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节考点分解思维建模洞悉高频考点,快速强技提能考点1文言断句定考向文言文断句,就是根据对语段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对提供考查的语段进行语意和语气上的停顿。文言文断句考查对实、虚词的理解能力,对句式的判断能力和对语气的分析能力。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二是直接给指定句子或段落断句。1判断文中语句断句是否正确挑选文中的几个句子,提供四种断句方式,判断哪种断句方式正确。2直接给语段断句从选文中挑选几个未断句的句子,或直接另选一段未断句的材料,要求考生用“/”为之断句,有时还限制具体标注几处。熟技巧1读文段,通文意拿到一段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材料,反复推敲,然后根据内容,将大的
2、层次划分出来,把有把握的地方先断开来。2标名(代)词,定主宾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代词和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代词和名词在句中常作主语或宾语,将它们标出,有助于梳理语句的结构,判断语气停顿的所在。3抓标志,找位置(1)“曰、云、言、谓”等词是对话的标志。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断句的位置。(2)引出议论的词语“夫、盖、至若、若夫、唯、斯、凡、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
3、,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4)表疑问语气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等,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6)“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特别提示: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
4、,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夫”有时可作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几种情况都不能点断。如:“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4明语法,辨句式(1)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断句。如:“其乎”“孰与乎”“见于”“何之有”等。(2)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如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只要抓住谓语,根据其位置及和前后词语的关系进行推断,
5、就能提高断句的准确率。5明修辞,巧判断古人写文章讲究修辞技巧。有的讲究句式的整齐、音律的和谐,有的讲究对偶、对比、排比、反复、顶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充分注意到这些修辞现象,将有利于断句。6懂文史,定句读了解一些重要的古代文史常识,如名号、称谓、官职、科举、礼仪、地理等,无疑会对断句有帮助。 例1(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
6、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
7、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尝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
8、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尝试解答】_B_【解题思维】第一步:通读选段,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此选段主要叙述了曾公亮为民兴利除弊、治政有方。第二步:运用“标名(代),定主宾”的方法,根据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主语的变换初步断句,如“为政有能声”的主语是公亮,“悉窜他境”的主语是“盗”,“不闭”的主语是“户”,“亡橐中物”的主语是“使客”,“报”的主语是公亮。第三步: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
9、何断句,然后运用排除法。“盗悉窜他境”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齐全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两项。“使客亡橐中物”与“移书诘盗”两句语法结构完整,中间应断开,排除A项。【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是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做了会稽县的县令。百姓的农田在镜湖旁,常常担心湖水泛溢。公亮立起闸门,将水排入曹娥江,百姓受益。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管理郑州,治政有能干的名声,盗贼都流窜到外地,以至百姓都夜不闭户。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东西,下公文追问盗贼,公亮上报:“我们境内没有窝藏盗贼,大概是随从之人偷藏的。”(对随从)进行搜查,果然如此。公亮清楚熟习公文法令,经历处事久了,熟知朝廷台阁的典章制度,位居首位
10、的宰相韩琦常常咨询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确立储君,与公亮等一起共商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将其当强盗论处。公亮说:“这是禁物,获得它虽是强行盗取,却与盗窃民家有所不同了。”坚持争论,于是(皇帝)交付给有司讨论,依照劫取禁物的法令,盗贼得以不死。契丹听任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通行盐船,官吏不敢制止,都说:与他们较量,将要生出事端。公亮说:“事情刚开始不加制止,以后将怎么办?雄州赵滋勇猛有计谋,可以任用。”朝廷派人前去向赵滋传达皇上的旨意,边境的危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授予公亮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职位,不久又加封为户部尚书。皇帝身体不适,辽使到了却不能召见,命公亮在客馆设宴,使者
11、不肯赴宴。公亮质问他说:“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前来赴席。熙宁三年,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举用管理永兴军。过了一年,返回京师。不久以太傅之职辞官归居。元丰元年去世,终年八十岁。皇帝亲临悼哭,罢朝三天。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周密,平时谨守法度,循规蹈矩;但天性吝啬,家产增至巨万。 当初推荐王安石,等到一起辅政,知道皇上正偏向他,暗中为子孙考虑,凡是改革各事,一概听从,但表面上装作不亲附。曾经派儿子孝宽参与谋划,在皇上面前几乎没有什么异议,于是皇帝更信任安石。安石感激他帮助自己,所以提拔孝宽至枢密来报答他。苏
12、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例2(2016浙江卷)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选自贾谊治安策)【尝试解答】_【解题思维】第一步: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段文字的具体内容。这段话的内容是贾谊指出国家目前存在的隐患。第二步:先根据“抓标志,找位置”的方法,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曰”“矣”“也”“者”“者也”等词后面要断开,发语词“夫”前面要断开。再根据语法结构分析。如文中“非愚则谀”,两种情况对举,相对完整,
13、前后要断开;“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中“而”连接的是两个表先后的动作,中间不需断开;“火未及燃”,主谓结构,前后要断开;“方今之势”是重点强调的内容,也要前后断开。第三步:回读短文,从整体上看是否流畅,语意是否通顺。【答案】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参考译文】进言的人都说:天下已经安定已经治理得很好了。唯独我认为还没有。那些说天下安定并治理得很好了的人,不是愚昧无知就是阿谀逢迎,都不是真正了解什么是治乱本质的人。有人抱着火种放在堆积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这堆木柴之
14、上,火还没有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便认为这是安宁的地方,现在国家的局势,与此有什么不同!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身备宗室遗老,今欲奉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众议咸称畴。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三府并辟,皆不就,愿归侍虞。得报,驰还。未至,虞已为公孙瓒所害。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瓒壮其对,释不诛。(三
15、国志魏书十一)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B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C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D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B根据语法结构可知“汉室衰颓”是主谓句,意思相对完整;“人”是“怀异心”的主语,不能割裂,排除A、D两项;“不失忠”还是“不失忠节”不易一下子看出,可先放下;而“节章”一词,古汉语没有复用的情况;“章”是奏章,于是可以判
16、断出“节”“章”之间应断开,排除C项;“于将军未美”意思相对完整;“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这样断开意思清楚明白。【参考译文】田畴,字子泰,右北平郡无终县人。(汉献帝)初平元年,讨伐董卓的“义军”兴起,董卓胁迫汉献帝迁都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息道:“贼臣发动叛乱,天子流离失所。我作为宗室老臣,现在想要请一使臣去朝廷进见天子,表达我效忠朝廷的节操,怎么才能得到能不辱使命的壮士呢?”他的下属全都推举田畴。刘虞于是就准备好礼物邀请田畴相见,对田畴非常满意,于是刘虞任命田畴担任从事的职务,为他准备好出使的车马。三公官府同时召他做官,他都没有应命,希望回去侍奉刘虞。得到朝廷的答复后,他就快马加鞭往回赶。可还
17、没到幽州,刘虞已经被公孙瓒杀害。田畴回到幽州后,就去拜祭刘虞墓,在墓前念了朝廷的章表,大哭一场(后)离开(了)。公孙瓒听说田畴拜谒刘虞墓,非常愤怒,悬赏捉拿他,最后将他捕获,公孙瓒对田畴说:“你为什么擅自到刘虞墓去哭祭,而不把朝廷的章表送给我?”田畴回答说:“汉王室衰败,人人怀有不忠之心,只有刘先生不失忠诚的节操。朝廷章表所说的,对于你来讲并不是什么好听的话,恐怕不是你所愿意听到的,所以就没有送给你看。”公孙瓒很佩服他的回答,释放了他没有杀他。2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画8处)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数千丈,上有九峰如莲华。按图征名,无所依据。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
18、阙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时访道江汉,憩于夏侯回之堂,开檐岸帻注,坐眺松雪,因与二三子联句,传之将来。(李白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序)【注】岸帻:掀起头巾,露出前额。形容举止洒脱。_【解析】先抓陈述的主语,如“太史公”“事”“灵仙”“予”,主谓宾相对完整的句子要断开;再者,主语承前省略的情况也要断开,如“加以九华之目”。此外,“复”表示另提一事,前面要断开,如“复阙名贤之纪”;“虽而”是一对关联词,也要断开。【答案】太史公南游/略而不书/事绝古老之口/复阙名贤之纪/虽灵仙往复/而赋咏罕闻/予乃削其旧号/加以九华之目。【参考译文】青阳县南有九子山,山高几千丈,上面有九座山峰像莲花。依据它的形状来求证它的得名(由来),没有什么依据。太史公南游时,略过而没有记载,(此山的一些)相关情况也没有什么(老)人提及过,又缺乏名家贤士的描述。虽然(传说中)有神仙来往,但很少听说有与它相关的诗文。我就去掉它旧时的(九子)名号,改成“九华”之名。我当时到江汉一带游历,在夏侯回之堂休息,推门远眺九华山山松白雪,自在洒脱,于是与几位(好友)联句,希望能留传到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