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七单元第21课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识记新中国人民教育的基本史实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教育蓬勃发展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宝贵经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下,必须发展教育,提高素质培养人才,迎接挑战【教学重难点】重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迎接挑战的措施。难点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探索中成败的原因;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教学方法】讲述法、比较法【课时安排】1【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有两段材料导入新课【讲述新课】一、 人民教育的奠基(课件47)1.拉开序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1949年)拉开序幕、制定方针、初具规模。人民政府采取一系列
2、措施,拉开了新中国教育奠基工程的序幕,建立人民的教育事业;接着是解决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制定新中国的教育方针;在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初具规模。学生看书,指导学生概括:新中国教育是在什么背景下拉开序幕的?人民政府是怎样让教育事业回到人民手中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什么背景下何时召开?有何重要决议?新中国的人民教育是如何建立的?为发展教育,党和政府制定了哪些教育方针?取得怎样的成果?老师概括:学生思考:新中国教育获得了怎样的发展?为什么? 答:新中国教育事业的较大发展主要表现在:逐步形成从小学到大学,从全日制教育到半工半读教育等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
3、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原因是制定并全面贯彻了正确的教育方针。二、 动乱中的教育(课件812)通过材料、图片让学生认识以下问题:教师讲述:“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由于“左”的指导思想影响,在探索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上,出现过一些偏差。在“大跃进”的年代,各地出现了“教育大跃进”,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教育质量下降。20世纪60年代初,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1966年到1976年,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教育事业受到严重破坏,濒临崩溃边缘。1、原因:“文革”十年极“左”路线的干扰和破坏2、表现:(1)师生“破四旧” ,学校停课 (2
4、)1966年,废止高考制度(3)70年代初,招收“工农兵学员” (4)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3、影响: 使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导致人才缺乏; 整个民族文化素质下降;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拉大三、 教育的复兴(课件13-19)教师:文革结束后教育的蓬勃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教育探索道路成功的一段。学生看书,结合对文革结束后对教育领域的认识理解,(一)归纳中央政府在教育领域的措施。1、拨乱反正,全面整顿,迎来教育的春天。2、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略。邓小平教育理论全面阐明了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提出“科教兴国”战
5、略。明确了面向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方向。3、坚持“三个面向”,深化教育改革。1983年9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高屋建瓴,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在其指引下,我国教育战线锐意进取,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在基础教育、义务教育法、教育投资上、中等教育结构、高等教育、学位制度、社会办学、“希望工程”等各领域进行改革,取得进展。4、1993年,国家着手实施“211工程”,大大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批重点高校和重点实验室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涌现了一批以北大方正为代表的新型校办企业,发挥高校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方面的智力优势
6、,进一步密切了教育与经济、科技的关系。5、加大对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力度。国家出资支持西部20所高校建设,并在西部180多个县,建立职业教育中心;进一步实施东西部对口支援,增加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二)成就到20世纪末,我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合作探究】你觉得当代中国教育还存在哪些问题?对此你有何建议?老师概括:(1)基础教育普及率低,人均受教育的年限低于主要的发达国家、而文盲人数还远远高于发达国家(2)人口受高等教育的比率远低于发达国家,科学家和工程师等高素质人才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差距十分明显(3)东西部地区和城乡人均受教育的差距大,西部和农村教育相对较弱【课堂小结】过去50年,是共和国教育事业在艰难曲折中发展的50年。50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艰苦奋斗所赢得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空前发展的辉煌成就将永载史册。迎着新世纪的曙光,我们豪情满怀。中华民族的未来是辉煌灿烂的,中国教育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我们要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板书设计】一、人民教育的奠基二、动乱中的教育三、教育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