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9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国共的十年对峙 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与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全球通史 解读:五四运动由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突发性强,但它不是偶然事件,它是民国初年国内外诸多因素发展的必然结果。【运用提升】著名历史学家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一书中指出:“近代中国在20世纪初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民主革命实现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促使中国实现“转折”的根本因素是()A五四运动的爆发
2、B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三罢斗争出现 D上海工人举行大罢工【解析】B。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的标志为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而其前提为无产阶级的壮大和觉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无产阶级的壮大提供根本的经济基础。A项为转折的表现,B项是根本原因,C项、D项为斗争的方式。练一练对于五四运动,胡适、蒋梦麟在1920年5月4日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一文中指出:“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要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
3、天下最不经济的事。”由此可见,作者()对学生运动之发生表示关注、同情 主张青年学生一定要干预政治 不赞成学生牺牲学业的罢课行动 认为五四运动没有带来任何影响 练一练对于五四运动,胡适、蒋梦麟在1920年5月4日发表的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一文中指出:“在变态的社会国家里面,政府太卑劣腐败了,国民又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如代表民意的国会之类)。那时候,干预政治的运动,一定要从青年的学生界发生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由此可见,作者()A B C D【解析】B。根据材料信息“抛弃学业和荒废光阴”可知作者对于学生运动报以同情和关注,
4、正确;根据材料信息“由于国民没有正式的纠正机关”可知青年学生干预政治的运动是不得已而为之,作者并不是主张青年学生一定要干预政治的,错误;根据材料信息“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可知作者并不赞成学生牺牲学业的罢课行为,正确;材料中作者并没有表达五四运动没有任何影响的观点,错误,B为正确选项。农村革命根据地和敌后抗日根据地 辨析:不同点:(1)指导思想:前者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后者是全面抗战路线。(2)斗争对象不同:前者是国民党反动派,后者是日本侵略军、顽固派、伪军等。(3)分布地域:前者主要在江南地区;后者主要在华北地区。(4)目的:前者是为了反抗国民党,后者是为了抗击日军侵略。(5)最终结果:
5、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根据地大部分丧失。抗战胜利前夕,抗日根据地抗击着侵华日军的大部分和几乎全部伪军,根据地得到发展;抗战胜利后,发展为解放区。相同点:(1)领导力量:都是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革命基地。(2)地理位置:都分布于偏远的农村和几省交界地区。(3)都有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运用提升】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刊载:“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行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这说明当时中共()A坚持以城市斗争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B走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失败了 C还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
6、路 D内部仍存在革命道路选择的分歧【解析】D。材料意思是主张坚持以城市斗争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而材料时间是1930年,当时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已开辟,这说明中共内部仍存在革命道路选择的分歧,D正确。当时中共选择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A、C不正确;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是正确之路,B不正确。练一练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军井冈山,创建了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并且“使割据地区一天一天扩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民众政权的组织一天一天推广,红军和赤卫队一天一天壮大”。这就在实践上解决了()A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后,如何铲除军阀势力 B大革命失败后,如何继续革命和开展武装斗争 C遵义会议后,
7、如何继续进行长征 D抗战爆发后,如何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解析】C。材料反映的是创建井冈山根据地后革命的发展,是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另从时间上来说,A、B、D项也与材料不符,只有C正确。1.(2014天津文综)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 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 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 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解析】C。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到“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再到“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
8、们的一切权利”,反映出中国在挽回主权,A项错误;此时的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B项错误;中国在不断挽回主权,外交上逐渐自强,C项正确;此时的中国仍然处在帝国主义压迫下,D项错误。2.(2014四川文综)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发昌机器厂创办 京师大学堂建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 国民党改组 A B C D 【解析】D。近代以来为了挽救民族的命运,中国各阶级精英先后从器物、制度、文化层面向西方学习,探求救国之路,也即对应材料中“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
9、的反应”,作者所言“组织的反应”通过组织的反应,让反应有组织化,联系近现代世界政治的特征政党政治,可知其所指也即建立政党来实现救国,发昌机器厂创办和京师大学堂建立分别属于器物学习和制度学习阶段对救国方式的探索,错误;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国民党改组都涉及政党政治,符合“组织的反应”的特征,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3.(2014天津文综)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 D动摇了帝
10、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解析】D。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这一“革命的火焰”是19241927年的国民革命运动,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A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没有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因此没有实现孙中山的革命目标,B、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消灭北洋军阀,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D项正确。4.(2014浙江文综)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A辛亥革命时期 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 D全面抗战时期【解析】C。由题目中
11、的信息“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可知此应为国民大革命时期北伐战争所取得的攻占武汉、南京和收回汉口、九江等租界的史实,C项正确;苏联成立于1922年,晚于辛亥革命(1911年)和五四运动(1919年),A、B项错误;全面抗战时期,英、美等国与日本的关系逐渐交恶,与题目中的信息“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不符,D项错误。5.(2014四川文综)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规定:“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自由的权利的。”据此可知,宪法大纲()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 B
12、全面贯彻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一定程度脱离了中国革命的实际 D消除了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解析】C。国民革命运动开始于1924年国共合作,结束于1927年国共合作的破裂,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由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时间错位,A项错误;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其目标是反帝反封建,并不反对资产阶级,而宪法大纲中剥夺“资本家、富农”的政治权利,同民主革命纲领是不符的,B项错误;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属于进步的革命力量,宪法大纲中剥夺“资本家、富农”的政治权利,说明其含有理想化因子,一定程度脱离实际,C项正确;江西瑞金时期,党的领导人很多还是从莫斯科回国者,因而此时苏联对中国革命影响还较
13、大,D项错误。6.(2014福建文综)长征期间,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重大调整。这一调整是指()A召开八七会议,确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召开遵义会议,纠正“左”倾错误路线 C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召开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解析】C。根据题干“长征期间”信息予以判断。“长征期间”是指19341936年,八七会议是1927年,A项错误;遵义会议是长征期间的会议,但它是解决党内矛盾问题,与材料“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无关,B项错误;“八一宣言”是1935年红军在长征中发表,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与材料“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民族矛盾加剧”,中共方针政策进行调整,C项正确;七大是在1945年,不属于长征时期,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