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 堂 导 学所谓“重要词语和句子”,是针对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如果无法理解这些句子,就无法准确地把握文意。所谓“理解”,就是要通过语言的品味、语境的揣摩,把握词语或句子的指代义、比喻义、象征义、概括义以及在具体语境中的言外之意。步骤 典题剖析,易错归纳温故知新,明方向;自我诊断,找差距(2014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22分)听雨叶延滨写下这个题目,便不自觉地在心里吟诵起那些熟悉的诗篇,而且大多是古人的句子。雨,大概是古典的。而且常常当人们进入一种诗化的境况中,才会从喧嚣的市井声浪里逃出来,逃出来的耳朵才能听雨。听雨有三个条件:第一是心静而神动,心静者不为市井或朝野的得失
2、荣辱而悲喜,心平如水,不起波澜;神动者,是心神与自然呼应,天地万象,胸中百感,互交互合。第二是独处一室,或书房与书为侣,或山中小亭坐对群峰。第三是有雨,说到这里,话题的主角就出来了,听雨者,与雨为友,其喜怒哀乐,无不是因雨而起。我赶走那些如雨脚一般敲击我心窗的诗句,它们虽美,但吟哦的是他人的心曲。雨声已经伴千载百代的人,抒发自己的情怀。像永不退场的乐师,耐心地为一个又一个的登台者伴奏,它只是在人们不觉察之中,调动自己的琴弦。“疏雨漏梧桐,春水洗杏花,剑门斜雨细,古城涤尘轻。”这些都是人们久唱而常新的曲子,它们让我们相信,雨声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这是六月,久旱无雨的京城,下起第一场透雨
3、。雷声沉沉地滚过,把都市里嘈杂的市声驱走,然后是闪电、是风。好风啊,让窗外一排高高的杨树,起舞俯仰地欢迎,满世界都是叶子的笑声!然后急急敲下一排雨脚,如碎玉,如奔马,如瀑布狂泻我躺在床上,听雨声从窗外跳进屋里来,又沿着白石灰抹的老墙往上爬,爬出一道道渍印。这是我最早的记忆,好像是从我们搬进那座南方老城一条叫斌升巷的窄街开始的。那是一座旧公馆,房子是木结构为主的,木框里砌上砖,再抹上白灰。我们的房子背墙临街,墙的上部有两只小窗,用来通气透光的。小窗很高,又从不开,布一张挂满灰尘的蛛网,让人想到许多故事。故事是雨声送进来的,这是我对这个世界最早的印象:雨夜里两只高墙上的窗,窗上挂着一张蛛网,网不住
4、的雨声和更声漏湿了童年。(前两年我调出这个城市,妻子说我不喜欢这个让雨水锈满青苔的老城。)我有一段让大雨泡着的记忆,那是1966年秋。那年本是我参加高考升大学的日子,“文化大革命”一声炮响,升学成了泡影,父母又先后被“革命群众”揪了出来,我被派到川滇边界山区农村“搞社教”。正是屋漏偏逢连阴雨的时候,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心里下着雨,外面也是雨,风声雨声,让人心怵。山区搞运动,免不了天天晚上的会。山里人住得分散,一家守一个山头,我这个小工作队员,每天就戴一顶大斗笠,提一盏马灯,风中雨中满山地转悠。田坎又窄又滑,一下雨就变成了鳝鱼背,真不知一天摔多少跤。啊,这也许是我命运的象征
5、: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到现在说到“文化大革命”,我的耳边就响起一片暴雨在一只斗笠上踢踏的声浪。)我对雨声的记忆不全是灰色的,有苦味的记忆,也有温馨的时候。那是在陕北,夏天终日在秃山峁劳作的我们,就像在火炉上烘着的红薯,每天都盼望着天上有朵能下雨的云。高原的雨少,下一次就真叫恩赐。下雨可以不出工,可以凉凉地躺在炕上,听雨声让高原产生的笑语,听苞谷拔节的脆响,让自己干涸的心也有一个绿草般的梦。(庄稼人听雨能听出的快乐,在进城后就少了,至少不是那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了。)听雨,是听时间的脚步声,只是各人有各人的雨声,这是我刚刚想明白的。(有删改)【问题
6、导读】 请画出第一段的中心句,并简要概括第一段的作用。 文章第二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该怎么理解? 从不同角度赏析第三段,并分析其效果和作用。 作者在第七、九段的听雨中叙述了哪些故事?请简要概括,并归纳出作者的感悟。 参考答案: 第一段的中心句是第一段的尾句。作用:照应了标题,概括了全文的内容,引起下文。 雨声成了人们情感思想的载体,并与第二段的尾句形成了照应。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等不同的角度渲染了下雨前和下雨时的情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久旱逢大雨的喜悦之情。 a. 在“文化大革命”中梦想破灭,受到不公平待遇的苦味回忆;b. 在乡村,农忙闲暇时的温馨回忆。作者感悟:个人的遭遇
7、,会有独有的感受。同时,个人的命运也往往和时代、社会紧密相连。【备讲例题1】1. 文章为什么在开头一段就说“雨,大概是古典的”?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思维导学:(1) 句中的“古典”在文中具体是什么含义?(2) 首段在谋篇布局中具有哪些作用?可以从结构和主题上思考。参考答案: 从文章结构上来说:呼应题目,引出话题。 从文章主题上来说,暗示现代人已经很难有听雨的闲情逸致了。(4分)解析:解答本题,应注意从结构和主题两方面作答。从结构上看,向上呼应题目,向下引出话题;从主题上看,“古典”一词言外之意是现代人很难有听雨的闲情逸致。【备讲例题2】2. 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 雨声
8、是个能为每一个人伴奏的好乐师。(2) 在山区待的几个月,也没有见到几回晴朗的天。思维导学:(1) 回归文本,归纳出句子所在语段的主要内容。(2) 分析语句是否运用了表现手法,从文中找到照应的内容。参考答案:(1) 就像乐师是演唱的伴奏者一样,雨声也是人们抒发情怀的伴奏者; 人们喜爱雨声,因为雨声能很好地寄托不同的感受与情怀。(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这是个比喻句,把“雨声”比作乐师。解答此题,一要解释出为什么把雨声比作乐师雨声是人们抒发情怀的伴奏者,如同为演唱伴奏的真正乐师;二要解释出为什么说雨声是“好乐师”人们喜欢雨,雨声能很好地寄托人们不同的感受和情怀。参考答案:
9、(2) 正是连阴雨的时候,山区自然没有几天晴朗的日子; 由于个人与家庭的不幸遭遇,心里下着雨,自然也就感觉不到晴朗的天气了。(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从句子的表面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分析。表面含义是屋漏偏逢连阴雨的时候,晴天很少;深层含义是作者及其家庭遭遇不幸,心里不高兴,如同阴雨天气。3. 文中三个段落末尾的内容为什么用括号作了标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 将过去的回忆与当下的情思区别开来; 直述其情其事,省去文字过渡; 扩充文章的思想内涵。(6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对文中用括号作了标示的三个段落进行分析
10、。第一处括号前是回忆过去,括号内的内容交代作者已经调出这个城市的情况和作者自己不喜欢这个城市,将过去的回忆与现在的情思区别开来,并直陈作者的情感。第二处括号前回忆“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括号内的内容说作者现在仍没有忘记当时的苦难,直接从过去说到现在,省去了过渡文字。第三处括号内的内容和括号前的内容将进城后听雨不能听出庄稼人那种带着土味和草味的快乐和以前在农村听雨的快乐作对比,扩展了文章的思想内涵。4. “雨”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 “听雨”让他明白了什么道理?请根据全文进行分析。(8分)参考答案:难忘的记忆: 南方老城的雨,给他留下了古旧、神秘的童年记忆; 川滇边界山区的雨,给他留下了特
11、殊年代苦味的记忆; 陕北高原的雨,给他留下了农村生活绿草般温馨的记忆。(6分)道理:听雨就是听一个人的心声,听一个时代发展变化的脚步声。(2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思想内涵的能力。解答第一问,可首先根据题干中的“给作者留下了哪些难忘的记忆”,明确是内容要点的概括,划定答题区间,即文章的第五、七、九段。再分别概括出作者所留下的关于雨的记忆,概括时既要把握整体,也要抓住关键句。比如第七段,主要回忆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在偏远的山区“搞社教”的情形,把握了这个事件,再抓住一些关键句如“心里下着雨”“漫天风雨,长夜窄路,一盏孤灯,一张不知是雨水还是泪水洗了百遍的脸”,就可以概括出:川
12、滇边界山区的雨,给作者留下了特殊年代苦味的记忆。第二问的答案根据文章最后一段话可以概括出来。步骤 名师点睛,提分策略反思探寻,找问题;有的放矢,补缺漏考查体会重要词语、句子的丰富含意的题目,通常提问比较直接,有时加以“结合原文处”这样的说明。考查体会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也称表达特色),着重于通过语言鉴赏散文的艺术手法,通常就词语、语句、段落甚至全篇提问,有时加以“结合原文处”这样的说明。【提分策略】1.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1) 要有语境意识,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情感去理解语句的丰富含意。(2) 既要解释语句的表层含义,也要解释其深层含义,以及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反语义等。(3) 适
13、当分析语句在文中的作用。2.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1) 阅读时,画出文章中表达精彩的语句。全面地考虑语言风格、词语使用、句式特点、修辞手法等语言表达艺术。(2) 既要点明散文的表达特色,也要举例进行具体分析,更要说明其表达效果。有时要结合重要语句的内涵进行分析。(3) 提问比较直接时,可按照要求,从以上几点回答问题;提问比较笼统时,就要根据文本,多方面考虑。【思维导图】步骤 即时巩固,拓展提升即讲即练,提能力;登堂入室,得高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20分)岁月深处,大地上的房子开过花冯文柯岁月深处,大地上的房子开过花。公路从两排高矮无序的房子中间穿过。同伴告诉我,过了镇街,靠右拐,快
14、要到了。雨还在下,镇子是湿的。抬头看天,粉末一样的东西飘到脸上。我不知道自己一直在想我们要去的那个村庄。等我弄明白时,却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它应该是什么样子。其实,这个村庄在什么地方,叫什么名字,对我来说都不重要。许多村庄在我的回忆中已经失落了,包括对我极其重要的村庄,比如我故乡的小村庄。多少年来,我在想象中再现它,再现它极其细微的部分,再现它朴实美好的一切。我在想象中依靠它来应对冬天的严寒,从它那里得到亲切和爱的感觉。一切都在变,现在,那个村庄变得连一口新鲜空气也没有了,我的心灵因此而疼痛。可是,我们要去的村庄或许是不一样的,是一般中的个别,至少它不会再给我痛的感觉,因为我只是过客,一个过客而
15、已。长长的镇街过去,拐弯,小镇没有跟来,镇街上的电器商店、农药商店没有跟来。它们是不会自己拐弯的。我回了一次头,看见小镇落在了身后。天空这时一下子伸展开来,远处,三条抛物线自然交合,固定出清晰又朦胧的圆滑山影;近处,两个三角形树冠在高于山影的地方红着黄着,引人注目。小路两边,是大片大片的橘子树,我们在橘园中行走。进入我们要去的村子,一切都静悄悄的。这种静是青灰色的,散发出幽幽气息,像炊烟,又像雾气,有来自民间的暖意,又有源于时间深处岁月之外的冷漠。我们在村子里遇见一位姓徐的中年人,他说自己刚刚忙着安顿橘儿,安顿完了,在村子里转转。橘儿,你听,是橘儿,而不是橘子,就像叫儿叫女一样。同伴说,我们想
16、看一看村子,这里与别的村子不一样。是不一样,走了几条小巷,随处可见被废弃的古老房子。据说是明清时的建筑,房主盖了新房,这些老房空下来,很快要拆掉了。我的同伴向姓徐的中年人打听这些房子的历史,我独自到一个已废弃的院落里去,在那里站了很久。古老的房子斗拱飞檐,雕梁画栋,门上,窗上,都镂空雕花,图案繁复美丽。可惜,没有人住,它们显得疲惫而又苍老。天空仍然飘着看不见的雨。院落一角,短墙低矮,顶部摆着一串有花饰的半圆瓦。这该是房脊上的抱瓦吧,一片瓦上一朵花,花瓣茎叶棱角分明。在房子的最高处,花儿给谁看?青灰色的瓦,花儿没有着色,人是分辨不出的。给天看?给天上的云和鸟看?风从那些花旁经过,雨、雪、日光、月
17、光和三百多年的灰尘都曾经在花瓣上落脚。古老的房子曾经是人在大地上的居所。并不高穴堂皇的居所内部,有过幸福,有过温情,也有过苦难。生活是平庸的、世俗的,但平庸和世俗没有使人忘却尊严。田野上的人们在古老的房子里生儿育女,生老病死,在形而下的低处劳作,把形而上的东西则安置在房子的最高处。离开橘园里的村庄时,我带走了一页抱瓦。此刻,屋外阳光流动,稠稠的阳光在我面前积了厚厚的一层。我看着抱瓦被阳光照亮的部分,看着抱瓦上深刻的花儿,我觉得自己又一次穿过镇街,在两个三角形树冠后面的小村庄里游荡。那些古老的房子,在我面前就是一朵尚未凋谢的花儿。(选自散文,有删改)1. 结合全文,概括作者的行踪和相应的感情变化
18、。(4分)参考答案:穿过镇街,没有感觉;(1分)进入村庄,由安静、暖意、冷漠而产生复杂的情感;(1分)离开村庄,留恋、赞赏。(2分)2. 文中画线句中的“形而下”“形而上”分别指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意?(4分)参考答案:“形而下”是指平庸的世界、充满苦难的现实生活。(1分)“形而上”是指追求幸福、温情和尊严的精神。(1分)人类在现实生活中,为了生活生存而劳作,生老病死,生生不息,但留下的是对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和尊严的渴望。(2分)3. 文中先写下雨,后写阳光,请分析这几处描写有何作用。(6分)参考答案:对雨的描写,营造了沧桑古老但安静和平的氛围,(1分)表达了作者沉重的历史感,(1分)由雨及晴,引起下文。(2分)阳光普照,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1分)暗示了作者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赞同。(1分)4. 文章最后一句:“那些古老的房子,在我面前就是一朵尚未凋谢的花儿。”请结合全文,探究“花儿”蕴含了哪几层深意。(6分)参考答案: 房脊上抱瓦上的花儿;(1分) 是幸福、温情、尊严的象征, 见证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1分) 岁月流逝,这些古老的房子,也将会被新事物代替,作者对此隐隐感到担忧和惋惜;(2分) 在岁月洗礼中,承载着永恒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