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训练五默写语言文字运用古代诗歌阅读一、名句名篇默写(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佩缤纷其繁饰兮,_。(屈原离骚)(2)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3)_,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4)寄蜉蝣于天地,_。(苏轼赤壁赋) (5)此中有真意,_。陶渊明饮酒(其五)(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周敦颐爱莲说)二、语言文字运用(13分)2在下列句子中,成语“首当其冲”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A在那样的社会,有着鲜明反抗意识的晴雯必然首当其冲地成为被迫害的对象。B现阶段,发展生产力是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C金融危机以来,很多行业都陷入了困境,
2、金融行业更是首当其冲。D军阀入城了,高家是北门的首富,不免要首当其冲,所以还是早早避开的好。3下面两个话语情境分别存在表述不当之处,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2分)情境一:2013年4月17 日,在洱源地震受灾群众临时集中安置点,赈灾物资及时就位,确保了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品的供应。(广播稿)情境二:从即日起,本刊将举办“我的中国梦”征文活动,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对于稿件,本刊有权进行斧正。(征文启事)情境一:_情境二:_4厦门靠海且多花,因此厦门的旅游广告宣传语是“海上花园,温馨厦门”;福州多温泉,地名中带“福”字,因此福州的旅游广告宣传语是“温泉古都,有福之州”。三明多山多水,森林
3、覆盖率全国领先,请为三明拟一条旅游广告宣传语。(2分)答:_5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7分)【本报讯】 2012 年12月2日是我国首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是“遵守交通信号,安全文明出行”。记者在武汉随机走访了几所大学、小学,发现一个怪现象:在信号灯前,小学生过马路比大学生守规矩。记者随机问十几个孩子“怎样安全过马路”,他们都回答“红灯停,绿灯行”,并且说老师经常给他们讲安全方面的常识。和孩子不同的是,当红灯亮起时,很多成年人“熟视无睹”。记者采访了几个闯红灯的成年人,他们均低头不语。你是怎样看待上述现象的?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 字左右。)答:_三、古代诗
4、歌阅读(12分)6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老树金元好问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旅食秋看尽,行吟日又斜。 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注】 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元好问为躲避战乱而移居河南,不久蒙古军队入侵河南,诗人因而又辗转漂泊,该诗写于此间。旅食:客居异乡的生活。(1)请简要赏析首联所营造的意境。(3分)答:_(2)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末句“不用苦思家”所抒发的感情。(3分)答:_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唐多令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
5、。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注】 吴文英,号梦窗,南宋词人。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顿而死。谩:空,徒劳。(1)“燕辞归、客尚淹留”一句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答:_(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3分)答:_训练五1(1)芳菲菲其弥章(2)别有幽愁暗恨生(3)雕栏玉砌应犹在(4)渺沧海之一粟(5)欲辨已忘言(6)濯清涟而不妖(一处1分,错、漏、添字的该处不得分)2B解析 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B项将此成语误用为“首先应当做某事”了。3答案 “赈灾”应改为“救灾”“斧正”应改为“修改”。解析 “赈灾”为
6、书面语,在广播中容易因同音字而引起误会,应改用口头语表达。“斧正”是谦辞,一般只能用于请人改自己的文章,用在此语境中,既不符合场合,也不符合人物身份。4答案 示例:走进多情山水,拥抱绿色三明。(或:人在三明城,城在森林中。)解析 根据题干的提示,“森林”一词作为表现三明地域特征的关键词,一定要用到广告宣传语中,然后围绕“三明”“森林”这两个词语,写一个对偶句即可。5答案 示例:小学生的行为值得称赞,成年人的行为可耻。首先,小学生心灵纯洁,家庭、学校、社会重视交通安全启蒙教育,他们学会了遵守交通规则。其次,成年人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中国式过马路”的现状,这种违反法律、影响秩序、缺乏公德的野
7、蛮行为,与之对应的是规则意识的缺乏。最后,严查成年人闯红灯要有执法的韧性,让成年人向小学生学习,做守法榜样,共建法治社会。解析 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准确概括材料所表现的社会现象,并以此作为评论的对象。从材料的主要内容看,值得评说的社会现象是“小学生遵守交通规则,成年人不遵守交通规则”,据此,即可得出本则评论的观点,对成年人的行为进行批评,或对小学生的行为表示赞赏。至于理由,主要应从“怪现象”的社会原因、解决之道等角度着眼。6答案 (1)示例一:深秋时节,几片残叶留存在老树树梢上,细小的花开在寒藤上,营造出一种萧索、悲凉的意境。示例二:深秋时节,本应树叶飘落,鲜花凋零,而老树却犹有残叶,寒藤还开着
8、“细花”,虽是深秋但尚有一线生机。(其他看法,言之成理即可)(2)示例:诗人客居异乡,流离失所,面对深秋的悲凉景象和战乱不断的现状,流露出有家难回的无奈与惆怅;“不用苦思家”抒发了诗人对战乱平息的渴望,对平安生活的深切向往。解析 第(1)题的要求是“赏析意境”,所谓“意境”即因景物特征而体现出的环境氛围,因此,回答本题,首先要确定诗句中的景物有“树”“叶”“藤”“花”,然后分析出这些景物的特征,如“老”“高”“寒”“细”等,并据此概括环境氛围的特点。第(2)题要求分析诗人的情感,答案应包含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情感类别,如思家、伤感、向往和平等;二是产生情感的原因,如思家是因为“旅食”,向往和平是
9、因为“干戈正飘忽”等。因此,回答本题时要注意,题目设问虽然只涉及一句,但答题时应着眼于全诗,并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分析才能准确全面。7答案 (1)对比。(1分)以深秋燕归与自身仍在外漂泊形成对比。(1分)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1分)(2)诗人的“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跟离人相别;二是秋天凄清的景致;三是功业无望,梦想成空;四是长年漂泊在外。(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解析 第(1)题的问题只涉及一句词句,其中写到了“燕归”“客留”,显然是一种对比关系。这一手法所表现的情感,重在“客”的心情,结合“燕归”,即可得出“思乡不得归”的伤感之情。第(2)题要求分析“愁”的情感根源,命题特点类似于散文的思路分析,考生答题时,要从全诗中筛选出与“愁”有关的景、物、人、事等描写,并分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