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吉林省长春市二中2020届高三生物第一次大练习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61142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市二中2020届高三生物第一次大练习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二中2020届高三生物第一次大练习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二中2020届高三生物第一次大练习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二中2020届高三生物第一次大练习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二中2020届高三生物第一次大练习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二中2020届高三生物第一次大练习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二中2020届高三生物第一次大练习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二中2020届高三生物第一次大练习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二中2020届高三生物第一次大练习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二中2020届高三生物第一次大练习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二中2020届高三生物第一次大练习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二中2020届高三生物第一次大练习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二中2020届高三生物第一次大练习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二中2020届高三生物第一次大练习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二中2020届高三生物第一次大练习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吉林省长春市二中2020届高三生物第一次大练习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 下列有关生物膜上蛋白质叙述,正确的是( )A. 线粒体双层膜上没有协助物质跨膜运输的蛋白质B. 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没有行使催化功能的蛋白质C. 胰岛B细胞细胞膜上有识别葡萄糖的受体D. 甲状腺细胞膜上有识别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答案】C【解析】【分析】蛋白质功能:1、有些蛋白是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2、催化作用,即酶;3、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运输氧气;4、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5、免疫作用,如免疫球蛋白(抗体)。生物膜的主要成分:1、脂质、蛋白质;磷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

2、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详解】A、线粒体上有的蛋白质起载体的作用,参与物质运输过程,A错误;B、类囊体膜上有些蛋白质是酶,具有催化作用,B错误;C、葡萄糖可直接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说明胰岛B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识别葡萄糖的受体,C正确;D、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是垂体,垂体有识别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细胞膜上有识别促甲状腺激素的受体,D错误;故选C。2. 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探究细胞核的功能时,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中没有遵循对照原则B. 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构建了动态的物理模型和概念模

3、型C. 探究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对枝条处理的时间属于自变量D. 在观察DNA和RNA的分布时,需要用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使细胞解离【答案】B【解析】【分析】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的原理是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其中甲基绿能将DNA染成绿色,吡罗红能将RNA染成红色。利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细胞进行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该实验的操作步骤是:取口腔上皮细胞制作装片用盐酸水解冲洗装片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色剂进行染色观察。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的实验盐酸的作用: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

4、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进而有利于对DNA进行染色。【详解】A、研究细胞核的功能时,把蝾螈的受精卵横缢成有核和无核两部分进行对照观察细胞核的功能,A错误;B、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构建中用到了物理模型和概念模型,B正确;C、探究生长素促进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对枝条处理的时间属于无关变量,C错误;D、在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的DNA和RNA分布时,8%的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质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D错误。故选B。【点睛】3. 细胞呼吸是细胞重要的生命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大棚中白天适当增

5、强光照,夜晚适当降低温度,可提高作物产量B. 农田中耕松土、稻田定期排水都是为了增强细胞的有氧呼吸强度C. 细胞呼吸的每个阶段都会合成ATP,且都需要生物膜的参与D. 低氧、零上低温有利于贮存蔬菜,其原理都是降低细胞呼吸强度【答案】C【解析】【分析】1、农田中耕松土、稻田定期排水,可促进根细胞的有氧呼吸,从而促进矿质元素的吸收。2、绿色植物体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合成ATP。3、水果保鲜需要的条件是:零上低温、低氧和一定湿度。【详解】A、大棚种植中白天适当增加光照可以提高光合作用,夜间适当降低温度,可减少有机物的消耗,这样的措施能够提高产量,A正确;B、农田中耕松土、稻田定期排水都是为了增加

6、土壤中氧含量,有利于植物根细胞进行有氧呼吸,B正确;C、细胞呼吸的每个阶段都会合成ATP,但细胞呼吸第一阶段糖酵解发生在细胞质中,不需要生物膜参与,C错误;D、蔬菜保鲜需要的条件是零上低温、低氧和一定湿度,主要目的是降低呼吸强度,减少有机物消耗,D正确。故选C。4. 食物进入胃会刺激胃壁上的感受器,引起胰腺分泌多种消化酶;由胃进入小肠的食物和盐酸会刺激小肠分泌促胰液素,也能引起胰腺分泌液。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胰腺细胞分泌消化酶的过程需要载体蛋白协助B. 感受器产生的兴奋可不通过神经中枢直接到达胰腺C. 小肠分泌的促胰液素通过体液定向运输至胰腺细胞D. 胰腺细胞上有促胰液素和神经递质

7、的受体【答案】D【解析】【分析】胰液分泌的过程是:食物刺激小肠黏膜,使其分泌促胰液素,进入血液作用于胰腺,从而分泌胰液,此过程属于体液调节;当刺激胃壁上的感受器时也能促进胰液的分泌,说明胰液的分泌既受神经支配又受体液调节。【详解】A、胰腺细胞分泌消化酶的过程是胞吐,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A错误;B、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感受器产生的兴奋要通过神经中枢才能到达胰腺,B错误;C、小肠分泌的促胰液素通过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但只作用于胰腺细胞,C错误;D、胰腺的分泌受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即胰腺细胞上有促胰液素和神经递质的受体,D正确;故选D。5. 人们在1.

8、5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化石,对每个个体背甲的长/宽都进行了测量,这一长/宽用S表示。图一表示p种群在1.5亿年前S值的分布。在1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图二、三、四分别表示a、b、c3种动物群体中S值的分布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在a、b、c三个群体中,最可能出现新物种的是c,理由是变异类型最多;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形成新物种B. 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的是a,理由是群体性状与群体p最相似C. S值的变化实质是反映了基因频率的变化,种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 要形成新的物种必须经过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9、、自然选择、隔离三个环节【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S值的变化实质上是反映了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作用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c种群的S值有2个峰值,表明自然选择已造成种群分异,只要这种“过程”持续下去,就有可能形在S值上有明显差异的新种。相反,a种群中的S值近乎恒定,表明a种群所处的自然环境相对稳定。【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c种群的曲线出现了两个峰值,说明由于环境变化,变异类型增多,S值较大和S值较小的类型具有更大的优势而得到保留,进化的结果很可能会形成有明显差异的两个新物种,A正确;B、a种群中曲线的峰值所对应的的S值与P曲线的峰值所对应的的S值是一致的

10、(都是平均数),且a种群的种内差异更小,说明a种群生活的环境稳定,与其祖先生活的环境最相似,B正确;C、S值的变化实质是反映了基因频率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D、要形成新的物种必须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环节,D错误。故选D。6. 下图甲为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示意图,乙为不同血糖浓度下肾小管对葡萄糖的滤过、重吸收及排出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和钠离子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相同B. 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有一定限度,根本原因是葡萄糖载体(SGLT2)数量有限C. 研究表明,抑制SGLT2的功能,不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D.

11、 如果Na+/K+ATP酶活性下降,葡萄糖的重吸收量将减少【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SGLT2为Na+-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葡萄糖被肾小管重吸收需要载体的协助,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为主动运输;乙图中随着血浆葡萄糖浓度的增加,滤过率和排除率都先后表现为不断增加,而重吸收率表现为先增加后维持相对稳定,说明葡萄糖的重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其运输速率受载体数量的限制。【详解】A、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钠离子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属于被动转运,二者不相同,A错误;B、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其运输速率受载体数量的限制,其根本原因是控制该载体蛋白合成的基因的表达

12、,B错误;C、已知SGLT2为Na+-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抑制SGLT2的功能,则葡萄糖不能被重吸收,随尿液排出,从而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C错误;D、SGLT2为Na+-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如果Na+/K+-ATP酶活性下降,则载体和能量都不足,葡萄糖的重吸收将减少,D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一)必考题:7. 人们一直认为水分子是通过自由扩散方式进行跨膜运输,但有科学家却发现细胞膜上还有专门供水分进出的通道。回答下列问题:(1)若要证明细胞膜上水通道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通常选用_试剂,其实验原理是蛋白质与该试剂发生作用,会产生_色反应。(2)细胞膜上跨膜蛋白的合成类似于分泌蛋白,

13、核糖体上合成的肽链需要在_中加工和修饰后,再运输到细胞膜上。(3)从细胞膜的结构组成特点分析,由于_,故水分子自由扩散通过细胞膜时会受到一定的阻碍。现在研究确认,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能帮助水分子从低渗溶液向高渗溶液方向跨膜运输,这种水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填“主动运输”或“被动运输”)。(4)人的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能迅速吸水胀破,有人推测这可能与水通道蛋白有关。某学习小组对此展开探究,将人的红细胞均分为A、B两组,对其中一组细胞进行特殊处理,使其不含水通道蛋白,另一组不做处理,含有水通道蛋白然后把两组细胞分别放在清水中进行实验,细胞的形态变化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根据上图可判断本实验的实

14、验组是_组,作出这一判断的原因是_。根据人体细胞的功能推测,下列含水通道蛋白最多的细胞是_。A.肾小细胞 B.肌肉细胞C.红细胞 D.肺泡上皮细胞【答案】 (1). 双缩脲试剂 (2). 紫色 (3).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4). 磷脂分子层内部具有疏水性的特征 (5). 被动运输 (6). 处理后不含水通道蛋白的是实验组,即B组 (7). B组细胞在一定时间后,细胞没有出现变化,而A组细胞出现胀破现象。 (8). 肾小管上皮细胞含有较多的水通道蛋白。故选A。【解析】【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

15、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常见的有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和能量,常见的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等。【详解】(1)若要证明细胞膜上的水通道的化学本质是否为蛋白质,通常选用双缩脲试剂,其实验原理是蛋白质与该试剂发生作用,会产生紫色反应。(2)细胞膜上跨膜蛋白的合成类似于分泌蛋白,核糖体上合成的肽链,需要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加工和修饰后,再运输到细胞膜上发挥

16、作用。(3)从细胞膜的结构组成特点分析,由于磷脂分子层内部具有疏水性的原因,水分子自由扩散通过细胞膜时会受到一定的阻碍。现在研究确认,细胞膜上的水通道蛋白能帮助水分子从低渗溶液向高渗溶液方向跨膜运输,这种水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是被动运输。(4)作为对照实验的是不作处理的,即A组,处理后不含水通道蛋白的是实验组,即B组。原因是B组细胞在一定时间后,细胞没有出现变化,而A组细胞出现胀破现象。根据人体不同部位细胞功能推测,比较肺泡上皮细胞、红细胞、肾小管细胞、肌肉细胞的功能发现,吸收水分较多的是肾小管上皮细胞。即肾小管上皮细胞含有较多的水通道蛋白。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结构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17、意在考查考生的审题能力和实验设计的能力,并要求考生了解细胞膜的结构,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原理和方式。8. 野生型果蝇体色出现了灰身和黄身的变异,为研究果蝇体色的遗传情况,研究人员做了以下杂交实验,并进行多次重复,实验期间未发生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据此回答问题。P灰身雄性黄身雌性F1均为野生型F2(野生型:黄身:灰身=933)(1)控制果蝇体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_(填“一对”或“两对”)同源染色体上。(2)研究表明控制果蝇体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中,其中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用A、a表示,另一对基因用B和b表示,通过对F2的表现型及比例进行分析,可推测F2中有个体致死现象,但不能确定致死个体的性别。请结

18、合基因B和b可能位于的染色体说明不能确定致死个体性别的理由:_。(3)若F2中雄性个体数量与雌性个体数量之比为11,则F2中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_。(4)果蝇的长翅和残翅是一对相对性状,长翅为显性性状,相关基因(用D、d表示)位于常染色体上,果蝇的第号染色体为常染色体,多1条(号三体)或者少1条(号单体)都可以正常生活,也能繁殖后代,而号染色体缺2条的受精卵不能发育。为探究D、d基因是否在第号染色体上,某同学将长翅雄蝇(染色体正常)与残翅的号单体雌蝇杂交,子代雌雄均出现长翅残翅=11。该同学据此判断D、d基因位于号染色体上。该同学的判断不一定正确,原因是_。请以该同学杂交实验的子代为材料,写出进

19、一步探究的思路,并预期结果和结论。探究思路:_。预期结果及结论:_。【答案】 (1). 两对 (2). 若基因B、b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致死个体为雄性;若基因B、b位于另一对常染色体上,则致死个体既有雄性也有雌性 (3). (4). 不论D、d基因位于哪一条常染色体上,长翅雄蝇(染色体正常)与残翅的号单体雌蝇杂交,子代雌雄均出现长翅残翅=11 (5). 用子代中长翅雌雄果蝇进行杂交,观察并统计子代的性状及其比例 (6). 若子二代中长翅:残翅=3:1,说明D、d基因位于号染色体以外的常染色体上;若子二代中长翅:残翅=9:2,说明D、d基因位于号染色体上。【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由杂交子代

20、比例可推测,果蝇体色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且存在双隐性个体致死现象。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1、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2、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详解】(1)根据题意分析可知,野生型F1杂交,后代出现野生型:黄身:灰身=9:3:3,说明控制果蝇体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2)假设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若基因B、b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致死个体为雄性;若基因B、b位于另一对常染色体上,则致死个体既有雄性也有雌性;(3)若F2中雄性个体数量与雌性个体数量之比

21、为11,则说明控制果蝇体色的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可推测F1的基因型为AaBb,又由于F2中aabb个体存在致死现象,则B基因的基因频率为;(4)若D、d基因位于号染色体上,长翅雄蝇(染色体正常)与残翅的号单体雌蝇杂交,子代雌雄出现长翅残翅=11,若D、d基因位于其他常染色体上,同样会出现子代雌雄出现长翅残翅=11,故该同学的判断不一定正确。取子代中长翅雌雄果蝇进行杂交,若D、d基因位于号以外的常染色体上,子二代中长翅:残翅=3:1;若D、d基因位于号染色体上,子代长翅中,有1/2基因型为Dd,有1/2基因型为D-的号单体果蝇,让其自由交配,由于号染色体缺2条的受精卵不能发育,则子二代中

22、长翅:残翅=9:2。【点睛】本题考查自由组合定律和分离定律,结合果蝇体色与翅型在遗传过程中出现的比例异常现象,要求学生分析对应的异常的基因型,并熟练运用分离定律与自由组合定律进行计算。9. 植物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类会从叶肉经果柄运输到果实。在夏季晴朗的白天,科研人员用14CO2供给某种绿色植物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一段时间后测定叶肉、果柄和果实中糖类的放射性强度,结果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放射性强度(相对值)葡萄糖果糖蔗糖叶肉36428果柄很低很低41果实363626(1)本实验在探究糖类的运行和变化规律时运用了_法。(2)推测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类主要以_的形式从叶肉运输到果实,理由是_。(3)

23、与果柄相比,果实中蔗糖的放射性强度下降的原因是_。(4)在上述实验中,如果在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一段时间后,突然停止光照,同时使植物所处的温度下降至2,短时间内该植物叶肉细胞中14C3的放射性强度基本不变,原因是_。【答案】 (1). 同位素标记 (2). 蔗糖 (3). 果柄中蔗糖的放射性强度较高,而葡萄糖和果糖的放射性强度很低 (4). 果实中有一部分蔗糖分解成了葡萄糖和果糖 (5). 停止光照,H和ATP的含量降低,低温抑制了酶的活性,14C3的消耗速率与合成速率均减慢,所以14C3的放射性强度基本不变【解析】【分析】本题以反映实验结果的表格信息为依托,采用题文与表格信息相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

24、对光合作用过程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等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详解】(1)由题意“用14CO2供给某种绿色植物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可知:本实验在探究糖类的运行和变化规律时运用了同位素标记法。(2)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通过光合作用合成糖类。表中信息显示:叶肉细胞中的蔗糖的放射性强度较低,果柄中蔗糖的放射性强度较高,而果柄中葡萄糖和果糖的放射性强度均很低,据此可说明光合作用合成的糖类主要以蔗糖的形式从叶肉运输到果实。(3)与果柄相比,果实中有一部分蔗糖分解成了葡萄糖和果糖,所以果实中蔗糖的放射性强度下降。(4)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停止,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的含量降低,同时植物

25、因所处的温度下降至2而使得低温又抑制了酶的活性,导致C3的消耗速率与合成速率均减慢,所以短时间内该植物叶肉细胞中14C3的放射性强度基本不变。【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依据表格中呈现的信息,即不同器官中不同糖类的放射性强度的高度,判断糖类在不同器官之间的运输形式,并依据光合作用过程分析环境骤变引起的相关物质含量的变化。10. 科学家发现植物顶端优势受生长素和另一种植物激素M的共同调节。现有野生型植株甲、不能合成植物激素M的突变型植株乙和按图1进行嫁接形成的嫁接型植株丙(野生型甲做根、突变型乙做茎)。为探究植物激素M的作用及合成部位(是茎还是根),某兴趣小组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测定甲、乙、丙三植株侧

26、芽的长度,实验结果如图2所示。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植物激素是在植物体内产生,由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_有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植株甲能产生的植物激素是_ (填“生长素”、“植物激素M”或“生长素和植物激素M”) 。(2)图2中,植株甲、乙进行对照,自变量是_,由甲、乙对照结果可得出_。(3)图2显示植株甲、丙都表现出明显的顶端优势现象,由此可得出_。为使这一结论更具说服力,还需增设的另一组实验是_。【答案】 (1). 生长发育 (2). 生长素和植物激素M (3). 有无植物激素M (4). 植物激素M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5). 植物激素M是根产生的 (6). 用突变型

27、做根、野生型做茎进行嫁接实验形成植株丁,对比观察丁植株侧芽的长度【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和图1分析可知,甲植株是野生型;乙植株是突变型,不能合成植物激素M;丙植株是突变型乙的茎嫁接到野生型甲的根上形成的。根据图2分析,甲、乙的实验结果说明甲可以合成植物激素M和生长素,且植物激素M抑制侧芽生长,而乙不能合成激素M,解除了顶端优势,侧芽生长较快;甲、丙实验结果说明植物激素M是根合成的。【详解】(1)植物激素是由植物特定部位产生并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甲可以产生植物激素M,同时也可以产生生长素。(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甲可以合成植物激素M,而乙不

28、能,因此植株甲、乙进行对照,自变量是有无植物激素M,该实验的结果说明植物激素M对侧芽的生长有抑制作用。(3)图2显示甲、丙都表现为明显的顶端优势,说明植物激素M是根产生的;为使这一结论更具说服力,还需增设对照实验,即用突变型做根、野生型做茎进行嫁接实验形成植株丁,对比观察丁植株侧芽的长度。【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实验甲、乙、丙组在变量上的差异,并能够根据对照性原则分析图2结果,判断植物激素M的作用及其合成部位。(二)选考题: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1. 有研究者拟从中药渣肥堆的样本中筛选高产纤维素的菌株,以期为纤维素酶制剂的研制提供基础。回答下列问题:(1)从中药渣肥堆中能

29、分离出纤维素分解菌的原因是_。(2)以下是分离纤维素分解菌的流程示意图:从物理性质上看,A、B培养基分别为_和_培养基;它们的功能分别是_和_;振荡培养的目的是_。(3)若将纤维素分解菌内的酶提取出来,进行固定,一般不采用包埋法,原因是_。(4)筛选获得纤维素酶高活性菌株3株,分别命名为Z-1、Z-2和Z-3.分别在相同培养基中培养相同时间后,测得3种菌株的菌落直径与刚果红透明圈直径(结果如下表)。菌株编码菌落直径(d)/cm刚果红透明圈直径(D)/cmD/dZ-13.435431.58Z-21.834.862.66z-32.154.882.27由表中数据可知,_菌株纤维素酶的活性最强。【答案

30、】 (1). 纤维素分解菌大多分布在渣富含纤维素环境中,而中药渣富含纤维素 (2). 液体 (3). 固体 (4). 选择培养目的(纤维素分解)菌和增加目的(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 (5). 分离纯化与鉴别目的菌株 (6). 增加培养液内的氧气含(溶解)量、让培养液与菌体充分接触 (7). 酶分子较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来 (8). Z-2【解析】【分析】要筛选出纤维素分解菌,应该用以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纤维素分解酶的鉴定常用刚果红染色法,其原理是刚果红能和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分解后,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31、;纤维素酶包括C1酶、CX酶和葡萄糖苷酶。据此分析作答。【详解】(1)由于纤维素分解菌大多分布在渣富含纤维素的环境中,而中药渣富含纤维素,所以可以从中药渣肥堆中能分离出纤维素分解菌。(2)据图分析可知,A培养基能够振荡培养,故为液体培养基;B培养基需要倒置,说明是固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可以实现纤维素分解菌和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固体培养基可以分离纯化与鉴别目的菌株;振荡培养能够增加培养液内的氧气含(溶解)量、让培养液与菌体充分接触。(3)纤维素酶分子较小,容易从包埋材料中漏出来,所以一般不采用包埋法。(4)据表分析可知,Z-2 菌株的直径最小,但此时的纤维素酶作用的透明圈的直径与菌落直径比最

32、大,故活性最高。【点睛】本题结合图表,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要求考生识记培养基的组成成分、种类及功能;识记纤维素分解菌的鉴定原理,能结合图中和表中信息准确答题。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2. 科研人员利用胚胎干细胞对干扰素基因缺失小鼠进行基因治疗, 其技术流程如图。 请回答: 过程获得重组胚胎之前需要通过_技术获得重组细胞, 接受细胞核的卵母细胞应处于时期, 并用微型吸管吸出_。 步骤中, 重组胚胎培养到囊胚期时, 可从其_分离出 ES 细胞, ES 细胞在形态上表现为细胞核_ 、明显, 在功能上具有_。 步骤中, 需要构建含干扰素基因的_, 构建之前可以利用_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扩增。

33、 步骤中将基因导入 ES 细胞的方法通常是_法, 为了检测 ES 细胞的 DNA 上是否插入了干扰素基因, 可采用_技术。 在正常的小鼠体内, 干扰素是在_(填一种细胞器)上合成的。【答案】 (1). 核移植 (2). M (3). 细胞核 (4). 内细胞团 (5). 大 (6). 核仁 (7). 发育的全能性 (8). (基因)表达载体 (9). PCR (10). 显微注射 (11). DNA分子杂交 (12). 核糖体【解析】本题结合图形考查胚胎工程和基因工程,要求考生理解相关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图中是细胞核移植、是早期

34、胚胎培养、是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可据此分析答题。 分析图形可知,图中过程是体细胞核移植,在获得重组胚胎之前需要通过核移植技术获得重组细胞,接受细胞核的卵母细胞应处于M时期,并用微型吸管吸出细胞核。 步骤是早期胚胎培养, 重组胚胎培养到囊胚期时, 可从其内细胞团分离出ES细胞;ES细胞在形态上表现为细胞核大、核仁明显, 在功能上具有发育的全能性。 步骤是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过程, 需要构建含干扰素基因的(基因)表达载体, 构建之前可以利用PCR技术对目的基因进行扩增。 步骤中将基因导入 ES 细胞的方法通常是显微注射法,为了检测ES细胞的DNA上是否插入了干扰素基因, 可采用DNA分子杂交技术,若检测出杂交带,则说明ES细胞的DNA上是否插入了干扰素基因。干扰素的成分是一种含少量糖类的蛋白质,在正常的小鼠体内,干扰素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