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复习备考策略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现代以来中国人在衣食住行用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大众传媒也有了较大发展。把握各方面的变化及变化原因是备考的基本方向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大众传媒的发展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原因:西方文化 渗透和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2表现:(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结
2、合中西样式设计了 中山装。(2)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 西餐馆,还有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4)行:铁路运输: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 唐山 到 胥各庄 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公路运输: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 上海 等大城市。水运: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 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垄断局面。航空运输:1909年旅美华侨 冯如 制成了中国的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5)习俗
3、: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相反,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疑点1】近代中国城市和农村的物质生活、风俗习惯差异大的原因。【点 拨】政治上,中国主权虽然遭到破坏,但对中国农村的直接影响并不大。经济上,虽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但开始仅限于通商口岸和沿海地区,没有立即对内陆的广大农村原有的自然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文化上,中国原有的封建文化根基深厚,农村相对封闭性的状况很难在短时间内扭转。交通上,农村往往比较闭塞,人口流动性差,
4、新信息、新事物传入比较慢。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改革开放前:(1)变化原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改善。(2)表现:衣着朴素,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比较拥挤,家具只有必需用具。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 票证 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总体较低。2改革开放后:(1)衣: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 多样 化。(2)食: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3)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5、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4)行:铁路运输: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 宝成、兰新 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到“九五”期末,中国的铁路营运总里程已跃居亚洲第 一 位、世界第 四 位。1997年以来全国铁路实现了几次大提速。公路运输:新中国成立以后,公路运输获较快发展。全国建立起密集的公路网,在 黄河、长江 等江河上架设了公路大桥,青藏 高原等许多偏远闭塞的山区也通了汽车。水运: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 铁路、公路和 民航事业 的快速发展,轮船运输业受到一定影响。航空运输: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5)习俗: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也在逐步形成。休闲方式的多样化,休
6、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疑点2】近代以来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特征如何?【点 拨】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技术:引进自制自研。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对象:平民化、普及化。进程:先慢后快。种类:海陆空。1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从“衣”来说,由清末的笨拙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近代的西装、中山装和旗袍等,一部分百姓洋衣洋袜,改革开放以来,服装日益五彩缤纷,多姿多彩。从“食”来说,近代在丰富多样的传统饮食基础上引进了西餐,新中国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百姓餐桌日益丰富,而且更多地考虑到膳食结构和营养配餐。从“住”来说,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的楼房为主
7、,近代在传统民居发展的同时,西式洋房、中西合璧的豪宅也得以出现,改革开放后,农民纷纷建新房,城镇实行“安居工程”,近年商品房发展很快。从“行”来说,进入近代,传统的车船为轮船、火车、汽车等近代化的交通工具所取代,航空运输也日益发展起来。这些变化在促进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人的出行方式。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习俗。新中国倡导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改革开放后,环保、赈灾、文明、卫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成为社会新风尚。【例题1】“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
8、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解析】明朝虽然出现西学东渐,但是西方文化并没有在社会中产生广泛影响,况且上海的发展是建立在晚清时期通商口岸开辟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最早应该是在清朝。答案为B。【变式训练】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D 【解析】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本来是中国的民族文化,而采用西方的公历为“元旦”,则反映了中西文化的融合。A的“完整”表述不当,材料仅提及“元旦”;B的“彻底”表述不
9、当,例如中秋等节日都得以延续;C的“普及”表述不当。2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影响人民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有外来文化的传播,有本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有人民的追求等各种因素。(1)近代以来,影响我国人民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维新思潮、革命思潮、新文化运动的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众文化思想水平的提高。(2)影响现代我国人民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思想解放、对外开放;党和政府始终把改善人民生活放在第一位。【例题2】(2010山东高考)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
10、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思想观念有了改变 A B C D 【解析】戏台、秀才、小足板子反映的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生活状况,破、烂、洋烟袋反映出清末民初传统的文化生活的变迁。“大足板子”是指不缠足兴起,对应传统习俗受到冲击;“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指交通通讯的进步,对应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大足板子毕业生”指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对应思想观念有了改变。故答案选D。【变式训练】(2010江苏高考)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
11、化是()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B 【解析】“男女同意,婚约始定”,反映出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故正确答案为B。3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影响?(1)原因: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近代交通业,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列强侵华的需要。为扩大在华利益,加强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纵中国交通建设。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2)特点: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近代中国交通业受
12、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3)影响:积极影响: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消极影响:有利于外国的政治、经济侵略,便利了对中国的掠夺。【例题3】(2010天津高考)“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解析】从本题中的信息可知交通变化在先,城市建设在后,体现出天津城市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的特点。故选B。A、C、D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变式训练】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城市是()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南京【解析】上海是近代列强侵略中国的中心,受外来文化影响最大。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