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1 届高三第一次江西名校联考历史详细解析1.B解析:西周文献 中“有孝有德”作为贵族品格的基本要求,一方面体现了礼乐制度,另一方面体现了宗法血缘,但从伦理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上来说则源自宗 法制度,故选 B 项,A、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项。试题考查的是制度渊源,故 D 项错误。2.D解析:材料中秦朝对六国的道德谴责从“背约”扩展到多个层面,结合秦朝统一全国的历史背景,秦朝力图把灭六国塑造为正义之战,以营造利于统治的社会舆论,故选 D 项。秦朝主要统治思想是法家思 想,且材料体现不出秦 朝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故 A 项错误;B、C 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来源:学科网3.A解析:材料反映了胡
2、族饮酪习惯逐渐在北方汉族社会生活中普及开来,这表明北方民族交流加强,故选 A 项。材料没有对饮食结构进行评价,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北方社会生活,不涉及南北经济联系,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无法判断中原畜牧业的发展状况,故 D 项错误。4.B解析:材料反映了魏晋以后,以州为基础将疆域划分为多个军权,以军队管理地方,这使得军事将领权力扩大,不利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容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故选 B 项,C、D 两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南北军事对峙的史实,故 A 项错误。5.C解析:根据材料地图中人口密度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虽有所发展,但福建、广东开发程度较低,故选 C 项。秦
3、汉时,南方经济发展极其缓慢,无法与北方相比,故 A、B两项错误;元朝时,经济重心已经南移,故 D 项错误。6.C解析:材料描述了南宋到明朝中叶后粮食作物种植的演变情况,湖广取代苏湖成为主要产粮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湖地区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口逐步增加,以致粮食产粮迅速下降,故选 C 项。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已经完成,故 A 项错误;B、D 两项与明朝中叶的史实不符合。7.D解析:王夫之的思想富于历史哲学的思考,是指其从唯物的角度否定程朱理学,因为程朱理学是唯心主义思想,故选 D 项。A、B、C 三项不符合历史哲学思考这一要求,故排除。8.A解析:材料表明中国瓷器出口逐步减少
4、,对欧洲趋于停止,对美国也走向衰落,这说明中国瓷器竞争力减弱,故选 A 项。重农抑商政策是古代政府一直推行的政策,并未如此影响瓷器出口,故 B 项错误;当时小农经济并未瓦解,故 C 项错误;当时中国不存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且与瓷器出口不构成因果联系。9.C解析:材料中郭嵩焘主张效仿西方管理和政教制度的建议没有被采纳,还被清政府申斥、书稿被毁版,这说明清政府的治国理念仍旧是封闭落后,排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故选 C 项,A、B 两项错误。西方列强采取孤立敌视清政府政策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来源:学#科#网 Z#X#X#K10.B解析: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剧,救亡图存兴起,出现留学日本的热潮
5、,故选 B 项。科举制是 1905 年废除的,故 A 错误;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破产,故 C 错误;D 项与史实不符。11.B解析:材料中的文章反映了毛泽东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探索,这些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故选 B 项。A 项对应的文章是新民主主义论等,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当时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共产国际的领导下,故 C 项错误;当时还存在农村道路和城市道路之争,故 D 项错误。12.A解析:材料反映了国共两党在战术军事理论训练方面的 合作,这与战场上的军事配合和情报支持不同,故选 A 项。国民党未曾放弃过抗战的领导权,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国民党对游击战的重视,并不是说主要作战方式发生
6、了变化,故 C 项错误;1938 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全面建立,故 D 项错误。来源:学科网 ZXXK13.D解析:1984 年,邓小平视察深圳,肯定了对外开放的政策。于是,中央决定对外开放政策进一步扩大到部分沿海港口城市,故选 D 项。海南岛列为经济特区是在 1988 年,故 A 项错误;上海浦东的开放开发是在 1990 年,故 B 项错误;内地省会城市的开放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故 C 项错误。14.C解析:材料中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人治、法治问题上的思考、辩论,体现了他们对政治理性思考的过程,故选 C 项。A、B、D 三项与史实不符。15.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
7、知识,罗马借鉴了雅典陪审法庭依据法律审案的政治经验,故选 D 项。A、B、C 三项所述内容与罗马统治不符。16.C解析:达芬奇绘制的飞机草图是一种构想,在文艺复兴时期有这样的构想,对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极大促动,引发了人们对工程和技术的重新认识,故选 C 项。A、B、D 三项不符合史实。17.B解析: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土 地贵族的财政遭到严重冲击,这是价格革命的表现,故选 B 项。新航路开辟后,英国逐步发展壮大,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出现新的经营方式的信息以及英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国内经济变动,故 D 项错误。18.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约翰洛克反对专制
8、制度,倡导民主政治,故选 A 项。B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作品出版于革命之后,且材料没有关于英国革命爆发必然性的论述,故 C 项错误;D 项表述超出了材料内容的内涵。19.C解析:材料反映了美国宪法修正案既要通过国会两院的批准,也要通过地方四分之三州的多数同意,这体现了中央与地方相互分权与制衡的原则,故选 C 项。中央集权的弊端并没有解决,故A 项错误;材料讨论的是宪法修正案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问题,故 B、D 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来源:学科网20.D解析:英国在北美地区发展资本主义,而葡萄牙、西班牙则移植本国封建生产方式,这导致了殖民地发展前景的差异,故选 D 项。A、C 两项是北美和拉美面临的
9、共同的问题;B 项与史实不符。21.C解析:材料中的信息属于浪漫主义形成的历史背景,人们对 现实的不满,故选 C 项。拿破仑加冕、马拉之死是法国新古典主义作品,故 A、B 两项错误;拾穗者是现实主义作品,故D 项错误。22.A解析:材料是刘镜人 1917 年 11 月 7 日发给北京政府的电文。材料中“广义派势力益张”“以暴动相挟制”“镇压为难”等信息表明布尔什维克走上武装夺取的道路,且临时政府即将被推翻,说明十月革命已经爆发,而两个政权并存结束于 1917 年 7 月,故选 A 项,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俄国十月革命,没有专制与立宪政体之争的相关信息,故 B 项错误;此时尚处于一战期间,且
10、材料没有列强干涉俄国革命的信息,故 D 项错误。23.D解析:材料中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突出国家直接干预经济,拉动经济的恢复发展,体现了国家经济职能的积极作用,故选 D 项。其他选项表述不准确,不符合史实。24.C解析:北约与华约成立的时间间隔了 6 年,最合理的解释是 1955 年前后发生的事件推动苏联组建华约组织,即 1954 年 10 月美英法等国决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北约,1955 年 5 月 6 日联邦德国正式加入北约,故选 C 项。二战后,苏联经济在 1950 年已经恢复并有所发展,故 A 项错误;美国是北约的主导者和建立者,故 B 项 错误;北约与华约是没是敌对的表现,故 D 项
11、错误。25.A解析:材料中印度政府颁布的政策要求跨国公司减少其股份,目的是增加印度的占股比例,维护本国经济的利益,故选 A 项。抵制经济的全球化进程或顺应经济全球化的结论太绝对,故 B、C两项错误;材料中印度政府的做法是为了保护本国经济利益,不能说是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故 D 错误。26.(1)背景:郡国并行导致七国之乱,地方割据;由无为转向有为;受到匈奴威胁;经过休养生息,国力渐强。(每点 2 分,答两点即可,共 4 分)(2)评析:积极影响:推恩令削弱了地方诸侯的实力,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盐铁专卖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
12、要资源,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答任意一点 2 分,两点即可,4 分)不足:封建集权易滋生政治腐败,加重百姓负担;独尊儒术束缚了其他思想的发展;专卖制度制约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每点 2 分,答出一点即可,2 分)(共 6 分)解析:本题考查汉代中央集权的发展。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推恩令”“罢黜百家”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第(2)问,从“积极影响”“不足”两个视角评析汉武帝政治、经济、思想等三个方面的措施。27.(1)原因:政治腐败,徽商依附于政治权力;科举制度的影响;士农工商的社会阶层结构,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的财富观念(重视土地财富)(答一点 2 分,两点 4
13、 分,答对 3 点给 7 分,共 7 分)(2)去向:转化为商业资本和工业资本。(2 分)影响:西方“垄断公司”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原始资本积累,推动了西欧社会向近代转型;而中国商业资本受传统社会束缚,无法进一步扩大资本积累,无法形成推动社会变革的新力量。(4 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明清及近代西方商业的发展。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官场消费”“科举消费”“社会公益消费”“转向投资”等信息所需知识分析徽商巨额利润花费去向形成的原因。第(2)问,根据材料信息“工场手工业”“销售市场”“转化为资本”等信息分析西方商业利润的去向;依据中西商业利润去向的不同以及所学知识,分析利润去向对社会转型的影响。2
14、8.示例:论题: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带来深刻影响。论述:二战后,美苏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形成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局面。如 1962 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尤其是古巴导弹危机,世界处于美苏核威胁之下。中国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支持古巴,反对美国的战争挑衅,体现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由于苏联的霸权主义,中苏关系恶化,苏联煽动群众外逃事件,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国内方面,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反对美苏霸权主义。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国内经济建设曲折发展。蒋介石准备对大陆实行“反攻作战”,中共八届十中全会重新提出“阶级斗 争”,新中国政权收到威胁,民主政治发展收到阻碍。来源
15、:Zxxk.Com基于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对当时中国的内政外交提出了严峻的考验。(12 分)解析:本题属开放性试题,学生要从 冷战、新中国的外交,或者从国内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这些角度答题,一定注意中外关联。解答这种题型要注意三个要素:(1)论点(观点),观点应明确、清楚;(2)论据(证明观点的证据),证据要准确求真。要选择能证明论点的典型史实;(3)论证(用证据证明观点的过程),注意史论结合。对于这种题型,学生只要把握住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把握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得高分还是很容易的。故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材料的信息,概括材料观点,如: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对中国带来深刻
16、影响;然后根据材料中美国加强对越南干预、台湾准备“反攻”、中苏关系恶化、印度军事威胁、中国出现政治及经济问题等相关史实来进行论述和阐释;最后进行简单的升华和总结即可。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得分。29.(1)特点:学习模仿西方大国的办学理念;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大学逐渐走向近代化、制度化;受军国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答三点即可,6 分)(2)作用:为“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推行提供了智力支撑与人力资源保证;培养了大批先进人才,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日本教育的近代化。(9 分)解析: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第(1)问,根据材料中“德国大学的制度模型”“美国大学的组织结构与赠地学院理念”“东京大学与工部大学校合并”“皇国主义”“自重自敬,独立自主”等信息进行概括即可。第(2)问,根据日本明治维新的发展状况以及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机构,分析评价日本东京大学的历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