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经纬考案:考案2.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3466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经纬考案:考案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经纬考案:考案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经纬考案:考案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经纬考案:考案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经纬考案:考案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经纬考案:考案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经纬考案:考案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2012届高考历史一轮经纬考案:考案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经纬考案(经卷14专题)一、选择题1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乞巧节”(学习纺织工艺的节日)。它起源于我国古代“牛郎与织女”的美丽传说。导致此节日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古代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B人们对此神话传说的钟爱C中国古代自然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D人们对牛郎与织女的遭遇的同情解析:古代中国的纺织主要是家庭手工业,与小农业紧密结合,男耕女织,两者相互依存,共同组成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旦“织女上天”,手工业与小农业分离,不但会使家庭分裂,也会使自然经济瓦解,故选C。答案:C2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后人一直认为秘色瓷开始生产于五代,直到1987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出

2、土了十多件精美的秘色瓷,最终印证了唐代就已生产秘色瓷而非五代。以上材料说明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有()文学记载侧面反映考古发掘史书记载民间传说ABC D解析:从唐诗和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出土的瓷器可知获取史料的有效途径为,虽然也很有史料价值,但题干材料没有提到,应排除。答案:A3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据罗马时代克洛米拉农书记载为45倍,据13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六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古代()A科学技术领先世界B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发达C水利灌溉技术先进D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材料反映了中国古

3、代农业产量远远高于西方的史实。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长期居于世界先进地位,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世界最高水平。A、C、D三项都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答案:B4“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这首唐朝诗人李白写的估客乐说明()A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B唐朝商业繁荣,农业落后C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D唐朝商贸活跃,商人为逐利而远离家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中“将船远行役”、“一去无踪迹”反映了唐代商人远行贩运的生活场景,这体现了唐朝商贸的活跃。A、B、C三项在材料中都无从反映。答案:D5中国古代的“城”主要指城墙及城墙

4、所包围的地区。“市”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城”“市”连称就构成了“城市”。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筑城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B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C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D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城市商业贸易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从材料中对古代“城”“市”功能的描述,可知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A、B两项都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抑商政策是古代王朝的基本政策,故D有误。答案:C6在我国“四大名锦”中,蜀锦历史最悠久,古人形容蜀锦是“其价如金”。但蜀锦制作的某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就已失传。这些工艺在我国古代失传,最可能是因为()A利润小,学习这些工艺

5、的人少B原材料供应出现匮乏的局面C工艺难度大,学艺周期长D“工官”制度造成的不利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蜀锦代表了古代工艺的最高水平,只能在古代的官营手工业中生产,而官营手工业中,技术工艺的传承具有封闭性,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社会,往往会导致某些工艺的失传。答案:D7“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对比这两句诗,说明()A丝织业不够发达,产量较少B丝织品为织者自己使用C丝织品主要出口地中海等地区D当时的丝织品主要供上层社会消费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自着蓝缕衣”反映了织者所织丝织品自己不能使用,B项有误;“舞罢复裁新”反映上层贵

6、族消费丝织品,故D项符合题意。A、C两项在材料中无从反映。答案:D8下图是一学生画的一幅漫画,讽刺中国历史上的一项政府政策:“把自己关进笼子”,这项政策是()A重农抑商政策B海禁政策C工商业官营政策D国家干预经济政策解析:根据图中的人物可以判断是清代的政策,而自己把自己关进笼子符合清代实行的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限制了中外交流,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落后,故选B。答案:B9新中国成立后的较长时间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仍然把许多国产商品冠以“洋”字,如棉布称之“洋布”,雨伞叫做“洋伞”,铁钉直呼“洋钉”等,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国人仰慕欧美的心理B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落后C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结果D

7、国人的认识有了根本性的飞跃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近代中国由于民族工业的落后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一些工业产品也需要从国外进口,A、C、D三项表述有误。答案:B10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中记载:“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上海兴”()A标志着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B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城市经济格局C主要得益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反映了中国人民主动融入世界的愿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信息“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可知,新兴城市经济的发展改变了近代中国的城市经济格局,A项表述错误

8、,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反映。答案:B11张謇所创办的大生纱厂厂约中载:“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产之棉,为日厂所必需。捐我之产以资人,人即用资于我之货以售我,无异于沥血肥虎,而袒肉以继之。”这说明张謇投资实业的宗旨是()A开放国内市场,引进外资B立足国内市场,发展地方经济C改善民生,限制对外贸易D发展民族经济,抵御外国经济侵略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信息“民生计”等可知其主张发展民族经济,抵抗外国经济侵略。A、B、C三项与材料要求不对应。答案:D12有学者这样描述中国近代经济的基本格局:“第一世界已是马达隆隆、汽笛长鸣,是工业文明曙光初现,而第三世界则依

9、然是传统的畜牧业经济,第二世界则是传统农业经济。”这表明()A近代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B民族工业占绝对优势C近代多种经济形式并存D形成均衡发展的经济格局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解读材料的能力。A在材料中不能反映,可以排除。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始终没有占绝对优势,故B有误。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工业文明”、“传统的畜牧业经济”、“传统农业经济”同时存在的史实,表明了中国近代不均衡的经济发展格局,故D有误。答案:C13上世纪50年代有人说:“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不仅把土改时分来的土地归公了,把我们自己原有的土地也充公了,牲畜和农具也都统统归公了。”这段话反映了()A农民不支持土地改革B

10、人民公社化运动遇到了很大的阻力C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要求过急、工作过粗的现象D农民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材料分析能力。“刚分到的土地屁股还没坐热呢,又被收走了”反映的是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又重新收归公有,说明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要求过急、工作过粗的现象。A项本身观点有误,可以排除,B、D两项不符合题意。答案:C14“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综合平衡”。这是1962年周恩来总理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此对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国民经济建设方针的注解()A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B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C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D

11、“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解析: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中国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对此,1960年冬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故选D项。答案:D15“到1956年底,参加初级社的农户占总农户的96.3%,参加高级社的达到农户总数的87.8%。”这一现象产生的影响是()A有利于个体经济的发展B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C加速了农村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D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基本完成,据此判断它产生的影响,农业合作化运动,有助于提

12、高农村生产力,但不能推动工业化进程,也不会导致农村贫富分化,故C、D不符合题意,而农业合作化运动使土地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故A错误,选B项。答案:B16“公社的山羊长得壮,上山碰到非洲象,山羊打个大喷嚏,轰隆一声比雷响,大象吓得直哆嗦,扑通跪倒直喊娘娘啊娘,还是公社的山羊大,跟它比,我简直就是屎壳郎。”这首歌谣体现了哪个时期的特色()A“大跃进”时期 B农业合作化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能力。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是对公社所养的羊不切实际的夸大,浮夸风盛行,这正是“大跃进”时期的一种表现。答案:A17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共提

13、出以苏联经验为借鉴,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始于()A中共八大的召开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C论十大关系的发表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再现能力。1953年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和“一五”计划,都体现了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借鉴,故B、D两项都不符合题意。1956年4月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和1956年9月召开的中共八大都是中共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但开始于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故答案为C。答案:C181992年是新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

14、位D形成了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新格局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抓住时间“1992年”逐一分析备选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故A不符合题意。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阶段。1997年中共十五大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故C不符合题意。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基本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但与材料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答案:B19上海虹桥路被称为饮食世界的小联合国,除了中式餐厅外,还有西式风格的烤肉、比萨、新马泰的咖喱风味、日本生鱼片、巴西烧烤等,应有尽有。这集中反映了

15、()A饮食受到当地环境、物产的影响B文明交流影响饮食的发展C上海经济发展迅猛D上海人的饮食口味改变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从题意来看,A可以排除。上海是国际大都会,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国的人,为了顺应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的饮食需要,上海的饮食业进一步发展,B符合题意。答案:B20下列关于中国传媒业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中国电影事业诞生中国电视事业诞生互联网进入中国中国近代报业萌芽A BC D解析:1896年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开始自己创办近代报刊。答案:C21广

16、州时敏报并不是革命报刊,但该报于1904年11月发表文章说:“中国之专制不变,则新政不能大行。然则中国而不欲兴则已,中国而果欲兴耶,舍立宪法其曷以哉?”广州时敏报的创办表明()A新知识阶层推动着官场文化更新B先进知识分子大力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C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D与资产阶级维新派展开了论战解析: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本材料看不出其大力宣传“科学”,B不正确;“舍立宪法其曷以哉”表明以报提倡君主立宪,所以C、D不正确;“中国之专制不变,则新政不能大行”表明该报是在维新思想影响下的新知识阶层力推“新政”的呼吁。答案:A22近代有人说,建铁路“是臣下之利非

17、君上之利,是外洋之利而非中国之利,是一二人之私利非千万人之公利”。下列对这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当时修建铁路遭到顽固人士的反对B近代中国铁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C此人认为当时中国不适宜修筑铁路D根本目的是为了说明修筑铁路便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此人的言论是反对中国修筑铁路,说明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A、B、C三项正确。其言论中表达了修建铁路便于西方列强侵略的意思,但从整体看,其根本上是为了反对修建铁路,而不是为了说明D项表述的目的。答案:D23创刊于清咸丰年间(1861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

18、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由上可看出其创办的目的是()A娱乐大众 B报道国内外大事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各商贾”“音信无闻”“贵乎信息流通”可知其办报的目的在于传播商业信息,A、B、C三项和材料要求不对应。答案:D24“成功只需一个点击”简要而准确地说明了网络信息化工具的最大特点与优点,高度地概括了它对人类社会生活及人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活动的重大作用和影响。这本质上反映了()A在当前要想取得事业成功相对来说比过去更加容易B在现代社会中,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

19、远C电子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整个网络时代D数字网络技术已经普及到千家万户,深入生活领域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网络信息的迅速与快捷,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A、C、D三项和材料要求不相符。答案:B25古迹、图片承载了历史,老照片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右图是中国近代某城市的双层公共汽车,此照片可能拍摄于()A鸦片战争期间B洋务运动期间C戊戌变法期间D国民政府时期解析:1924年上海开始出现公共汽车,正好是中华民国时期,故选D。答案:D二、非选择题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唐)李白估客乐夜雨千灯照碧云

20、,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唐)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材料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唐)张籍野老歌材料三: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宋)陆游杂赋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宋)王安石商感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商业发展的基本情况。(2)根据材料二,指出该诗所记录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3)根据材料三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宋朝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为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诗词鉴赏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取材料的

21、有效信息:“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反映了商业贸易繁荣;“夜雨千灯照碧云”,说明夜市繁荣,“犹自笙歌彻晓闻”,说明娱乐业兴旺;张籍是中唐时期一位关心现实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所作诗歌能够直面现实,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诸多方面都有较深刻的反映。该诗写山村老农遭受到残酷的剥削和压迫,终年劳动而不得食,而富商却财富汇集,生活奢靡;“草市”“盗贼”可以看出宋朝商业活跃,但是商人经常遭盗贼抢劫。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根本原因是维护地主阶级专政。答案:(1)唐朝时,商业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水上贸易发达;出现没有时限的喧闹夜市;酒店和娱乐业兴旺。(2)赋税负担沉重,贫富分化加剧;农民

22、陷入困境,纷纷逃入山区,垦山为田;富商财富汇集,生活奢靡。(3)信息:商业发展深入农村,出现草市;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政策:重农抑商的政策。原因:巩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隆庆元年(1567年),进士蒋以化记载:“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西台漫记记葛贤材料二:1872年,陈启源从安南(今越南)回到广东,他的家乡盛产原料茧,当地农民有缫丝传统,因而人员可大量招募。于是,他仿效在安南

23、的法国式缫丝机器,亲手设计绘制了两套机器图样。全部设备包括蒸汽锅炉、缫丝车和丝釜都由当地制造,其中丝车改为木制,丝釜改用陶制,仿制了“法国式(共拈式)”的缫丝机,于1873年在南海县西樵简村堡创办我国第一家民族资本的蒸汽缫丝厂“继昌隆”。采用自己设计的机器缫丝,俗称“丝偈”,该厂雇佣工人六七百,出丝精美,行销欧美,获利甚厚。不久,因被视为异端,于1881年(光绪七年)被南海知县下令关闭。材料三:祝大椿办上海公益纱厂,“其初纯系华人资本,后为营业起见,利用怡和洋行以推广销路,让一部分股份给英人,改为中英合办”。荣宗敬和荣德生号称“面粉大王”。荣家的保兴面粉厂遭到当地保守势力的阻挠,说工厂的兴建破

24、坏了“风水”,将官司打到督抚衙门,反复再三,最后在两江总督刘坤一支持下,官司才告一段落。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材料二反映的经济现象和材料一相比有何明显进步之处?(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如何?(3)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的角度谈谈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概括和分析能力。第(1)问抓住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来概括。依据材料二信息可知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因被视为异端,于1881年(光绪七年)被南海知县下令关闭”和材料三内容进行概括。第(

25、3)问从政治、思想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概括民族资本主义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答案:(1)资本主义萌芽。采用机器生产,出现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发展艰难,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寻求本国官府的庇护。(3)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促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的阶级力量。为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社会生活的近代化。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下面是中国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一五”(19531957):工业增速超英赶美“二五”(19581962):大跃进大倒退“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七五”(19861

26、990):改革闯关治理整顿“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十五”(20012005):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20日请回答:(1)“一五”计划期间为什么要特别强调“工业增速”?“二五”计划期间,“大跃进”为什么最终导致了“大倒退”?(2)“六五”计划期间,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分别是什么?对外开放取得了哪些新进展?(3)“九五”期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又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新中国开展经济建设的认识。解析:

27、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第(1)问结合“一五”计划的成就和“大跃进”的危害来概括。第(2)问结合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来概括回答。第(3)问结合十五大有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表述概括回答。第(4)问结合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来概括。答案:(1)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奠定工业化的基础。“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客观规律,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进展:开放沿海14个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3)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4)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改革开放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根本动力。.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