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庖丁解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会文中“养生之道”的内涵2、思考道家思想的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意,了解庄子散文特色及课文寓意。难点:理解“养生之道”的内涵,能够结合实际思考社会、感悟人生,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导入:解题】疱:厨房/厨师丁:从事专门劳动的人(园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把牛各个部位分解开一位名叫丁的厨师把牛的各个部位分解开,选自养生主,养生主可理解为:养生的关键、要领。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一位厨师把牛各个部位分解开和养生的关键要领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先从庖丁解牛的技艺入手。【环节一:庖丁的解牛之技如何?】(活动:齐读第一段)视觉:手触,肩倚,足履,
2、膝踦听觉:砉然向然,奏刀騞然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如果我们把这两小节结合起来就会发现,文章的第一小节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为我们展示了庖丁解牛立体的画面,而这幅画面和我们一般人理解的解牛的场景是大相径庭的。我们脑海中解牛的场景应该是血腥的、辛苦的,但是在庖丁这里,我们丝毫感受不到这些,我们看到的是他全身心的投入,好像在享受一场艺术的盛宴。把一件普通的工作做到了艺术的境界,如果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庖丁的技艺,我想出神入化或者是技艺高超是比较恰当的。难怪作为旁观者的文惠君都感叹庖丁的技艺怎么到了这个程度。【环节二:庖丁如此出神入化的技术是天赋异禀吗?】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以
3、神過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方今之时每至于族,怵然为戒,视止行迟,动刀甚微。解牛之道:敬畏天理,顺其自然庖丁悟到了解牛之道,作为旁观者的文惠君却想到了养生之道。【环节三:文惠君说:“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庖丁的话里有什么养生之道?】这就回到了我们最开始的问题,解牛和养生有什么关系?提到养生,我们现在的理解就是“保养生命,延年益寿”,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可以把养生在扩大一点,从社会学意义上讲,就是我们可以保有自己身心的一种自由、天性的自由,活得自在一点,活得更符合我们人所本有的天性。回到庖丁的话里面,如果我们把庖丁的解牛之道对应到养生领域,大概可以怎么解读呢?我们先看解牛之道的几个要素:刀,
4、用了二十几年还是那么新;所解的对象是牛;而在解牛的过程之中,最难的就是技经肯綮,翻译过来就是筋骨交错之处,面对这样的地方,庖丁选择的是在熟悉牛的结构基础之上小心地避开技经肯綮,在族(筋骨交错聚结)处,动刀甚微,最后很快地把牛解开来。提炼出来的解牛之道就是:敬畏天理,顺其自然。如果对应到养生之道,那么这个刀对应的就是人本身,如果人历经十几年的沧桑,在这么多社会经历变迁之后,还和十九年前差不多,那应该是保养很好的;那么牛对应到养生而言就是社会;技经肯綮对应的就是复杂的社会矛盾。如果借鉴一下庖丁解牛的技艺,那在养生的过程之中,如何保养好自己的身心呢?可以顺应自然,避免是非矛盾的纠缠,不要把自己陷到矛
5、盾之中,这样可以少废心力。当然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矛盾的时候,要小心谨慎对待,也许回头一看,它已经很好地解决了。文惠君作为一国之君,他在物质上已经充分地满足了,所以他最心心念念的就是如何保养身心、延年益寿,他从庖丁的话里面最能想到的就是养生之道。实际上作为解牛之道,或是敬畏天理,顺其自然之道,我们不仅仅可以放在养生的领域,我们还可以想到社会生活的其他角度,如果我们把思路拓展一点就会发现解牛之道不仅仅是养生之道,也可以是学习之道,还可以是处事之道。这个时候的“道”就是一个普遍的道理,可以放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生存哲学。但是这种生存哲学因为背后有逃避这一点,所以很多人内
6、心是对它不认可的,历来也遭受了很多人的批评【环节四:庖丁主张避开矛盾,是不是一种消极的生存哲学?】如果我们回到庖丁解牛的情境之中,就会发现,说它是消极的生存哲学实际上是对庖丁以及背后的庖丁解牛之道的误解。(1)庖丁不是避开牛,而是完成了解牛的工作;(2)庖丁是有追求的,由技而道;(3)庖丁的“避开矛盾”是不蛮干,是按规律办事。所以我们要看完整的庖丁解牛这件事情就会发现,庖丁一点都不消极,但是因为我们只看到避开矛盾四个字,就认为它和消极之间有点关联,这确实是误解。在庖丁背后站着的是庄子,如果我们回到战国那个时代,就会理解庄子的生命哲学。小结:庄子的生命哲学战国时期,礼崩乐坏,战乱连年,民不聊生。儒家大贤如孔孟为了改变乱局,恢复礼制,主张有为而积极奔走于诸侯之间;道家大贤庄子则反对过多干预天道,主张顺其自然,追求自由,保全生命。儒家和道家社会理想是有共通性的,只是实现这个社会理想的途径有差别,在庄子看来,儒家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可能就和庖丁解牛中的一般厨师差不多,当然他们的精神是可嘉的,他们在负重前行,他们在拼命的往前走,希望为这个国家或民族探索出一条道路。但庄子看来,如果能够把握社会内在结构的更细微的地方,也许不用那么辛苦,或者说,换个角度看,小心地避开它,它也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