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秋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四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66094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秋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四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0秋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四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0秋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四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0秋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四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0秋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四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2020秋高中历史 单元检测四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练评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检测四一、选择题1明成祖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预军国大事的商讨。随着内阁地位的上升,阁臣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称为“票拟”。宣德时期,经过内书堂训练,代替皇帝“批红”的司礼监秉笔太监也应运而生,从而形成了内阁与司礼监共理朝政的格局。这一现象表明()A君主权力日渐衰落B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变化C宦官掌握决策权力D内阁完全丧失议政功能2钱穆说:“(明代)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监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这样,太监就慢慢地弄了权太监变成了真皇帝,掌握政府一切最高最后的决定权。”据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阁臣权力等同于宰相B宦官通过票拟掌握事权C政务决

2、策服从于君主D皇帝怠政削弱君主专制3明成祖永乐年间,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阯,派郑和六下西洋;仁宗朱高炽即位后,果断停止北征,停罢营建工程及西洋宝船,施行“恤民之政”。这一政策变化的主要目的是()A缓解财政压力 B践行儒家仁政C实行闭关政策 D推动民族融合4“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下列史实能体现“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的是()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C康熙亲征噶尔丹 D雅克萨之战5康熙曾创行密折制度,经常指令一些亲近大臣、内务府出差官员如织造曹寅、李煦等人,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

3、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这些情况说明密折制度()A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B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C彻底解决了决策失误的问题D为巩固统一国家提供了条件6有学者认为:“满清之绝对专制,在雍正帝时代,完全确立。雍正帝英明果断,裁抑宗室,亲揽大权,达到了绝对专制的最高峰。”下列能支持其观点的有()推行密折制创立“秘密建储”制度设置军机处完成“改土归流”任务A BC D7据学者研究,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时期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任期2.954.732.472.712.762.201.581.46由此可知,清代知县的任期状况A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B

4、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C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D推动了回避制度的完善8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长城曾经是隔离墙,也是封锁线。17世纪以来,长城逐渐失去其“边界”的意义。这主要缘于()A盟旗制度的建立 B明成祖迁都北京C岭北行省的设立 D金瓶掣签制完善9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政府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明代工匠制度的这一变化()A是小农经济发展的必然B标志着新的生产关系出现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导致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10明清时期,许多贫瘠的土地如山地、丘陵地也具有了十分重要的开发价值。这主要是因为()A高产农作物引进

5、 B人口不断增加C政府重视农业生产 D国家统一巩固11明代有的徽商经营商业致富,但仍然要“治甫田以待岁,凿洿池以待网罟,灌园以待瓜蔬,腊饔飧,不外索而足”。材料主要说明有的徽商()A有自给自足的观念 B积极开发农村市场C以农业为发展基础 D改变了旧经营方式12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A“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B商业道德伦理发生重大变化C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D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十四年(公元641年),魏征上书唐太宗,说:“

6、臣闻君为元首,臣做股肱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唐太宗也经常对臣下说:“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贞观时期被后世称道的原因在于君主给了臣子更多的尊重和参政机会,让这些臣子在君臣道义的要求下去参与社会治理,进而在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件。摘编自王亚南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研究材料二在明代,以官员批评皇帝为核心的君臣冲突表现得尤为突出。成化四年,宪宗为满足生母周氏愿望,命大臣于帝陵外另选址以葬英宗嫡后钱氏。此事有违礼制,群臣极谏争之,“伏哭文华门,竟得如礼”。明中期以后,“占夺民业,而为民厉者,莫如皇庄及诸王、勋戚、中官庄田为甚”。于是“科道”谏言,“天

7、子以四海为家,普天率土莫非所有,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刀锥之利哉”?宪宗迫于群臣压力,对弊政有所厘清。天启年间,熹宗纵容魏忠贤介入朝政,南北诸臣纷纷上疏要求惩处魏忠贤,熹宗皆不纳。摘编自张廷玉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贞观”时期君臣共治得以实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君臣冲突加剧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从唐到明君臣关系演变的根源。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因此,魏晋以

8、来为豪强地主所操纵的选拔官僚的九品中正制,就在隋文帝时废除了。代之而起的是以考试选士的科举制度。自隋文帝罢九品中正制,始立科举。炀帝时设进士等科,并命按十科举人,科举制度形成。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材料三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

9、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3)你怎样看待材料三中的“南北榜争”反映的本质问题及其最终结果?单元检测四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明朝阁臣在宣德时期,“形成了内阁与司礼监共理朝政的格局”故选B项。明清是君主专制空前强

10、化的时期,故排除A项。君主专制下,皇权至高无上,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故排除C项。材料中“阁臣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D项不符合材料意思,故排除。2答案:C解析:材料中“皇帝有事交付与太监,再由太监交给内阁。内阁有事,也同样送太监,再由太监上呈与皇帝”的信息说明皇帝通过太监运作权力,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可见太监所做的一切事务均是服务于皇权,C项正确;内阁大学士并不等同于宰相,A项错误;内阁首辅大臣拥有票拟权,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说明皇帝的怠政,D项错误。3答案:A解析:明成祖北征鞑靼、瓦剌,南征交阯,派郑和六下西洋,造成了严重的财政困难,所以仁宗施行“恤民之政”的主要目的是

11、缓解财政压力,故A项正确。B项是表面现象,C、D两项与题意无关,故排除。4答案:C解析:康熙亲征噶尔丹,最后平定了噶尔丹叛乱,符合题干的 “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故C项符合题意;明朝的戚继光抗倭属于反抗外来侵略,故A项不符合题意;郑成功收复台湾属于反抗外来侵略,故B项不符合题意;康熙帝组织的雅克萨之战属于反抗外来侵略,故D项不符合题意。5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刺探绅民动向,查访某些官员的言行,留意所在地区雨水、米价,用折子随时秘密奏闻”可知,密折制度为皇帝决策提供了信息来源,所以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央政府机构办事效率问题,不选A项。C项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不选。材料所述现

12、象主要是日常行政决策问题,与巩固国家统一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不选D项。6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雍正皇帝在位时期,设置军机处、创立“秘密建储”制度和推行密折制等做法,将国家军政大权一人独揽,使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达到了最高峰,说法符合题意,C项正确。7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清代知县的平均任期越来越短,这种情况不利于地方社会经济的长远发展和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B项符合题意;道光之前中国并没有受到列强的外来压力,排除A项;地方官员任期短并不一定就能确保地方吏治清明,排除C项;地方官员任期短有多种因素,并非是回避制度的完善,排除D项。8答案:A解析:材料所述长城失去了“边界”的意义,

13、其原因在于长城以北地区也被纳入了中央政府的直辖之下,盟旗制度是清朝对蒙古族地区进行有效管辖的政治制度,A项正确;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是元代的行省制,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是对西藏的制度,与长城无关,排除。9答案:C解析:据材料“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可知,明初工匠们在官府获得伙食津贴;据材料“1391年,政府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可知,工匠计工取酬,这一变化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的改变,与小农经济无关,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新的生产关系(雇佣关系)最早出现于私营手工业中,而不是官营手工

14、业,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的改变,工人有较大的自主权,有利于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但不是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的原因,D项错误。10答案:A解析:明清时期,原产于美洲的高产农作物和经济作物传入中国,它们对土壤等自然条件要求较低,许多贫瘠的土地如山地、丘陵地也能种植,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属于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11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不外索而足”可知自给自足的特征,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指向了自给自足而非商品经济,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徽商的主业是经商,故C项错误;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是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征,故D项错误。12答案:D解析:明朝中

15、期以后,商品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商人的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变动和商人地位的变化密切相关,故D项符合题意;“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故A项不符合题意;明朝中叶前后,依然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商业伦理道德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故B项不符合题意;受儒家思想的禁锢,当时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没有改变,故C项不符合题意。13答案:(1)唐初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政治环境宽松,君主善于纳谏;三省六部制成熟完备,提供制度保障;儒家思想有关君臣之道的约束。(2)表现:群臣针对皇室的礼仪、财用问题大加指责;官僚集团和宦官集团争权。影响:导致党争加剧,朝政混乱;统治危机日益严

16、重。(3)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官僚集团争权夺利。解析:第(1)问要求“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根据题干所述时间可知,当时处于唐朝初年,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由材料一中的“君虽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公等每看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君主给了臣子更多的尊重和参政机会”可以得出原因之一是政治环境宽松,君主善于纳谏;由“在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件”结合所学唐代中央官制可知,三省六部制成熟完备,为其提供了制度保障;由“臣子在君臣道义的要求下去参与社会治理”再结合所学儒家治国思想的相关知识可知,儒家思想有关君臣之道的约束也是其原因之一。第(2)问要求“根据材

17、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表现”:由材料二中的“此事有违礼制,群臣极谏争之”“天子以四海为家,普天率土莫非所有,何必置立庄田与贫民较刀锥之利哉”等信息可以得出群臣针对皇室的礼仪、财用问题大加指责;由“熹宗纵容魏忠贤介入朝政,南北诸臣纷纷上疏要求惩处魏忠贤”可得出官僚集团和宦官集团争权。上述官员批评皇帝的君臣冲突的影响可以从明朝统治危机和不同派系之间争夺权势等角度分析即可,具体来说就是导致党争加剧,朝政混乱;统治危机日益严重。第(3)问题目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回答。材料一体现的是唐代君臣关系非常融洽、君明臣贤,而到明朝则是君臣冲突不断,结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从唐到明,君主专制的日益强化,

18、使得君臣关系紧张;同时官僚集团内部的争权夺利,皇帝的态度会影响其不同集团的利益也是其根源。14答案:(1)原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豪强地主操纵选拔官僚)日益暴露;(阶级关系变化)士族没落,庶族地主要求获得政治权利;打击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内涵:追求自由平等,公平公正;打破了世家大族选官特权;促进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到才能;方式由推荐、品评到考试,日趋严密;逐渐公平、公正化。(3)看待:“南北榜争”反映了经济文化重心南移背景下,科举录取的公平性(科举录取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问题;明朝最终按地域分配进士名额的做法,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巩固

19、明朝统治,为后世借鉴(沿用)。(言之有理即可)解析:第(1)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隋朝的经济、阶级关系变化、维护统治需要和旧制度弊端等方面,分析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的原因。第(2)问,“内涵”:根据材料二中“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理念、打破特权、促进社会流动和利于众多庶族地主参政等方面,分析“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趋势”:结合材料一、二中选官制度的发展及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主要有标准由家世、门第到才能;方式由推荐、品评到考试,日趋严密;逐渐公平、公正化等。第(3)问,“看法”:根据材料三中“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南北榜争”的原因、目的和作用方面分析其本质,并说明其实施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