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5427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3.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课时作业(三十三) (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1(2010张家界调研)下列有关水稻农田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水稻长势整齐,因此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没有分层现象B在群落水平上研究,要研究水稻田的范围和边界C除草等人为活动能影响群落的自然演替D水稻田内不规则分布的杂草,属于群落水平结构上的差异解析:群落在垂直方向的分层现象是指不同种群占据不同空间,水稻只是一个种群,不是群落,无垂直分层现象。答案:A2(2010龙岩质检)一块弃耕的农田,很快长满杂草,几年后,草本植物开始减少,各种灌木却繁茂起来,最后这块农田演变成了一片森林。这片森林在不受外力干扰的情况下将会长期占据那里,成为

2、一个非常稳定的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相关变化趋势正确的是()解析:该生态系统在此演变过程中,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演变成森林后趋于稳定。物种丰富度、净光合产量、固定太阳能总量都是不断增多,最后趋于稳定。恢复力稳定性不断降低。答案:B3(2010全国重点中学模拟)某山区的坡地被滥垦,当狂风暴雨侵袭时,局部山坡发生山崩。在较短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与自然演替不同B该群落中的生物多为草本植物,无垂直结构C该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比较低,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不强D该群落形成过程为初生演替,先驱多为地衣答案:C4(2010青岛模拟)生物

3、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1到8的物种,每个物种的密度不同,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密度(数/m2)。请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群落种1种2种3种4种5种6种7种8甲924001111乙025202020500丙06520103200A.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B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C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共生D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别、概括和判断能力。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种群组成的有机结构,群落的种类越多,个体间数量分布越合理,越有利于能量流

4、动,其稳定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A、B选项正确。分析群落丙种群中物种数目基本呈现数量金字塔形,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关系。答案:C5(2009广东四校联考)如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别表示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能力越弱Cdb时,M与N竞争激烈DM、N将呈现“J”型增长解析:A选项中,仅从食物关系来看,曲线不重叠时,M与N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发生重叠而产生竞争关系,所以仅凭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存在竞争。B选项中,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

5、适应能力越强。D选项中,M、N两个种群数量受环境因素以及其他生物因素的影响,呈现“S”型曲线。C选项中,db时,两种生物的食物种类重叠部分增多,竞争会加强。答案:C6(2010福州质检)在某自然保护区中,A物种与B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依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推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A物种与B物种的相互关系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为被捕食者BA物种种群数量受B物种种群影响,但B物种种群数量不受A物种种群的影响CA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受出生率和死亡率因素的影响,还受迁入和迁出等因素的影响DA物种和B物种各自种群内均会出现种内斗争解析:题图中显示A物种与B物种是捕食关系,B为捕食者。A物种种群

6、数量增多,使B物种种群有充足的食物,也随之增多;天敌的增多又会使A物种种群数量减少,二者相互影响。答案:B7(2010金华十校联考)下图表示某孤岛上存在捕食关系的两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统计结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为捕食者,种群为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将最终导致数量的增加B种群和种群之间不存在信息的传递C种群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比种群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低D种群可能组成该孤岛上的一个特有群落解析:从种群个体数分析,种群为捕食者,种群为被捕食者,数量的减少,将最终导致数量的增加。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存在信息的传递,捕食者能根据被捕食者的信息捕食,被捕食者能根据捕食者的信息躲避捕食者。种群

7、个体数比种群个体数多,种群所含的能量比种群所含的能量高,但不能说明种群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比种群生物个体所含的能量低。孤岛上所有生物构成群落。答案:A8(2010长沙模拟)群落不断发展变化,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着演替。下列关于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历程短、速度慢B在正常情况下,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降低C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D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是次生演替的一个例子解析:根据发生环境的差异,群落演替可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相比,初生演替经历时间长,速度要缓慢得多。演替若不受外界干扰,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加。答案:D9(

8、2010淄博摸底)下图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的存活率B蝌蚪变态所需的时间与种群密度成负相关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成正相关D高种群密度下,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解析:曲线不能提供食物短缺能降低蝌蚪存活率的信息;蝌蚪变态所需的时间与种群密度应该成正相关,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成负相关。答案:D10(2010威海质检)下列有关生物丰富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丰富度是指单位面积或空间内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B越靠近热带地区,生物的丰富度一定越高C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生物丰富度越

9、高,该区域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越高D在探究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过程中,要对取样土壤中的各种生物个体逐个计数解析:生物丰富度是指生物种类的多少,而不是个体数量的多少。答案:C11(2010浙江五校联考)生态学家研究发现,植物群落中的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比率(黄绿比率)与群落的P(光合作用)/R(呼吸作用)比率呈现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如图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在春暖花开的自然水域,黄绿比率有升高趋势B在水稻的收获季节,群落P/R值可能在a点C幼年植物的黄绿比率可能在b点D人工林的年平均黄绿比率过高时,应进行适当采伐解析:在春暖花开的自然水域,叶片绿色加深即黄绿比率降低。收获季节,叶绿素含量

10、减少,黄绿比率较高,不应该在a点。幼年植物黄绿比率较低,不应该在b点。人工林的年平均黄绿比率过高时,P(光合作用)/R(呼吸作用)比率很低,净光合作用速率太低,原因是树的密度过大,应进行适当采伐。答案:D12(2010苏州调研)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下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B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多C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解析:藻类种数越多,多样性越高,从图中看出滨螺密度超过一定值时,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数越少。答案:B二、非选择题13(20

11、10宁波联考)下图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A_;B._;C._;D._。(2)造成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_。(3)与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_。(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种间关系有关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情况。根据图形分析,一般来说共生是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一致;捕食是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竞争是两种生物一种数量增多,另一种生物大量

12、减少或死亡;寄生可能使宿主数量减少但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答案:(1)(2)食物竞争,使一种(大)草履虫死亡(饿死)(3)寄生关系不可能使宿主全部死亡(4)和(5)兔先增加(失去天敌),后减少(受食物、空间等制约)14(2010武汉质检)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选用了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原生动物进行以下实验,各取10个原生动物A和B,以同一种杆菌为饲料,分别放在相同容积的容器中单独培养,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表(单位:个):天数动物246810121416A1560808180828180B1235506061626062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原生动物A单独培养6天后,种群数量趋

13、于稳定,生态学上称此数量为_。(2)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单独培养时,A、B种群增长都属于_型增长。(3)如果将原生动物A和B放在同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能够生存下来的是_,判断的理由是_。但达到稳定状态时,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要_。(4)有人提出一种观点:混合培养时,生存下来的生物产生了杀死另一种生物的物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以证明其观点是否正确,你的实验思路是_。解析:(1)分析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原生动物A单独培养6天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原生动物B单独培养8天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生态学上称此数量为环境容纳量或K值。(2)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单独培养时,A、B种群数量都是由少到多,最后在K值

14、周围波动,说明其种群数量增长都属于“S”型增长。(3)由于原生动物A比B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需要的时间短,且数量多;一旦将其放在同一个窗口中混合培养,原生动物A的竞争能力较强,繁殖速率比B快(出生率大),因此B能够存活下来;由于共同竞争相同的环境资源,在达到稳定状态时,存活的生物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要少。(4)根据题意,可先单独培养原生动物A,然后用该培养液单独培养原生动物B,观察其数量的变化,即可判断该观点是否正确。答案:(1)环境容纳量(或K值)(2)“S”(3)AA繁殖速率比B快(出生率大)少(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单独培养过原生动物A的培养液单独培养原生动物B,观察其数量的变化高考资源网w w 高 考 资源 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