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7550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3页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生物试题一、单选题1. 如图表示种群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 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 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D.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等【答案】A【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乙为死亡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甲为出生率、乙为死亡率、丙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A错误;B、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正确;C、年龄组成包括增长型、稳定型和和衰

2、退型三种类型,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C正确;D、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等,D正确。故选A。【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种群的各个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根据图中的箭头和符号确定甲乙丙丁代表的基本特征的种类。2.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 2019年底,某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B. 近年来,淄博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C. 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 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某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

3、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种群的空间分布一般可概括为三种基本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集群分布。【详解】A、2019年底,某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是对种群性别比例的描述,属于种群数量特征,A正确;B、近年来,淄博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是对种群年龄组成的描述,属于种群数量特征,B正确;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描述的是空间特征,C错误;外来物种的入侵导致某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D正确。故选C。3. 如图表示用样方法进行相关调查,下列

4、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B. 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某种植物的分布状况,则计数值应为8C. 若图乙表示某森林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则调查该森林物种数时设定样方面积最好为S1D. 与双子叶草本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单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答案】D【解析】【分析】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2、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样本量足够大,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

5、的对象来确定,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时,样方通常为lmlm,常用各样方的平均值估算种群密度。【详解】A、调查植物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样方法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都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A正确;B、若图甲表示一个样方中某种植物的分布状况,根据“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图中计数值应该是8,B正确;C、图乙中,随样方面积的增大,该森林物种数逐渐增多最后保持稳定,样方面积达到后,该森林物种数不再增加,因此调查该森林物种数时样方面积最好是,C正确;D、单子叶草本植物通常是从生或蔓生的,从地上部分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而双子叶草本植物则容易辨别个体数目,所以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

6、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D错误。故选D。4. 假设某些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下图中a、b1、b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空间充足,种群数量增长一定如曲线a所示B. 当某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C. 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D. 据曲线b1推测,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答案】C【解析】【分析】1、S型曲线表示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规律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不同,随着时间的增加,种群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S型曲线实现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种群数量增长受种群密度制约。2、J型曲线表示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

7、的增长规律,J型曲线需要的条件是:环境条件是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Nt=N0t表示。【详解】A、种群的“J”型增长曲线是理想状态下的一种动态变化,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无天敌等,若只有空间充足这一个条件,则种群数量增长不一定如曲线a所示,A错误;B、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故防治害虫应在害虫数量没达到K/2时进行,B错误;C、曲线b1的 K值较高,当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K值下降,变成曲线b2,C正确;D、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将会上下波动,不会不变, D错误。故选C。5. 研究人员调查了8年间某养兔场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并

8、据此绘制了下图所示的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B. 第24年兔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C. 8年间兔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 第68年种群数量一直增长,但并非呈“J”型增长【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可知,种群的增长率=-1,由图示可知,第24年1,种群的增长率=-1小于零,兔种群数量开始逐年下降;第46年=1,种群的增长率=-1等于零,各年的兔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68年1,种群的增长率=-1大于零,兔种群数量逐年上升。【详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与迁

9、出率,A错误;B、第24年1,种群的增长率=-1小于零,兔种群数量开始逐年下降,为衰退型,B错误;C、由图示可知,第24年1,种群的增长率=-1小于零,兔种群数量开始逐年下降;第46年=1,种群的增长率=-1等于零,各年的兔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68年1,种群的增长率=-1大于零,兔种群数量逐年上升,种群数量变化不呈现“S”型曲线,C错误;D、第6-8年种群数量一直增长,由于不恒定,所以并非呈“J”型增长,D正确。故选D。【点睛】6. 某兴趣小组用血细胞计数板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进行如图所示的操作。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示操作步骤正确,会得到准确的实验数据B. 图

10、示对酵母菌计数采用的方法为抽样检测法C. 应先轻轻振荡几次培养瓶,再从培养瓶中取培养后期的原液直接计数D. 进行步骤后,应立马进行计数【答案】B【解析】【分析】1、由于酵母就是单细胞微生物,因此计数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线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数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每天计算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5、本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和重复,因为该实验在时间上形成前后对照,只要分组重复实验,获得平均值即可。【详解】A、用血细胞计数板对培养液中酵母菌计数时,应

11、先盖盖玻片,再从盖玻片边缘滴加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按图示操作实验数据将会偏大,A错误;B、图示对酵母菌的计数方法是通过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的数量进行抽样检测,B正确;C、吸取培养液前需轻轻振荡几次培养瓶,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培养后期的原液需经稀释后再进行计数,C错误;D、进行步骤后,应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后再开始计数,D错误。故选B。7. 季节性河流常出现枯水期和丰水期,在丰水期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在枯水期容易出现水体污染。一年中,季节性河流沿岸的物种丰富度及多种动植物的种群密度会发生季节性变化,该生态系统中某种鸟类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12、 季节性河流沿岸的群落出现规律性变化属于次生演替B. 枯水期河流沿岸居民对河水的利用可能会降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 从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影响该鸟类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D. 调查河流沿岸物种的丰富度时可以用记名计算法调查个体较小、种群数量较多的群落【答案】D【解析】【分析】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标志重捕法调查的是种群密度;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研究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调查水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采用取样调查。【详解】A、季节性河流沿岸有种子、土壤等条件,故群落出现规律性变化属于次生

13、演替,A正确;B、枯水期河流沿岸居民对河水的利用,使得物种多样性降低,可能会降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正确;C、种群数量特征的角度分析,影响鸟类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C正确;D、记名计算法是统计方法不是调查方法,记名计算法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D错误。故选D【点睛】8. 图中A、B为某群落中的两个动物种群,曲线表示(=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t5时刻A、B的种群密度相同B. 0t5B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C. t3t5B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D. t3t5A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曲线标志(

14、=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当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当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当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详解】A. t5时刻A、B的种群(= 出生率/死亡率)相同 ,不能代表种群密度相同,A错误; B. Ot2 B种群呈下降趋势,故Ot5 B种群不呈“S”型曲线增长,B错误;C. t3t5B种群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C错误; D. t3t5A种群前期大于1,数量增加,后期小于1,数量下降,D正确。【点睛】理清曲线(= 出生率/死亡率)的含义是解题关键。9. 下列不是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A. 紫金山的鸢每年新增的个体数B. 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中有多少个种群C. 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D.

15、 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数量变化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详解】A、紫金山的或每年新增的个体数,属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A正确;B、溱湖国家湿地公园中有多少个种群研究的是群落的丰富度,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B错误;C、武夷山常绿阔叶林中的优势种,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C错误;D、根瘤菌和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研究的是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D错误。故选A。10. 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

16、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B. 疟原虫与按蚊是互利共生关系C. 按蚊幼虫和藻类是捕食关系D. 鱼类和按蚊幼虫是捕食关系【答案】B【解析】【分析】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1)互利共生(同生共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人体中的有些细菌;地衣是真菌和藻类的共生体。(2)捕食(此长彼消、此消彼长):如:兔以植物为食;狼以兔为食。(3)竞争(你死我活):如:大小草履虫;水稻与稗草等。(4)寄生(寄生者不劳而获):体内寄生:人与蛔虫、猪与猪肉绦虫;体表寄生:小麦线虫

17、寄生在小麦籽粒中、蚜虫寄生在绿色植物体表、虱和蚤寄生在动物的体表、菟丝子与大豆。胞内寄生:噬菌体与大肠杆菌等。【详解】A、根据题中信息可断定疟原虫与人为寄生关系,A正确;B、疟原虫也可以感染按蚊,则疟原虫与被其感染的按蚊间为寄生关系,B错误;C、按蚊幼虫以藻类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C正确;D、鱼类以按蚊幼虫为食,二者是捕食关系,D正确。故选B。【点睛】11. 地上枯落物是指由植物地上部分产生并归还到地表的所有有机物质的总称,细枯落物主要由凋落的叶片和草本植物组成,粗糙木质枯落物主要是死亡的木本植物的茎。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两类枯落物产量随纬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全球陆

18、地生态系统枯落物的产量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B. 同一纬度条件下不同地点间枯落物产量不会存在显著差异C. 细枯落物产量远高于粗糙木质枯落物产量的原因是产生细枯落物的植物生长周期较短D. 覆盖在地表上的枯落物可以影响土壤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主要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非生物的微藻和能量,营养结构生长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详解】A、图中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枯落物的生产量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原因是随着纬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会影响光合作用的效率,A正确;B、同一纬度条件下不同地点间枯落

19、物产量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海拔或水分、土壤特性、人为干扰等非生物因素,B错误;C、据图分析,由于细枯落物的生长周期短,它的产量远高于粗糙木质枯落物,C正确;D、覆盖在地表上的枯落物一方面为土壤动物和微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调控土壤微气候,从而改变土壤群落的结构,进而影响群落的物种丰富度,D正确。故选B。12. 如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A. 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B. 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C. 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的一种空间结构D. 在农业生产上,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的作物品种【答案】A【解析】【分析】

20、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详解】A、玉米是一种生物,不能体现群落的垂直分层,A错误;B、影响植物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是光照,B正确;C、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的一种空间结构,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C正确;D、不同植物对阳光的喜好不同,可以合理搭配相关的作物进行套种,D正确。故选A。13. 群落中的不同种群间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关系,这些种间关系可用不同的曲线表示出来请判断下列有关三种曲线图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鹰与鼠的种间关系可用图表示,其中曲线a表示鹰种群的数量变化B. T

21、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表示,二者分开一方有利C. 大豆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可用图表示,二者分开彼此有利D. 在同一个牧场的牛和羊的关系可用图表示,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答案】D【解析】【分析】群落中的物种是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物种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互利共生、捕食、寄生和竞争。图是捕食关系,图是互利共生关系,图是竞争关系。【详解】此消彼长,a、b之间体现的是捕食关系,其中a是被捕食者,b是捕食者,鹰和鼠之间是捕食关系,可以用图表示,但其中曲线a表示鼠的数量变化,A错误。T2噬菌体与细菌的种间关系是寄生,题中没有表示的图解,B错误。大豆和根瘤菌之间是互利共生关系,用图表示,两者

22、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一旦分开,对一方或双方都不利,C错误。在同一个牧场的牛和羊是竞争关系,可用图表示,其中曲线a代表占优势者,D正确。故选:D。14. 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 )A. 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B. 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 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数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D. 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答案】D【解析】A. 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正确;B. 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在不同枯落物

23、层的厚度,不同枯落物层的生物种类不同,群落的垂直结构受到影响,B正确;C. 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正确;D. 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类有差别,但是不能推测某种种群密度的大小,D错。故选D符合题意。15. 下列关于生态位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B. 如果两种生物的生态位相同,可能发生激烈的竞争C. 不同种的草食性动物的生态位都是相同的D. 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占有不同的生态位【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位,借以跟其他物种作出区别。生态位包括该物种觅

24、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详解】A、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的食物和栖息空间不同,占有不同的生态位,A正确;B、如果两种生物的生态位相同,常常会由于食物或生活资源而发生激烈的竞争,B正确;C、不同种的草食性动物的生态位可能不同,C错误;D、昼行性动物和夜行性动物由于食物和栖息空间不同,占有不同的生态位,D正确。故选C。【点睛】16. 某地山火使原有的优势物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被野燕麦、毛雀麦等一年生草本植物所取代,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失火前后的草原生态系统均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 该草原生态系统一定能演替成森林C. 失火前后的优势种均为草本植物,故没有

25、发生群落演替D. 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种的消亡【答案】A【解析】【分析】失火后的草原生态系统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最终不一定能演替成森林,不同阶段的优势取代,并非取而代之。【详解】每个生态系统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因此,失火前后的草原生态系统均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正确;该草原生态系统不一定能演替成森林,B错误;失火前后的优势种虽然均为草本植物,但物种不同,故发生了群落演替,C错误;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种的兴起,只是优势取代,而非取而代之,D错误;综上所述,选A项。【点睛】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群落发生演替的主要标

26、志: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发生了变化,或者是在一定区域内一个群落逐步被另一个群落替代。演替的最高阶段受无机环境的限制。恶劣的条件下,群落的演替不一定能达到最高的森林阶段17. 如图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相互叙述正确的是A. 群落的演替顺序就是生物进化的顺序B. b阶段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存在垂直结构C. 从演替的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演替就是指植物的演替D. b阶段为c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而群落演替过程是优势种的替代过程,从地衣到苔藓再到草本植物过程存在物种的迁入,所以群落的演替过程不能等同于生物进化的过程,A错

27、误;b阶段既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也存在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包括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变化过程,C错误;据图分析,群落的演替过程为abcd,每一个阶段都为后一个阶段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的条件,D正确。18. 燕麦胚芽鞘进行以下处理,均给予右侧光照射。(云母片透光、不透水)。图中能向右侧弯曲的是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生长素是植物分泌的具有促进生长作用的化学物质。它的分布会受光的影响,一般是单侧光刺激顶端,顶端生长素横向运输,使背光侧的生长素分布多,生长快;向光侧分布生长素少,生长慢;植物表现出向光弯曲生长。【详

28、解】单侧光照射时,胚芽鞘尖端感受单侧光的刺激,生长素从向光侧运输到背光侧,再作极性运输,使尖端以下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导致背光侧长得快,向光侧长得慢而向右侧弯曲;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放空白琼脂块,不能产生生长素,故胚芽鞘不会弯曲生长;由于琼脂块不会阻隔胚芽鞘尖端产生生长素,并向下运输,所以实验结果与相同;由于胚芽鞘尖端与下部之间背光侧有云母片阻隔,生长素在背光侧不能向下运输,故向光侧生长比背光侧快,胚芽鞘背光弯曲生长;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上放上含生长素琼脂块,效果与相同;综上分析,胚芽鞘向有弯曲生长的有,故选A。19. 草莓果实表面有许多瘦果。将生长一致的草莓植株分为四组,对照组S0不作处理,

29、S1、S2和S3组植株上的幼果去除瘦果,再在S2组叶片上、S3组幼果上分别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IAA)溶液,实验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果实开始发育后,瘦果内能够合成生长素促进果实长大B. S1组的果实略有增大可能是由来源于其他组织的IAA引起的C. S2组的结果表明喷施到叶片上的外源IAA可运输到果实D. S3组成熟果实的大小与IAA溶液的浓度总是呈正相关【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可知,有瘦果的草莓可以正常发育成熟,当将瘦果去除后,幼果就不能正常发育,用IAA喷施S2组叶片上、S3组幼果时,其又能膨大,说明瘦果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据此分析。【详解】A、据图可

30、知,未摘除瘦果的幼果正常发育,去除瘦果的幼果发育都受到影响,说明果实开始发育后,瘦果内能够合成生长素促进果实长大,A正确;B、据图可知,S1组的果实略有增大,很可能是其他组织产生的IAA对幼果的果实生长产生了影响,B正确;C、向S2组叶片喷施一定浓度的生长素(IAA)溶液,S2组的果实比S1组发育要好,表明喷施到叶片上的外源IAA可运输到果实,促进果实的生长,C正确;D、由于题干未给出喷洒一系列浓度IAA的数据,故无法得知S3组成熟果实的大小与IAA溶液的浓度之间是否成正相关,D错误。故选D。20. 对某植物的胚芽鞘尖端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处理,胚芽鞘中数据是一定时间后所测得的胚芽鞘向光侧和背光侧

31、的3H-IAA百分比含量。此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单侧光能引起IAA的极性运输B. IAA可以从背光侧横向转移到向光侧C. IAA横向运输的方式很可能是自由扩散D. IAA通过韧皮部进行运输【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胚芽鞘中的生长素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能从胚芽鞘尖端部位向光的一侧向背光的一侧横向运输,导致背光的一侧生长素浓度高。【详解】A、单侧光能引起IAA的横向运输:向光侧背光侧,而极性运输是指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A错误;B、由左图可知,用3H-IAA处理背光侧,向光侧也出现3H-IAA,说明IAA可以从背光侧横向转移到向光侧,B正确;C、自由扩散是由高浓度

32、向低浓度,故IAA横向运输的方式不可能是自由扩散,C错误;D、此实验不能确定IAA通过韧皮部进行运输,D错误。故选B。【点睛】21. 研究人员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琼脂块上并给予单侧光照,处理过程(胚芽鞘不用玻璃片隔开)如图1所示。一段时间后将A、B琼脂块分别置于切去尖端的胚芽鞘甲、乙的一侧,结果如图2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经图1处理后,A、B琼脂块中都含有能够直接参与细胞代谢的生长素B. 图2所示结果的出现是由于图1中单侧光改变了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的分布C. 图2中胚芽鞘甲的弯曲角度小于乙,说明A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抑制了胚芽鞘甲的生长D. 若用玻璃片沿图1虛线将胚芽鞘尖端隔开,甲

33、的弯曲角度会大于乙【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单侧光照射,使生长素从向光一侧运输到了背光一侧,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所以植物表现出了向光性。因此植物的生长表现出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分布的不均匀。【详解】A、生长素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经图1处理后,A、B琼脂块中都含有能够调节细胞代谢的生长素,A错误;B、图2所示甲的弯曲度小于乙,是因为图1中单侧光下生长素从向光一面运输到背光一面,改变了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的分布,B正确;C、图2中胚芽鞘甲的弯曲角度小于乙,说明A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较低,促进胚芽鞘甲生长的程

34、度较弱,C错误;D、若用玻璃片沿图1虚线将胚芽鞘尖端隔开,A、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含量相等,甲的弯曲角度将等于乙,D错误。故选B。22. 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P点和Q点可分别表示()A. 植株横放时根弯曲部位的近地侧和远地侧B. 植株横放时茎弯曲部位的远地侧和近地侧C. 具顶端优势植株的顶芽部位和侧芽部位D. 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时尖端下部的向光侧和背光侧【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能够促进生长,其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图中曲线看出,在一定的生长素浓度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的提高,生长1cm所需的时间不断减少,即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明显;超过了一定

35、的生长素浓度范围,随着生长素浓度的提高,生长1cm所需的时间不断延长,即浓度越高促进作用反而减弱,甚至抑制生长。P点时生长素起促进作用,Q点时生长素起抑制作用。【详解】A、植株横放时,根弯曲部位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受抑制;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快,所以P点和Q点可分别表示植株横放时根弯曲部位的远地侧和近地侧,A错误;B、植株横放时,茎弯曲部位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但是都起促进作用,B错误;C、具顶端优势的植株顶芽生长而侧芽受抑制,所以P点和Q点可分别表示顶芽部位和侧芽部位,C正确;D、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时,尖端下部的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作用小;背

36、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大,但是都起促进作用,D错误。故选C。【点睛】23. 植物枝条侧芽的生长受生长素调节。近期发现植物体内的独脚金内酯(SL)也与侧芽生长有关。研究人员利用野生型和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植株进行不同组合的“Y”型嫁接(将保留有顶芽和等量侧芽的A、B两个枝条嫁接到同一个根上),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A、B两个枝条上侧芽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以下不能作出的推测是A. SL的合成部位是根B. SL抑制侧芽的生长C. SL可由根运输到枝条D. SL通过生长素起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将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枝条嫁接到野生型植株上,与野生型枝条嫁接到野生型植株上侧芽长度

37、差不多,并长度较短,但是野生型枝条嫁接在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植株上与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枝条嫁接在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植株上,侧芽长度差不多,并长度较长,说明SL的合成与根和枝条无关,可能与嫁接点有关,并SL对植物侧芽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由于测量的是侧芽的长度,故可预测SL的运输方向由下往上(由根部向茎部)。将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枝条嫁接在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植株上,该组合不能合成SL,但能合成生长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会使植株表现为顶端优势,但该组合A、B均未表现为顶端优势,说明生长素必需通过SL才能抑制侧芽的生长。【详解】含有野生型植株根部的嫁接体侧芽长度都较短,而含有不能合成SL突变体植株

38、的根部的嫁接体侧芽长度都较长,可知SL的合成部位是根,A正确;由于突变体不能合成SL,野生型能合成SL,而侧芽枝条的长度是野生型枝条嫁接到野生型植株上的嫁接体小于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枝条嫁接在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植株的嫁接体,可推测SL抑制侧芽的生长,B正确;根据A项分析可知SL的合成部位是根部,而实验测量的是侧芽的长度,故可预测SL的运输方向由根运输到枝条,C正确;不能合成SL的组生长素不能发挥作用使其表现顶端优势,而能合成SL的组生长素可抑制侧芽的发育,说明生长素通过SL发挥作用,D错误。故选D。24.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 冬季大棚中缺少昆虫为黄瓜传粉,喷洒

39、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减产B. 除草剂除去双子叶杂草的原理是利用了不同植物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C. 持续干热半月再遇数天阴雨,小麦种子易在穗上发芽这是因为乙烯含量减少D. 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浸泡种子可提高发芽率【答案】C【解析】黄瓜属于果实,生长素能促进果实的发育,因此冬季大棚中缺少昆虫为黄瓜传粉,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减产,A正确;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会杀死细胞,而双子叶植物一般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敏感,所以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来清除单子叶农田中的双子叶杂草,B正确;脱落酸能抑制种子发芽,持续干热半月再遇数天阴雨,小麦种子易在穗上发芽

40、这是因为脱落酸含量减少所致,C错误;赤霉素具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因此用适宜浓度的赤霉素浸泡种子可提高发芽率,D正确。二、不定项选择题25. 如图为横放的萌发后的玉米种子,据图分析种子萌发过程中激素调节的相关内容,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 在黑暗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根、茎分别出现不同的向性,此时生长受到抑制的是A、D侧B. 玉米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受赤霉素和生长素的调节作用且调节作用的原理相同C. 根、芽合成的生长素能从C运输到D、从A运输到B,反映了生长素极性运输的特点D. 玉米种子萌发初期,赤霉素含量增加,促进了淀粉的水解,为种子的萌发提供物质和能量【答案】D【解析】【分析】在植物的生长发

41、育过程中,各种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的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生长素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可以疏花蔬果,也可以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能够体现生长素两重性的实例有: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等。【详解】A、在黑暗环境中一段时间后,根、茎分别出现不同的向性,但由于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只有根的近地侧为抑制作用,此时生长受到抑制的是D侧,A错误;B、玉米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中受多种激素共同调节,但原理不同,B错误;C

42、、生长素极性运输指的是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并不是从C运输到D、从A运输到B,C错误;D、玉米种子萌发初期,赤霉素增加,能诱导淀粉酶的产生,促进了淀粉的水解,为种子的萌发提供物质和能量,D正确。故选D。【点睛】26. 钻天杨(杨树的一种)由于受到能分泌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的病原体的侵袭,侧芽生长失控,形成大量侧枝,影响其成“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现象说明细胞分裂素能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B. 该病原体分泌的是一种能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植物激素C. 侧芽生长失控是因为该部位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的比值增大D. 正常生长的钻天杨侧芽生长受抑制是因为生长素含量不足【答案】BCD【解析】

43、【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2、细胞分裂素类 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3、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影响其分裂分化情况。【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该病原体能分泌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结果侧芽生长失控,导致形成大量侧枝”可知,细胞分裂素类似物能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A正确;B、该病原体分泌的细胞分裂素类似物能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但是它是由病原体分泌的,不是植物激素,B错误

44、;C、该病原体能分泌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结果侧芽生长失控,说明侧芽生长失控是因为该部位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类似物的比值降低,C错误;D、正常生长的钻天杨侧芽生长受抑制是因为生长素含量过高,抑制侧芽生长,D错误。故选BCD。27. 将同种且生长状况相同的植物体横置,植物体在失重和有重力的环境中的生长状况并不相同。在失重的环境中,植物体横向生长,在有重力的环境中植物体的根和茎分别朝向重力方向和背向重力方向生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失重环境中,植物体的a侧与b侧、c侧与d侧的生长素浓度相等B. 有重力环境中,植物体内生长素浓度情况为a侧b侧、c侧d侧C. 有重力环境中,茎的弯曲生长

45、情况体现了生长素具有“促进”或“抑制”的作用特点D. 该事实可以说明重力可以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分布【答案】ABD【解析】【分析】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长素的运输主要是极性运输,也有非极性运输和横向运输;生长素对植物生长具有双重作用,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详解】A、失重环境中植物体的生长素均匀分布,即a侧与b侧、c侧与d侧的生长素浓度相等,A正确;B、有重力环境中,由于重力因素的影响,生长素横向运输,植物体内生长素浓度情况为a侧b侧、c侧d侧,B正确;C、有重力环境中,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更促进生长,只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C错误;D、

46、该实验通过有重力与失重对比植物长势不同,说明重力可以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分布,D正确。故选ABD。28. 为研究乙烯和生长素对植物根生长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将拟南芥幼苗放在含一定浓度的ACC(乙烯前体,分解后产生乙烯)、IAA(生长素)的培养液中培养,实验处理和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 )A. 由1组可知拟南芥本身也产生生长素B. IAA的作用效果随浓度增加而增强C. 生长素浓度为005M时可抑制根的生长D. 乙烯通过抑制生长素的合成进而影响根的生长【答案】C【解析】【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对拟南芥幼苗的处理,因变量是根伸长区细胞长度,其余都为无关变量。分析柱形图可知:由第1组分别

47、与2、3组实验对比可得乙烯和生长素都能够抑制根的生长;第4组与2、3组实验对比可得:与单独处理相比较,两者共同作用时抑制作用增强。【详解】A、1组为空白对照组,由1组不能推知拟南芥是否产生生长素,A错误;B、该实验没有不同IAA浓度的处理组,不能得出IAA的作用效果随浓度增加而增强,B错误;C、与对照组相比,生长素浓度为0.05M时可抑制根的生长,C正确;D、由题干不能得出乙烯通过抑制生长素的合成影响根的生长,D错误。故选C。点睛】29.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B. 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是从多年生草本植物开始的C

48、. 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D. 适宜条件下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增加,能量减少【答案】BD【解析】【分析】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群落的演替其过程有一定的区别: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详解】AC、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

49、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可见,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二者的起始条件不同,一般来说,初生演替所需时间较长,次生演替所需时间较短,AC正确;B、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为:弃耕农田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灌木丛树林,即农田被弃耕后,在自然状态下演替的起点是从一年生草本植物开始,B错误;D、随着演替的进行,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增加,能量也增多,D错误。故选BD。30. 下图是水稻种子从萌发到结种子完整的生活史过程中涉及多种植物激素的综合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赤霉素可以打破种子休眠,在种子萌发方面与脱落酸具有协同作用B. 在果实生长的调节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起协同作用C.

50、 水稻的生长发育,在根本上是环境因子光照、温度等变化引起体内激素改变的结果D. 脱落酸水稻适应不良环境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答案】AC【解析】【分析】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代谢产生的一类有机物质,并自产生部位移动到作用部位,在极低浓度下就有明显的生理效应的微量物质,也被称为植物天然激素或植物内源激素。2、植物激素间的关系主要有拮抗作用与协同作用。【详解】A、赤霉素是植物自身产生的激素,属于内源性植物激素,可以促进种子的萌发,脱落酸具有抑制种子萌发的作用,二者属于拮抗作用,A错误;B、图中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在促进果实生长的调节中具有协同作用,B正确;C、水稻的生长发育,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

51、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C错误;D、脱落酸是一种植物激素,在水稻适应不良环境过程中起到调节作用,D正确。故选AC。31. 下图是研究人员对某地布氏田鼠在5到10月间的种群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的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可采用样方法对布氏田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B.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确定调查期间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 结果显示雌性成年布氏田鼠(成年I组、成年II组)的生活力可能不如雄性成年鼠D. 依据年龄组成调查结果可预测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有增长趋势【答案】CD【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

52、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详解】A、布氏田鼠活动能力强,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布氏田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调查,A错误;B、J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根据调査结果不可以确定调查期间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错误;C、图示结果显示雌性成年布氏田鼠(成年组、成年组)占比少于雄性,可能是雌性成年鼠的生活力不如雄性成年鼠,C正确;D、依据年龄组成调査结果可以看出该种群的年

53、龄组成为增长型,可预测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有增长趋势,D正确。故选CD。32. 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若图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是大量放养该种鱼B. 若图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C. 图中c点后种群个体的数量变化反映出该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 图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答案】AB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曲线表明该种群个体数量突然过度增加,导致环境中生物容纳量(K值)下降;曲线表明该种

54、群数量增加并且达到新的平衡,且K值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更加优良;曲线表明因为外界破坏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崩溃,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曲线表明,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详解】A、若图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a点后种群数量突然增加,超过了其环境容纳量,可能是大量放养该种鱼造成的,A正确;B、若图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一定的空间和营养物质的前提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的,b点后种群数量增加可能是由于外界变化,如增加营养、空间等,环境条件更加优良,导致K值增加,B正确;C、图中c点后种群个体

55、的数量减少,反映出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错误;D、图中生态系统在受到较小干扰时,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种群数量迅速恢复原有状态,若海洋捕捞,维持种群数量在K/2左右,D正确。故选ABD。33. 下图表示植物生长单位长度所需时间与生长素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曲线II表示生长素对植物根的作用,则曲线I可表示生长素对该植物茎的作用B. 将植物体水平放置,若茎部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为C对应的浓度,则远地侧的可能为D对应的浓度C. 在单侧光作用下,若胚芽鞘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D对应的浓度,则背光侧的可能为C对应的浓度D. 若植株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A对应的浓度,则同一枝条侧芽

56、的可能为B对应的浓度【答案】D【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器官种类和植物种类不同而不同。(1)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体现在根的向地性、顶端优势。(2)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比芽敏感,芽比茎敏感。【详解】A、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比芽敏感,芽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比茎敏感。据图分析,曲线比曲线对生长素更敏感,A错误;B、将植物体水平放置,由于受到重力作用影响,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若茎部近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为C对应的浓度,则远地侧的不可能为D对应的浓度,B错误;C、单侧光能使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运输,

57、使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则背光侧生长快于向光侧,若胚芽鞘生长素浓度向光侧为D,则背光侧生长素浓度要大于D,所以背光侧的不可能为C对应的浓度,C错误;D、若植株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A对应的浓度,则同一枝条侧芽的可能为B对应的浓度,其生长受到抑制,D正确。故选D。【点睛】34. 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自然增长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B. 个体数量多的种群,其种群密度也大C. 死亡率越高的种群,其种群数量衰退的也越快D. 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数量越多,其种群增长越快【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自然增长率=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它是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变化因素,所以说自然增长

58、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A正确;个体数量多的种群,如果分布的面积或者体积巨大,其种群密度并不一定大,B错误;死亡率越高的种群,如果其出生率也越高,可能会导致种群数量趋于稳定,C错误;处于生殖前期的个体数量越多,只是用于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其种群数量会增长,种群数量增长的快慢还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D错误。二、填空题35. 为探究“萌发的玉米种子中生长素的含量”,取胚芽鞘尖端下部的切段(40mm)若干,均分为8组,分别浸入7种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和萌发种子提取液(待测样液)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24h后,测量每组切段平均长度,结果如表所示。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生长素浓度(mg/L)待测样液0000100

59、101110100切段平均长度(mm)10065688210012010055(1)由上述结果可初步判断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范围为_。(2)上述实验结果_(填“能”或“不能”)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原因是_。(3)为确定待测样液中的生长素浓度是01mg/L还是10mL,根据上述实验原理及方法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测实验结果及结论。实验思路:_。预测结果及结论:_。【答案】 (1). 0.1mgL-110mgL-1 (2). 能 (3). 本实验既体现了低浓度促进生长,也体现了高浓度抑制生长(或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既表现出促进作用,也表现出抑制作用) (4). 将待测样液稀释,重复

60、上述实验(注:稀释倍数不能超过100倍) (5). 若切段长度小于10mm(切段比原来的短),则待测样液中生长素的浓度为0.1mgL-1;反之则为10mgL-1【解析】【分析】根据实验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因变量是切根平均长度,并且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生长素浓度为0作为对照组,其余生长素浓度对应的切根平均长度均大于对照组,故均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详解】(1)生长素浓度为0mg/L的一组作为对照组,其他组属于实验组,据表可知,在生长素浓度为01mg/L时,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增强;

61、生长素浓度为110mg/L时,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升高,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因此最适浓度范围应在0.110mg/L之间。(2)生长素浓度为0作为对照组,生长素浓度为100时,对应的切根平均长度小于对照组,故体现了生长素的抑制作用,其余生长素浓度对应的切根平均长度均大于对照组,故体现了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所以能体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3)为确定待测样液中的生长素浓度是0.1mg/L还是10mg/L,可以将待测样液稀释,重复上述实验。若切段长度小于10mm(切段比原来的短),则待测样液中生长素的浓度为0.1mg/L;反之就为10mg/L。【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生长素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重点考

62、查考生分析图表提取信息的能力,并结合所学的有关生长素的知识答题,同时能根据图表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特别是切断平均长度较低阶段,千万不要误认为切断平均长度降低就代表抑制作用。36. 在群落结构的前期形成过程中,生物因素起着重要作用,其中作用最大的是种间竞争和捕食。回答下列问题:(1)群落中的种间竞争出现在生态位比较_(填“近”或“远”)的种群之间,原因是_。(2)捕食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视捕食者为泛化种(可吃多种类型的食物)还是特化种(仅摄取一种类型的食物)而不同。对于泛化种来说,捕食通常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原因是_。对于特化种来说,根据被选食的物种是优势种还是劣势种而有所不同。如果

63、被选择的是_,则捕食能增加物种多样性,反之,物种多样性会呈现下降趋势。(3)请用文字和箭头构建一个被捕食者种群A和捕食者种群B之间数量调节的概念模型:_。【答案】 (1). 近 (2). 种间竞争是指不同种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生态位较近的种群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相同点更多 (3). 这类捕食者可以捕食多种类型的生物,数量多的生物往往被捕食的概率更大,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 (4). 优势种 (5). A种群数量增加B种群数量增加A种群数量减少【解析】【分析】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主要层次是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

64、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2、群落的结构包括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群落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阳光的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3、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详解】(1)种间竞争是不同物种之间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现象,生态位较近的种群对资源和空间的需求相同点更多,故种间竞争更剧烈。(2)泛化种可以吃多种类型的食物,数量多的食物往往被捕食的概率更大,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

65、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可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从而使物种多样性增加。对于特化种来说,吃掉更多竞争力强的种群,可以使其他种群获得更多的资源,使物种多样性增加,即如果被选择的是优势种,则捕食能增加物种多样性,反之,物种多样性会呈现下降趋势。(3)被捕食者数量增加会导致捕食者的数量增多,而捕食者的数量增多又会大量捕食被捕食者,导致被捕食者的数量减少,即A种群数量增加B种群数量增加A种群数量减少。37. 某地100年前发生森林火灾,所有植被焚毁。历经长期自然消长之后,现在生态学研究人员对该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己知该森林存在食物链:植物动物甲动物乙。研究者考察了动物甲种群的年龄结构,结果如下表。年龄

66、0+1+2+3+4+5+6+7+8+9+10个体数931876056516152344139166注:表中“1+”表示动物甲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请回答下列问题:(1)火灾后,该地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影响该群落演替方向的主要因素是_。(2)研究表明:动物甲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动物甲的年龄结构类型为_,由此可推测动物甲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3)上表数据是通过标记重捕法获得的,标记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_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动物乙捕食,则获得的估计值与实际值相比_(填“偏高”“不变”或“偏低”)。(

67、4)若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植物的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5)调查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灌木在该生态系统中沿地表随机分布,这_(填“能”或“不能”)体现群落的水平结构,理由是_。【答案】 (1). 次生演替 (2). 自然选择和自然环境 (3). 稳定型 (4). 保持稳定 (5). 活动范围广 (6). 偏高 (7). 由于动物甲以植物为食,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导致动物甲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加 (8). 不能 (9). 该现象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是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解析】【分析】种群的年龄组成:(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

68、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详解】(1)火灾后,该地森林群落的演替类型是次生演替,影响该群落演替方向的主要因素是自然选择和自然环境。(2)研究表明:该动物甲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7+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93+187):(60+56+51+61+52):(34+41+39+166)=280:280:280=1:1:

69、1,由此可推测动物甲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性,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3)标志重捕法常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调查,由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得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总数第二次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故种群密度的估计值会偏高。(4)若动物乙的数量增加,导致动物甲的数量减少,由于动物甲以植物为食,故动物甲的数量减少导致植物数量的增加。(5)研究人员发现一种灌木在该生态系统中沿地表随机分布,该现象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不是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能体现群落的结构特征。【点睛】本题结合图表数据,考查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密度和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表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