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新教材: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学生在必修1已经学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必修2的切入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已经对十一届三中全会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要让学生体会到全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必须通过一些问题的讨论让学生去理解。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了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认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过
2、程与方法搜集整理改革开放初期十年间我国农村改革、城市企业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史料。通过社会调查,学习认识改革开放初期十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重大决策和历史意义,充分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和必要性。通过感受改革开放初期十年间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和成就,加深学生对党的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性认识,强化对党的领导的信念和社会主义的信心。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通过影象资料再现历史。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历史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帮助思考。通过各种方式创设情境,设置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在上一节
3、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基础上,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10年间的改革开放的成就,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开创意义、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经济特区等重大历史事件展开。本课内容分为三个目:工作重点的转移:第一,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第二,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改革的步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安徽小岗村农民揭开农村改革的序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就是改人民公社的旧体制,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生产责任制,现代化的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4、:它首先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主要采取了三步重要决策,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形成了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的对外开放格局。对外开放的实施,促进了这些地区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带动和影响了广大内地的经济建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邓小平的画面,引导学生回忆邓小平一生的丰功伟绩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出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资料片,并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资料片:全会有哪些重大决策?为什么是建国以来党历史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解决好思想路线,在全会上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是“重新确立”?政治路线,“文革”期间“以
5、阶级斗争为纲”,全会上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通过表格来引导学生分析党的工作重心的三次转移。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背景内容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党决定开展土地革命,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第二次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在1949年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第三次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以经济建设为工作重心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伟大决策:改革开放。以上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要的决策。讨论分析第二个问题,全会为什么是建国以来党历史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教师概括
6、如下:(1)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2)开始了从“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中心(3)它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4)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原因:合作研究出示材料: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的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进行改革?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生产力,主要改革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材料中所说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
7、和思想方式”,指的是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我们必修2主要学习的是经济史,所以我们主要下面主要学习是经济体制的改革。让学生思考:这场改革为什么会从农村开始?引导学生分析后,然后总结:首先改革前农村的经济体制是人民公社,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农民经营没有自主权,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其次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占人口总数80%,农业不发展,农村就不稳定。还有农村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条件。措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的改革开始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凤阳县说起,出示材料: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凤阳花鼓词通
8、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凤阳很穷,“穷思则变”。向学生讲述安徽小岗村揭开农村改革的具体经过。引导学生讨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是什么?这种体制与人民公社有什么不同?讨论后教师总结: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经营,这样由集体生产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在分配形式上,克服了平均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用农民的话简单概括:“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引导学生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什么?讨论后教师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质是改革生产关系,改革农村的集体经济管理方式,但土地公有的所有制性质没有变。这次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村带来哪些变化?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出示图片
9、:(改革前后的小岗村的对比图片)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原因引导学生分析城市经济体制的弊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职工缺乏积极性,致使企业失去活力。措施:指导学生看书并分析: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教师提问:如何才能使企业有活力?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后总结:在所有制方面: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管理体制方面: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10、,以充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在分配制度方面:主要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作用: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改革后城市。师总结: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改革那些不促进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不能解放生产力。因此,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把改革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着社会发展要不断深化改革,才能促进社会向前发展。例如20世纪90年代的农村,又进行一次税费改革,今年又是取消农业税的第一年,这次改革协调了国家、集体、农民三者之间的关系,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问:为什么要进行对外开放
11、?和旧中国的“门户开放”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讨论)讨论后让学生理解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1、经济特区:师提问: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与邓小平的一次与广东的谈话是分不开的。出示材料:1979年4月,邓小平同志与当时的广东省委书记习仲勋同志谈话。他说:“在你们广东划出一块地方来,也搞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的谈话上述材料表明邓小平提出建立,1980年中国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标志着邓小平的倡议开始付诸实践,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突破口。(出示对外开放格图,找出特区的位置)问:什么是经济特区?(引导学生讨论)师总结
12、:经济特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是中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走向国际市场的一个特殊渠道。就是对外经济活动实现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予更多的自主权,在财政上试行中央统一领导大包干的办法。问:为什么设立这些地方为经济特区?经济特区的设立取得了哪些成果?学生讨论后总结:这些地方具有地理和人文条件。特区的设立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试验田,20多年来,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仅深圳就吸引65个国家的投资。特区实践的成果,使人们思想解放了,更新了观念。出示图片:(深圳今昔对比图) 让学生感受对外开放给特区带来的变化。2、沿海开放城市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发展带来了成功的经验,1984年国务院决定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就
13、是设立14个沿海港口城市(在图中依次找出位置)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有力地增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活力。3、沿海开放区1985年,国务院又相继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放区,又设海南为经济特区。(在图中找出位置)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开放区逐步打开,推动着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家从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长远战略着想,作出对外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联系过去浦东的状况,用“宁要浦西一张床,不愿浦东一间房”,让学生感受过去浦东的落后,但对浦东开放后,给浦东带来巨大变化(出示图片)。现在的浦东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连
14、接中国和世界经济的桥梁”。4、内地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开放区到内地省会开放城市,这样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逐步形成。形成了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有力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在中国人民前进道路上又一次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也是我国人民的第三次巨变。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时期的光辉标志。在新的世纪,我们相信在新一代党中央集体的领导下,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主旋律,为中国经济发展驻入强大劲力,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当堂自测(略)教后记:教师围绕“左”的路线对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负面影响,“文革”结束党和国家亟待拨乱反正、为什么提出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透过纷繁的历史表象认识到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我党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为后面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三中全会后,我党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打下了基础。-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