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3662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51页
2012届高三历史复习课件(安徽用)必修1第1单元考点2_汉代至元明清政治制度的演变.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51页
亲,该文档总共5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1)西汉初,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郡县、封国并存。(2)汉武帝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2唐朝:(1)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 节度使,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后发展成为 割据 势力。(2)安史之乱后,形成的 藩镇割据 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3北宋: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 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 文官 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 通判 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的实行,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 藩镇割据 的局面,

2、加强了中央集权。4元朝:在地方实行 行省 制度,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 省制 的开端。边远民族地区设 宣慰司 进行管理。【疑点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点 拨】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西汉:(1)汉初:丞相 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2)汉武帝时:重用身边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削弱 相权,加

3、强 皇权。2魏晋南北朝:拥有实权的先是 尚书省,继而又有 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隋唐:在中央设 中书省、门下省 和尚书省,分别负责 决策、审议和 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 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和监督。隋唐时在尚书省下设 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4北宋:宋初设立 中书门下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又增设 参知政事、枢密使 和 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了宰相的职权,加强了皇权。5元朝:设 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削弱了皇权。【疑点2】隋唐三省六部制与美国三权分立的区别。【点 拨】设置目的:三省六部

4、制是为了加强皇权;三权分立制是为了防止专制独裁和维护民主。分权内容:三省六部制是决策、审议、执行;三权分立是立法、行政、司法。分权部门:三省六部制分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权分立分国会、总统、最高法院。实质:三省六部制是封建社会皇权专制加强的表现;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社会民主制度。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选官主要实行 察举制,汉武帝起 举孝廉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选用官吏采取 九品中正制。3隋唐:(1)隋唐科举制的完善:隋文帝采用 分科考试 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 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2)作用: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

5、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 特权 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 世家大族 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四、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1)明初废 行中书省,设 三司,地方权力集中到中央,宰相职权扩大。(2)根本原因:明太祖认为 丞相制度 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3)直接原因:丞相 胡惟庸 擅权专恣,骄横跋扈。2经过:(1)1380年,明太祖诛杀胡惟庸。(2)废除 中书省 和丞相,权分 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宰相制度废除,君主专制 达到新的高度。五、内阁的出现 1原因: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皇帝处理,政务繁多。2确立:(1)废除丞相后

6、,明太祖政务繁多,于是设 殿阁大学士 为侍从顾问。(2)明成祖时,选 翰林院 官员参与机密事务决策,正式确立 内阁 制度。3发展:(1)明宣宗:授予内阁大学士批答奏章的 票拟权。(2)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当权时,六部 几乎变成内阁下属。4评价:(1)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 中央 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2)是 君主专制 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疑点3】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与明清时期内阁制有何区别?【点 拨】秦汉时期在宰相制度下,宰相被赋予决策大权。但明朝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本身并没有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

7、是来自于职位,而是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就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是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了。六、军机处的设立 1清初:沿用内阁,置六部,负责 奏章票拟;保留议政王大臣会议,负责 军国机要。2康熙帝时: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 南书房,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3雍正帝时:为办理 西北军务,又设置 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充任大臣,每日与皇帝商议军国大事。他们完全听命于 皇帝,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1古代三省六部

8、制的发展演变及作用。(1)演变: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制,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唐代形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三省长官为宰相,相互牵制,三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与牵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尚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宋承唐制,但以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与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合称“二府”。同时,增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这样削弱了宰相权力,强化了君权。元代只保留中书省,取代以前的三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官,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明初沿用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

9、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明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和丞相,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自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之制,君主专制得以进一步加强。(2)作用:三省六部职权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使秦汉以来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标志着隋唐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成熟。三省六部官吏绝对听命于皇帝,虽能减少中央政令失误和腐败,却不能从根本上杜绝。【例题1】(2010福建文综)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省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

10、撰奉行而已。”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C、D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了概念,它没有监察的作用。故答案选B。【变式训练】(2009江苏单科)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C 【解析】此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故C项正

11、确。比较点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不 同 点盛行的时代不同和中央政府关系不同作用和影响不同奴隶社会(西周)几乎整个封建社会元朝侯国相对独立,权力地位世袭中央政府下属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任免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其残余势力破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2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相 同 点(1)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2)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3)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 【例题2】(2010江苏单科)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

12、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汉朝由于刘邦采用郡国并行制度,结果引发后来的七国之乱,这都是因为封国制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项。【变式训练】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之为“流动的中央政府”,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行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 C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D行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A 【解析】元朝的行省是中书省派出的地方行政机构。“流动的中央政府”说明行省严格受中央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不符合行省的性

13、质;C项不能体现“流动的中央政府”的特点;D项表述与行省的作用相反。故答案选A。3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的演变和启示。(1)演变:我国古代主要的人才选拔方式和制度有世袭制、军功授爵、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是科举制。科举制度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举荐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但明清时实行八股取士,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压抑了科技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2)启示:人才选拔制度的好坏事关国运的兴衰,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言直谏者;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危害严重;应树立尊重知识和

14、人才的正确观念。【例题3】(2010浙江文综)科举制是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下列各项中,确切反映唐朝科举制情况的是 A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 B采用八股考试方式 C分进士等科目考试 D要求应试士人熟读四书五经 【解析】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答案为

15、C项。【变式训练】(2010江苏单科)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C 【解析】“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很显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故答案选C。1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兴废的主要历程?(1)发展历程:秦统一全国后,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帮助皇帝处理繁杂的事务,由此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宰相制度。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

16、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隋唐时确立三省六部制,使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主政,枢密院掌军,三司使理财,进一步分割相权,皇权加强,宰相地位大大下降。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认识:纵观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相权和皇权一直处于矛盾和共存中,君主怕相权危及皇权,常用宦官、奴仆控制宰相,相权被削弱,宦官、奴仆却成了宰相。君主为加强权力,千方百计地削弱相权,从而导致宰相制度不断演变,充分体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人治的特色。2如何

17、看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1)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分封制:盛行于西周,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春秋后期开始出现。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推行到全国。郡县制的实行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郡国并行制: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行省制度: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和作用:特点:在郡县制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和制约。历代统治者都采取调整地方机构和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以加强集权统治,这种情况到封建社会后期更加明显

18、。这一制度,组织系统庞大,结构严密。作用:自秦朝实行郡县制度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这一制度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如何?应如何评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1)特点:中央严格控制地方,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必须服从中央。在中央削夺相权,加强皇权。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在地方实行分权制约,集大权于中央。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2)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

19、方权力不断削弱。思想专制不断加强。(3)评价:积极作用: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上,有利于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消极作用:经济上,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政治上,空前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不利于民主的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科学的发展。1加强中央集权与政治体制改革。我国古代加强中

20、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科技文化的繁荣。但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它对今天我国政治改革的启发是:坚持中央集体领导,发扬民主集中制,防止个人独裁专断;充分发挥政府效能,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和经济发展;发扬民主政治、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人文关怀。2宗法制对今天的中国社会的影响: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消极影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3三省六部制与当前“大部制”政府改革。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互相制衡,提高了办事效率;目前我国“大部制”政府改革是为了克服政府机构中部门重叠和职能交叉的弊端,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能,加强部门内部协调,更好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使政府机构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角色定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