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鲁教版八年级下册(五四学制)语文第11课《故乡》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a**** 文档编号:33133 上传时间:2025-10-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八年级下册(五四学制)语文第11课《故乡》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鲁教版八年级下册(五四学制)语文第11课《故乡》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鲁教版八年级下册(五四学制)语文第11课《故乡》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鲁教版八年级下册(五四学制)语文第11课《故乡》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鲁教版八年级下册(五四学制)语文第11课《故乡》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鲁教版八年级下册(五四学制)语文第11课《故乡》教学设计.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故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把握小说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我”、闰土、杨二嫂,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注意在小说的对比描写中体会其集中而深刻的主题。(二)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以及小说末尾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三)释读以下字词:獾、髀、黛、阴晦、萧索、祭祀、无端、颧骨、愕然、鄙夷、嗤笑、寒噤、惘然、隔膜、恣睢。二、课时安排3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时目标(1)初步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2)初步分析小说的自然环境。(二)活动导引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1) 读准音,读顺文。注意以下字词的音义:音秕谷、鹁鸪、颧骨、折本、潺潺、伶仃、恣睢义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

2、家境。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如许:如此;这样。鄙夷:轻视;看不起。展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恣睢:放纵,凶暴。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伶仃:孤独、没有依靠。愕然:吃惊的样子。愕:惊讶,发愣。寒哗: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2)读清章,读通意。初步理清小说脉络,把握文章大意,圈出作者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3)读背景,读作者。鲁迅先生的故乡,写成于1921年1月。在这一年多以前,即1919年12月,鲁迅先生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了江南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十分悲愤,于是,便以这次回乡的经历为题材,创作了这一短篇小说。当时,五四运动爆发不久,

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刚刚拉开。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的状况,毛泽东同志曾作过精辟的分析:“皇帝和贵族的专制政权被推翻了,代之而起的先是地主阶段的军阀官僚的统治,接着是地主阶级和大资产阶级联盟的专政”,“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以上引文见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当时,军阀们各霸一方,各有后台,在国际帝国主义的操纵支持下,混战不已;其直接恶果之一,就是从人民身上搜刮的军费猛增。皖系军阀的军事预算,仅1918年就高达两亿零三百万银元,比辛亥革命前清政府在1910年的全部军费还增加了几乎一倍。其来源,只能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向人民疯狂

4、掠夺。军阀们除了保留清朝全部捐税以外,又先后增加了印花税、烟酒牌照税等多种捐税。各地军阀都自立税局,自设税卡,自订税额,自行征收,没有任何限制。农民如出售自己的农产品,每过一道卡子,就要交一次税。到另一军阀地界,还要另交。层层盘剥,负担极重。连文中木讷的闰土也认识到这样的世道“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小说中“我”的家道破败,祖遗房产也须卖掉;昔日的“豆腐西施”杨二嫂也不再安稳地坐堂待客,趁乱到“我”的家中连拿带偷作品中的人物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活着的。无怪乎小说开篇就“冷风呜呜”,“没有一点活气”;那“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颇似中国社会的缩影。2开课导语示例解析标题导入:小

5、说中的“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时的好友与乡邻同他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把小说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我”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所以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代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让“我”感到悲

6、凉、生疏,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令“我”寒噤。示例相关评述导入:关于故乡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看法。茅盾认为“我觉得这篇故乡的中心思想是悲哀那人与人中间的不了解,隔膜。造成这不了解的原因是历史遗传的阶级观念。故乡中的豆腐西施对于迅哥儿的态度,似乎与闰土一定要称老爷的态度,相差很远;而实则同有那一样的阶级观念在脑子里。不过因为两人的生活状况不同,所以口吻和举动也大异了。”许杰在鲁迅小说讲话故乡中说:“故乡,是鲁迅的主观抒情诗,鲁迅的人生观与社会观的自我告白。”“我们在这作品中,看见作者的喜乐与悲哀,作者的希望与失望,一句话,我们完全看见了作者的真我,作者的坦白的心胸与怀抱。”

7、林志浩则认为“故乡的主题思想是相当丰富、深刻的。它反映兵,匪,官,绅也就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造成了城乡劳动人民从物质到精神,从外表到内心的十分可悲的变化”。你认同谁的观点呢?示例鲁迅日记导入:据鲁迅日记,1919年12月1日:“晴。晨至前门乘京奉车,午抵天津换津浦车。”4日:“雨。上午渡钱江,乘越安轮,晚抵绍兴城,即乘轿回家。”23日:“雨。上午得蔡谷青信并任阜长画一幅。午后画售屋押。”24日:“晴。下午以舟二艘奉母偕三弟及眷属携行李发绍兴”。29日:“晴。晨发天津,午抵前门站。重君、二弟及徐坤在驿相迓,徐吉轩亦令刘升、孙成至,从容出站,下午俱到家。”这段经历在文学大家笔下又演绎成

8、一篇怎样的故事呢?(三)活动过程1自读活动自读的方式:学生默读小说。整体把握,理清情节。这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迅速理清情节。阅读小说,整体把握的方法之一是:把握线索,留意三要素。可以下列问题帮助学生梳理。第一方案:(1)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二十多年后“我”家的故事(2)二十多年前闰土的故事/二十多年后“我”与闰土的故事(3)二十多年前杨二嫂的故事/二十多年后杨二嫂的故事第二方案:(1)“我”是什么时候回故乡的?(2)“我”为什么回故乡?(3)“我”大约在故乡呆了多久?(4)“我”见到了哪些人?他们有些什么变化?2思考活动(1)学生活动要求:采取默读、圈点等多种方式读,带着问题读,边读边思考

9、。将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交流,思考自读前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2)教师辅助策略:启发学生用视读法,浏览重要段落,然后结合“思考与练习一”思考。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3交流活动(1)全文大意: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主要通过闰土、杨二嫂二十多年前后的变化,描绘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萧条、衰败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同时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只要求学生知其大概即可,目的是为下文分析定准方向)(2)全文层次线索:回故乡的见闻(或“我”回故乡的活动,或“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框架:回故乡在故

10、乡离故乡情节:故事开端(从开头至“搬家到我谋食的异地去”):回故乡的原因。所见故乡萧索景象。所感引起的悲凉的心情和错综的思绪。故事发展(从第6自然段至第53自然段):居家应酬待客。两次插叙:对少年闰土的回忆。(为下文写中年闰土的形象作准备)对杨二嫂二十余年前形象的回忆。(与眼前的对比,显故乡衰败)故事高潮(从“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至“已经是一扫而空了”):与中年闰土重逢。两种变化:中年闰土外貌精神“我”和闰土之间关系的变化故事结局(从“我们的船向前走”至结尾)离开故乡。复杂心情:对故乡失望痛苦,对未来和下一代寄寓希望。(3)“回故乡”部分初读(突出自然环境,为下一节课人物分析铺垫)讨论:课文

11、第1段写了什么?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第3段只有一个句子。这个句子的结构形式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理解它的含义?联系上下文,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怎样理解第4段“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按照一般写法,下文应该写故乡“好”在哪里。可是下面却用“但”字一转,说故乡的“美丽”、“佳处”“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这是为什么?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归纳:开篇点题回故乡。“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二千余里”写“我”与故乡相隔之远;“二十余年”写“我”与故乡分别之久,故乡到底变成什么样呢?第1段写出我回故乡的急切心情。第2段描写的景

12、物: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第3段这个句子采用了否定形式的疑问语气这种结构。“这不是”是否定,句末加问号再否定,是否定之否定。由于故乡的荒凉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自己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这不仅反映了“我”复杂的思绪,沉重的心情,也为下文故乡的对比作了铺垫和暗示。在文章结构上,它承上启下,转换自然。这要联系全文来看。后面写记忆中的故乡,只是少年时代的“我”眼中的故乡,“时时记起的”也只是少年眼中故乡的局部的“神异的图画”,没有也不可能要求一个少年对故乡的全貌进行整体的深刻的概述。由于他的注意力集中在闰土身

13、上,因而他“时时记起的”只能是闰土与他所到之处。同时在这二十余年里,中国始终处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之下,故乡不会有什么令人难忘的美好记忆。但是,故乡如此的荒凉又与少年时代的记忆产生了很大的矛盾,“我”刚刚回到故乡,在末了解到原因之前,就只能从自身的角度加以解释了“本没有什么好心绪”。这样在结构上自然地转入下文,点出此次回故乡的目的。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思考小说是怎样刻画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在“我”的眼中,闰土和杨二嫂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原因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