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热点主题6绿水青山,醉美家园习近平主席强调:“我们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使我们的国家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祖国大地上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生态文明建设要立足于本国,还要面向全世界。要同走绿色发展之路就必须协同全世界的力量,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打造人类环境共同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只有全世界携手共同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让地球家园变得更加美好。1提升环保自觉 崇尚绿色生活绿色生活方式的塑造,需要在法律制
2、度层面上推一把,把环保意识转化为社会共识和集体行动。正是在制度的推动下,在垃圾分类的实践过程中,相关理念才能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文明自觉,进而推动树立绿色风尚的标杆。微信朋友圈里,有人晒出厨房里一字排开的4只垃圾筒;办公室里,同事们因为“小龙虾壳算干垃圾还是湿垃圾”争得面红耳赤;家里面,小朋友把刚从学校学会的垃圾分类知识教给爷爷奶奶将于7月1日起施行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成了上海市民的环保动员令,也映照着市民对绿色风尚的追求。今天,践行绿色生活、实现垃圾减量、破解“垃圾围城”的城市困局,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一段时间以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超大城市先后就生活垃圾管理建章立制,通过督促
3、引导,强化全流程分类,严格执法监管,让更多人行动起来。有专家称,垃圾分类进入了“强制时代”。让“垃圾分类,从我做起”由墙上的标语,变为法律之下的全社会集体行动,需要更加精细化的城市管理、市民的积极配合,同时也需要生活习惯、消费理念乃至相关行业商业模式的改变,从而形成全社会的环保合力。绿色生活方式的塑造,需要在法律制度层面上推一把,把环保意识转化为社会共识和集体行动。垃圾分类的刚性制度和市民的环保意识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不可能等到环保意识完全成熟之后,再让相关措施落地。这次上海的条例公布后,很多市民拿出了复习考试的劲头,钻研起了各种垃圾分类的问题:用过的粽叶算干垃圾,还是湿垃圾?家里的宠物粪便算
4、什么垃圾?要不要冲进马桶里?这一现象说明:正是在制度的推动下,在垃圾分类的实践过程中,相关理念才能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文明自觉,进而推动树立绿色风尚的标杆。环保意识,最终要落实到人们的生活细节中。不可否认,突破生活的“舒适区”,告别长期以来养成的习惯,对谁都不轻松,但向前跨出一步,才能望到更远的风景。大家总是向往干净整洁的环境、期待成熟的垃圾分类制度,轮到自己实施时,才更深体会到细节的重要。小区的垃圾房改为定时定点开放,生活的节奏要匹配上垃圾房的开放时间;买菜时,带上帆布袋子,尽量不用塑料袋;出差时,带上便携式的洗漱用品一些关乎环境保护的宏大命题,也与个人生活细节的改变有关。对于一些商家来说,
5、环保升级也是一次转型升级的契机。比如,有的地方立法规定,酒店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日用品;餐饮外卖,不得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对此,一些手机订餐平台表示:将推出“推荐无需餐具”功能,用户下单时,平台将不再默认提供餐具。对消费者来说,细节的变化,促使自己选择更绿色的生活方式,尽可能自备餐具,从源头减少垃圾产生;对商家来说,因为法律作出了硬性规定,促动经营主体在绿色包装、产品质量、价值赋能上下更大的功夫。减少的是一双一次性筷子、一根塑料吸管,多的却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关于绿色生活的默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来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来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6、垃圾分类看似小事,却需要所有人的付出,也将改变几代人的生活方式。干净、整洁的环境背后,是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和成熟的环保理念。只有人人行动起来,转变生活习惯和消费方式,才能让环保意识成为生活中那条细细的红线,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更加深入人心。(人民日报2019年06月27日09版)2树立正确的用海观念前不久,自然资源部通报,上半年全国未出现大规模违法填海现象,发现并制止违法填海行为8处,涉及海域面积仅约2.15公顷。不难看出,我国严管严控围填海的局面得到了巩固,违法围填海活动得到有效遏制,海洋生态保护迈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保护优先、生态用海
7、、集约节约用海的发展理念进一步确立。同时,堪称“史上最严”的围填海管控措施出台,对违法违规围填海形成了有力打击和有效震慑。据统计,2013年全国填海面积达到15 413公顷,随后逐年下降。2017年全国填海面积5 779公顷,比2013年降低63%。海洋保护取得的成绩,也反映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但也要看到,零星违法围填海依然存在。客观地讲,确实存在沿海发展速度快、地少人多的现实矛盾,而且我国海域使用成本较低,围填海造地矛盾较少,也刺激了这种向海要地的冲动。不过,从思想根源上来说,违法围填海暴露出一些人对海洋缺乏科学认识,没有树立起正确的用海观念。树立正确的用海观念,首先要明确围填海行
8、为是有大前提的。只有经过科学规划和论证的围填海,才能将对海洋产生的影响降到最低。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约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一直以来,我国对围填海项目环评审查过程有明确要求,包括要符合海洋功能区划、有环境影响分析预测及采取的环保措施等。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在保护海洋的前提下改造和利用海洋资源。如果进行违法围填海,就会违背自然规律,对海洋生态造成破坏。树立正确的用海观念,还要明确海洋生态保护对于生态保护全局的重要意义,尤其是认识到滨海湿地的重要性。滨海湿地连接着海洋与陆地,是独特的生态屏障,不仅能够涵养水源、净化水体,还能削浪护岸、便于生物栖息,为沿海的经济社会发
9、展提供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违法围填海,很容易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既有的平衡,不当围填海可能导致水体交换能力下降,不能及时疏散污染物,加剧水体富营养化。这都说明,违法围填海不仅会伤害海洋生态,也会对陆地生态和生态全局造成损害。树立正确的用海观念,归根到底是要正确理解人和海洋的关系。只有了解才会理解,只有理解才会爱护。从治理角度来看,不仅需要继续严格管控围填海,决心不能变、力度不能减、尺度不能松,还应当把树立正确的用海观念放到重要位置上。提高人们的海洋意识,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科学用海、生态用海、依法用海的理念,才能从根本上扭转重陆轻海、重开发轻保护的惯性思维,才能让保护优先、适度开发、陆海统筹、节约利用
10、的原则深入人心,为建立海洋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奠定基础。21世纪被称为“海洋的世纪”。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我国海洋事业总体上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在海洋资源探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科技水平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我们更应该抓住机遇,让正确的用海观念深入人心,人人得以珍视海洋、爱护海洋。(人民日报2019年8月13日05版)3携手打造人类环境共同体“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4月28日晚,在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向世界表明了中国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决心,也向世界发出
11、了同走绿色发展之路的邀请。从历史看,绿色发展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就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习主席提出了5个应该“追求”的方向人与自然和谐,绿色发展繁荣,热爱自然情怀,科学治理精神,携手合作应对。在人类发展史上特别是工业化进程中,曾发生过大量破坏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事件,酿成了惨痛教训。“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这已成为全球共识。从国内看,中国正在走绿色发展之路。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愿景,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同年,国务院批准北京市代表中国政府申
12、办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此后7年,北京世园会从无到有,而今已是海坨山下的万花之园。园区之外,中国民众环保意识日渐觉醒,绿色发展、生态优先、低碳生活的理念日益扎根人心,“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20年前,A1类世界园艺博览会在中国昆明举办。同年,海南省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目标,随后原国家环保总局制定了生态省、市、县建设的标准、指标体系与规范。此后20年间,尤其十八大以来,中国就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从全球看,绿色发展离不开携手合作。生态无国界,人类同呼吸、共命运。习近平指出:“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
13、其身。”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索取与生态修复间的关系如何协调、平衡,是困扰全球各国的难题。破解它,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十八大以来,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视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开展了一系列富有实效、开创性、长远性的工作,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大规模开展PM2.5治理、实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等,扎实推进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与保护。中国还深度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积极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为解决世界性的生态危机贡献中国力量。数据显示,自2000年到2017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比例居全球首位。世园会里,天田山顶
14、,永宁阁巍峨耸立。登阁远望,海坨山和官帽山遥相呼应,拥抱着妫河,园区内妫汭湖波光粼粼,草木葳蕤。山水林田湖草在这里和谐共生,自然与科技在这里碰撞,中外文化在这里交融,中国绿色发展的理念在这方锦绣天地中得以充分诠释。中国探索的努力、中国实践的成果、中国文化的魅力,将在与世界的交流对话中迸发出智慧光芒。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必将成为打造人类环境共同体的重要坐标。(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尹婕)热点押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某国家级森林公园,傍晚时分经常有周边居民前往锻炼,当地园林局考虑到越来越多的市民夜间登山的需求,拟在山中步道装上路灯。有部分居民说:“公园晚上黑乎乎的,安装路灯应
15、该挺好的。”可是,鸟类专家对此却非常担忧:“一旦安了路灯,那么森林公园独特的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会永远失去一些珍贵生物。”请针对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表明你的态度。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不得抄袭或套作,不少于800字。我来立意写作导引对于是否要装路灯,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考生可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思考,因为越来越多的市民有夜间登山的需求,考虑到锻炼的安全性,可以装灯,但这个角度可能会触碰生态保护的底线,因此考生要考虑到“度”的问题;也可以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因为自然生态的形成需要千百年,一旦破坏,短时间里难以恢复;也可以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出发,探讨两全之法
16、。紧扣材料内涵,可有如下立意:(1)尊重自然生态;(2)环境保护,人人有责;(3)锻炼何必以破坏生态为代价;(4)向生态破坏者说不;(5)你的惬意,我的精彩。标杆作文观摩心有亮光和谐为美“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融汇在环境之中,造就了环境的美。”这是著名作家冰心说的。她的意思就是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故而,森林公园在山道中装路灯,势必引发社会热议。窃以为,安装路灯虽满足部分居民需要,但相较与此带来的破坏与影响,是得不偿失的。说实在的,在建筑高耸、人口众多的城市,森林公园不仅是周边居民健身爱好者的“圣地”,更重要的是生态调节器和无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作为国家级的森林公园,更有一些重点保
17、护的动物,它们在此已经繁衍生息很多年。安装路灯,即使是再微弱的灯光,也会给现有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影响。强烈的灯光会干扰鸟类回巢,更不利于某些夜行性鸟类的夜间捕食,同时灯光会直接诱杀各种昆虫,对昆虫的进食活动,特别是交尾、产卵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再者,亮化后游客量肯定增加,突如其来喧嚣的人声,会使夜行动物不知所措,还增加被游客捕捉和猎杀的风险。人们不能因着一己之私,而影响自然万物的生活环境。再者,安装路灯带来的安全隐患也不少。路灯免不了要接触电源,灯柱边就是落叶草坪,一旦出现恶劣天气和电线故障,极易引发森林火灾,造成严重的后果。森林公园亮化工程与当前自然生态的发展理念是相违背的,唯有尊重珍惜,森林
18、公园才能真正造福人类。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必须要做到的。在西双版纳的纳板河自然保护区,当地管理局坚持生态发展,靠山吃山是当地村民千百年来的生活传统,做饭烧柴火是基本的需求。为保护环境,他们引导村民建沼气池,利用太阳能,逐步实现退耕还林。用环境友好型的方式解决了村民的日常需求。西双版纳的做法,为全国各地保护区建设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范例。森林公园的生态保护,人人有责,喜欢登山的居民,可以选择其他时段其他环境的锻炼,利人利己,不亦乐乎?著名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过:“美在和谐。”可见和谐之美是一个古老而又至今依然熠熠的美学命题。那么如何才能锻炼身体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和谐统一呢?以我观之,当地森林公
19、园管理部门和社区应当完善配套的健身设备,增加居民锻炼的场所。这样,居民不仅能够享受到体育锻炼的乐趣,满足自身的需求,又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和谐为美,共建美好家园;和谐为本,留一片生态净土。社会要前进,人类要发展,必须兼顾自然和谐统一。万物有灵,众生平等,自然生态美好,人居环境才更好。旁批:名人言论入题,醒目清晰,并自然提出中心论点“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材料入题,语言精练,观点鲜明。分析路灯带来的危害:影响自然万物的生活环境,同时还带来安全隐患。这两段既紧扣材料,又从反面论证了论点。援举西双版纳环境保护事例,从正面论证了人与自然可以和谐相处。引用名言,然后提出问题的解决办法。亮点借鉴首段以冰心名句展开分析,结合材料开门见山,扣住主题,引发阅读兴趣。在行文过程中,先分析装路灯带来的危害,引发人们对动物生活环境的思考,然后从环境保护角度深入展开,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接着援举西双版纳环境保护事例,引用赫拉克利特的名言,做到叙议结合,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文末的对称句,整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构严谨。- 7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