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6594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2.5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76页
第76页 / 共77页
2013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课件:第五单元第十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教版).ppt_第77页
第77页 / 共77页
亲,该文档总共7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考点历史特征主要表现主题归纳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民主政治曲折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国初期奠基;“文革”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被迫中断;新时期重建并逐渐完善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现代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祖国统一大业“一国两制”的提出,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并成功运用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考点历史特征主要表现主题归纳改革开放前的外交奉行独立自主的和

2、平外交方针,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外交政策日渐成熟与苏联等国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在日内瓦和万隆召开的国际会议;20世纪70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现代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考点历史特征主要表现主题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外交政策灵活务实,以维护世界和平,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发展为目的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

3、系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了现代中国历史的新篇章。三大制度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特色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独特的建设性作用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 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课标 要求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 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 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

4、的重大历史意义。课标 要求 一、新中国的成立 1准备 1949年9月21日在 召开政协会议,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2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北平 走出误区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中国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但并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开始,社会主义社会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二、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确定:1949年新政协的召开。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意义: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制度的初步建立。共同

5、纲领 政治协商(2)职能改变:1954年以后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 权,主要职能为 和民主监督。(3)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互相监督”的方针,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政治协商 长期共存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依据:共同纲领规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 方法产生,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2)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体 现了人民民主和 原则。(3)内容: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它以国家 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 制度。(4)地位: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 基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社会主义 人民代表大会 3民族区域

6、自治制度(1)目的:为实现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依据:共同纲领的规定和1954年宪法的确认,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区设立 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团结 自治区域(4)实施:1947年 自治区成立后又成立若干自治区、自治县(旗)。(5)意义: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 民族平等,也保证了 和民族团结。内蒙古 祖国统一 走出误区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

7、结合。三、“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1“文革”发生原因(1)毛泽东错误地认为党和国家已经面临 复 辟的危险。(2)林彪、江青一伙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 错误。资产阶级 2民主法制的践踏(1)造反派违背宪法使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失去保 障,国家主席 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2)从中央到地方的夺权风暴使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3)“文革”中全国人大连续十年没有召开,党领导的 制度也不能实行。刘少奇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四、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健全与完善 1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措施:提出法制建设方针:“、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平反冤假错案:为 平反昭雪,在

8、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1982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法可依 刘少奇(2)成就: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 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 奠定了基础。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恢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82年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宪法 依法治国 互相监督(2)重视民族工作:1984年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 。(3)基层民主政治建设: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 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 ,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民族区域自治法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轻巧识记 用“123”巧

9、记新中国成立以来民主政治发展历程(1)“1”是指一个特色: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2)“2”是指两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1949年的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3”是指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1956年,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形成时期,第二个阶段是19561976年,是民主政治的严重挫折时期,第三个阶段从1976年至今,是民主政治的健全完善时期。近现代政治文明的两种模式五、“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背景:1949年,国民党退往台湾,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隔绝的 状态。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10、,宣布采用 统一祖国的方针。敌对 和平方式(2)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3)含义:“一国”是指 。“两制”是指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 制度。(4)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 。邓小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 资本主义 基本方针 走出误区 并不是说“一国两制”中“两制”都是主体,它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并不是完全自治。2香港、澳门的回归(1)香港回归: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双方同意以 商谈解决香港问题。1984年12月,中英两国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 ,规定了香港

11、回归的日期。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 。(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 。联合声明 恢复行使主权 外交途径 行使主权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海峡两岸政策的调整: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击 ,实现了两岸间30年来的真正停火。中央人民政府倡议两岸直接实行 、通航、通商。1987年开始,台湾当局采取一些开放措施,允许 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交流。金门 通邮 台湾居民 轻巧识记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1990年,台湾成立 ,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 原则”的重要共识,这是两

12、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2005年胡锦涛会见国民党主席 率领的“和平之旅”访问团,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2008年,两岸直接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海峡交流基金会 一个中国 连战 类别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区别设立区域港澳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沿海特定区域指导原则“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殊的经济政策自治程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有“一定的自治权”谈不上自治,只是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和经济特区的区别与联系类别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区别社会制度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解决问题实现中国和平统一解决民族问题、实现各少数民族管

13、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愿望率先发展起来,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联系三者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范围内、中央政府统一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性质要点一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作用 1特点(1)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中共在80多年的奋斗中,相继产 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包含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2)以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基础。建国之初的革命环境里 就有民主政治的实践。如农村革命根据地里的苏维埃政权,抗日根据地里的“三三制”政权,都是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而进行的探索和创造。建国后宪法几经修改,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3)以始终保持先进性的中

14、国共产党为领导力量。党的领 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也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要求。(4)适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巩固和发展既适应于我国基本国情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又因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相承接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5)与时俱进,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制度之 所以能够完善和发展,一方面在于先进政党的领导;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其提供了动力和源泉。2作用(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2)维护和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3)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保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提

15、供了政治保证。材料 1: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它的内容丰富,它的文字质朴。中国今天应做的,要做的,和能够做的,这个纲领都一一标举出来了。中国将来应做的,要做的,但今日事实上还不能够做的,这个纲领就暂时保留不说。它没有高调,它更没有空想。这真是切合实际,切合人民今天需要的共同纲领。张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发言材料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 20 世纪 70 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

16、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与时俱进,呈现出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材料 3:2008 年 2 月 7 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中国新闻网学会分析 问题设计(1)材料1中的“人民大宪章”指什么?它的颁布有何意义(2)根据材料2、材料3归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获取关键信息(1)材料1反映了共同纲领颁布的意义。划线部分“人民大宪章”指共

17、同纲领,其颁布的意义在于共同纲领从当时国情出发,制订了新中国的各项制度和政策(2)材料2、3指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划线部分表明了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划线部分表明了既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更坚持独立自主道路历史结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的真实反映。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将不断走向完善要点二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1地位“一国两制”,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回归问题,以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的统一而

18、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2含义“一国两制”构想的特定含义主要指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实行“一国两制”是指在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各个方面有着根本的、重大的区别。第三,实行“一国两制”,国家的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第四,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障,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3作用“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有利于实现祖国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

19、利于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稳定、繁荣和发展。顺应历史潮流,有益于人民,有功于民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材料 1: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了,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的。邓小平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1982 年 9 月 24 日)材料 2:材料 3:香港回归祖国,是香港发展的一个契机。要使“一国两制”的事业成功实现,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国家发展香港与内地的关系;建立我们的价值观;维

20、护法治制度;保障自由的空间;推动民主进步;和确立长远的奋斗目标。董建华追求卓越,共享繁荣(1997 年 7 月 1 日)学会分析 问题设计(1)材料1表明在香港问题上,中国领导人怎样的态度(2)材料2与材料3反映了什么问题获取关键信息(1)材料1反映了中国领导人对在1997年收回香港的坚定立场。划线部分说明在主权问题上邓小平立场坚定,寸步不让(2)材料2反映了香港回归祖国的见证,材料3反映了“一国两制”的成功实现。划线部分表明了香港的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历史结论香港的顺利回归及回归之后的平稳发展,向世人充分证明了“一国两制”的实践意义,同时,它也为澳门的回归提供了有益的经验研一题 例1(20

21、11浙江高考)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思路点拨 本题考查人民代表会议的有关知识。材料反映的信息是代表们穿的服饰种类很多,服饰的不同体现了代表们的身份不同,因此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答案 D 通一类 同样的历史材料不同的

22、设问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明显不同。就以2011年命题来看,非常巧合的是浙江卷与江苏卷 两道选择题的题干材料几乎是一样的,都来源于社会学家 费孝通对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召开时代表们进 入会场情景的描述,不过两道试题的设问和选择项是不同的,正是由于设问和选择项的不同,使得对材料的解读层 次不同,浙江卷的试题难度较小,江苏卷的试题难度较大。由此可见,同样的历史材料,对其解读的层次要求是不同的,有时仅仅分析出其显性信息即可,有时则要求分析出其隐性信息。因此,在解答材料型试题时,要根据设问的不同对材料信息进行不同层面的分析、解读,做到准确、到位。闯一关 1(2012临沂模拟)下面是1949年成立的中

23、央人民政府 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表(单位:人),新中国初期政权的特点不包括 ()职务党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政务院主席副主席委员总理副总理政务委员共产党1329126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0327029A.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 B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C多党合作,具有广泛代表性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解析: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既不同于苏联的一党执政,也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多党轮流坐庄。在这一制度下,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不是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D项符合题意。答案:D 2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国人大农村代表所

24、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变化,不能说明的是 ()时间比例1953年1979年1995年2009年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的比例81814111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13.26%18.96%29.04%46.6%A.农村与城镇代表比例趋向平衡 B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速度加快 C城市和农村人口数量趋于接近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逐步的普及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2009年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与城镇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比例”可以判断A项准确。从材料中“2009年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可以看出B、C项准确。D项所述与这种比例的大小无关。答案:D 研一题 例2

25、(2010海南高考)1987年,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潮流促成了 ()A两岸隔绝状态的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开展 思路点拨 本题以1987年台湾民众的传单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提供的是“台湾民众发起返乡运动”时的传单,阅读可知,其中的“返乡”即返回大陆,故A项符合题目所提供的信息。“九二共识”的达成是在1992年,“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是在20世纪8

26、0年代初,海峡两岸直接实现“三通”是在2008年,故B、C、D三项与材料所提供的“1987年”不符,可排除。答案 A 通一类 台湾问题与香港、澳门问题的区别 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是中国和英国、葡萄牙之间的问题。台湾问题是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应由中国自己来解决,不容许外国干涉。闯一关 32011年2月22日,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简称“经合会”)第一次例会在台湾桃园举行。“经合会”成立于2011年1月6日,是依据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签署的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而成立的执行与磋商机构。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经合会”的成立表明台

27、湾当局承认“一国两制”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合作的政治基础 C“经合会”的成立有利于开创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D“经合会”的成立有利于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 解析:“经合会”的成立有利于两岸经济的合作与交流,但并不能表明台湾当局承认“一国两制”。答案:A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本届论坛以“加强新兴产业合作,提升两岸竞争力”为主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和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出席论坛并致词。两党有关方面负责人,台湾其他党派代表,两岸经济、科技产业以及文教、体育等各界人士和专家学者四百余人出席。两岸有 关部门主管人士作为特邀嘉宾和特邀专家出席论坛。与会人士围绕增强两岸经济竞争力这一主

28、题,就加强两岸新能源产业合作、节能环保产业合作及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三项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举行了文化教育专题座谈会。第六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共同建议(2010年7月11日)材料2:2010年7月1日下午,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召开“台湾新契机,亚洲新时代”中外记者会,提出台湾“台ECFAL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经济战略”发展布局。马英九表示,ECFA让台湾跨出三大步,包括突破经济孤立的一大步,两岸经贸走向互惠合作的一大步,更是加速亚洲区域经济整合的一大步。台湾可以成为跨国企业进入大陆的跳板,对大陆到台湾的投资来说,台湾也可成为进入世界市场的平台,有助于台湾成为全球创新中心、亚太经贸枢纽、台商全球总部、

29、外商区域总部。材料3: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中华文明饱经忧患而延绵不绝,中华民族历经苦难而生生不息,源于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强大凝聚力。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元一体。在大陆,过去60多年,大陆文化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在曲折中发展。在台湾,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枝繁叶茂。台湾同胞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形成了具有台湾特色的中华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王毅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和平发展(1)材料1反映了海峡两岸关系怎样的发展趋势?改革开放后,为改善两岸关系,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政策或措施?(2)依据材料2,分析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重要意义。(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括实现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解析

30、:第(1)问,由材料可知海峡两岸关系不断发展、交流日益增多;回答“政策或措施”时,注意限定语“改革开放后”。第(2)问,依据材料中的信息“两岸经贸走向互惠合作”“加速亚洲区域经济整合”“台湾可以成为跨国企业进入大陆的跳板”“有助于台湾成为全球创新中心”等概括答案要点。第(3)问,根据三则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从人员交往、经济联系、中华文化等方面组织答案。答案:(1)趋势:海峡两岸关系缓和并呈现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加强两岸经贸关系的同时,积极加强两岸文化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措施: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主张国共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2)意义:加强台湾与大陆之间的经济交流,有利于台湾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台湾经济发展,有助于台湾成为全球创新中心、亚太经贸枢纽、台商全球总部、外商区域总部,是加速亚洲区域经济整合的一大步。(3)两岸之间交往的加强,增强了两岸人民之间的民族感情;两岸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日益形成民族经济体;两岸同属于中华民族,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