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全程复习方略》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 专题突破篇 第4讲 明清时期封建文明的辉煌与迟滞高效演练1.3.4.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47203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程复习方略》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 专题突破篇 第4讲 明清时期封建文明的辉煌与迟滞高效演练1.3.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 专题突破篇 第4讲 明清时期封建文明的辉煌与迟滞高效演练1.3.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 专题突破篇 第4讲 明清时期封建文明的辉煌与迟滞高效演练1.3.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 专题突破篇 第4讲 明清时期封建文明的辉煌与迟滞高效演练1.3.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 专题突破篇 第4讲 明清时期封建文明的辉煌与迟滞高效演练1.3.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 专题突破篇 第4讲 明清时期封建文明的辉煌与迟滞高效演练1.3.4.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 专题突破篇 第4讲 明清时期封建文明的辉煌与迟滞高效演练1.3.4.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全程复习方略》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 专题突破篇 第4讲 明清时期封建文明的辉煌与迟滞高效演练1.3.4.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高 效 演 练1.(2014新课标全国高考T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皇权渐趋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解析】选B。明朝内阁并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只是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虽然明朝中后期内阁地位提高,权压众臣,六部几乎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但六部是国家法定的行政机构,不可能出现内阁取代六部的现象,而题干中也没有相关信息,故C不正确。内阁首辅之所以能

2、操纵朝政,权倾一时,实际上是在行使皇权,因为阁臣的升降、职权大小取决于皇帝,即权力来源于皇帝,这正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故A、D不正确。2.(2013江苏历史T5)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解析】选B。军机处为协助西北军务而设,但其实质是为皇帝提供服务的中枢机构,没有决策权,故A、C、D错误。题干中“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表明军机处参与政务,秉旨办

3、事。3.(2013新课标全国高考卷T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这表明当时()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广东大庾岭以北的丝销往广东,而广东一带的盐铁销往广东大庾岭以北,这反映了当时大规模远距离的商品贩运,由此可知D正确。材料未体现A、B、C的内容。【加固训练】(2014金丽衢十二校一模)明人李长鼎说:“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

4、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在这个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是()A.丝绸之路B.邸店、柜坊C.商帮、会馆D.重农抑商政策【解析】选C。题中材料意思是北方的货物被日夜贩往南方,而南方的货物被日夜贩运到北方,说明了国内物资交流的频繁,在这个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明朝时形成的商帮、会馆,故C正确;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开辟,邸店、柜坊为隋唐时期出现的,故A、B时间不符;D无从体现,故排除。4.(2014云南二模)乾隆年间,太湖地区出产的“湖丝”经由商人之手大量出口,致使国内市场丝价日趋昂贵。于是,乾隆帝谕旨:“申明限制(出口),俾裕官民织衽”。后在商民呼吁之下,朝廷宣布废除上述规定。上述现象反映了()A.清政府顺应

5、民意实行了短暂的开放B.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经济侵略C.清政府限制湖丝出口,保护国内市场D.商贸活跃地区的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解析】选D。题中谕旨是限制出口,故A与题意不符,错误;B题干没有体现;C与题干“后在商民呼吁之下,朝廷宣布废除上述规定”不符,故C错误;D与史实和材料相符,故D正确。5.(2014沈阳二模)“订烧瓷”系指外国客商根据本国需要前来中国订制的瓷器。右图为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786年在中国订制的五彩咖啡壶设计图稿(仿自欧洲银器)。材料反映了()A.中国瓷器逐渐融入全球贸易网络B.订制瓷器为迎合欧洲皇室的需要C.“订烧瓷”成为中西贸易主体D.外销成为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解析

6、】选A。从题干“订烧瓷”的含义可知A正确;B题中没有体现,故B错误;“订烧瓷”出现不能说明其成为中西贸易的主体和外销成为制瓷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故C、D错误。6.(2014临沂一模)“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宰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黄宗羲这一思想的主旨是()A.分散君权,实行众治B.君主让权,实行立宪C.权力分立,相互制约D.恢复礼制,设立宰相【解析】选A。从题干中“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可以看出黄宗羲强调的是分散君主的权力,主张由官员来治理国家,故A正确;B中的实行立宪,C中的权力分立,相互制约,

7、D中的恢复礼制,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B、C、D错误。【拓展延伸】明清之际儒学新发展的表现(1)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批判旧儒学“君为臣纲”的封建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崭新思想命题。(2)顾炎武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主张发扬孔子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积极思想,提倡到实践中求得真知。(3)王夫之虽然坚持以儒家六经为治学原则,但绝不盲从。他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主张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7.(2014湖北七市4月联考)顾炎武认为:“王(阳明)学末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

8、实乃内释外儒之学,已非儒学之正宗。”材料反映了()A.顾炎武意识到宋明理学危机B.王阳明倡导“经世致用”C.顾炎武主张摒弃孔孟儒学D.王阳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解析】选A。顾炎武批评理学家“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空谈误国反映出宋明理学危机的出现,故A正确;“经世致用”要求读书人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与题意无关,故B错误;顾炎武摒弃的是程朱理学的弊端,故C错误;王阳明的学说背离了孔孟儒学,但与西方思想影响无关,故D错误。8.(2014盐城期中)清代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记载,“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小说演义之书未尝自以为教,而士大夫、农

9、、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下列选项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的是()A.小说被社会更多阶层所接受B.小说的影响力十分广泛C.儒学不再居于统治地位D.小说适应了市民阶层需要【解析】选C。材料表明因为小说经过说书等艺术形式表达出来浅显易懂从而广为传播,为老百姓喜闻乐见,所以A、B、D都能反映;结合所学可知儒学在明清时期依然占据着统治地位,何况小说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儒学思想的表达形式之一,两者并不相悖。抓住题干关键词“不能”,故答案选C。9.(2014福建高考T38)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阅读下列材料。

10、材料一(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二(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三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四邑聚千数百童生,擢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

11、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材料五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新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懂得相关专业的干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分析梁启超上述议论的目的。(4)

12、在近代,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而在中国却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信息概括和归纳出科举制的主要特点。第(2)题,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科举制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和中国古代政治、教育和思想等方面的积极影响。第(3)题,先根据材料四信息概括指出梁启超的基本观点,再结合梁启超所处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简要分析其目的。第(4)题,综合上述材料和设问,分别对科举制在中西社会遭遇不同的历史命运进行简要地分析和评价。答案:(1)延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选拔方式规范;公平(公正)。(答三点即可)(2)被西方国家借鉴;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答五点即可)(3)看法:科举制层层精选人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所选人才缺乏实际治国能力。目的:改革科举制,培养实用人才;挽救民族危机。(4)西方:用考试方式选才,体现公平择优,符合西方平等观念。中国:八股取士束缚思想;民族危机加深;西学东渐,近代工业发展和近代学堂创办。(答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科举考试难以适应近代实用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需要。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