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科学备考》2015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配套试题:生物的进化(含2014高考试题).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6997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备考》2015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配套试题:生物的进化(含2014高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科学备考》2015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配套试题:生物的进化(含2014高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科学备考》2015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配套试题:生物的进化(含2014高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科学备考》2015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配套试题:生物的进化(含2014高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科学备考》2015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配套试题:生物的进化(含2014高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科学备考》2015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配套试题:生物的进化(含2014高考试题).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科学备考》2015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配套试题:生物的进化(含2014高考试题).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科学备考》2015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配套试题:生物的进化(含2014高考试题).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科学备考》2015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配套试题:生物的进化(含2014高考试题).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科学备考》2015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配套试题:生物的进化(含2014高考试题).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科学备考》2015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配套试题:生物的进化(含2014高考试题).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科学备考》2015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配套试题:生物的进化(含2014高考试题).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科学备考》2015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配套试题:生物的进化(含2014高考试题).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科学备考》2015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配套试题:生物的进化(含2014高考试题).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科学备考》2015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配套试题:生物的进化(含2014高考试题).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科学备考》2015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配套试题:生物的进化(含2014高考试题).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科学备考》2015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配套试题:生物的进化(含2014高考试题).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科学备考》2015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配套试题:生物的进化(含2014高考试题).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科学备考》2015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配套试题:生物的进化(含2014高考试题).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科学备考》2015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配套试题:生物的进化(含2014高考试题).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精品题库试题 生物1.(2014江苏,8,2分)某医院对新生儿感染的细菌进行了耐药性实验,结果显示70%的致病菌具有耐药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孕妇食用了残留抗生素的食品,导致其体内大多数细菌突变B.即使孕妇和新生儿未接触过抗生素,感染的细菌也有可能是耐药菌C.新生儿体内缺少免疫球蛋白,增加了致病菌的耐药性D.新生儿出生时没有及时接种疫苗,导致耐药菌形成 1.B 1.细菌可通过突变产生耐药性,抗生素通常只起选择作用而不起诱变作用,A错误,B正确;体内是否有免疫球蛋白或是否对新生儿接种疫苗只影响个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与细菌耐药性无关,C、D错误。2.(20

2、14四川,5,6分)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2.B 2.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A错误;甲、乙两个物种杂交,得到的幼苗丙是异源二倍体,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得到的幼苗丁,可能是未加倍的异源二倍体(含18条染色体,不可育

3、),也可能是加倍后的异源四倍体(含36条染色体),所以幼苗丁在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其染色体数目可能是36条或72条,B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C错误;丁自交产生的戊是可育的异源四倍体,与物种甲和物种乙产生了生殖隔离,所以属于新物种,D错误。3.(2014广东,3,4分)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图1),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图1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3.C 3.生物

4、变异是不定向的,A错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错误;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正确;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吸食花蜜不会使蛾的口器变长,D错误。4.(2014北京,4,6分)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兔病毒。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致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兔被中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无法推断出()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C.中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协同(共同)

5、进化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4.C 4.该生态系统中引入兔病毒,兔病毒对兔种群的抗性进行了选择,A正确;强毒性病毒使兔种群数量大幅下降,使病毒的寄主减少,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B正确;病毒和兔之间相互选择、共同进化,中毒性病毒比例提高的同时,兔的抗病毒能力也升高,C错误;病毒的传播需依靠蚊子,所以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发挥了媒介作用,D正确。5. (南通2014届高三第一次调研)加拉帕戈斯群岛有海洋鬣(1ie) 鳞蜥和陆生鬣鳞蜥。他们的祖先来自南美大陆离群的陆生鬣鳞蜥。与陆生鬣鳞蜥相比,海洋鬣鳞蜥的足有部分足蹼、眼睛上方有分泌盐分的腺体、能适应低温潜入海底以海藻为食。相关判断错误

6、的是() A. 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陆生鬣鳞蜥与海洋鬣鳞蜥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B. 海洋环境能定向诱导海洋鬣鳞蜥发生适应环境的基因突变 C. 长期定向的自然选择可改变陆地鬣鳞蜥种群的基因频率 D. 海洋鬣鳞蜥演变过程中不同个体的有利基因可通过重组整合到一起 5.B 5.加拉帕戈斯群岛的陆生鬣鳞蜥与海洋鬣鳞蜥,生存环境产生差异,即存在地理隔离,长期的地理隔离,会出现生殖隔离,所以可能存在生殖隔离;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海洋鬣鳞蜥演变过程中,通过减数分裂使基因重组。6. (吉林实验中学2014级高三一模)下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

7、析正确的是()A. 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是形成新物种的前提 B. 图中B表示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 图中A表示突变,为进化提供原材料,是变异的根本来源D. 图中C表示生殖隔离,可以指两种生物不能杂交产生后代 6.D 6.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物种形成的三个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隔离;隔离是形成物种的必要条件,B表示隔离;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生殖隔离是指自然状态下,两种生物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7.(湖北八校2014级高三第二次联考)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B

8、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种群之间的隔离C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共同进化D突变能改变核苷酸序列,不能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7.D 7.自然选择就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过程,这样就有种群(一定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的性状向适应环境的方向改变;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的产生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通过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环境;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改变核苷酸序列,而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可改变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易位和倒

9、位。8. (河北省衡水中学2014届高三下学期二调考试理科综合试题) 下图为甲种遗传病(基因为A、a)和乙种遗传病(基因为B、b)的家系图。其中一种遗传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另一种位于X染色体上。调查结果显示,正常女性人群中甲、乙两种遗传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分别是1/10000和1/1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调查上述两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及遗传方式时,最好选择在患者家系中调查B. 甲、乙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依次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3的甲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来源于-1和-2,乙种遗传病的致病基因来源于-4DH如果是男孩则表现甲、乙两种遗传病的概率分别是1/60000和1/2

10、00 8.D 8.调查发病率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调查遗传方式在患者家系中调查;1和2与1知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乙病为X染色体病,由6和77或2和33,可确定乙病为隐性遗传病,所以综合分析可以确定乙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3患甲病,2和3表现型正常,说明2和3的基因型为Aa,2的a基因来自1或2,3的a基因来自3或4,乙种遗传病的基因来自3,而3的乙病致病基因来自4;3患甲病,2和3变现型正常,说明2和3的基因型均为Aa,推知2为Aa的频率=2/3,1(1/10000Aa)x2(2/3Aa) 1/100002/31/4=1/60000aa;1(1/100XBXb) x2(XBY) 1/

11、1001/2XbY=1/200 XbY。9. (重庆市五区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调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基因突变的频率越高,获得有利突变的几率就越大 B长期使用农药,害虫的抗药基因频率会定向增大 C细胞液与外界溶液的浓度差越大,质壁分离现象越明显 D适宜条件下,酶颗粒越大催化效率越高 9.B 9.基因突变具有低频性、随机性和多害少利性,所以基因突变的频率越高,获得有利突变的几率不一定就越大;长期使用农药,会使不耐药的害虫死亡,留下的具有耐药性,所以害虫的抗药基因频率会定向增大;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浓度差越大,质壁分离现象越明显;酶的催化效率与酶的活性有关,与颗粒大小无

12、关,酶活性越大催化效率越明显。10.(重庆一中2014级高三月考)下列说法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现代进化理论的核心是拉马克的自然选择学说B超级细菌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导致细菌发生基因突变C人工饲养的斑马与驴交配产下“斑驴兽” ,说明斑马和驴不存在生殖隔离D漫长的共同进化使地球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10.D 10.现代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超级细菌的出现是因为抗生素的滥用导致对细菌抗性基因的筛选,引起抗性基因频率的提高:人工饲养的斑马与驴交配产下“斑驴兽” ,说明斑马和驴能够杂交,但是不能说明不存在生殖隔离,因为生殖隔离是指自然状态下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不能产生可

13、育后代,“斑驴兽” 是不是可育,是判断斑马和驴存在不存在生殖隔离的条件;漫长的共同进化使地球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11. (山东潍坊2014届高三3月月考)某自由交配的种群在I、II、III时间段都经历多次繁殖过程,定期随机抽取l00个个体,测得基因型为AA、aa的个体数量变化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在I段内A的基因频率是40B. A基因突变为a基因导致基因型频率在II段发生剧变C. Aa个体在I、III段数量均为40,说明种群没有发生进化D. 在II、III段,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 11.D 11.在I段内:AA的基因型频率是40%,aa的基因型频率是

14、20%,Aa的基因型频率是40%,所以A的基因频率是40%+1/240%=60%;II段内AA与aa的个体数发生变化,其原因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a个体在I、III段数量均为40,但是AA的基因型频率是20%,aa的基因型频率是40%,所以A的基因频率是20%+1/240%=40%,基因频率发生变化,所以种群发生了进化;在II、III段, aa的个体数在增加,AA个体数在减少,所以AA个体比aa个体的适应能力弱。12.(北京西城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如果生存环境相似则会产生相似性状的演化,这种现象被称为趋同进化。在趋同进化过程中( )A不同物种的基因库趋于相同 B自然选

15、择对不同物种的影响效果相近C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不存在相互选择、相互影响D不同物种将演化为形态结构相似的同一物种,从而打破生殖隔离 12.B 12.基因库是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不同物种其基因库不同;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在相似生存环境会产生相似性状,说明自然选择对不同物种的影响效果相近;同一区域的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下不断进化和发展,就是共同进化;物种是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发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不同物种自然状态下不会打破生殖隔离而演化为同一物种。13.(北京海淀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大约1万年前,一条河流将生活在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的Abert松鼠

16、分隔成两个种群,其中生活在峡谷北侧的种群在形态和体色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叫它Kaibab松鼠。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峡谷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对Abert松鼠种群的选择方向不同B.河流的分隔导致峡谷南、北两侧的Abert松鼠间没有基因交流C.可判断Kailab松鼠与峡谷南侧Abert松鼠间已经存在生殖隔离D.两个Abert松鼠种群发生的分化表明它们的基因库已存在差异 13.C 1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河流的分割是峡谷两侧的松鼠相互之间没有联系,不能自由交配,产生了地理隔离,所

17、以峡谷两侧的松鼠之间没有基因交流;峡谷两侧的松鼠虽然已经产生了地理隔离,但是仅仅是在形态体色方面发生了差异,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峡谷两侧的松鼠相互之间在形态体色方面产生了差异,说明在这两个方面的基因也出现了差异,两个松鼠种群的基因库已存在差异。14.(北京海淀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遗传平衡状态下的种群中,一个基因位点上的等位基因频率将代代保持不变。下列不影响种群遗传平衡的是( ) A.基因重组 B.个体迁入迁出 C.自然选择 D.基因突变 14.A 14.在一个群体无限大,且又具备以下条件:随机交配、没有突变没有选择、没有遗传漂变的情况下,群体内一个位点上的基因型频率

18、和基因频率将代代保持不变,处于遗传平衡状态,这一平衡状态就称之为遗传平衡状态,在四个选项中只有基因重组不会造成基因数量的改变,所以基因重组不会造成种群遗传平衡。15.(开封市2014届高三一模)假设某动物种群的基因库中,最初一对等位基因B、b的频率B=0.8,b=0.2,若环境的选择作用使B基因的频率不断降低,若干代后基因库中B、b的频率B=0.3,b=0.7。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动物种群发生了进化B该动物种群基因库中基因B、b的产生最终来于基因突变C该动物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就意味着形成了新物种D在整个过程中,该动物种群中基因型为Bb的频率变化规律是先增加后减少 15.C

19、 15.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由于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该动物种群发生了进化;基因突变的结果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即等位基因的产生最终都来自基因突变;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是否发生了生殖隔离;该动物一个种群,所以没有生殖隔离,没有新物种的产生;B基因频率与BB,Bb基因型有关,自然环境使B基因的频率不断降低,最初BB的频率是0.80.80.64,bb的频率是0.20.20.04,Bb的频率是0.32,若干代后BB是0.70.70.49,bb频率是0.30.30.09,Bb的频率是0.42;当B频率降到0.5时,Bb的频率是20.50.50.5;Bb先增加后减少。16.(吉林市201

20、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C基因型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进化的结果是形成新物种 16.B 16.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基因型频率的改变;基因型频率指在一个种群中某种基因型的所占的百分比,所以各基因型频率相加之后等于0;Aa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群体中,A基因的频率等于a基因的频率,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产生;基因频率

21、的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根本原因,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17.(苏北四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在人工生态林中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可提高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 生物圈内所有的生物、所有的基因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C. 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禁止开发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D. 外来物种入侵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会造成一定的威胁 17.C 17.在人工生态林中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能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就

22、地保护;外来物种入侵会威胁当地的生物多样性。18.(苏北四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统考)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物种生存的环境相对稳定,则该物种就不会发生进化B. 由同一物种进化形成不同物种的外因有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等C.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D.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18.B 18.若物种生存的环境相对稳定,则该物种也会发生进化,因为变异是客观存在的,环境会对这些变异进行选择,可使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是生物进化的外部原因;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以及物

23、种与环境的的生存斗争而实现的。19. (赣州市2014届四所重点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有利的变异在生物体内的积累B. 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是因为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C. 地理隔离使种群间基因不能交流必然导致生殖隔离 D. 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协调,其结果是产生了遗传、种群、生态系统三个层次的多样性 19.B 19.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所以害虫抗药性不断增强,是因为农药对害虫进行了定向选择;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短期的地理隔离不能导致生殖隔离;共同

24、进化是指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协调,其结果是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20. (山东德州2014届高三校际联考)三峡库区蓄水后,有些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为保护这些生物最好采取的措施是 ( )A. 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B. 将受到威胁的生物迁地保护C. 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D. 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科学研究 20.B 20.保护和挽救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主要有四条:建立自然保护区、易地保护、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制定法律和政策;三峡大坝蓄水后,原来生活在蓄水区的生物的栖息地完全被淹没了,在这种情况下建立自然保护区显然是不可能的,科学研究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宣传教育和制定法

25、律也不能实际的解决这一个问题,故易地保护是最好的措施。21. (山东德州2014届高三校际联考)同一区域内生长着两种杜鹃花,人工条件下,它们之间可以杂交成功,但在自然状态下因两种杜鹃花开花期不同而不能杂交。这种现象属于A. 优胜劣汰 B. 过度繁殖 C. 生殖隔离 D. 性状分离 21.C 21.由于在自然状态下,这两种杜鹃花是不能杂交的,所以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同一物种。虽然人工条件下可杂交成功,但不符合物种的标准。22.(厦门201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质检)羽衣甘蓝、花椰菜和卷心菜都是由野生甘蓝经过人工选择形成的蔬菜。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工选育蔬菜必须经过选择、隔离种植、选择等

26、过程B.三种蔬菜属于不同物种,是因为它们形态差异很大C.选育过程中,野生甘蓝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D.能进行人工选育,是因为植物体内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 22.B 22.人工选育蔬菜必须经过选择符合人类需要的,为防止杂交,要隔离种植,然后再从中选择;在自然状态下能够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叫做物种,而不是根据形态差异来判断;选育过程中,认为淘汰不符合要求的个体,所以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环境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传的,能进行人工选育,是因为植物体内发生了可遗传的变异,即: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23.(济宁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27、A.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但不会影响生物的多样性B. 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减轻臭氧层的破坏,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C. 森林、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是生物多样性直接价值的体现D. 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技术可保护生物多样性 23.D 23.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两极的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影响物种多样性;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可减轻温室效应,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森林、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是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技术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24.(济宁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28、 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 B. 隔离产生后,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别的C. 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定向的,因此生物的进化也是定向的D. 某种抗生素长期使用药效下降,这是由于病原体接触药物后,产生了对药物有效成分的抗药性变异 24.D 24.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而共同进化的结果是形成生物多样性;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产生后,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是有差别的;自然选择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而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生物的

29、进化也是定向的;某种抗生素长期使用药效下降,这是由于抗生素对病原体进行了选择,淘汰不抗药的个体,保留抗药的个体。25.(2014重庆,8,20分)肥胖与遗传密切相关,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1)某肥胖基因发现于一突变系肥胖小鼠,人们对该基因进行了相关研究。为确定其遗传方式,进行了杂交实验,根据实验结果与结论完成以下内容。实验材料:_小鼠;杂交方法:_。实验结果:子一代表现型均正常;结论: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正常小鼠能合成一种蛋白类激素,检测该激素的方法是_。小鼠肥胖是由于正常基因的编码链(模板链的互补链)部分序列“CTC CGA”中的一个C被T替换,突变为决定终止密码(UAA或

30、UGA或UAG)的序列,导致该激素不能正常合成,突变后的序列是_,这种突变_(填“能”或“不能”)使基因的转录终止。在人类肥胖症研究中发现,许多人能正常分泌该类激素却仍患肥胖症,其原因是靶细胞缺乏相应的_。(2)目前认为,人的体重主要受多基因遗传的控制。假如一对夫妇的基因型均为AaBb(A、B基因使体重增加的作用相同且具累加效应,两对基因独立遗传),从遗传角度分析,其子女体重超过父母的概率是_,体重低于父母的基因型为_。(3)有学者认为,利于脂肪积累的基因由于适应早期人类食物缺乏而得以保留并遗传到现代,表明_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在这些基因的频率未明显改变的情况下,随着营养条件改善,肥胖发生率明

31、显增高,说明肥胖是_共同作用的结果。 25.(20分)(1)纯合肥胖小鼠和纯合正常正反交抗原抗体杂交(分子检测)CTCTGA(TGA)不能受体(2)5/16aaBb、Aabb、aabb(3)自然选择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 25.(1)要确定肥胖的遗传方式,可将纯合肥胖小鼠和纯合正常小鼠杂交。若正反交子代都表现为正常,则肥胖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若正反交结果不同,则肥胖的遗传方式还可能为伴性遗传或细胞质遗传。检测某一特定蛋白质的方法常用抗原抗体杂交法。“CTC CGA”中的一个C被T替换后变成“CTC TGA”,其互补链转录最后形成的密码子为“CUC UGA”,“UGA”为终止密码,此突变导

32、致该激素不能合成。DNA的转录是RNA聚合酶催化的,此基因突变不能使基因的转录终止。(2)在显性累加效应遗传中,基因型为AaBb的夫妇生出的孩子可能会有以下五种类型:4个显性基因:AABB3个显性基因:AaBB、AABb2个显性基因:AAbb、aaBB、AaBb1个显性基因:Aabb、aaBb0个显性基因:aabb显然、类型体重超过父母,比例为+=,、类型体重低于父母。(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表现型是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基因型)共同作用的结果。26. (广东省汕头市2014届高三3月高考模拟理科综合试题)(16 分)囊性纤维病是北美国家最常见的遗传病。正常基因位于人的第 7 号染色体

33、上,决定一种定位在细胞膜上的 CFTR 蛋白。70%病人的 CFTR 蛋白因缺少第 508 位氨基酸而出现 Cl的转运异常,导致消化液分泌受阻,支气管中黏液增多,细菌在肺部大量生长繁殖,患者常常在幼年时期死于感染。(1)在核糖体上合成 CFTR 蛋白的过程中,需要 、 等物质。(2)患者感染致病菌后,最初识别并处理细菌的免疫细胞是 。(3)患儿的体重较同龄儿童要轻的主要原因是 。(4)分析多数囊性纤维病的患者病因,根本上说,是 CFTR 基因中发生了碱基对的 而改变了其序列。(5)某地区正常人群中有 1/22 携带有致病基因。该地区正常人群中,囊性纤维病基因的频率是 。下图是当地的一个囊性纤维

34、病家族系谱图。3 的外祖父患有红绿色盲,但父母表现正常。 6 和7 的子女患囊性纤维病的概率是 。3 和4 的子女同时患囊性纤维病和红绿色盲的概率是 。若3 和4 计划再生育一胎,需要做产前诊断,下列中哪项技术肯定与此无关? 。A电泳技术 B. PCR 技术 C. 分子杂交技术 D. 凝胶色谱技术 26.(16 分)(1)(模板)mRNA、(游离)氨基酸(或 tRNA、ATP、酶,每项 1 分) (2)吞噬细胞(3)营养不良 (4)缺失 (5)1/44 1/1321/32 D 26.(1)CFTR 蛋白位于细胞膜上,合成该蛋白质的过程是翻译,需要原料:氨基酸,ATP提供能量,mRNA提供翻译的

35、模板,tRNA运载氨基酸,酶催化肽键的生成。(2)有抗原侵入机体后,吞噬细胞首先识别并吞噬、处理抗原。(3)70%病人的 CFTR 蛋白因缺少第 508 位氨基酸而出现 Cl的转运异常,导致消化液分泌受阻,引起消化不良,导致营养不良。(4)70%病人的 CFTR 蛋白因缺少第 508 位氨基酸而出现 Cl的转运异常,所以是CFTR 基因中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5)某地区正常人群中有 1/22 携带有致病基因,所以不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21/22,所以正常基因的频率=21/22+1/21/22=43/44,所以致病基因的频率=1-43/44=1/44。假设正常对患病为显性,用基因A和a表示,由图

36、可知:1号和2号个体为杂合子,所以6号个体的基因型为:1/3AA和2/3Aa,7号个体是携带者的概率为1/22,所以6 和7 的子女患囊性纤维病的概率=2/31/221/4=1/132;红绿色盲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用基因B和b),3 的外祖父患有红绿色盲,所以3号的母亲一定是杂合子XBXb,其父亲基因型为XBY, 所以3的基因型是1/2XBXb和1/2XBXB,4基因型为XBY,所以后代患红绿色盲的概率=1/21/4=1/8;由于3 和4 的生了一个患囊性纤维病的女儿,所以3 和4都是杂合子,所以他们再生一个患患囊性纤维病孩子的概率=1/4,所以3 和4 的子女同时患囊性纤维病和红绿色盲

37、的概率=1/41/8=1/32。27.(广州2014届高三下学期调研)(16分)在大面积种植只含一种抗虫基因的转基因甘蓝(2N=18)以后,调查发现,小菜蛾种群对该种甘蓝产生的毒蛋白具有更强的抗性。为此研究人员培育了体细胞含有两种外源抗虫基因(分别用A和B表示)的转基因甘蓝。这两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整合位点存在下图所示的情况(细胞中只有2个抗虫基因)。请回答(不考虑染色体的交叉互换): (1)检测A基因和B基因在细胞中是否得到转录可采用 技术。 (2)请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小菜蛾种群抗性增强的原因是 。 (3)甘蓝是雌雄同株植物。体细胞含两种抗虫基因的甘蓝表现为强抗虫,含一种抗虫基因的植株表

38、现为弱抗虫,没有抗虫基因的植株不抗虫(普通甘蓝)。体细胞含两个抗虫基因的转基因甘蓝与普通甘蓝杂交,若F1中表现为强抗虫的植株所占比例为25%,则该转基因甘蓝的两个抗虫基因的整合位点属上图 类型。可选取上图 类型的转基因甘蓝的花粉培育出单倍体强抗虫转基因甘蓝。利用花粉培养出幼苗的技术所依据的原理是 。上图甲所示类型的植株自交,F1中表现为强抗虫的植株所占的比例是 。 (4)下图表示人工远缘杂交培育含有4个染色体组的可育萝卜-甘蓝植株的示意图:图中过程需要做的处理是 ;图中的受精卵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细胞中含有 条染色体。 27.(16分,每空2分)(1)分子杂交(RNA-DNA分子杂交2分,核酸分

39、子杂交2分,RNA分子杂交2分)(2)通过自然选择(1分),小菜蛾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增加(1分)(3)丙 乙、丙(答对1个给1分) 细胞的全能性(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 1/2(4)秋水仙素处理 72 27.(1)检测A基因和B基因在细胞中是否得到转录,检测是否有RNA生成,检测RNA的技术是分子杂交(RNA-DNA分子杂交)。(2)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所以在没种植抗虫基因的转基因甘蓝之前,小菜蛾种群中就有抗虫基因出现,种植抗虫基因的转基因甘蓝后,相当于对小菜蛾进行了选择,使不具有抗性基因的个体死亡,有抗性的个体保留下来,所以小菜蛾种群抗性增强。(3)甲和乙图只能产生两种配子,与普通甘蓝杂

40、交,后代没有强抗虫个体出现,所以则该转基因甘蓝的两个抗虫基因的整合位点属上图丙。甲图产生配子时,正常情况下A基因和B基因分离,不会出现在同一个配子中,所以可以选取乙或丙转基因甘蓝的花粉培育出单倍体强抗虫转基因甘蓝;花粉是生殖细胞,由一个细胞长成个体,体现了细胞具有全能性。图甲可以产生两种配子:A和B,自交产生后代的基因型为:AA、2AB和BB,体细胞含两种抗虫基因的甘蓝表现为强抗虫,所以F1中表现为强抗虫的植株所占的比例是1/2。(4)图中过程是由2倍体变为4倍体的过程,该过程需要低温或用一定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是染色体数目加倍;图中受精卵中含有36条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

41、体数目加倍为72。28.(安徽江南十校2014届高三联考) I(13分)已知明蟹壳色性状:灰白色、青色和花斑色是由位于核中的两对等位基因(A-a、B-b) 控制,且它们独立遗传。控制蟹壳颜色的基因A、B、b分别控制酶l、酶2、酶3的合成(其生化反应过程如图);当a基因纯合时,物质甲在体内因过多积累导致成体会有50%死亡。请据图分析回答:(1) 与合成酶有关的RNA有 种,它们共同参与的过程是 ;图中明蟹壳色性状的表现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是_ _。(2) 某基因型为AABb雌蟹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10%的基因组成是AABb,这一现象出现 (填“是” 或“不是” )基因突变造成的,判断的理由

42、是 。(3) 若用基因型为AaBb的雌雄蟹交配,F1成体中青色蟹比例为_;若用基因型为AaBb的雌蟹与另一种青色壳雄蟹杂交,F1成体中灰白色:青色=1:6,则该雄蟹的基因型是 . (9分)研究小组对某自然保护区四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展开调查研究,获得如下调查结果,请据表中信息回答:(注:凋落物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内由生物组分产生并归还到林地表面,作为分解者物质和能量的来源,借以维持生态系统功能的所有有机物的总称)(1) 若要调查每块样地优势树种的种群密度,所用的方法是 ,为使调查数据尽可能真实,应做到_ _;若要调查4块样地木本植物类群的丰富度,需要调查的项目有_。(2) 每块样地的生物群落都有一定

43、的空间结构,这是因群落中各个 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所致。四块样地中抵抗力稳定性最小的是_ _(填编号)。(3) 表中 数据能直接反映四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功能的强弱,凋落物归还量主要取决于群落中 作用强度。 28.(22分). (13分,除标注每空2分)1 3 翻译 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从而控制生物性状2 不是(1分) 基因突变频率很低9/14 AaBB . (9分,除标注每空1分)(1) 样方法 随机取样并统计足够样方(2分) 每块样地木本植物的种类及其数量(2分)(2)种群 丁 (3)五种元素的年归还总量 分解者的分解(或呼吸) 28.酶为蛋白质,合成相关的RNA有mRNA、tRNA

44、、rRNA,三者都参加翻译;图中明蟹壳色性状的表现说明基因与性状之间的关系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代谢,从而控制生物性状。某基因型为AABb雌蟹产生的次级卵母细胞中,10%的基因组成是AABb,这一现象出现可能是交叉互换(基因重组)形成是,不是基因突变形成的,因为基因突变频率太低,不能形成10%的基因组成是AABb的次级卵母细胞。AaBb的雌雄蟹交配,F1为9AB:3Abb:3aaB: 1aabb。aaB: HE aabb一半死亡,故AB:Abb:aaB:aabb=9: 3: 2,故AB(青色蟹)为9/14. 基因型为AaBb的雌蟹与另一种青色壳雄蟹杂交,F1成体中灰白色(aaB):青色(A

45、B)=2: 6=1: 3,即F1成体中(1aa:3A)B,亲本一方为AaBb,故另一方为AaBB。调查植物种群密度通常用样方法;为使调查数据尽可能真实,应做到随机取样;避免主观因素,并统计足够样方,使结果接近真实;丰富度指群落中物种数目多少,故调查4块样地木本植物类群的丰富度,需要调查的项目有每块样本地木本植物的种类及其数量。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空间,导致群落形成一定空间结构;丁树种数目较少,营养结构最简单,故抵抗力稳定性最小。生态系统物种循环组成生物化学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反复利用的过程,故五种元素的年归还总量数据能直接反映四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功能的强弱,凋落物主要靠分解者分

46、解作用回归群落,故凋落物归还量主要取决于群落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强度。29.(重庆五区2014级高三第一次调研)(每空2分,共20分)“无酒不成席” ,以酒待客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有些人喝了少量酒就脸红,我们称为“红脸人” 体内只有乙醇脱氢酶(ADH)。有人喝了很多酒,脸色却没有多少改变,我们称为“白脸人” 。乙醇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途径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1)饮酒后酒精以 方式被吸收进入血液。通过代谢,“红脸人” 血液中乙醛含量相对较高,毛细血管扩张而引起脸红,心跳加快等,皮肤散热增加,机体产生冷觉,但体温仍维持相对稳定。体温调节中枢位于 。(2)经检测M、m基因也位于4号染色体上,则M、m与A

47、、a称为 ,正常情况下这两对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应遵循 定律。(3)“红脸人” 的基因型有 种;一对 “白脸人” 夫妇,后代“白脸人” 与“红脸人” 的比为3:1。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原始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发生了 。(4)基因控制生物性状除了图示途径外,基因还可通过控制 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年轻人醉酒后,能较快恢复,而老年人喝少量的酒,醉态明显,长时间才能恢复,并且肝脏、脑组织等容易受损伤,其原因是 。(5)若某正常乙醛脱氢酶基因在解旋后,其中一条母链上的G会被A所替代,而另一条链正常,则该基因连续复制n次后,突变型乙醛脱氢酶基因占的比例为 。(6)对某地区调查统计

48、发现人群中不缺ADH的概率为19%,有一对夫妻体内都含有ADH,但妻子的父亲体内缺少ADH,这对夫妻生下一个不能合成ADH孩子的概率为 。 29.(每空2分,20分)(1)自由扩散 下丘脑(2)非等位基因 基因的分离(3)4 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4)蛋白质的结构 与酒精代谢有关酶的活性下降(5)1/2(6)9/38 29.(1)酒精是小分子,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然后进入血液;外界刺激,经传入神经到达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2)M与m是等位基因,A与a是等位基因,所以M、m与A、a称为非等位基因;由于这两对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所以每一对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这两对不遵循基

49、因的自由组合定律。(3)“红脸人” 体内只有乙醇脱氢酶(ADH),b基因控制合成乙醛脱氢酶的合成,所以红脸人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一对 “白脸人” 夫妇,后代“白脸人” 与“红脸人” 的比为3:1,说明这对夫妇是杂合子,出现红脸个体的根本原因是:性母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导致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结果。(4)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有两种途径: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图中基因控制生物性状是途径一,所以基因控制生物性状还有

50、途径二;年轻人代谢快,与酒精代谢有关酶的活性强,而老年人代谢速率慢。(5)DNA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其中一条链突变,以该母链为模板合成的子代DNA全部不正常,以另一条正常链为模板合成的子代DNA全部正常,所以该基因连续复制n次后,突变型乙醛脱氢酶基因占的比例为50%。(6)人群中不缺ADH的概率为19%,即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为19%,所以aa的基因型频率为81%,所以a的基因频率为0.9,A的基因频率为0.1,所以AA的基因型频率为1%,Aa的基因频率为19%,有一对夫妻体内都含有ADH,但妻子的父亲体内缺少ADH,所以妻子的基因型是Aa。丈夫体内含有ADH,基因型有两种可能:AA或A

51、a,所以出现Aa的基因型的频率为18/19,因此这对夫妻生下一个不能合成ADH孩子的概率为:aa=1/418/19=9/38。30. (重庆杨家坪中学2014级高三月考)(10分)豇豆对多种害虫具有抗虫能力,根本原因是豇豆体内具有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CpTI基因) 。科学家将其转移到水稻体内后,却发现效果不理想,主要原因是CpTI蛋白质的积累量不足。经过在体外对CpTI基因进行了修饰后,CpTI蛋白质在水稻中的积累量就得到了提高。其修饰和表达过程如下图所示:请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 一种植物出现的优良抗逆性状,在自然状态下很难转移到其他种类的植物体内,主要是因为存在 。(2) “信

52、号肽” 序列及“内质网滞留信号” 序列的基本组成单位是 ,此基因工程的核心是 。(3) 如果想在短时间内得到大量的CpTI基因可以采用 技术。(4) 如果种植上述转基因水稻,它所携带的目的基因可以通过花粉传递给近缘物种,造成“基因污染” 。把目的基因导入 中,根据母系遗传的特点,就可以避免“基因污染” 。(6分) 果蝇的灰身和黑身是一对相对性状(由B、b控制),红眼和白眼为一对相对性状(由A、a控制),现有两只果蝇杂交得到以下类型和数量的子代。 灰身红眼灰身白眼黑身红眼黑身白眼雄蝇1521484852雌蝇29701010(1) 两只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为 和 (2) 让纯种灰身红眼雄蝇与纯种黑身白

53、眼雌蝇杂交得到F1,F1中的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到F2,去掉F2中所有的白眼果蝇,剩下果蝇自由交配,F3中灰身所占比例为 。 30. 30.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自然状态下很难杂交成功。“信号肽” 序列及“内质网滞留信号” 序列都为DNA片段,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基因工程的核心是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PCR技术经常用于体外快速扩增目的基因。细胞质遗传具有母系遗传特征,叶绿体是细胞质中含有DNA的细胞器之一,将目的基因导入叶绿体DNA中可以避免“基因污染” ,因为精子中几乎不含细胞质。根据两只果蝇杂交得到的子代类型和数量可知:子代雄蝇灰身:黑身=(152+148):(48+52)=300:

54、 100=3: 1;雌蝇灰身:黑身=297: 1013: 1,该性状与性别无关,所以果蝇体色是常染色体遗传,且两亲本的基因型都为Bb;子代雄蝇红眼:白眼=(152+48):(148+52)=200: 200=1: 1,由子代雌蝇全为红眼可知,该性状与性别有关,所以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亲代雌果蝇为XAXa,雄果蝇的基因型为XAY;综合体色和眼色,两只亲本果蝇的基因型为:BbXAXa、BbXAY。由题意可知,雌雄果蝇自由交配,子代中灰身和黑身的果蝇没有被选择,则前后代基因频率不变;B基因频率:b基因频率=1/2,F3中灰身所占比例为:BB+Bb=(1/2)2+21/21/2=3/4。31.(广

55、州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16分)在大面积种植只含一种抗虫基因的转基因甘蓝(2N=18)以后,调查发现,小菜蛾种群对该种甘蓝产生的毒蛋白具有更强的抗性。为此研究人员培育了体细胞含有两种外源抗虫基因(分别用A和B表示)的转基因甘蓝。这两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整合位点存在下图所示的情况(细胞中只有2个抗虫基因)。请回答(不考虑染色体的交叉互换): (1)检测A基因和B基因在细胞中是否得到转录可采用 技术。 (2)请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小菜蛾种群抗性增强的原因是 。 (3)甘蓝是雌雄同株植物。体细胞含两种抗虫基因的甘蓝表现为强抗虫,含一种抗虫基因的植株表现为弱抗虫,没有抗虫基因的植株不抗虫(普

56、通甘蓝)。体细胞含两个抗虫基因的转基因甘蓝与普通甘蓝杂交,若F1中表现为强抗虫的植株所占比例为25%,则该转基因甘蓝的两个抗虫基因的整合位点属上图 类型。可选取上图 类型的转基因甘蓝的花粉培育出单倍体强抗虫转基因甘蓝。利用花粉培养出幼苗的技术所依据的原理是 。上图甲所示类型的植株自交,F1中表现为强抗虫的植株所占的比例是 。 (4)下图表示人工远缘杂交培育含有4个染色体组的可育萝卜-甘蓝植株的示意图:图中过程需要做的处理是 ;图中的受精卵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细胞中含有 条染色体。 31.(16分,每空2分)(1)分子杂交(RNA-DNA分子杂交2分,核酸分子杂交2分,RNA分子杂交2分)(2)通

57、过自然选择(1分),小菜蛾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增加(1分)(3)丙 乙、丙(答对1个给1分) 细胞的全能性(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 1/2(4)秋水仙素处理 72 31.(1)检测A基因和B基因在细胞中是否得到转录,即检测细胞内是否有RNA,采用分子杂交技术。(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小菜蛾种群抗性增强是由于自然选择,使适者生产,不适者被淘汰,结果是抗药性个体逐渐增多,小菜蛾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增加,原因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3)如果表现强抗虫性状植株为25%,说明应该是丙图片,杂交以后,对于含A的那组同源染色体,有一半的细胞含A,有一半的细胞不含A;对于含B的那组同源染色体,有一半的细胞含B,有一半的细胞不含B;所以有1/4的细胞是同时含AB的;使用乙类型就可以,因为花药离体培养以后细胞中含有基因的要么是A|,要么是B|,加倍以后一定是强抗性植株;由花粉长成一个完整的个体说明花粉细胞具有全能性;自交以后,基因型组成应该是AA,2AB,BB,所以强抗虫比例为100%。(4)由萝卜幼苗是二倍体,经过程1后,变成的成年植株是四倍体,所以用秋水仙素处理处理幼苗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成年植株是四倍体,所以雌雄配子中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即18条染色体,形成的受精卵中含有36条染色体,有丝分裂后期时,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 20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