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古诗词和论述类文本阅读(15)含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格列兹曼单刀面对爱尔兰门将轻松破门,上演梅开二度的好戏,成为了球队的大英雄。面对他出色的表现,队友帕耶也是崇拜有加,他不由自主地给格列兹曼擦起了鞋子。近些年涉毒的明星,其“粉丝”群体往往集中在青少年,他们常常喜欢上一个人就爱屋及乌,欣赏对方好的一面,也无条件说服自己接受对方不好的一面,甚至大加模仿。那些特色鲜明的寄语,能够成为毕业生人生道路上用之不竭的精神养料,而那些味同嚼蜡的毕业寄语,人们不仅没有印象,更是有狗尾续貂的嫌疑。时间的长河涤荡尘埃,文化的血脉绵延至今
2、,精神的纽带浩荡飘拂。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另三个文明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割断、湮灭,唯有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薪尽火传。大清名相是脱胎换骨于著名故事“六尺巷”的一次全新艺术创作,演绎了清朝名相张廷玉为整顿吏治,在丧子之痛中不惜让出相位也要与贪腐集团斗争到底的故事。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也在呼唤工匠精神。一个充满活力、创新驱动的中国,既需要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匠心”。ABC D解析:不由自主:意思是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不合语境。爱屋及乌:比喻由于喜爱某人也连带地喜爱与他有关系的人或物。符合语境。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对自己使用时也带有
3、自谦的含义。不合语境。薪尽火传:比喻师父传业于弟子,一代代地传下去。符合语境。脱胎换骨: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不合语境。天马行空:比喻诗文书法等气势豪放,不拘一格,流畅自然,也指思维的不同寻常的跳跃,还指不切实际的想法。符合语境。答案:A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联合国设立“国际家庭日”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各国政府和民众更加关注家庭问题,提高对家庭问题的认识,促进家庭的和睦与幸福。B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一座集陈列展示、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国家级专题博物馆,荟萃历代中国文字样本精华,展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辉煌的文明。C近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宣布,为进一步巩固美联储在实现充分
4、就业和保持物价稳定所取得的进展,将维持联邦基金利率现有水平,暂不加息。D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达到2.21亿左右,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6%。解析:A项,句式杂糅,“目的是”与“是为了”保留其一。C项,成分残缺,可在“稳定”后加“上”。D项,不合逻辑,可去掉“左右”。答案:B3下面是“江老师70岁生日庆祝会”上的一段发言,其中表达全都恰当的一项是()今天是江老师的70岁诞辰。我作为老师三十年前的莘莘学子,参加今天的活动倍感荣幸。时间过得真快,当年风华正茂的江老师,如今已是耄耋老人了。就连我们这些学生好多都已经年过半百,进入天命之年。真是
5、“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今天我们相聚在一起,一要表达对老师养育之恩的感激;二要祝愿老人家身如南山石,寿比不老松。今后,老师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尽管直言,学生们定会鼎力相助。ABC D解析:“莘莘学子”指众多学生,这是一个群体概念,不能用来单指某个人。“耄耋”指八九十岁,与题干中的“70岁”不符。“养育”指抚养和教育,老师对学生只有“教育”,没有“抚养”,故“养育之恩”用在此处不当。“鼎力相助”是敬辞,指大力相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使用。此处误用作谦辞。答案:A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随着人类科技的飞速发展,
6、西方一些学者开始对科技进行批判反思,强调科技的负面性。他们认为,_,人类自己创造的科学技术有可能把自己毁灭掉。人类的智慧真的无法驾驭科技吗?西方学术界给人一种错觉,好像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有多快似的。实际上同大自然的力量相比,_,人类连太阳系都走不出去,医学甚至连人的寿命都无法有效延长。因此,_。答:解析:答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具体的语境,也就是横线的上下文。从整个语段来看,是谈人类能否驾驭科技。是“西方一些学者”的观点,从下文“人类的智慧真的无法驾驭科技吗?”可得出结论。要承接上文“同大自然的力量相比”。注意“因此”,这是全段的结论,也是亮明观点的句子。答案:人类的智慧无法驾驭失控的科技人类的技术
7、力量微不足道人类科技还远没到失控发展的地步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将基因研究清楚了,人类在生命科学领域就可以随心所欲。基因专家杨焕明说,了解了基因,我们的确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合成所需要的蛋白质,改良生物品质,有效治疗人类疾病,延长人类寿命,等等。但是基因不能决定一切,环境因素也很重要。因此,必须解决环境因素的影响问题,研究基因才有价值。科学家生活在脱离社会的“象牙塔”里,基因研究必然失败。人类将基因研究清楚了并不一定就能在生命科学领域随心所欲。解析:解答此题,需要厘清语段的思路。基因与环境因素的作用都不可忽视,研究基因的价值不容置疑,解决环境因素的影响不
8、是确定基因研究价值的条件。基因研究科学领域,需要大量的案头工作和试验操作,不一定脱离社会,基因研究就必然失败。答案:并非必然解决环境因素的影响问题,研究基因才有价值科学家生活在脱离社会的“象牙塔”里,基因研究并不一定就会失败。二、古诗词欣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月夜忆乐天兼寄微之注刘禹锡今宵帝城月,一望雪相似。遥想洛阳城,清光正如此。知君当此夕,亦望镜湖水。展转相忆心,月明千万里。注此诗写于829年,当时诗人在长安,白居易(乐天)在洛阳,元稹(微之)在越州(今浙江绍兴),镜湖是越州境内的一个湖。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一望雪相似”出语平易而境界真切,形象地描绘出月光
9、下洁白纯净的景象。B“遥想”表明空间之远,而“正如此”则表明了这份情感不会因距离而减弱。C“知君当此夕”中的“知”字,语气肯定,表明诗人相信友人定会如约欣赏月下湖景。D尾联写诗人与友人虽然一个在长安,一个在洛阳,距离遥远,但都在月下牵挂彼此。E颔联和颈联,均用“对面落笔”的手法,写友人的行动和所处的环境,表达诗人的思念。2本诗前三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答: 【参考答案】1CDC项“如约”一说无依据。D项漏掉了在越州的元稹,是三人的彼此思念。2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首联实写诗人在长安遥望如雪的明月;中间两联虚写,颔联想象友人身处的洛城月光与帝都月光一样;颈联想象此刻身处越州的
10、友人也正在欣赏月光下的洞庭湖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并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感。【作者:刘禹锡】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刘禹锡的诗,无论短章长篇,大都简洁明快,风情俊爽,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直气势。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三、论述类文本阅读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人出行带什么样的包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古人
11、出行时“包”是不可或缺的。“包”最早并不叫“包”,而是叫“佩囊”。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像钥匙、印章、凭证、手巾一类必须随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囊内。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谓之“佩囊”。从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人们已有带包的习惯,即所谓“佩囊之俗”。古人的“佩囊之俗”推测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佩囊实用方便,从先秦用到了明清,虽然名称和款式多有变化,但人们都少不了佩囊。古代的包也有大小之别,汉代学者毛亨称“小曰橐,大曰囊”;制作材料也不一样,有皮包和布包之分。汉朝时,佩囊被称为“滕囊”。滕囊是一种小包。汉代也出现了一种叫“绶囊”的方形包,皇帝常常用之赏赐臣僚,有绶囊的人自
12、然是有官爵之人,所以,“包”成了身份象征。绶囊主要用于盛放印信一类的东西。因为“包”已与身份联系了起来,所以在图案、色彩上都有规定和讲究。绶囊最常用的图案是兽头,故称“兽头鞶囊”。兽头中又以虎头使用为多,因此又有“虎头鞶囊”之称。与绶囊同样能显示身份的包还有“笏囊”,也称“笏袋”。“笏”即笏板,是官场用的简易手写板。盛放笏板的包便是笏囊。与绶囊多用青色不同,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唐代时,最能显示身份的包是“鱼袋”。绶囊是装印信的,而鱼袋则是盛放符契这类“身份证”的。唐朝时,官员的身份证明制成鲤鱼形,故名“鱼符”。凡五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时必须佩戴鱼符;中央
13、和地方互动,也以鱼符为凭信。凡有鱼符者俱给鱼袋,使用时系佩于腰间,内盛鱼符。鱼符有金、银、铜等质地,以区别地位;鱼袋也通过金、银装饰来分辨高低。宋朝使用的“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仅是一个空包,鱼符被废用了,仅在这种包上绣上鱼纹,凡有资格穿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除笏囊、鱼袋外,古代官场、文人间还有一种包很流行,这就是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一类的“算袋”。其实,“算袋”这种包很早就有,但汉代称“书囊”,也称“书袋”;宋朝称“算袋”为“昭文袋”,也称“照袋”、“招文袋”,民间则称其为“刀笔囊”,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金代也使用算袋,但称为“书袋”。元明清时代,随着新物件的出现和使
14、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如放钱放物的多用包“褡裢”、放烟丝的“烟袋”、盛放扇子的“扇囊”、盛放挂表的“表帕”、装饰价值更高的“荷包”等。其中“褡裢”为双层袋子,中间开口,两头放钱,使用时从中间对折,搭于臂膊上,故又称“搭膊”。因为搭膊多用来装钱,民间干脆呼之为“钱袋子”。因为“袋”与“代”谐音,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摘编自安阳晚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B)A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叫佩囊,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而得名。佩囊实用方便,人们出行都少不了它。B古人出行时要随身携带一些东西,但是中国古人的衣服没有口袋,这些东西需要放在包里
15、,所以包就显得非常重要。C古代的佩囊因为朝代的不同,名称和款式也多有变化,如汉代有一种小的佩囊称为“滕囊”,唐代的“鱼袋”也是一种佩囊。D汉代的绶囊与滕囊有所不同,从形状上看绶囊是方形的包,皇帝常常将其赏赐给有官爵的人,所以它也成为身份的象征。解析“中国古人的衣服没有口袋”说法绝对,原文是“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B)A古代的包有大小之分,小的叫橐,大的叫囊;制作材料也有区别,有皮质的,也有布质的;在颜色上也有所差异,有青色的也有紫色的等。B古人的“佩囊之俗”据推测可能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从先秦到明清,佩囊之俗一直在延续,主要原因就是
16、佩囊有装饰的作用。C在中国古代,绶囊、笏囊、鱼袋都有象征身份的作用,一般在图案、色彩上也有讲究,如“虎头鞶囊”就是上面绣有虎头图案的绶囊。D古代官场、文人间有一种被称为“算袋”的包很流行,它主要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等,这种包其实在汉代就有,宋明清也在使用。解析“主要原因就是佩囊有装饰的作用”错误,从文章内容来看,佩囊延续的主要原因是“实用方便”。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C)A笏板是官员上朝持的简易手板,而装笏板的袋子就是笏囊,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就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B元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物件不断出现并被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有了盛放扇子的扇囊和具有较高装饰价值的荷包等。C到了宋朝,虽然也使用“鱼袋”,并且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因为鱼符被废弃,所以鱼袋仅是一个空包,不再是身份的象征。D“褡裢”也称“搭膊”,因为它多用来装钱,在民间又被称为“钱袋子”,并且由于“袋”与“代”谐音,古人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解析“不再是身份的象征”说法不当,原文中说“凡有资格穿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三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为紫红,四品五品以上官员的朝服为绯红),可见宋朝的鱼袋还可象征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