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章末整合提升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哪些?2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是什么?3臭氧层破坏的危害是什么?4大气污染的来源有哪些?5酸雨的危害有哪些?6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什么?内涵是什么?8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什么?9需要转变的观念包括哪些?10社会行为分哪几种?每种行为调整的目标是什么?11工业循环经济模式是什么?12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什么?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为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A崇拜B依赖C征服 D
2、友好2下列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A BC D解析:第1题,时期人类对环境进行开发,无视环境的影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征服。第2题,时期人类主要受环境的影响,崇拜、依赖自然,属于最初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开始征服自然,进入时期;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时期人地关系得到充分认识,人类与环境友好相处。答案:1.C2.B读图,回答34题。3有关我国资源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资源分布均衡但与经济布局不匹配B从现实和长远看,资源相对短缺,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C解决我国资源短缺问题,主要是立足于自然资源基本自给和国内市场D开发与节约资源并重,把开发资源放在
3、首位4图中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A我国能源消耗量小B我国人均能源消耗量居世界前列C我国能源利用率高D我国能源浪费严重解析:第3题 ,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均衡且与经济布局不匹配,故A项错误;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小,且单位产值能耗高,资源相对短缺,故B项正确;针对我国资源利用现状,应把节约放到首要位置;解决资源短缺问题,要立足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故C、D项错误。第4题,据图可知,我国单位产值能耗高,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答案:3.B4.D读某地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回答56题。5下列地区最适合大力推广该生产模式的是()A青藏高原 B松嫩平原C海南岛 D太湖平原6该循环经济模式()A没有任何废弃物产
4、生B生产受市场影响显著C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D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开展生产解析:第5题,从图中可知该产业链中的原料为甘蔗,由此可知C选项正确。第6题,该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但仍有废弃物排放。答案:5.C6.C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社会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社会。读图完成78题。7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表示环境,B表示人类社会B阶段,人类与环境没有关系C阶段,人地矛盾最尖锐D箭头b表示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8下列认识或行为与图中所示的思想发展阶段对应正确的是()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B节能减排,植树造林C伐木为薪,围湖造田D竭泽而渔,焚林而猎解析:第7题,阶段,人类对自然
5、环境的认识尚未形成;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很有限,只能被动地适应自然;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人们开始认为自然是可以任意开发和利用的对象,一味夸大人类社会的作用;阶段,人类品尝到了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带来的恶果,认识到人类可以改造自然,但必须顺应自然规律,因为自然对人类也有制约作用。第8题,“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是可持续发展思想,阶段显然是不具备的;“竭泽而渔,焚林而猎”“伐木为薪,围湖造田”都是人类中心论思想;“节能减排,植树造林”是人地伙伴论思想。答案:7.A8.C人工生态浮岛是人工设计建造、漂浮于水面上、供动植物和微生物繁衍栖息的生态设施,它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
6、利用生态学原理,降解水中COD、氮和磷的含量。它主要以塑料泡沫等材料为附着物,其间种植水生植物(或陆生植物),根系深入水中。读图,完成911题。9下列能体现人工生态浮岛生态环境作用的是()为鱼类提供饵料和繁殖场所根系吸附悬浮物质,改善水质富集的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生产农产品,提高经济效益A BC D10从改善水环境的角度考虑,下列水域最有必要建设人工生态浮岛的是()A咸海 B博斯腾湖C滇池 D维多利亚湖11人工生态浮岛能抑制水中藻类过度生长,其原因是()浮岛生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浮岛占据了藻类的部分生存空间浮岛微生物吃掉藻类浮岛遮蔽阳光A BC D解析:第9题,人工生态浮岛生长着绿色
7、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有机物、氮和磷等,对水有一定的净化作用;也可以为鱼类提供繁殖的场所;富集的大量微生物会降解水中的污染物,也能为鱼类提供饵料;人工浮岛的主要作用是生态功能。第10题,滇池是我国水污染严重,重点治理的湖泊之一。咸海和博斯腾湖、维多利亚湖远离人类主要居住地,水污染较轻。第11题,藻类在阳光充足、水温较高、风力较小、营养物质过多的情况下会大量繁殖,人工生态浮岛可以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可以遮蔽阳光,减轻光合作用,还可以占据一定的空间来抑制藻类的繁殖。答案:9.A10.C11.D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一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环境污染的程度较低;在经济起飞阶段,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往往超
8、过环境承载能力,环境逐渐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环境状况开始改善。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倒U型关系曲线,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13题。12图中四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的,其中最理想的是()A甲 B乙C丙 D丁13和先进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是因为()我国自然资源贫乏 我国民众环境意识提高国际社会制约增强 环境承载量压力增大A BC D解析:第1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丁曲线污染程度最低,因此D项正确。第13题,我国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故错误,选项B正确。答案:12.D13.B耕地在国家
9、经济发展建设中具有多种功能,如生态安全维护、国民经济贡献、基本生活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等功能。读我国19492011年耕地功能变化示意图,完成1415题。141985年后出现的曲线反映的耕地功能是()A生态安全维护 B国民经济贡献C基本生活保障 D粮食安全保障15引起曲线功能强度持续上升且跃居首位的最主要原因是()A人口总数巨大B现代农业的发展C大力开垦荒地D地理环境的变化解析:第14题,生态安全维护功能用地是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即环境问题突出时,我们才意识到应该采取的必要措施,一般较晚才会出现此类用地。第15题,图中应该是粮食安全保障功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人口较少,人地矛盾不突出,故粮食安
10、全保障功能没有得到强化;随着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问题日益突出,故此功能加强。答案:14.A15.A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为贵州某山区各海拔地带2008年、2016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完成1617题。1620082016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A1 300 m以下地带 B1 3001 900 m地带C2 500 m以上地带 D1 9002 500 m地带1720082016年,该地区1 900 m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是()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C大量退耕
11、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解析:第16题,根据材料可知,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小,人地关系就会趋于紧张。读图,图中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小的区域主要在1 300 m以下地带,该区域人地关系趋于紧张,故A正确。其他选项范围变化小或是弹性系数增大,人地关系转好,则B、C、D错误。第17题,图示20082016年,该地区1 900 m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增大,说明人口百分比减小,其原因可能是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故B正确。高海拔地区没有大量可开垦耕地,则A错误。大量退耕还林,弹性系数会减小,则C错误。人口迁入,弹性系数减小,则D错误。答案:16.A17.B浙江东南部青田县地
12、处瓯江中下游地区。地形崎岖,山地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形成了独特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世界四大农业遗产之一。读图回答1819题。18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A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B修建温室改善热量C兴修排灌水利设施D拓展市场推进产业化19从生态持续发展的角度评价,该农业模式()A能灵活地适应市场 B农产品的类型多样C提高了生产效率 D稻鱼共生,保护环境解析:第18题,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发,故保障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稳定发展的主要措施是兴修排灌水利设施。第19题,注意生态持续
13、发展强调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实现减轻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目的。答案:18.C19.D2016年5月下旬,受当地部分农民群众收割作物后焚烧秸秆形成雾霾的影响,在沪渝高速公路湖北荆州段相继发生多起交通事故,致使高速公路交通一度中断。据此完成2022题。20此时,农民焚烧的秸秆主要来自()A小麦 B谷子C甘蔗 D水稻21下列有关秸秆焚烧影响的叙述,不合理的是()A易引发交通事故,影响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B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C可能引发火灾,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D利用有机质还田,提高耕地质量22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原因有()秸秆处理的成本太高科技转化力度不够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的改善农村劳动力
14、的大量转移A BC D解析:第20题,甘蔗为热带作物,谷子耐旱,湖北不是它们的主要分布区,故B、C错误。湖北可进行双季稻的生产,早稻大约在7月中下旬收割,晚稻则在10月中下旬收割,故D错误。湖北在冬半年可种植冬小麦,5月下旬小麦进入成熟收获期,故此时农民焚烧的是小麦秸秆。第21题,秸秆中的有机质和氮养分在焚烧过程中丧失殆尽,而且焚烧秸秆使地面温度急剧升高,能直接烧死、烫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影响作物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直接影响农田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影响农业收益。第22题,我国对于秸秆的处理和科技转化水平还不高。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的改善,农民对柴草的需求下降;加之农村劳
15、动力的大量转移,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经商,农忙时农村劳动力以妇女、老人为主,无能力将收割后的秸秆捆扎搬运离田,只得就地焚烧秸秆。答案:20.A21.D22.D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回答2325题。23图中字母A、B、C分别表示()A海洋污染海水入侵全球变暖B海水入侵海洋污染全球变暖C全球变暖海水入侵海洋污染D海水入侵全球变暖海洋污染24该海岸带侵蚀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A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B入海径流、泥沙量减小C大面积围垦滩涂湿地D过量排放、倾倒废弃物25近年来,经过有效治理,黄河枯水期入海径流量明显增大,这对改善该海岸带环境的作用错误的是()A减轻了淡水变咸B容纳、净
16、化污染物能力下降C减轻海洋污染D延缓海岸侵蚀后退解析:第23题,超采地下水、引用水过量,会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在内陆地区引起地面下沉,在沿海地区会引起海水入侵;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进而引起海平面上升;超标排放污水等,超出海水的自净能力,会引起海洋污染。第24题,由示意图可以确定,海岸带侵蚀后退是由于入海径流、泥沙减少,海浪侵蚀加剧及近岸泥沙减少造成的。第25题,根据示意图可知,入海径流量增加会减轻淡水变咸,减轻海洋污染,延缓海岸线的后退,同时使容纳、净化污染物的能力提高。答案:23.D24.B25.B二、综合题(共50分)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
17、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6分)(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6分)(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6分)解析:(1)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可通过图示信息获得,从栖息地的面积、连续性、变化方向等方面进行描述,注意要分别描述不同时期的变化特点。(2)材料说明不同时期的人类活动方式,对大熊猫栖息地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如20世纪70年
18、代开始的采伐作业,造成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缩小,碎片化严重。(3)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方式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可知,人类在开发和建设时,应尽可能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同时加强对植被的保护等。答案:(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
19、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27阅读关于PM2.5的资料,回答问题。(16分)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微米的颗粒物,颗粒直径只有一根头发丝的1/20,又称“可入肺颗粒物”。人吸入过多的PM2.5可引起多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环境空气质量指导值中,PM2.5为每立方米10微克。下表为我国华北某城市冬季监测采样点环境状况和PM2.5监测浓度表。采样点采样点环境状况PM2.5(g/m3)甲学校。东
20、、北、西约1 000 m处各有一条车流量较大的公路140乙老城改建区。南面、西南面约1 000 m是煤矿,北临车流量较大的公路160丙步行街。紧邻车流量较小的公路70丁居民区。紧邻大型超市、交通繁忙区,东北约500 m有一热电厂170戊煤化工区。东邻车流量较大的国道340(1)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值相比,所列采样点的PM2.5浓度均已超标。归纳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2分)(2)一般而言,大气中的 PM2.5 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哪些气象因素影响?如何影响?(6分)(3)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还会对大气环境产生哪些影响?(4分)(4)为降低大气中PM2.5含
21、量可以采取哪些积极的举措?(4分)解析:(1)根据表中采样点环境状况,可知监测点PM2.5污染物可能的主要来源: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2)此题注意关键词“气象因素”,大气中的PM2.5 浓度除与污染源有关外,还会受到风速、气温、降水等气象因素的影响。(3)大气中的PM2.5除影响人体健康外,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云雾、降水、气温、污染等方面,注意抓关键词“大气环境”,不能回答其他方面的影响。(4)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回答,难度不大。答案:(1)机动车尾气排放;企业和居民燃煤。(2)大气中PM2.5浓度还与风速、气温、降水等因素有关。风速:风速较大时,可以降低P
22、M2.5浓度;反之,PM2.5容易积聚。气温:近地面气温较高时,大气对流作用加剧,可以降低PM2.5浓度;反之,大气出现逆温层时,PM2.5不易扩散。降水:降水有利于降低PM2.5浓度。(3)利于水汽凝结,形成云雾和降水;削弱部分太阳辐射和阻挡地面辐射,影响气温;污染大气,降低能见度。(任答两点即可)(4)借鉴发达国家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经验和技术;严格立法与执法,提高大气质量标准;提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积极发展煤炭的气化、液化技术;推广利用新能源,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植被覆盖率。(任答四点即可)2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下图中的M地区绝大部分海拔在4 000 m以上。该地区
23、农用地几乎全部为牧草地,1985年可利用草地面积约为11 172 km2,分为四、五、六三个等级,分别占可利用草地总数的9.26%、52.13%和38.61%;1997年可利用草地面积约为10 793 km2,四级优质牧草地已经消失,五级、六级草地分别占当年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48.3%和51.7%。材料二2010年3月1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材料三青海省过去的经济模式是挖矿、卖原料,把初级产品输入东部地区进行加工。青海省有大大小小的盐湖100多个,盐湖中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还含有钾、镁、锂
24、、硼等,是主要的矿产资源。(1)说出M地区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具体表现。针对该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简述其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6分)(2)简述建设格尔木、德令哈、乌兰、大柴旦四个循环经济工业园的优势区位条件。(4分)(3)下图为青海省循环经济中的两大主导产业体系示意图,据下图说出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并说明其带来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6分)解析:(1)M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是草场退化。具体表现及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即可。(2)四地都接近原料地,靠近河流,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且有政策支持。(3)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其带来的环境和经济效益结合图和所学的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主要环境问题: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具体表现:草场总面积减少,优质牧草地减少。措施:加大科技投入,促进畜牧业发展;加大人工草地建设力度,培育优良品种;科学轮牧(围栏封育、季节性休牧、舍饲和半舍饲);适度放牧;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2)接近原料地(矿产资源丰富);靠近河流,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政策支持。(3)清洁生产。环境效益:减少污染物和废弃物排放。经济效益:使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产品多元化,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深度开发(循环利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了经济效益。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