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三诊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51367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三诊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三诊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三诊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三诊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三诊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三诊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三诊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三诊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三诊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三诊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三诊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三诊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三诊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1.秦汉时期,漕粮通过黄河、渭河由东向西运抵长安;唐宋期间,漕运逐渐转变为由东南而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而至北。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A. 适应了经济格局的变化B. 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 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D. 影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唐朝以前,经济中心基本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政治中心在西北,所以漕运基本是东西方向;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而元、明、清三朝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漕运方向为南北方向,这种变化说明了经济格局的变化影响了漕运方向的改变,故A正确;据上分析可知,

2、B只是一个时期反映,B片面;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是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C错误;古代漕运线路的变化与对外贸易联系不大,D错误。【点睛】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2.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约晋、楚两国在宋国都城商丘开会,调停两国间的战争,这次弭兵会盟由各国有势力的大夫参加。会议约定各国间停止战争,破坏协议者,各国共讨之。这一活动A. 标志着分封制已经瓦解B. 反映了士族阶层的崛起C. 确立了宋国的霸主地位D. 表明政治结构发生改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在商丘进行弥兵会盟的发起者和众多的参与者是各诸侯国

3、的大夫,可知当时各国的政治结构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政治等级受到冲击,D项正确;春秋时期的分封制还远没有完全瓦解,A项说法绝对;各国大夫参与会盟,不能说明知识分子即士阶层的兴起,B项错误;这一会盟成就了晋、楚平分霸权,并没有确立宋国的霸主地位,C项错误。3.会子是南宋发行的一种纸钞,据说宋孝宗在会子发行后的十年里都睡不好觉。他曾经回购了价值200万两银的流通会子,并将它们烧掉。此外,他还命令缴纳税费时可以用纸钞,并通过限制纸钞流通期限来控制会子的兑换价值。这表明,南宋政府A. 维护金属货币的市场主导地位B. 抑制通货膨胀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C. 强化了对商业活动直接监管D. 通过限制流通量来调整

4、纸钞的市场价值【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政府采取多项措施,在流通领域确保会子不贬值,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金属货币的地位问题,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到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如何,排除B项。宋朝时期政府不再对商业活动直接监管,排除C项。4.康熙二十五年,广东成立了专营外贸的“外洋行”,将外贸与内贸区分开来,洋商与一般商人区分开来。外洋行是清廷政治权力与对外贸易商业资本相结合的产物。从此,外洋行成为专门经管外贸的机构,洋商(行商)也成为一种专门的行业。此种交易形式A. 旨在保证政府税收和对外防范B. 是清廷闭关锁国政策的具体表现C. 加剧了欧洲对中国的经济侵略D. 反映了传统朝贡贸易格

5、局的变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外洋行是专门经管外贸的机构,是清廷政治权力与对外贸易商业资本相结合的产物,这样的外贸方式可以保证政府税收和对外防范。故答案为A项。闭关锁国是乾隆年间实行的“一口通商”的政策,排除B项。欧洲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朝贡贸易格局的变化,排除D项。【点睛】外洋行是清代设立于广州的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又称洋货行、洋行、洋货十三行。外洋行作为清代官设的对外贸易特许商,要代海关征收进出口洋船各项税饷,并代官府管理外商和执行外事任务。5.1920年,孙中山说:自北京大学学生运动以来,一般爱国青年无不以革新思想为将米革新事业之

6、预备社会遂蒙极大之影响。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倘能继长增高,其将来收效之伟大且久远者,无可疑也。这表明A. 孙中山决计要进行思想领域的革命B. 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主力军作用C. 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D. 孙中山已认识到改组国民党的必要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社会遂蒙极大之影响”“学潮弥漫全国,人皆激发天良,誓死为爱国之运动”等信息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故C项正确。孙中山认识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但并没有进行思想领域革命的计划,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起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是主力军,故B项错误。D项与史实不符,192

7、0年孙中山还没有这一认识,故排除。6.1923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第13号通告:“吾党在此次国民党全国大会代表中,希望每省至少当选一人,望各区会与地方会预商当选之同志,此同志必须政治头脑明晰且有口才,方能在大会中纠正国民党旧的错误观念。”这反映了当时的中共中央A. 注重国共合作中党的独立性问题B. 触及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问题C. 强调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紧迫性D. 准备改组并掌握国民党的领导权【答案】A【解析】【详解】在国共第一次合作前夕,共产党指出在共产党员加人国民党代表大会后,还要“政治头脑明晰”,参加国民党的工作有“纠正国民党旧的错误观念”的任务,可知共产党要求自己的党员要坚持立场

8、和原则A项正确。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每省当选一人”不代表要求革命领导权B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紧迫性”,改组国民党不是共产党的任务,当时也没有解决领导权,C、D项错误。【点睛】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时期,都要注意到党的建设,中共三大和之后的斗争证明,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建设中必不可少的条件,还在幼年时期的中国共产党,由于理论和政治上的不成熟,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放弃了对革命和革命武装的领导权,遭到挫折,是个血的教训。7.1953年10月起,我国实行“统购统销”制度,即国家把农民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收购(统购),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粮食全由国家统一供应(

9、统销),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后来,统购统销的范围又继续扩大到棉花、纱布和食油。这一政策的实施A. 提供了工业发展的基本需求B. 有利于农村生产力的提高C. 标志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D. 是对战时共产主义的模仿【答案】A【解析】【详解】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实行“统购统销”是与当时经济落后,工业化所需要的资本积累不足相适应的,A项正确,国家把农民的大部分产品控制住以保证工业和工人需要,无法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B项错误;C项相对应的是三大改造的完成;这样做不等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收集制,而是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目标,D项不符合史实。8.有学者指出,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

10、改变了中国。他们推行一种统一的全能的结构,并将它扩大到每个城市、每个村庄和每个家庭,以取代过去那种权力分散的松弛的政治状态。这表明了中国共产党A 集中全国力量实现了国家统一B. 完善了国家的民主政治体制C. 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胜利D. 通过体制建设重塑国家形象【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49年以后的几年中,共产党人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了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通过实行三大改造、一五计划,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故D项符合题意。A项,国家统一尚未完全实现,故排除。B项,此时国家民主政治体制属于奠基时期,故排除。C项,新中国的工业化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后期出现

11、了重大失误,故排除。9.1930年,李立三等人提出了以武汉为中心的全国总暴动和集中红军进攻中心城市的计划。根据这项计划,中共中央领导机关先后命令红军攻打南昌、长沙、武汉等城市,希望能够“会师武汉,饮马长江”。该计划A. 导致了国民大革命失败B. 推动革命形势进一步高涨C. 表明右倾依然主导中央D. 不符合当时中国革命实际【答案】D【解析】【详解】1927年国民大革命已经失败,排除A;材料是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体现,这一计划使红军遭受重创,被迫撤回各个根据地,党在白区的各级组织也遭到了惨重的损失,故排除B和C;这一计划体现出当时的中共中央仍然执行城市中心路线,不符合中国革命的国情和实际,故选D

12、。10.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时其中并未包含保护公民权利的“人权法案”,作为宪法主要起草人之一的汉密尔顿对此曾这样论述:“在公开宣称的基于人民权力、由人民的直接代表与公仆执行的宪法中,人民不交出任何权利;既然人民保留全部权利,自然无需再宣布保留任何个别权利。”下列表述与汉密尔顿观点一致的是A. “人权法案”的缺失是宪法制定者无意疏忽所致B. “人权法案”的制定不符合建立强权政府的需要C. 公民权利通过主权在民的宪政原则受到充分保障D. 公民权利通过政府权力严密的分权制衡得以保障【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注意从总结归纳题干的核心思想,即未包含保护公民权利的“人权法案”的原因是作者认为在“宪法中

13、人民不交出任何权利自然无需再宣布保留任何权利”,反映出人民的公民权利都在宪法中,故C项正确。AB项不符合题意;D项题中没有涉及,排除。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11.大国交战函数:P(1F)(1C),意为:两极实力的悬殊程度(1F)多边与两极的实力悬殊程度(1C)均与两极直接交战的可能性(P)成正相关关系。据此,下列历史推断或结论合理的是A. 两极格局中争霸大国正面交战的可能性较低B. 大国间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一定导致热战C. 国家力量对比均衡就可以彻底避免战争发生D. 多极化趋势加强使得美俄对决的可能性增大【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

14、出两极实力的悬殊程度,多极端与两极实力的悬殊程度,明显与战争的可能性密切相关,结合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特征可知,在战后的两极格局之中,多极化趋势不断的发展,两极格局下正面对抗的可能性明显下降,故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大国间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不一定会导致热战,故错误;国家力量对比均衡也不可能彻底避免战争发生,故C项说法错误;多极化趋势加强使得美俄对决的可能性在减少,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的“P(1F)(1C)”,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排除。12.不结盟运动自成立以来以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为任务;进入21世纪,则着重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

15、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这一变化表明当今世界A. 霸权主义威胁已解除B. 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C. 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D. 经济全球化是发展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不结盟运动成立以来,任务从维护各国民族权益到争取世界和平、安全和发展,说明B项正确。A、C项说法不符合当今世界史事实;D项与第三世界的追求不对应。【点睛】两极格局结合后,“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在世界和地区范围内依然存在,大国和国家集团争相对世界加强影响,争夺和合作复杂而相互重合,使世界形势有很多不确定性。新的格局尚末实现最后定型。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材料一 棉花种植,最早出现在公元前54千年的印度河流城文明中。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楺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一般认为棉花是从南北两路向中原传布的。南路最早出现棉花的地区是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北路始于西北地区。宋元之际,棉花从南北两路传布到长江和黄河流域广大地区。到13世纪,北路棉花已传到陕西渭水流城。唐宋以后,人们越来越看出棉花作为絮衬和纷织原料的优越性。农书说棉花是“比之桑蚕,无采养之劳,有必收之效。免绩缉之功,得御寒之益,可谓不麻而布,不茧而絮”,“又兼代毡毯之用,以补衣褐之费”。元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

17、棉。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摘编自于峻极棉花加工工业发展历史等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日本和东南亚地区。美国商人到中国来贩运货物,以土布为主,不仅销到美国,还转销到中、南美洲乃至西欧。19世纪初30年间,从广州运出的土布平均每年在100万匹以上,最多的一年(1819年)曾经达到330多万匹。英国也曾经大量销用中国土布。而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岁进口之纱,至位银1350万两”。18711873年洋纱进口3.7万公担,到19091911年增长到13

18、2万公担。从1894年至1913年的20年中,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棉花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棉纺织业的变化。(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从古代到近代棉花利用的共同价值。【答案】(1)由国外传入;种植范围从边疆推广到内地;政府积极推动;地位逐渐上升;纺织技术先进。(2)变化:纺织分离;由手工纺织到机器纺织;土布出口

19、量下降,洋布进口量提高等。评价:西方列强入侵和工业文明的传入;一方面破坏了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织业,使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另一方面便利了外国向中国倾销棉纺织品,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但客观上有利于向近代生产方式的转变,推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3)丰富衣被材料;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世界文明交流【解析】【详解】(1)特点:从“棉花传入中国”,“海南和澜沧江流域,之后传到闽、粤、川等地区”;“历代统治者都极力征收棉花棉布,出版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等信息中提取。(2)变化:从“鸦片战争前,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

20、给,还输出到欧洲、美洲”;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土布生产中使用洋纱的比重已经高达73%(包括国内生产的机纱)”;“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不能出口”中提取,并结合所学,归纳概括。评价:用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 ;“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不能出口”等信息,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相关史实,用辩证的方法说评价近代西方殖民对中国的影响。(3)价值:从材料一中提取“到了明代,棉花已超过丝、麻、毛,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榨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从材料二中提取“中国的棉花和棉布不仅自给,还输

21、出到欧洲、美洲”;“中国进口洋布每年约1500万匹,值银3000万两”等信息,进行归纳总结。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768年,为扩大英帝国的版图,政府派海军军官库克寻找传说中的南方大陆。17691770年,库克到达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并宣布澳大利亚为英国所有。同行的植物学家在澳大利亚发现331种新植物。库克在航海中绘制了大量海图,给世界地图增加了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后来,库克到达了夏威夷等岛屿,在与土著人冲突中被杀死。1788年英国在澳大利亚建立殖民地。大量的英国移民涌向澳大利亚,英国从澳大利亚获取大量黄金、羊毛等财富。英国移民为库克建立纪念碑和雕像。西方史学家将库克描绘成伟大的

22、航海家和科学家。但在澳大利亚一些土著社区里,库克被当成道德沦丧者的典型;在土著人的艺术品中,库克船长的形象丑陋不堪,是一个带枪的大袋鼠和大海盗。摘编自郭方看得见的英国史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早期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答案】示例情节:库克到达澳洲的航行使这些地区相继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成为英国重要的原料产地和收入来源。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出工业革命中的英国对外殖民侵略扩张。概述和评价: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需要开辟更加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库克航抵澳大

23、利亚等地和英国在澳大利亚建立殖民地,英国从澳大利亚获取大量黄金、羊毛等财富。大量的英国移民涌入澳大利亚等地,打破了澳洲与世隔绝的状态,客观上促进了澳大利亚等地的开发。但是,库克的航海活动给当地的土著居民带来巨大灾难,使他们经历了残酷的殖民统治。【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库克到达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并宣布澳大利亚为英国所有”“大量的英国移民涌向澳大利亚,英国从澳大利亚获取大量黄金、羊毛等财富”“在土著人的艺术品中,库克船长的形象丑陋不堪,是一个带枪的大袋鼠和大海盗”等信息可以看出,库克到达澳洲的航行使这些地区相继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成为英国重要的原料产地和收入来源。这一情节反映出工业革命开始后,英

24、国需要开辟更加广阔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据此确定论题,并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进行评价。从材料中的“同行的植物学家在澳大利亚发现331种新植物。库克在航海中绘制了大量海图,给世界地图增加了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西方史学家将库克描绘成伟大的航海家和科学家”等信息可以看出,库克的航海活动也对自然科学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一情节反映出近代科学的发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据此可以确定论题,然后联系所学进行评价。本题的解答可以根据材料信息确定不同的情节及历史现象,然后联系所学对历史现象进行概述和评价,要做到准确全面。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唐德宗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税制改革的关键时期

25、。自北朝以来实行的均田制、租庸调法已经崩溃,再加上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朝廷连年对藩镇用兵,中央财税入不敷出。为了应付浩大的财政支出,政府先后增加了许多新的税目,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征敛搜刮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财政困境,反而造成赋税制度的进一步混乱。建中元年,在宰相杨炎的主持下,新的赋役制度终于出台,这就是“两税法”。“两税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形势下中央与地方在财税分配上的矛盾,重新划定了中央与地方税收的比例,也确定了以土地为主要征收对象的基本原则,被视为在中国税制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改革。摘编自宁欣唐德宗财税改革为何困难重重请回答:(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两税法改革的

26、背景。(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改革的影响。【答案】(1)背景:均田制遭到破坏;藩镇割据影响政府收入;军费开支增多,出现财政危机;前期税制改革的失败。(2)影响:扩大税源,一定程度缓解政府财政危机;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延续帝国统治;确定土地为赋税征收的原则,为后世改革提供借鉴。【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中“自北朝以来实行的均田制、租庸调法已经崩溃”得出:均田制遭到破坏;依据材料中“再加上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得出:藩镇割据影响政府收入;依据材料中“朝廷连年对藩镇用兵,中央财税入不敷出”得出:军费开支增多,出现财政危机;依据材料中“政府先后增加了许多新的税目,这种竭泽而渔式

27、的征敛搜刮不仅不能从根本上扭转财政困境,反而造成赋税制度的进一步混乱”得出:前期税制改革的失败。(2)根据第(1)问得出:扩大税源,一定程度缓解政府财政危机;依据材料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新形势下中央与地方在财税分配上的矛盾”得出: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延续帝国统治;依据材料中“重新划定了中央与地方税收的比例,也确定了以土地为主要征收对象的基本原则”得出:确定土地为赋税征收的原则,为后世改革提供借鉴。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胜利不久,在划定阿尔卑斯山边界问题上发生了一桩严重事件。我国政府要以山脊作为领土边界,把意大利人在法国这一侧山口附近所占的一些飞地重新划归法国,194

28、5年5月2日,上述飞地、洛亚河各县都已经掌握在我们的手里。当美国表示要我国军队撤到1939年的边界我国一侧的时候,事情一直是这样。他们认为,我们撒出的地区应该由盟军接管。谈到事件的起因,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一种霸权作风,这是美国有意表现出来的,也是我必须予以反击的。这个时候,英国正在地中海东岸各国策划阴谋。对伦敦来说,最有效的战术是首先怂恿华盛顿向巴黎挑衅。杜鲁门硬要我首先下令撤兵,如果我不答应,他便“停止美国机构给予法国军队的装备和弹药的供应”,他还令人奇怪地补充说,“但粮食仍将继续供应”。最后的解决办法是:我们仍占有我们原来想得到的地区。摘编自【法】戴高乐战争回忆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29、识,说明阿尔卑斯山边界危机中英、法、美的立场分歧及其实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法国最终能够“仍占有我们原来想得到的地区”的原因。【答案】(1)立场分歧:法国主张以阿尔卑斯山系为界限划分法国和意大利领土,收复失地,美国主张维持1939年的法国和意大利边界,由盟军控制有争议的地区,英国希望借机加深法国和美国的矛盾,极力向地中海东部扩张。实质:英国,美国,法国利益扩张中矛盾加剧。(2)原因:法国抢先实际控制了该地区,戴高乐坚持法国利益之上,美国与苏联矛盾加深,有意避免法国和美国矛盾的升级,英国无意直接卷入危机之中。【解析】【详解】(1)第一小问分歧,材料“我国政府要以山脊作为领土边界,

30、把意大利人在法国这一侧山口附近所占的一些飞地重新划归法国”反映出法国的主张;材料“当美国表示要我国军队撤到1939年的边界我国一侧的时候”“我们撤出的地区应该由盟军接管”表明美国的主张;材料“对伦敦来说,最有效的战术是首先怂恿华盛顿向巴黎挑衅”反映了英国的主张。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实际上各国都是利用这场危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2)根据材料“上述飞地、洛亚河各县都已经掌握在我们的手里”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法国已占领该地区、戴高乐的主张、美苏矛盾、英国的态度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一 史载:魏良辅能谐声律,梁伯龙起而效之,考证无剧,自翻新调,作江东白

31、纶,浣纱诸曲,“传奇家曲,别本弋阳子弟可以改调歌之,唯沆纱不能”.浣纱记是以春秋吴越交兵为题材,叙述西施亡吴的故事,揭露了昏君、权奸误国的种种罪恶,对明朝日渐腐朽的统治提出“居安思危”式的讽喻.据王永敬昆剧志材料二 1905年,京剧改革家汪荚侬在给友人的信中指出:“孝农(笑侬)等排一戏名曰苦旅行,取波兰遗事,内容甚富,表明不爱国之恶果,与无主权国民之苦况,以证波兰亡国原因.中段插写非洲红种野蛮统治,相形之下,足见我国民非劣种,实有优胜之资格,大有可为,”时人评价说:汪笑侬“盖欲借舞台现身说法之地,以速其勖(勉励)世警人,革命排满之目的也”.据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中国京剧史(上卷)(1)根据材料一、

32、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汪笑侬对粱伯龙的戏剧创作风格的传承与超越之处。(2)结合时代背景,对汪笑侬的京剧改良思想予以简要评价。【答案】(1)传承:用历史典故讽喻现实。超越:注重警醒世人,救亡国存;引用西学,传播民权;号召革命。(2)评价:汪笑侬处于西学传播、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反动本质暴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的时代;他的京剧改良思想鼓舞了民族自信心,激发了民众爱国意识;起到了宣传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思想的作用。【解析】【详解】(1)传承:依据材料一“以春秋吴越交兵为题材,叙述西施亡吴故事,揭露了昏君、权奸误国的种种罪恶,对明朝日渐腐朽的统治提出“居安思危”式的讽喻”的信息可知是用历史典故讽喻现实。超越:依据材料二“表明不爱国之恶果,与无主权国民之苦况”“以速其勖(勉励)世警人,革命排满之目的也”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注重警醒世人,救亡国存、引用西学,传播民权以及号召革命等回答。(2)依据材料“表明不爱国之恶果”“我国民非劣种,实有优胜之资格,大有可为“以达其助(勉励)世警人”等信息可概括出爱国、鼓舞自信心、注重教化等思想;并结合所学的政治背景从当时民族危机、政府统治、革命运动等角度进行评价。- 12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