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寡人之于国也》文题解读及课文剖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7543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寡人之于国也》文题解读及课文剖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寡人之于国也》文题解读及课文剖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寡人之于国也》文题解读及课文剖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寡人之于国也》文题解读及课文剖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寡人之于国也》文题解读及课文剖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寡人之于国也》文题解读及课文剖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文题解读本文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作者作品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城)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是由孟子与他的弟子合著的,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等。全书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严谨。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

2、多变;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背景纵览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使百姓安居乐业,这一点在当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字词梳理1.字音粟(s) 曳(y)数(c)罟() 洿(w) 丧(sn)死鸡豚(tn)狗彘(zh) 颁(bn) 白庠序(xin)莩()2.辨义(1)通假字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直不百步耳(“直”通“只”,只是,不过)涂有饿莩(

3、“涂”通“途”,道路)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2)一词多义(3)词类活用树之以桑(名词用作动词,种植)五十者可以衣帛(名词用作动词,穿)然而不王者(名词用作动词,称王,此处指一统天下)王无罪岁(名词用作动词,归罪,归咎)谨庠序之教(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认真从事)3.词义凶:收成不好。加:更,更加。走:跑,这里指逃跑。胜:尽。斤:斧头的一种。以时:按照一定的时间。树:种。谨:谨慎从事,用心办好。庠序:古代乡学的名称,商代叫序周代叫庠。申:反复教导。岁:收成。斯:这样。检:约束,制止。发:开仓放粮以赈救灾民。课文剖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

4、君。魏国都城在大梁,故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于:对。焉、耳、矣:均为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可谓费尽了心血。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老百姓没有更增多,何也?”河内:黄河以北的地方,相当于现在的河南省济源县一带。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现在山西省西南部。粟(s):小米,指谷物。亦然:也是这样。无如:不如,

5、比不上。加少:更减少。加,更。古代人口少,为了增加劳力和扩充兵员,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为好事。何也:为什么呢。多,这是为什么呢?”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梁惠王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百姓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作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6、而走。或百步而后止,兵器已经接触,士兵却扔掉盔甲拖着武器跑了。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如?”么样呢?”好:喜欢。 请:允许我。喻:比喻。填然:形容鼓声,拟声词。鼓:敲鼓。之:凑足音节,无意义。既:已经。接:接触、交锋。甲:铠甲,古代的战衣,上面缀有金属片,可以保护身体。曳(y):拖着。走:跑,这里指逃跑。或:有的人。何如:怎么样。直:只是,不过。耳:罢了。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这也是逃跑啊。”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

7、邻国也。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无:通“毋”,不要。望:希望,想。于:比,介词。“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不耽误农业生产的时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池,鱼鳖里,鱼鳖之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季节进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憾,王道之始也。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

8、用战争的事例设喻,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这两句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和数量上不同而已。设喻说理,讥讽梁惠王的举措。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衣服了。鸡、猪、狗的畜养,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 不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耽误它的生

9、产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道理反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 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是不曾有过的事。五亩:合现在的一亩二分多。宅:住宅场地。树:种植,动词。之:凑足音节,无实义。衣(y):动词,穿。帛:丝织品。鸡豚(tn)狗彘(zh)之畜(x):鸡、狗、猪的畜养。豚:小猪。彘:猪。畜:畜养。之:代词,复指“鸡豚狗彘”。无:通“毋”

10、,不要。夺:错过,失去。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庠(xin)序:指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申:反复陈述。孝:孝敬父母。悌(t):敬重兄长。颁(bn)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负:背着东西。黎民:百姓。王(wn):使天下百姓归顺。“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 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之民至焉。”

11、百姓都会来归顺了。”食:前一个“食”,吃,动词;后一个“食”,食物,名词。检:约束。涂:通“途”,道路。莩():饿死的人。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岁:年成。罪:归罪,归咎,责备。斯:则,就,那么。至:到,此指归顺。焉:句末语气词。):使天下百姓归顺。第三部分(第5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第5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第6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这一段,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化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 的根本措施。三组排偶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

12、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作者在这里连用四组排偶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美好的前景。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应。第7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前两段已经把行王道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这一段照应文章的开头。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结构巧解 写作特色1

13、.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从表面看,铺张扬厉,似乎散漫无纪,实则段落分明,层次井然,而且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三部分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每一部分的内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又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全文各部分连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2.善用比喻孟子善于运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3.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这篇文章第三部分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知识链接古汉语词类活用(二)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意动和使动的区别在于:使动是在实际上使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成了某种东西,意动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当作某种东西。(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孟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小天下:认为天下小。意动用法。)这可以和下一例比较:孟子:“匠人斫而小之。”(斫:砍削。小之:使它变小。使动用法。)(2)名词的意动用法,如:晋书嵇康传:“土木形骸,不自藻饰。”(把形体看得和土木一样,自己不加修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