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洞 悉 热 点加强社会治理,推进社会稳定发展【热点播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标志我国人权保障事业再上新台阶, 反映了我国法治建设逐步走向成熟完善的历程。2014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意见指出,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健全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工作机制。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该领导小组将着眼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统筹协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网络安全和信
2、息化发展战略、宏观规划和重大政策,推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建设,不断增强安全保障能力。【命题透视】1. 政治生活角度(1) 从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关于废止有关劳动教养法律规定的决定,可以联系我国人民民主的真实性,全国人大的立法权以及公民的政治权利等分析。(2)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可从政府职能、宗旨、基本原则以及我国的外交政策等角度分析。2. 生活与哲学角度信访工作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发生,进一步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健全解决信访突出问题工作机制,涉及主要矛盾,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多样性等知识点。【典题展示1】(2013四川卷)创新社会管理,共建
3、活力中国,共享和谐社会。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社会结构日益复杂,社会管理面临新的挑战。从管控到服务,成为社会管理的必然趋势。两年前,T市将市区街道办全部撤销,将人、财、物等资源下沉到社区,社区居委会由居民依法选举产生,社区内的大事要事,均须居民会议或居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管理人员的业绩考核权也交给了居民。社区内设立公共服务大厅,将适宜社区办理的多项行政职能分解到就业、救济等服务窗口,并有专人负责各片区的信息采集、安全及上门服务。社区党组织协调各方,将党员、干部、志愿者等组织起来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在政府引导下,社区基金会、个性化调解室等社会组织发展起来,成为提供社会服
4、务的重要平台。两年来,该市社区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居民幸福感显著上升。(1) 联系材料,运用“寻觅社会的真谛”知识,说明T市是如何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2) 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T市进行上述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发展中国的养老事业【热点播报】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人已经超过2亿,老龄化水平已经接近15%。2014年,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从金融保险到房地产无不关注养老产业。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案于7月1日正式实施,民政部撰写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纲要通过了国务院批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要求政府在“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创新,发挥市场活力,推动社会力量
5、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命题透视】1. 经济生活角度养老产业化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对此,可以联系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企业的生产经营,财政的作用,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国家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分析。2. 政治生活角度国家关注老年人的民生保障,可从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政府的宗旨、原则,党的宗旨、性质等角度分析。3. 文化生活角度养老失业的发展既需要政府的投入,也需要公民转变养老观念,涉及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意识的反作用等知识点。【典题展示2】(2014苏州一模)2014年2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将“以房养老”作为完善养老服务
6、业投融资政策的一项举措。“以房养老”,就是将房屋产权抵押给金融机构,定期获取养老金或接受老年公寓服务,最后房屋产权归金融机构。“以房养老”是个人自愿的补充养老保障措施之一,是建立在自愿成交的市场行业基础之上的个体行为,不可能代替“基本养老”。养老服务是重大民生问题,政府是保障基本养老的主导力量,基本养老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是政府给民众的承诺和责任。有关专家指出,“以房养老”作为舶来品,在英法等发达国家之所以流行,主要与高遗产税有关。目前在我国推行必然会遇到不少阻力和重重困难,如传统“养老观念”的束缚、金融机构因风险大而不愿涉足、相关制度法律不健全等。因此需要各方共同配合和协调,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措施,需经多次试点等到成熟后再推广实施。结合材料,探究下列问题:(1) 从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角度,谈谈你对“基本养老是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的认识。(2) 养老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民政部门拟制定“以房养老”的具体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和公民应如何搭建良性互动的桥梁?(3) 请你就政府应如何合理推进“以房养老”这种养老方式提出三条建议,并从唯物辩证法矛盾观的角度说明其依据。趁热打铁,事半功倍。请同学们及时完成题型分类研究及配套检测与评估中的练习。(见第69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