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课标要求 考纲呈现 考情分析 1.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2.举例说明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利用客观规律。1.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2.理解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3.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1.从内容上看,近几年高考高频考点有: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等。2.从命题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而且
2、主观题比重较大。一般以名人名言、哲理故事、漫画等为载体,或结合社会热点如当前的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能源问题,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记忆与理解。3.从考向上看,注意分析俗语、谚语、诗词中隐含的哲学道理,同时学会分析现实生活中人们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实例,例如科技成就、经济政策、环境治理、重大工程等。有时也会要求学生运用这一考点分析违背规律的典型事例,如破坏环境、盲目追求经济发展速度等。名师点睛两个关系:运动与物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四个概念:物质、运动、静止、规律 七个基本观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
3、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考点1:世界的物质性 1.哲学的物质概念(1)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着。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为人们所反映、所认识。(2)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特性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除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存在状态 不生不灭,永恒存在有生
4、有灭 联系物质是对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的概括抽象;物质依赖于具体的物质形态,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二者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示】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存在是相对于主观而言的,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
5、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2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当然也不会有上帝和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2)从本质上看,人类社会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1)
6、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可分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是指人的意识。(2)世界是物质的,是指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3)世界的物质性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提示】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真题演练1(2014江苏)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发现表明,生物体中的每一个细胞都像一个工厂,会生产和输出许多物质,这些物质被包裹在囊泡内运输到细胞周围和细胞外。细胞内囊泡运输调
7、控机制的发现,特别适用于解释一些疾病发生的原理,并研发药物以用于治疗。这说明()A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B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C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A【解析】本题考查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的知识。细胞内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发现和应用,表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A项符合题意。B项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错误;C、D两项与题意无关。考点2: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1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
8、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提示】要把物质的唯一特性和固有的根本属性区别开来。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从物质本质上说的,它是相对于人的意识、精神而言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是从物质存在的状态上讲的。3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1)运动是绝对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2)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3)物质世界既是绝对运动的,又是相对静止的,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9、。【提示】静止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事物发展的一定时期和一定阶段,其根本性质没变;二是物体的空间位置相对保持不变,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真题演练1(2014福建)下列最合理的对应联结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ab)2a22abb2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义勇军进行曲使人精神振奋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A B C DB【解析】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对应,错误;中的公式没有体现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义勇军进行
10、曲使人精神振奋体现了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体现了事物的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正确。2(2015江苏)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这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A B C DA【解析】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因时而变、随事而制说明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A符合题意。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体现的是矛盾的斗争性与统一性的关系,与材料不符。3(2015天津)中国经济发展正在步入新常态
11、。新常态,就是中国经济将在速度上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在结构上体现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在动力上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哲学上看,新常态体现了()事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事物发展的状态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A B C DA【解析】中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新常态,速度在增长,结构在升级说明了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符合题意,入选;从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体现了量变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必然引起质变,所以才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符合题意,入选;量变、质变是事物变化的状态,不对;新事物是对旧
12、事物的辩证否定,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表述错误,排除。答案选 A。考点3:物质运动的规律1规律(1)图解规律的概念(2)把握以下几个关系 规律不等于规则。规律规则含义 不同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人们制定出来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区 别 性质 不同 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除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 联系 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规律和现象。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相对稳定、深刻的本质联系,需要借助抽象思维才能揭示;现象浮于事物表面,形式多样且多变易逝,能够借助感官直接感知。虽然规律总会通过现象表现出来,
13、现象的背后总会隐藏着规律,但规律不等于现象。哲学上讲的规律和具体规律。哲学上讲的规律,是对各种具体规律共同特性的概括和总结,它不等同于具体规律。哲学上讲的规律和具体规律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3)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主要表现为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类社会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人的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4)规律具有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不可违抗性。(5)方法论要求:必须尊重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14、【提示】不能认为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规律会随着客观事物本身的性质、内容及所依附的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应当注意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按变化了的规律办事。把规律看作永远不变的,是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2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1)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认识了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有效地发挥主观
15、能动性,否则,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2)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3)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只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和条件,是唯心主义(唯意志主义)的观点;片面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无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不能认为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是相互制约的。人们能够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却不能改变规律本身,同时,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
16、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效果的程度。真题演练1(2014重庆)李克强说,向雾霾等污染宣战,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这表明()A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B向污染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C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D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是治污成功的关键D【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的知识。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等题眼信息。“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表明我们按规律办事,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D项入选
17、;A项中“就”、B项中“根本上”、C项中“消除”表述错误。2(2015北京)这说明在我国古代,人们()认识到了节气与农业生产的客观联系 将节气智慧融入生产和生活实践中 顺应自然节律,实现了对自然的征服 在实践中获得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完整认识A B C DA【解析】“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对农业的气候意义。我国古代人们认识到了节气与农业关系生产的客观联系,将节气智慧融入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正确且符合题意;“利用自然”不等于“征服自然”,排除。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错误。热点对接1.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18、结合起来。结合近年来发生在世界各地的自然灾害考查自然界的客观性及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等知识。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分析实行“全面放开二孩”,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相关依据。情景设计防治空气污染,实现生态文明【背景材料】材料一: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萌芽认识到视之为社会价值目标的认知过程。新中国成立初,受物资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建设遇到严峻的挑战。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环保形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
19、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进而提出“绿色发展理念”。材料二:中央气象台多次发布雾和霾双预警,其中江苏西部、浙江北部、安徽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重度霾。导致这样的极端天气出现的原因主要是人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单纯地追求经济发展,忽视了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安徽省相关部门启动安徽省空气重污染应急方案,除通过各渠道加密发布健康和提醒信息外,将遭遇极重污染过程的区县还将采取党政机关带头停驶公务用车30%等强制措施。对于未来如何减少雾霾对生活的影响,专家建议,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倡导全民参与的绿色出行。【问题探究】(1)运用实践与认识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2)运用规律的有
20、关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3)请从辩证唯物论角度谈谈材料二体现的哲学道理。【提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目的和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得到检验。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就是一个经过多次反复、不断提升的过程。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的认识是随实践不断发展的,就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提高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2)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21、,违背规律,就会受到惩罚。因此,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我们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合理开展经济活动。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充分发挥人的自觉能动性,研究把握和利用规律,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实践绿色发展理念。(3)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针对环境现状安徽出台了相关方案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具有能动作用,安徽采取多种措施解决环境问题体现了发挥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规律具有客观性,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面对环境问题,在经济发
22、展中,安徽相关方面的做法是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12014年10月,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多次出现持续低能见度的雾霾天气,其中天津、郑州、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济南等城市出现重度污染,部分城市重度污染一次持续时间长达一周。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B人类社会具有客观性,是物质的C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D规律具有客观性,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惩罚D【解析】A是规律的含义,不符合题意;B是讲人类社会,而材料主要体现自然界是客观的;C不符合题意;多地持续出现雾霾天气与重度污染有关,与人类违背客观规律的一些做法有关
23、,D正确。2下列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理解不正确的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是观念的集合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A B C DD【解析】注意本题为反向选择题,要求选择对物质观理解错误的选项。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不正确,应选;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不是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表述错误,应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正确理解,不选。3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下列对物
24、质认识正确的有()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 物质是对一切现象共性的反映 物质是运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A B CDC【解析】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独立存在,说法正确;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说法正确;物质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说法错误;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说法错误。该题选 C。4下列对芝诺的“飞矢不动”说法评价正确的是()承认了事物包含相对静止的一面 承认了事物处于绝对运动之中 承认了飞箭在同一瞬间离开这一点向新的一点运动的趋势 陷
25、入了形而上学的不动论A BC DB【解析】“飞矢不动”承认了事物包含相对静止的一面,否认了飞箭在同一瞬间离开这一点向新的一点运动的趋势,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不动论。故项错误。本题选B项。5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 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们可以改变经济规律,引领经济新常态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有机结合A B C DD【解析】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故错误;规律具有客观性,中“改变
26、经济规律”是错误的;总书记做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并要求“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说明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是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所以符合题意。答案选择D。6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必须因势利导,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使之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这表明()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互影响、相互决定A BC DB【解析】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
27、止的统一,故不对;客观规律制约、决定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程度,而不是相互决定,故不选。7苏东坡赤壁赋中写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下列说法中与苏东坡观点相近的是()A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C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D【解析】题中苏东坡的观点认为事物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D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与苏东坡观点一致,当选;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排除;B、C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忽视了相对静止的存在。8通过太空科学实验,科学家发现并证实了暗能量对宇宙膨胀
28、的加速作用,并以此测算出宇宙的实际年龄,使人类在科学揭示宇宙和生命起源及演化奥秘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进一步证明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 说明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 说明追求终极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A B C DC【解析】太空科学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太空科学实验,科学家发现并证实了暗能量对宇宙膨胀的加速作用,使人类在科学揭示宇宙和生命起源及演化奥秘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说明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进一步证明了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故正确。与题意不符;本身说法错误,没有终极真理。9“三月春分九月秋分昼夜不长不短;三年一闰五年再
29、闰阴阳无差无错。”这幅对联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认识自然先于改造自然认识以实证和猜测为基础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A B C DC【解析】本题对联中关于人们“春分”“秋分”“闰月”认识都是人们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的。由此可见,两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的,故两项表述错误,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10抗灾救难是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这个思想的哲学依据在于人能够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认识自然规律,精确预见自然的未来变化 认识人类行为和自然相互作用的可能后果 采取适当
30、的行动防止不利于自己的后果产生 采取适当的行动改变自然规律和相关的条件A B C DB【解析】错误,人类目前还不能精确地预见未来;错误,自然界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符合题意。11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D【解析】题干中两句引言表明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谷不可胜食也”“材木不可胜用也”进一步说明按客观规律办事会取得积极的效果,故D项可选。A、C两项不全面,B项说法错误。12人民银行根据金融形势和经济运行实际,实施不同
31、的货币政策,不断完善调控方式和手段,增强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协同性,大力推动金融改革,切实维护金融稳定。这样做的唯物论依据是()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A B C DC【解析】正确的意识才对物质具有促进作用,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属于认识论的角度,不合题意。13专家指出,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并更多用于保证和改善民生,是国企应尽之义,也符合百姓之盼。但也应该看到,国有企业“卸包袱”,发展新兴产业等都需要资金投入。同时,企业发展程度也有很大差异。有差别、分步骤地逐步提高缴交比例,符合实际情况,有利于避免“杀鸡取卵”。运
32、用“探索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分析,如何理解“有差别、分步骤地逐步提高上缴比例,符合实际情况”。【答案】物质决定意识,我们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提高国企收益上缴比例应考虑国企当下面临的实际问题,考虑到不同企业的发展差异,这样才会既有利于保证和改善民生,又有利于国企持续健康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按规律办事。国企的发展及改革有其自身规律,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的比例一事,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14极端天气已成为人类面临的常态挑战。2015年入春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和长江沿岸遭遇持续强对流天气影响,给人们生活和生产造成严重影响。6 月 1日,东方之星客轮航行途中突遇龙卷风瞬间翻沉,造成 442 名乘客遇难的重大灾难。主流观点认为,极端天气日渐频繁仅以自然界气候多变无法解释,很明显,人类活动所致的气候变化正在发挥作用。频繁的极端天气呼唤人类协同行动。选择更科学、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与发展路径。结合材料,运用哲学中规律的相关知识,说明人类应如何面对极端天气的挑战。【答案】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客观规律,人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要尊重客观规律,人类活动应当避免过多地影响气候变化。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类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类应当总结极端天气发生的规律和条件,并据此调整人类的生活方式与发展路径,与自然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