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年级数学学科(下)第五单元导学指导案课题:练习十二 课 型 : 练习课 课 时: 第6课时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1、结合问题自学课本第55、56页练习十二的内容,用红笔勾画出疑惑点,独立思考完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任务,并总结规律方法。2、针对自主学习中找出的疑惑点,课上小组讨论交流,答疑解惑。3、带号的帮扶生不做。学习目标:1、 巩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同一个问题。2、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方法。3、 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习惯。学习重点:巩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学习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教 具:多媒
2、体课件或情景挂图。教 法:组织启发法。学 法:独立思考。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 记 栏一、基础练习。计算下面各题。指名说说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874921 (1525)810059 8(2719)2、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齐读目标)二、指导练习。1、练习十二第3题。 先让学生看图,说一说从图上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中交流想法,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最后进行全班交流。重点说想法,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忙解决。2、练习十二第4题。 让学生独立看图,解决问题。完成后同桌两人交流。全班进行交流时,先请学生说一说题意,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
3、样列算式的。3、练习十二第5题。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集体订正4、练习十二第6题。理解题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独立列式解答。再让几名学生说解决问题的方法。5、练习十二第7题。投影出示图。从图中可以知道什么?每个皮球要5元。优惠:购买5个及以上,每个优惠1元。李老师准备买4个皮球。提示:如果没有优惠买4个皮球要多少钱?如果有优惠买5个皮球要多少钱?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集体评讲。6、练习十二第8题。 引导学生理解下半场两个班一样多是什么意思。求上半场二(2)班得了多少分?学生独立练习,解题交流。三、自主练习、达成目标(检测达标)。1、根据算式选条件。(1)、花园里有4排花, ,拿走10盆,花园里
4、还有多少盆花?列式:4710又拿来10盆 每排7盆2、操场上有3排学生,每排有7人, ,现在还剩多少人? 走了8人 来了8人3、妈妈买来9个桃,爸爸买来15个桃,把这些桃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个盘放几个桃?4、妈妈带了100元去超市买东些,买了一袋64元的大米,剩下的钱买9元一包的糖,可以买几包?5、食堂买回63个萝卜,第一天吃掉了29个,第二天又吃掉了23个,你会用两种方法计算还剩下多少个吗?(2019春季学期期末检测题)四、拓展作业:(1、先独立答题 2、组内交流 3、师生交流)1、男、女生各16人报名参加舞蹈小组,把他们平均分成4个小组,每组各有多少个人?五、预习课本第57页“整理和复习
5、”内容。六、板书设计:练习十二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解:1525=40(只
6、) 408=5(只) 答:平均每个笼子放5只。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
7、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教学反思:“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