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专题七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试题(人民版必修二).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3489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七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试题(人民版必修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专题七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试题(人民版必修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专题七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试题(人民版必修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专题七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试题(人民版必修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专题七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试题(人民版必修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劝学:标准要求执子之手名师伴你同行了解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的背景,简述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和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分析其原因,概括其存在问题;探讨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的原因和得失;知道斯大林模式的含义,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述。联系中国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史实,比较中苏两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异同点;围绕斯大林模式建立的背景、特点、作用、弊端以及影响等展开讨论,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历史问题;阅读斯大林的一些文章、农业集体化情况等相关材料,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通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设的失误的分

2、析,认识到搞经济建设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坚定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斯大林模式利弊得失的探讨,总结历史经验,借鉴历史教训,树立改革和创新意识;通过对斯大林的全面了解,学习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知识能力目标过程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目标合作:学习要点提炼我思我在合作从沟通、探究、发现开始1. 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岳麓版)成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随着斯大林领导地位的确立,苏联的经济政策也逐渐发生变化。(人教版)1925年的苏联,仍是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的农业国,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

3、的工业化。因此,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2. 从1926年起,苏联进入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期,1926年1928年主要是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同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为工业规定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强大的重工业,作为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改造的基础。(人教版)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为了确保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必须采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国家直接管理经济,组织和调节全国的产品生产、分配和流通,轻工业和农业必须适应重工业发展的要求,为它提供资金

4、,(人教版)因此,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工业投资中的四分之三用于重工业。1928年起,新经济政策实际上被终止。(人教版)3.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到1932年时,苏联用4年多时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33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也于1937年提前完成。苏联人民在基础差、困难多的情况下,用10年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100年才走完的路程,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有了自己的汽车、拖拉机厂,有了自己的航空工业和化学工业。其中,在“一五”期间,共新建一千五百多家大型工业企业,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也由1928年的48%上升到1932年的70%

5、,苏联政府宣布,苏联已经由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农业国;到1937年“二五”计划完成时,苏联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到77。4%,工业总产值也实现了大跨越,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岳麓版)第三个五年计划因卫国战争爆发而中断。(人教版)4. 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如“勒紧裤腰带”,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学习新技术的斯达汉诺夫运动)等。5. 苏联工业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弊病,如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6.

6、 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农业是一种落后的个体小生产农业。如何改变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如何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众多的农业小生产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但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对粮食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认为,摆脱粮食供应困难的出路,就是尽快地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人教版)为了配合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斯大林决定通过农业全盘集体化来克服粮食危机,在“全盘集体化基础上消灭富农”。(人教版)7. 从1929年下半年起,在中央的推动和压力下,(人教版

7、)一场大规模、群众性的集体化运动开始了,各地都在抢时间、争速度,整村、整区地加入集体农庄,在这过程中出现了强迫命令现象,一些地方甚至把农民的住房、奶牛、猪、羊、家禽和菜园等都强行收归农庄所有,(人教版)甚至出现了“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的口号,有些地区的干部对不愿意加入农庄的中农以戴富农帽子、扫地出门相威胁,这些都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不少农民大量屠宰牲畜,并要求集体退出农庄,(人教版)1930年3月,斯大林为此写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对集体化运动进行了整顿和纠偏,但全盘集体化运动并没有停止,(人教版)在集体化运动中,原来的富农和不少在新经济政策中富裕起来的农民,被镇压、关入

8、集中营或驱赶到边远地区(人教版)参加劳动,他们的财产被剥夺,转交给集体农庄,1932年被宣布为“完成全盘集体化的一年”,(人教版)这一年年底,富农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到1937年,农业集体化完成。8.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9.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人剥削人的现象已经被铲除和消灭”,“所有剥削阶级都消灭了”,国内只存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人教版)同年通过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

9、苏联已基本建成了社会主义,这也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10.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在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的情况下,(人教版)在实行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斯大林的个人因素也起了某种作用。(人教版)11. 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表现: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实行直接管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是一种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它排斥市场调节,广泛采用具有强制性质的行政手段;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它一度推动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

10、从长远来看,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影响国民经济的平衡和持续发展,(人教版)由于忽视消费品的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岳麓版)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造成企业生产消耗大、经济效益低,阻碍了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为了给工业化提供资金,牺牲广大农民的利益,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造成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停滞不前。(人教版)斯大林经济体制确立后,逐渐僵化。(岳麓版)12. 斯大林模式在政治方面的表现: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

11、,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总书记斯大林手中,许多重大问题都是斯大林一个人说了算。导致社会缺乏民主,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人教版)大清洗运动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当时的形势下也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发挥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维系了政局的稳定。13. 斯大林模式在思想文化方面的表现: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党内外,1938年出版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神话斯大林的“集大成之作”;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主要靠行政手段来管理。这种思想文化模式能够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却因过于单一而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14. 斯大林模式中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三方

12、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5. 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绩: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成为工业强国,苏联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得到了高速发展,甚至连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借鉴苏联的一些做法,对本国实行一定程度的宏观调控;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国民文化素质得到提高,不仅扫除了文盲,而且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斯大林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人教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经济模式。(岳麓版)但是,

13、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人教版)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严重地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训练:基础与巩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 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叙述与1925年苏联的状况不符是A. 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B. 是落后的农业国C. 列宁病逝 D. 联共(布)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政策2. 1926年,苏联召开了联共(布)十四大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农业集体化的方针A. B. C. D. 3. 斯大林认为,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A. 重工业 B.轻工业 C.金融业

14、 D.服务业 4. 1935年出现的“斯达汉诺夫运动”是苏联人民A. “勒紧裤腰带”的典型 B. 进行社会主义开展劳动竞赛的代表C. 开展星期日义务劳动的表率 D.忘我的劳动精神和掌握新技术结合的典范 5.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的时间是A.1926年1931年 B. 1927年1932年C.1928年1932年 D. 1928年1933年6. 苏联的工业产值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是在A.一五计划完成后 B. 二五计划完成后 C.三五计划实施时 D. 卫国战争爆发前7. 苏联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不包括A. 重工业重 B.轻工业轻 C.农业滞后 D.商业发达8. 联共(布)十五大的主

15、要内容是A. 决定把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B.通过逐步开展农业农业集体化的方针 C. 通过逐步取消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D.决定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9. 下列关于农业集体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1929年开始 B. 1937年完成 C.推动了国家工业化进程 D.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10. 苏联的下列政策和运动,在历史上没有起过积极作用的是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C.大清洗运动 D.新经济政策 11. 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基本建成的标志是A.十月革命的胜利 B.苏维埃政府的成立 C.一五计划的完成 D.1936年宪法的颁布 12.斯大林模式建立的标志是A. 1922

16、年苏联的成立 B.1924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1925年国民经济恢复 D.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3. 1930年斯大林写胜利冲昏头脑一文,目的是A. 纠正工业化过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倾向 B.克服粮食危机 C.对农业集体化运动进行整顿和纠偏 D.引导农业小生产者走社会主义道路14. 在苏联,富农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是在A.1925年 B.1926年 C.1928年 D. 1932年15.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陷入经济危机时,苏联的经济状况是A.实行新经济政策,经济迅速恢复 B.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C.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 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

17、建立16. 关于斯大林模式的表述,不确切的是A.在一定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 B.存在严重问题 C.对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一直有积极影响 D.同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17. 20世纪30年代在苏联对斯大林个人崇拜与中国文革时期对毛泽东个人崇拜的相同点与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有关与领导者个人因素有关与帝国主义的包围威胁有关与落后的经济文化状况有关A. B. C. D.18.对斯大林模式特点的解释,错误的是A.权力高度集中 B.以党代政党政不分 C.肯定价值规律 D.限制商品货币关系探究:提高与超越谁能极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二、材料解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年份项目1913年1928年1

18、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总产值553221机器制造业442121拖拉机不详42121电力15107432石油232121钢555432与资本主义各国在1929年的生产规模比较。 材料摘自人民版教材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第120页请回答:(1)根据材料中的数字用简短的文字概述苏联当时的工业发展状况。(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苏联当时的工业发展状况出现的原因。2阅读以下材料: 斯大林在1927年时指出:“我们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出路就在于把分散的小农户转变为以公共耕作制为基础的集体耕种制。出路就在于逐步地然而一往无前地不用强迫手段而用示范和说服的方法把小的以至最小的农户联合为公共的

19、互助的集体的耕种制为基础的大农庄。”斯大林全集第10卷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时苏联是怎样实现农业的社会化大生产的?有哪些经验和教训?三、问答题3.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就?为什么能取得如此大的成绩?4.斯大林模式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特点?你是如何认识的?5.结合相关社会背景,概述俄国十月革命后到二战前苏联(俄)农业政策的重大变化及其影响。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答案详说一、选择题 1. C 2. C 3. A 4 D 5. C 6. .B7. D. 8. .B 9. D 10. C 11. D 12. D 13. C 14. D 15. B 16. C 17. A18. C二、材

20、料解析题1.(1)状况:苏联的工业发展速度比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特别是19281937年间发展更快;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国;(2)原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充分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1926年,苏联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1928年又加速进行工业化建设并实施五年计划,因而1928年后工业增长更快。2. 走了一条农业集体化的道路:1927年的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从1929年下半年起开始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到1937年实现了农业全盘集体化。经验:农业全盘集体化是实行农

21、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为后来其他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先例,它推动了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教训:生产关系的变革需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首要任务和中心环节;必须处理好农业与工业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协调发展。三、问答题3.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32年时,苏联用4年多时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33年开始的第二个五年计划,也于1937年提前完成。苏联人民在基础差、困难多的情况下,用10年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50年100年才走完的路程,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

22、系,有了自己的汽车、拖拉机厂,有了自己的航空工业和化学工业。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已达到77。4%,工业总产值也实现了大跨越,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苏联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高积累政策;农民的贡献;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如“勒紧裤腰带”,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学习新技术的斯达汉诺夫运动)等。4.形成:1925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决定把苏联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1927年召开的联共(布)十四大通过了农业集体化方针,此后新经济政策逐步

23、被取消;1936年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特点: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不分,缺少群众监督;经济方面,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并对经济实行直接计划管理;排斥市场调节,广泛采用具有强制性质的行政手段;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思想文化方面,大搞个人崇拜,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主要靠行政手段来管理。认识: 经济政策给苏联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苏联有可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长期片面地优先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

24、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活力。政治上的特点在当时的形势下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发挥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维系了政局的稳定;但从长远来看,社会缺乏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系能够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却因过于单一而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总之,斯大林模式曾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苏联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但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却严重地制约着苏联经济的发展。5.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实施余粮收集制;保障了军事胜利,但损害了农民的利益。1921年,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纳税后的余粮归自己支配;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斯大林领导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时,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对粮食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出现粮食收购危机;实施农业集体化方针;一定程度上为苏联工业化提供了条件,但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启示:农业政策的制定,必须切实维护和保障农民的利益;必须从实际出发,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