国百姓生存堪忧D.落后的封建制度不敌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B当时清朝百姓的做法不等同于当时所有中国人对日本缺乏正确认识,排除A项;清朝百姓期望在甲午战争的日军中找到差事说明清朝人民普遍缺乏民族国家观念和国民意识,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及寻求差事的清朝百姓源于自然经济瓦解的农民,排除C项;清朝

7、百姓到日军中寻求差事不能说明两者制度间的差异,排除D项。7中国近代某一时期,民间有提出“各国兵船已在中国口者,不准驶出”“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华人交通西人,及不遵官场约束者,归朝廷治罪”等主张。这些主张最可能出现在()A.鸦片战争时期 B太平天国运动时期C.戊戌变法时期 D义和团运动时期D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由民间组织义和团发动的反帝爱国运动,打着“扶清灭洋”的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这与材料中“民间有提出各国兵船”“归朝廷治罪”相符,故选D项; “日本将台湾交还中国”表明题干涉及的时间是甲午战争后,排除A、B两项;戊戌变法时期没有

8、明确的反帝要求,是自上而下的运动,排除C项。8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这一变化()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B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A项错误;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转而扶植在华代理人,实行“以华制华”,故B项正确;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与近代列强侵略的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辛丑条约是列强侵华的进一步深入,故D项错误。9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

9、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太平天国()A.革命纲领具有落后性 B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C.其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D阶级局限导致革命失败C根据材料“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可知当时社会仍是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农民阶级不可能独立领导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胜利,故C项正确。10洪仁玕主张向西方学习,一个根本性的内容,就是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促使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希图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一主张()A.与天朝田亩制度一脉相承

10、B.通过立法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C.继承并发展了天朝田亩制度D.实际上否定了空想的平均主义D材料“主张实行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促使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表明洪仁玕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这否定了天朝田亩制度,故选D项;材料中洪仁玕的主张与天朝田亩制度不同,排除A、C两项;由材料“希图中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可知洪仁玕仅是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而非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排除B项。11据统计,从武昌起义爆发到1913年底,全国各地新成立的社团近700个,这些社团绝大多数是私法社团,而且种类很多,如,联谊类79个,实业类72个,公益类53个,学术类52个,教育类28个,慈善类20个,等

11、等。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社团中,政治类312个,占总数的45.7%。当时社团大量涌现的主要原因是()A.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B.民众的民主意识逐渐觉醒C.中华民国约法颁布D.民主共和观念被民众接受B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民开始觉醒,因此政治类社团占据近一半,故选B项;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只是提供了政治环境,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中华民国约法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工具,排除C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不能说被所有民众接受,排除D项。12学者费正清曾断言: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是覆盖在旧中国上的薄薄的一层皮,它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见,该学者认为当时()A.中国民主革命力量不足 B辛亥革

12、命缺乏群众的支持C.中国应该实行社会改良 D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D材料主旨是对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的评价,没有反映民主革命力量不足,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支持是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而材料是对新政体的评价,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否定辛亥革命的方式,没有赞成社会改良,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辛亥革命建立的新政体距离中国民间社会极其遥远”可知,费正清认为共和制难植根于中国社会,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和国家学说的倡兴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时期,民族与国家的内忧外患更甚,人们强烈要求

13、用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中国。但是,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的弊端也暴露出来,使得当时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意中国发展中应当避免的问题。于是在“救亡”与“救国”的相互推进中,时人有一个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方文化正反两面性的认识深化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出在国家与民族认同问题上逐步具有的中国化特色的认识。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民族国家的重建途径,创造性地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材料二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英、法等民族国家先后建立。到19世纪

14、前期,民族主义在西欧、北美取得了辉煌胜利,并为传播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奠定了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迅猛进展,欧美各国原有的民族国家内的市场已容纳不下急速膨胀的生产力。于是,这些国家利用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结,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打着“传播文明”和为本民族“谋福利”的旗号,进行野蛮的殖民侵略和掠夺,建立起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程人乾论近代以来的世界民族主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产生的背景并概括其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西方民族主义的影响。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主义的认识。(13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

15、内忧外患更甚”“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注意”“时人有一个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方文化正反两面性的认识深化的问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积极探索”分析回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对西方民族国家思想和西方文化正反两面性的认识深化”“具有的中国化特色的认识”“提出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的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构建近代中华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新的一致性”概括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在民族主义的感召和激荡下,英、法等民族国家先后建立”可得出促进欧美民族国家的建立;根据材料二“传播到整个欧洲乃至世界”得出促进亚、非、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根据材料二“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

16、迅猛进展”可得出推动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进程;根据材料二“狂热地宣扬本民族优越论”可得出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民族主义对中国和材料二对西方的不同影响,可以得出民族主义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利益;从材料二中民族主义的两方面作用认识到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既要认识到民族主义积极的一面,也要看到其负面影响。总之,要发挥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答案(1)背景: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先进的中国人主动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特点:立足国情,借鉴西方;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政治革命与民族革命相统一。(2)影响:促

17、进了欧美民族国家的建立;推动了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促进了亚、非、拉美民族意识的觉醒;为殖民侵略和掠夺提供了借口。认识:民族主义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利益;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促进国家发展,另一方面易演变为狭隘的民族主义,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应该发挥民族主义的积极作用。(如有其他认识,言之有理亦可)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874年,李鸿章就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观察后提出以下言论:“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

18、,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摘自李鸿章奏折选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知识,从上述言论中提取一个变化角度,概述体现中国变局的历史现象,并对此进行评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逻辑清晰)(12分)解析角度一:根据材料“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可得出边防重点的变化;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可得出近代西方列强由东南沿海入侵我国。评述:首先我们定位东南沿海入侵我国的国家是欧美国家,再结合欧美国家崛起的历史

19、以及欧美国家入侵近代中国的两次鸦片战争并带来的巨大变化评述。角度二:根据材料“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对西学态度变化。历史现象:根据材料“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由故步自封到开始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评述:联系中国近代史对西学的变化,以及提出变局论的李鸿章的主要行为洋务运动是一场积极学习西方的事件,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来展开论述。答案示例一:角度:边防重点的变化。历史现象:近代西方列强由东南沿海入侵我国。评述:伴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中国东南沿海不断遭到西方国家骚扰,如荷兰侵占台湾、

20、葡萄牙侵占澳门等,特别是工业革命后,列强发动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由东南沿海而来的西方侵略势力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甚至有被亡国的危险。因此,中国的边防重点由西北向东南转移。示例二:角度:对西学态度变化。历史现象:由故步自封到开始利用西方的科学技术。评述: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洋务派发起了“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开始创建近代海军,培养人才。这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洋务派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说明腐朽的清王朝不能挽救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