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1】东北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影响区位表现位置位置优越;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经度跨度较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温暖,光热、降水较为充足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土壤黑土、黑钙土广布,且肥力较高水源河湖众多,水源充足工业为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影响区位表现人口开发较晚,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有利于商品化经营交通、科技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科技实力强【例1】(2010江苏盐城调研)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有著名的“三大荒”,如今已经变成了“三大仓”:“北大荒”变粮仓,“西大荒”变成棉仓、粮仓,“南大荒”变成橡胶林和热带经济作物仓。读我国“三大荒”分布示意图,
2、回答下列问题。(1)从地形类型看,南方荒地属于 ,北方荒地属于 。从农业发展限制性条件看,“北大荒”主要是 ,“西大荒”主要是 。南大荒橡胶种植北界从17N移至24N,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2)简述“南大荒”发展橡胶生产、“西大荒”发展棉花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3)简要说明目前“北大荒”粮食生产的特点和有利条件。【解析】第(1)题,结合区域地理知识作答,北方地区纬度高,热量不足,西部地区距海远,水分不足,橡胶种植范围扩大得益于科技进步。第(2)题,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从光照、热量、降水及水热组合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分析农业生产条件可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等因
3、素进行综合思考。答案:(1)丘陵 平原 热量条件不足 水源条件不足 农业技术 (2)南大荒: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雨热同期;西大荒: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光照强,温差大。(3)生产特点: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有利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平原面积广大;黑土肥沃,有利于作物生长;地广人稀,利于机械化耕作;国家政策扶持。【规律技巧总结】某区域农业发展思路分析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农作物。(2)综合考虑该区社会经济条件,如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农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
4、害的一部分。(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变式训练1】(2010合肥一模)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苹果春华秋实,花期和生长期受气温影响显著。花期气象灾害少,生长地无霜期长,有利于苹果高产和糖分积累。(1)分析A地寒潮发生的年平均次数多于B地的主要原因。(2)简述C地苹果单产和质量优于A地的气候条件及其成因。(3)说明图示地区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及类型的区域差异。【解析】第(1)题,首先从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地为山东半岛,要分析A地寒潮发生的次数多于B地的原因,可结合影响气候的因素,如地形(对寒潮是否有阻挡)、海陆位置、纬度位置等作答。第(2
5、)题,关键是读懂题干材料:春华秋实花期气象灾害少,生长地无霜期长,有利于苹果高产和糖分积累。那么思考时,就要分析C地春季花期气象灾害少,秋季气温较高,无霜期长的原因,结合图中地形和海陆位置不难作答。第(3)题,据不同的地形类型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该地地处沿海,不仅要分析陆地上农业生产的不同,还要分析海洋上的农业生产状况。答案:(1)答:A地西北为平原,有利于强冷空气侵入;东南为低山丘陵,有利于强冷空气滞留,加剧了强冷空气的影响,寒潮次数多。B地西北的低山丘陵阻挡了北方的强冷空气,加之地处沿海,纬度较低,削弱了强冷空气的影响,寒潮次数少。(2)答:与A地相比,C地地处沿海,气候的海洋性明显,春季升
6、温慢,苹果开花晚,避开了春寒等气象灾害的不利影响,秋季降温慢,初霜期晚,苹果发育成熟期长,采摘期晚。(3)答:东南部多低山丘陵,地势起伏较大,适宜发展林业和果业;西部、西北部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土层深厚,适宜发展种植业;沿海地区适宜发展海洋渔业。【考点2】东北商品粮基地及三大农业生产区 (1)东北商品粮基地形成因素及特点分析 (2)东北三大农业生产区的分布及主要农产品 农业生 产区域主要分布区主要产品及其分布区耕作农 业区平原地区,主要包括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玉米松辽平原最为集中;水稻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东部山区的河谷盆地,现已扩展到50N以北的黑龙江沿岸;小麦北部三江平原
7、、松嫩平原最为集中农业生产区域主要分布区主要产品及其分布区林业和特产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区兴安落叶松、樟子松、蒙古栎、白桦大兴安岭;红松小兴安岭、长白山区;鹿茸、人参长白山区;柞蚕茧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苹果梨延边;苹果辽南地区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三河马、三河牛呼伦贝尔市的三河地区;东北红牛松嫩平原西部【例2】(2010河源模拟)读“中国东北部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图甲)和“美国本土气温年较差分布图”(图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读图,说明图甲中的A地与图乙中的B地等温差线在凸出方向上有何不同,试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2)B地与C地相同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8、什么?试分析两地发展该农业条件的异同。(3)图中A、B、C、D四地的自然环境各具特色,请指出在开发过程中各自应解决的主要问题。【解析】第(1)题,从等温差线的延伸方向,可知A地比同纬度地区年温差小,因为该地位于我国的大兴安岭,夏季温度低,气温年较差小;B地位于美国的中部平原,受地形的影响,成为冬夏气流的通道,气温的年较差大。第(2)题,两地都属于商品谷物农业,但农业生产条件不同,比较异同,可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科技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比较。第(3)题,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结合各地目前开发利用状况和区域地理知识作答。答案:(1)A地等温差线向北(或向高纬)凸出,B地
9、等温差线向南(或向低纬)凸出。主要影响因素:受地形影响,A处为山地(或大兴安岭),B处为平原(或中央大平原)。(2)商品谷物农业。相同点:耕地面积广大;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土壤比较肥沃。不同点:B所在的国家(美国)农业科技水平更高一些,专业化水平更高一些。(3)A地分布的主要是林地,应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禁止乱砍滥伐等;B地分布的主要是草原,应防止土地过度垦殖造成水土流失,再次引发黑风暴;C地分布的主要是沼泽,防止湿地生态系统进一步遭到破坏,是要解决的主要问题;D地分布的主要是草原,应防止过度放牧、过度垦殖产生的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出现。【规律技巧总结】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一是根据区
10、域内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二是形成良性循环系统,达到二者的统一。具体思路:在此类问题的分析中,首先需要先分析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找到发展的优势条件和劣势条件,对优势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对劣势条件进行改造,在开发和改造的过程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区域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一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1)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原有产业大多是以单一的种植业为主,对能量和物质资源利用率低,导致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的荒漠化、盐碱化等。(2)科技水平低。处于传统的农业阶段,或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科技水平低,靠精耕细作来提高单产,劳动生产率低,农作物品种不丰富,农民增产不增收。
11、(3)加工水平低,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受传统经验的影响,商品经济不发达,农民出售的是初级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变式训练2】(2010海滨补漏)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和法国有关专家经过考察,发现贺兰山山麓地区的气候十分适合优质葡萄的生长。宁夏人民经过两年辛勤劳动,3万亩葡萄基地和防护林的建设一起完成。材料二 Q、R两地资料对比表。(1)冬季宁夏Q地区比法国R地区气温明显偏低,试分析原因。(2)每年初冬和早春,河流在P处容易决堤泛滥,简述引起该现象的原因。(3)简述Q地区葡萄种植与法国葡萄园相比的有利条件。(4)如果Q地区过度发展葡萄种植业,可能会引发哪些环境问题
12、?并说明理由。(5)法国的葡萄酒闻名世界,试分析其优越的生产条件。【解析】本题一方面考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另一方面考查学生从资料中提取信息并分析相关问题的能力,力求解决问题。第(1)题,结合区域地理内容不难作答,Q地区地处内陆,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R地区位于法国,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第(2)题,结合黄河的凌汛知识作答。第(3)题,宁夏葡萄种植与法国葡萄园相比的有利条件可从气候(特别是光照)、土地、劳动力等方面分析。第(4)题,宁夏地处我国西北地区,过度发展种植业,也会同其他地区一样产生土壤盐碱化问题,因降水少,蒸发量大。另外还要考虑对河流中下游地
13、区的影响。第(5)题,分析法国葡萄酒生产的条件,可从原料、市场、科技、交通等因素作答。答案:(1)答:宁夏Q地区位于大陆内部,且受冬季风影响大,故气温低;法国R地区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增温明显,故气温偏高。(2)答:出现凌汛所致。黄河流经的该区域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由于黄河在该河段的流向是由南向北流(由较低纬向较高纬),且有较长的结冰期,当较低纬的河段因气温升高和出现融冰时,此时较高纬的河段因气温低并未融冰,导致冰坝阻塞河道,河水漫出河道形成洪灾。(3)答:宁夏平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劳动力丰富廉价。(4)答:土地盐碱化:葡萄需要灌溉,在
14、蒸发旺盛的地区,易因蒸发旺盛导致土壤中的盐碱充分上泛,形成盐碱地。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本地区灌溉用水过多,可能造成黄河中下游水量减少或断流。(5)答:葡萄种植面积大,原料丰富;欧洲西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市场广阔;技术先进;历史悠久;交通便捷。【考点3】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例3】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材料一“北大荒”指20世纪50年代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中尚未开发的区域。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国家加大了对“北大荒”荒地资源的开发力度。经过1020年的草甸开垦和沼泽治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材料二(1)分析“北大荒”沼泽地形成的原因。(2)近年来
15、,“北大仓”土地质量下降,有人说“北大仓”又将会变成“北大荒”,简要分析其原因。(3)说说该地区沼泽的生态功能。(4)图中A处是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改变重工业基地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试分析治理东北老工业区环境污染的措施。【解析】第(1)题,分析东北沼泽地的成因,主要从土壤的水分收支思考,说明土壤水分收入多,支出少,特别是支出可从剖面图中得到启示。第(2)题,结合左图思考:原来是肥沃的黑土,由于不合理开发,引起生态环境退化,黑土流失,肥力下降,又有可能变为“北大荒”。第(3)题,结合湿地的作用,回答沼泽的生态环境功能。第(4)题,结合鲁尔区成功整治的经验,思
16、考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答案:(1)气温较低,蒸发微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季节性冻土融化;下层为永久冻土层,水分不易下渗,造成积水。(2)随着人们对“北大荒”的不断开发,黑土将大量流失,土壤有机质减少,生产能力逐渐降低乃至丧失。(3)沼泽是湿地(水源地、蓄水池),它可以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丹顶鹤、天鹅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4)提高能源利用率,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完善废弃物的回收,化害为利,综合利用;建立污水处理系统;植树种草,扩大绿化面积。【规律技巧总结】针对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一般采取的对应措施是:(1)调整农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运用生
17、态学理论,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之间互相补充,互相促进。(2)科技兴农。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通过生物技术,推广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的品质,使农民既增产又增收。(3)走产业化之路。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促进农产品的转化,延长产业链,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又安置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的稳定和繁荣。【变式训练3】(2010山东临沂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农业部制定的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确定了11种优势农产品,这些农产品确定的依据是:资源和生产条件较好、商品量大、市场前景广阔,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优势、能够
18、抵御进口冲击的农产品,或在竞争中能够进一步扩大出口的农产品。材料二 我国两农业生产区域图。(1)为了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确定的优势产区在甲、乙两区域符合条件的是 乙,试说明原因。(2)甲区域的耕作土壤是 水稻土,该区域农业低产田面积较大,请分析农田低产田形成的原因,针对原因应采取什么样的发展策略?(3)近年来,乙地区由于土地的超载使用,土壤的肥力呈下降的趋势。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加以保护?(4)图中甲区域农业的发展与乙区域相比,有哪些区位优势?(5)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年均递增14%,已成为世界农产品第五大出口国,简述
19、我国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利条件。【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及等高线确定:甲代表我国长江下游地区,乙代表我国东北平原,再结合题干中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要求,分别对比甲、乙两地区,从气候上,甲优于乙,但从地形、土壤、商品量等都是乙优于甲,最后综合考虑并说明理由。第(2)题,长江下游地区低产田面积大,结合图中可知:地表起伏,耕地比重小,但人口多,易出现过度开垦,引起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加上红壤广布。措施要有针对性,不同原因采取相应措施。第(3)题,结合东北农林基地建设,东北黑土的流失及如何治理等知识作答。第(4)题,甲区域主要是季风水田农业,从农业区位因素思考甲、乙两地差异,并归纳出甲
20、的优势。第(5)题,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优势,特别是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市场优势等综合回答。答案:(1)答:自然条件较好,地广人稀,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产业化基础强,商品量大,区位优势明显。(2)答:原因:红壤广布,土壤贫瘠;多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等。措施:改良土壤(红壤);合理开发梯田;退耕还林还草,发展多种经营,防止水土流失。(3)答: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对土壤进行培肥,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加强对土地的养护,实施轮作和倒茬。(4)答:热量条件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精耕细作。(5)答:农业资源多样性优势,满足世界市场
21、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市场区位优势,亚洲地区是世界农产品贸易最重要、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是中国最具优势的市场;发展现代农业,正在全面提高农业的竞争力。(2010全国新课标)37.(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1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下图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8分)(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
22、势地理条件。(6分)(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6分)【题眼】桑蚕养殖业的分布区;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的变化【解题思路】第(1)题,回答发展特点要从发展的快慢、产量的变化、地区的差异这几个方面来回答。第(2)题,要从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给出答案。第(3)题,属于开放题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要是回答赞成就一定要从好的效益方面回答,要是回答不赞成就要从带来的不利影响方面来回答。【参考答案】(1)要点一: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发展缓慢;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大于0.1吨)多数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要点二: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长,但总产量相比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增长迅速;主产区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总产量2000年以东部最多,2007年以西部最多)。(2)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离珠江三角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验)和销售产品。(3)赞成。理由: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或不赞成。理由: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离市场较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