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讲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创新真题1(2011年高考福建卷)图1、2、3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的是()A生产严重过剩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解析 A项正确,图3的信息充分体现了当时生产出现了严重的相对过剩;B项错误,题目图片并没有包含这方面的信息;C项正确,图2形象反映了当时美国的失业加剧导致贫富差距严重;D项正确,图1说明经济危机的发生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只有B项错误,符合题目要求。答案 B真题2(2011年高考天津卷)下图所示现象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A德国
2、汽车出现了质量问题B燃料不够,用马拉作动力C兴起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D提倡低碳生活,保护环境解析 要结合时间分析这一特殊现象发生的原因。1973年由于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利用石油做武器,同以色列及其支持者进行斗争,导致世界性石油短缺,所以才出现了马拉汽车的滑稽场景。答案 B真题3(2011年高考浙江卷)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A美国无法保持和苏联竞争的势头B世界经济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C阿拉伯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联合斗争D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解析 A项表述不正确,20世纪70年代美国实行战略收缩,并不是放弃与苏联的竞争。
3、美国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是在20世纪80年代里根上台后,故排除D项;B项与题干无关。答案 C真题4(2010年高考江苏卷)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整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解析 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政府同农场主签订了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小麦、马铃薯和牛奶等农牧产品,屠杀猪、牛、羊等牲畜,以控制农产品产量和牲畜饲养数量,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购买力。据上述知识可直接判断出正确答案为C项。答案 C1原因(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2)直接
4、原因:生产和销售矛盾或者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突出。(3)矛盾积累:股票投机过度和过度信贷消费造成了经济的虚假繁荣,加剧了矛盾。2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工人失业、农产品价格猛跌、农民破产。3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强。4影响(1)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加深,资本主义民主制度面临挑战。(2)各国加紧对国际市场的争夺,国际关系恶化。从美国开始的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到全世界的原因(1)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2)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整个世界变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使一国发生的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到全世界。1
5、内容: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复兴工业;调整农业政策;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2特点:在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3影响(1)积极直接影响:使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时代。(2)消极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的“三新”(1)新的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2)新的起点:罗斯福新政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模式在二战后被西方国家普遍采纳,资本主义制度由此获得新的生命力。(3)新的模式:开创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与私人垄
6、断相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具有以下特点(1)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并以其巨大的力量,对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和调节。(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追求的是国家垄断利润,而不能由私人垄断集团独占,而是在国家与垄断组织之间瓜分。(3)国家垄断资本经济实力雄厚,资本社会化达到新的高度。一、运用多种史观多角度复习罗斯福新政1从近代化史观看,罗斯福通过国家干预的手段,调整美国经济模式,应对和缓和了严重的经济危机,探索了20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2从社会史观看,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3
7、从生态史观看,罗斯福新政中减少农业耕作面积、修建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可持续发展。4从整体史观看,一方面,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另一方面,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改革开放是20世纪世界范围的生产关系调整,反映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市场和计划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重点提示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国内政治经济等方面产生了很大作用和影响:(1)渡过危机: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国民经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2)体制创新,开创了国家干预经
8、济发展的新模式,告别了自由放任,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典例1(2011年高考江苏卷)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迹试解:_(先做再看,效果更好)解析“新政”期间,罗斯福面临的核心任务就是克服经济危机,稳定国家秩序。A项是对“新政”的误读,“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但绝非实行计划经济模式。福利制度是二战后西方国家普遍推行的,故排除B项。“新经济”是克林顿执政期间,美国经济出现的一系列新
9、现象,故D项不符合题意。答案 C二、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认识1新变化(1)国家从市场经济的“守夜人”变为经济发展的干预者。(2)当代资本主义所有制关系产生较大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大的变化是国有部门私有化以及股权分散化的进一步发展。(3)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改善社会保障制度。2原因(1)是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垄断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矛盾,造成一系列危机,迫使私人垄断资本接受国家的干预和调节。(2)二战进一步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战争中国家对工业部门实行集中管理,为战后的国有化政策及建立国营经济奠定了物质基础。(3)1929年经济危机的教训和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大萧
10、条期间,单靠私人垄断资本和自发的市场机制已无法缓解固有矛盾,只有国家才能充当调和矛盾、挽救危机的“救世主”。(4)第三次科技革命和高科技产业需要巨额资金和对各部门的有效协调,这超出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承受能力,经济的发展需要国家政权的有力干预。(5)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生产力发展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根本动力。3评价(1)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增强了计划调节的能力,但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缺陷,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周期性问题与结构性问题结合,生产问题与金融问题结合,使衰退问题更趋复杂化。资本主义的发展伴随着各种失衡、失调、动荡和衰退同步
11、进行。重点提示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的新变化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的一系列改良和调整,这些改良和调整之所以进行,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工人阶级长期的不懈斗争、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借鉴吸收和资产阶级有识之士的改革精神等多方面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经济在战后高速发展的事实表明,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并非只有对抗,还有相互适应和可能协调的一面。另一方面,这些调整只能暂时缓解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典例2(2010年高考上海卷)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D改
12、变资本主义性质试解:_(先做再看,效果更好)解析 二战后西方国家推行的社会福利政策实际上是国家对财政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手段,它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的一种表现。选项A和C的说法正好与题意相反,而选项D的说法明显错误。答案 B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1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网。2纵观近几年高考,隐形介入的“民生问题”是高考命题的热点,考查方式侧重于选取材料,创设新情境,多角度,小切口总结史实,升华认识。1(原创)
13、20世纪30年代,西方一些报刊上出现了大量的“计划”一词。一时间,“计划”一词在西方成为时髦的名词,充斥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报刊。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主义运动在西方重新兴起B罗斯福“新政”开始推行计划经济C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被完全抛弃D经济大危机使西方日益关注苏联模式解析:20世纪30年代正处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期,与资本主义自由经济政策所导致的这场灾难相比,苏联的计划经济则取得了巨大成就,从而使西方开始关注苏联模式。A、B、C三项叙述都有错误,且不符合史实。故答案是D。答案:D2据2009年8月26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2009年,全英有近500万处在劳动年龄的人失业在家“无业
14、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如今已达到330万个,相比之下,“有工作家庭”只剩10 703万个。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向政府伸手要钱,不愿再去工作了。此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金融危机导致大批工人失业B高福利制度导致了“懒人经济”C政府政策导致贫富差距加大D政府已全面放弃社会保障制度解析:“向政府伸手要钱”体现的是社会福利,“不愿再去工作”反映的是“懒人经济”。A、C两项都与材料无关;D项说法明显有悖于题干材料。故答案是B。答案:B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1932年,罗斯福在马萨诸塞州的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当一个国家的贫困和失业人数超过了国家所能承受的范围和程度,那政策的调整
15、只能成为政府唯一的选择,而且是越快越好。”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材料二 1933年6月16日,罗斯福签署了重要的反危机法案,该法案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苗枫林世界改革史材料三 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保障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高德才世界经济通史(1)材料二中所说的“反危机法案”具体指
16、什么?据材料一归纳该法案包括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反危机法案”为何涉及社会保障问题?(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3)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解析:第(1)问,第一、二小问,根据材料内容并联系所学知识解答;第三小问,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回答。第(2)问,依据全国工业复兴法紧急救济法令社会保障法等可知其方式是国家立法。第(3)问为开放性设问。无论同意何种观点,能自圆其说即可。答案:(1)“反危机法案”:全国工业复兴法。内容:一是由国家协调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二是国家出面调整劳资关系;三是国家举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等。(2)方式:国家立法。(3)同意第一种观点: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同意第二种观点: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推行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从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方面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