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2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45分钟,总分85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武帝主持政务后,频繁换相,并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汉武帝这样做意在()A打破政治上的特权垄断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C分散和限制丞相的权力D纠正察举制度的弊端解析:贵族垄断政治一直是古代政治的特点,A项错误。B项误读材料。汉武帝频繁换相并任用身份低微的士人参与国家政治中枢的主要决策,主要是为了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正确。D项材料不能体现。答案:C2唐太宗说:“朕居深宫之中,视听不能及远,所委者惟都督、刺史,此辈实理乱
2、所系,尤须得人。”这段话表明唐太宗()A主张提高地方官的素质B重视地方官的人选C反对君主权力受到约束D担忧中央集权弱化解析:唐太宗这段话表达的是加强地方行政管理的关键在于用人,即重视地方官的人选,故B项正确。A项“提高”材料不能体现。C项误读材料。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答案:B3(2017济南市高三模拟考试25)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B汉朝的“中朝”C
3、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解析:三公九卿是指政府的大臣,彼此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与材料中微臣与大臣的关系不符,故A项错误;汉朝的“中朝”是汉武帝时期用一些近信侍从如尚书等组成的决策机构,而汉代的三公九卿则成为外朝即执行机构,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把相权分割为三,以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宋代的枢密院是二府三司的组成部分,负责军事,其长官枢密使为政府大臣,故D项错误。答案:B4(2017山西省高考考前质量监测24)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这一演变反映了()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
4、朝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解析:中外朝的现象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解决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完整相权被一分为三,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相权结构得到调整,目的是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相权不断削弱,丞相不享有决策权,故D项错误。答案:B5(2016河北省邯郸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26)唐代以前,官舍(官员及其眷属住宿、生活之地)通常位于官署之内,官员一旦卸任或调离岗位,则要搬出官舍。唐代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以租赁或借居为主,官舍与官署逐渐分离。这一变化表明唐代()A官僚制度逐渐完善 B特权观念日
5、益淡化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城市功能趋于丰富解析:唐代以前,官员住宅由国家免费提供。唐代,国家管理职能日趋繁复,职能部门逐渐增多,在京供职官员数量大幅上升,倘仍由政府免费提供官舍,将会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因此,唐代官舍制度发生明显变化,国家为官员提供免费官舍的色彩逐渐消退,转而以有偿形式供官员租赁,同时,官员住房形式日渐多样化,导致官舍与官署相分离,即官舍未必在官署之内,故A项正确。答案:A6(2017皖南八校联考)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写道:“王朝初年出现的中央政府机构包括许多有汉代名称的官署,但这一机构的许多方面是新的,已经预先呈现出唐代中央政府的轮廓。”材料中的“轮廓”()A加强了中央集权 B
6、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C保证了皇权独尊 D体现了决策的民主性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中央政府机构包括许多有汉代名称的官署”可知,该机构应该是三省六部,三省六部制加强了皇权,保证了皇权独尊,故C项正确。答案:C7(2017成都市高中毕业班诊断性检测27)北宋时期,四川有个文人献诗成都知府说:“把断剑门烧栈道,西川别是一乾坤。”成都知府赶紧上报朝廷。宋仁宗批复说:“老秀才要官耳,不足治也。给他个小官。”作为个案,它可以佐证当时()A地方割据的隐患严重B儒家信仰得以重建C君主集权程度逊于前代D政治风气较为开明解析:据材料“成都知府赶紧上报朝廷”可知并非地方割据,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儒家信仰得以重建,
7、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君主集权程度逊于前代,故C项错误;据材料文人献诗、知府上报、皇帝批复,由此可知政治风气较为开明,故D项正确。答案:D8(2017湖北省八校高三联考24)“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科条文簿日多于一日,而又设之监司,设之督抚,以为如此,守令不得以残害其民矣。不知有司之官,凛凛焉救过之不及,以得代为幸,而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弱?”依据材料最符合作者意图的是()A认为王国制、郡县制各有利弊B反对过分削弱地方权力C猛烈抨击君主专制
8、高度集权D主张地方适当分权自主解析:“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A项观点正确,但只是部分材料的反映,故A项错误;B项是作者观点,但没有反映出作者的意图,故B项错误;C项观点正确,但只是部分材料的反映,故C项错误;材料主题是批判中国君主专制制度过分集权造成地方无权,主张加强地方权力以利民生,落脚到作者意图是主张地方适当分权自主,故D项正确。答案:D9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如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无险可守。元朝这样划分行政区域主要是为了()A方便行政管理
9、B加强军事上的控制C便于各地经济交流 D促进区域经济平衡解析:行省制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有利于打破地方行政利用自身的地理环境割据自重,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正确。答案:B10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 D清朝的军机处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给事中属于审议官员,可以驳回皇帝诏书,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门下省有封驳权,故正确选项为A项。B项宋朝的枢密院属于军事机构,可排除;C项明朝的内阁与D项清朝的军机处都没有封驳权,不符合题意,可排除。答案:
10、A11清初,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且因随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这表明()A南书房已成为最高政务机关B统治者重视拔擢高水平人才C政府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解析:南书房是内廷场所不是政务机关,A项偷换概念。“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说明统治者重视培养亲信而非唯才是举,B项错误。材料表明,南书房逐渐成为政府决策中心,故C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D项错误。答案:C12(2017成都一诊)清史稿中说:“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内阁成员),唐、元三公(唐设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为正一品,
11、宋元基本仿此制)尚不及也。”这表明清代()A军机大臣拥有一定决策权B军机大臣品级不断提高C军机处获得内阁的控制权D亲王与大学士彼此牵制解析:“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说明军机大臣拥有一定的决策权,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军机大臣的地位,与品级的提高无关,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军机处获得内阁的控制权,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亲王与大学士的牵制问题,D项错误。答案:A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九品中正制,本想替当时用人定出一客观标准,还是不失此项制度所应有的传统精神的。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
12、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既不需地方长官察举,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评定,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各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之考试。这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然事实上,所谓官僚阶级,总是以自利为先,国事为后的。无以防之,势必至于泛滥不可收拾。所以防弊之法,论者虽不以为然,然事实上卒不能废,且只有日益严密。吕思勉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九品中正制的用人标准,并分析唐代“自由竞选”的进步之处。(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元朝对行省官员采取的“防弊之法”及其对政府运
13、作的积极作用。(15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得出九品中正制选拔的标准是门第,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下除了门第还要根据人的德才;第二小问,根据“改成自由竞选,所谓怀牒自列参加中央之考试”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具有开放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是指科举制,回答科举制的进步之处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从行省官员的任命、监督等角度进行思考;第二小问,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思考。答案:(1)标准:德才、门第。进步:具有开放性,相对公平公正,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养。(10分)(2)防弊之法:行省官员行使权力受中
14、央节制;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省官互迁等。作用:有利于官员规范执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15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在我们要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旧。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他们种种措施,自始就不断有人反对。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根据材料中对宋代
15、政治制度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剖析其主要原因。(提示:最少提炼两个观点并分析其原因)(12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等有关内容。为开放性试题,材料中的观点较多,适宜选取有利于进一步剖析原因、内容比较明确的语句进行概括,言之成理即可。答案:观点1:宋代是汉唐宋明清五代中最贫弱的一代。(3分)主要原因:从国家统一的程度看,宋代只是一个局部统一的朝代;宋代与周边各族的战争较多,耗费人力、物力、财力;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致使地方困弱;分化事权和重文轻武的用人原则造成了宋代冗官、冗兵、冗费的贫弱局面。(9分,任答3点即可)观点2:宋朝在政治制度上“没有建树”。(3分)主要原因:宋初采取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宋太祖采取措施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宋朝学术中衰,缺乏人才。(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