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信宜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名题精解.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30188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信宜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名题精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广东省信宜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名题精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广东省信宜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名题精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广东省信宜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名题精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广东省信宜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名题精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广东省信宜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名题精解.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广东省信宜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名题精解.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广东省信宜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名题精解.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广东省信宜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名题精解.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广东省信宜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名题精解.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广东省信宜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名题精解.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广东省信宜市第一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名题精解.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选择题1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A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1C 斯大林模式开创了落后的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国家,通过牺牲农业为代价,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济模式,可见材料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2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机器设备购买者。1931年苏联购买了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左右。”苏联能够大量进口机器设备

2、是由于( )A西方工业国放弃了敌对苏联的政策B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C经济危机迫使西方国家扩大对苏联的出口D世界自由贸易体系初步建立2C 本题考查学生在阅读材料,提取材料相关信息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原因的能力。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对象是西方工业国。1929年西方国家爆发了经济危机,各国为摆脱危机,普遍采取鼓励出口、限制进口的政策并扩大了与苏联的经济贸易联系。这就为苏联进口西方的机器提供了契机。二战前西方国家始终没有放弃敌对苏联的政策。3列宁曾这样说到,“如果我们建立了充分经济核算的托拉斯和企业,但又不会用精打细算的商人的方法充分地保证我们的利益,那我们还是道道地地的大傻瓜”

3、,列宁的意图是( )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要借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共产党人也要学会经商 要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A B C D3 C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列宁主张以商品经济的方式发展经济,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由此可以排除,从而排除A、B、D三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4重农抑商政策曾推动秦国走向强盛,到了清末却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在中外历史上与此类似的经济政策还有( )美国曾经实行的自由放任政策 列宁提出并实施的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 B C D4B 提取信息:认识题目第一句话的真

4、实本意是:经济政策起初起到积极作用,后来起到阻碍作用。美国的自由经济政策在推行开始时起到鼓励经济发展和商业贸易的作用,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起初起到集中全国财力物力发展的优点,也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起到抵御作用,但是后期却出现严重弊端。5 1932年,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吸引了美国人 B罗斯福当选总统后实行宽松的移民政策 C美苏关系的缓和 D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往5A 注意时间“1932年”,正值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失业人数激增;而苏联没有受到经济危机影

5、响,1932年完成“一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这成为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的主要原因。6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 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l,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正确的是( )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 A B C D6A本题主要反映的是苏俄建立后,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来引

6、发经济和政治危机。农业集体化政策是1928年;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故选A。7 19291931年间,美、德两国的工业生产额均跌落约三分之一。而苏联在1929年的总生产量占全球5;1938年,总生产量占全球18。苏联的表现不同于其它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A列宁发动十月革命 B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推行计划经济 D赫鲁晓夫改革7C 本题考查苏联经济建设。切入点是通过时间信息把握苏联历史发展脉络,题干提供的数据反映当时苏联的工业获得发展,主要原因在于苏联在斯大林模式下重点在大力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A、B、D项时间上与题意不相符合。8 1921年时,美国人哈默来到莫斯科,列宁对他说:“你

7、们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你们的技术和方法。”此时所处的历史时期应是( )A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B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C苏联实施“一五”计划时期 D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8B 本题可以根据时间判断。1921年实行新经济政策。材料反映了允许外资经济的存在,这也说明当时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9 20世纪20年代,有作家说:“他们在各个角落织补着支离破碎的工业网,重新组织俄国的商业,促使俄国大地开始复苏。”这主要体现了( )A十月革命胜利 的作用 B 新经济政策的作用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 D 斯大林体制的作用9B 解答本题注意时间

8、问题:20世纪20年代。再就是结合材料信息:恢复商业,经济复苏,由此可知是新经济政策的作用。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经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社会主义工业化10C 提取信息:西方经济一团糟而苏联经济发展的事件背景是西方处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在这一时期苏联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有效调动了全国的经济部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经济下滑。本题容易误选A项,注意题目“苏联”一词。11 1921年10

9、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下列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包含“旧东西”的有( )实行粮食税 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 允许自由贸易A B C D11C 所谓“新”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案,所谓“旧”是指资本主义的经济手段,属于旧的资本主义经济手段,属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是苏俄的创新,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自由放任政策,故不选。12 “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毛泽东曾经这样谈论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的教训。此处毛泽东所说的“渔”指的是( )A工业生产 B农业生

10、产 C人民生活 D环境保护12A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这里的“渔”应该理解为收获,全句“他们是竭泽而渔”的意思就是为了获得工业的发展,苏联以长期牺牲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水平、环境破环为代价。所以正确选项应该是A。13右图是前苏联画家弗赛罗夫子1921年创作的油画列宁会见上访农民。它描绘的是十月革命后,列宁在一间简朴的办公室里接见从外省步行上访的农民的情景。这一情景出现的直接背景是( )A农民拥护苏维埃的土地法令B余粮收集制引发农民的反对C新经济政策允许粮食自由买卖 D农民强烈要求加入集体农庄13B 据材料所给的时间1921年,可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时期。余粮收集制在战后的继续推行严重挫伤了农

11、民的生产积极性,引发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不满。而A发生在1917年十月革命初期;C 应该是1922年才能出现,D发生在斯大林统治时期。14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麦穗”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A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B战时共产上义超经济剥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D人们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不满14B 根据所反映的时代是在20世纪20年代初,再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应该是对当时经济的造成巨大危害,危害了农民的利益,所以应该选择B。15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苏联搞

12、了许多年也未完全弄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材料表明邓小平基本肯定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D以工代赈15B 根据材料的提示,再联系所学知识,列宁比较好的思路是新经济政策。只有新经济政策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所以正确选项是B。16在国内战争期间,一个市民拿100卢布到粮站中购买了100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 )A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B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允许自由买卖C真的。余粮收集制实行后国家把口粮也收集起来,人们只能去买D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买卖16B 所谓国内战争,指的是俄国19

13、17年十月革命到1921年战争胜利这段时间,当时俄国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实行余量征集制,不允许自由买卖。17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为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所采取的政策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 D扩大企业和地方自主权17B “走一段困难、危险的下山路”,指暂时利用资本主义来恢复和发展经济。18下列有关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B开辟了一种新型的工业化模式C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D适用于其他社会主

14、义国家,有利于苏联的持续发展 18D 实践证明,斯大林模式并不适用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19 1919年8月至1920年8月,苏俄全国征购到二亿二千万普特的粮食,比前一年翻了一番,1925年一年里,苏俄政权共采购到四亿三千三百万普特粮食。这说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经济建设募集的粮食不断增长B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前线军事战争募集到足够粮食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实施都巩固了政权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都有利于农村发展19C 1918年素娥实行战士共产主义政策,其中规定实行余粮收集制。“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迫于战争和经济严重困难而实行的政策,它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经阶段但在当

15、时条件下,它保证了军民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白卫军起了巨大作用。1921年实行了新经济政策,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受到广大人民 ,特别是农民的欢迎 。20 20世纪20年代,美国大资本家亨利福特到俄国开办企业,成了在苏俄经销福特汽车和拖拉机的唯一代理人。福特一开先例,美国其他公司也一拥而上。这些外资企业的创办受益于(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D赫鲁晓夫改革20B 允许外资企业,利用资本主义或利用商品、货币、价值规律来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战时共产主义

16、政策是实行企业不分大小一律国有。而斯大林模式的建立、赫鲁晓夫改革,时间上明显不对。21 1919年8月至1920年8月,苏俄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全国征购到二亿二千万普特的粮食,比前一年翻了一番,1925年一年里,苏联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共采购到四亿三千三百万普特粮食。这说明( )A两个政策都有利于农村发展 B两个政策实施都为经济建设募集粮食增长C两个政策实施都巩固了政权 D两个政策实施都为战争募集到了足够粮食21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来战胜国内外反动势力而实行的非常措施。它为了保证前线的军事胜利,巩固了政权。新经济政策则是针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出战时需要而继续实行带来

17、的政治经济危机而采取的,它的实行巩固了工农联盟,经济有了恢复与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以选出正确答案为C。22 20世纪20年代,苏俄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在这里“退一步”是指(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放弃社会主义原则C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放弃市场经济体制22C 这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形象说法。新经济政策不是放弃社会主义,实行资本主义,也不是完全放弃市场经济体制,故BCD说法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标志着苏俄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正确。 23列宁在1920年提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

18、加全国电气化”著名公式。结合时代背景,对此公式合理的理解是( )A展望了苏联将在20世纪30年代建成社会主义B强调了现代化经济建设对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性C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苏俄电气化的发展D共产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有充分的优越性23B 从时间上看,此时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第二年则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国家资本主义)。24有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不是被“取缔”的而是由于它能够承担如此沉重的任务被“压垮”了。“压垮”新经济政策的是( )A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的经济和政治危机C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D苏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24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元成了A项的任务;新经济政

19、策基本完成了B、C项的任务。25 “乃是人类第一次以国家调节市场的尝试。”材料中省略号部分所指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罗斯福新政25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国家向农民强制征收粮食,统一配发物资。新经济政策在1921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最大区别是:前者想越过资本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后者则是利用资本主义,通过市场渐近地过渡到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1978年改革开放后逐步形成的。罗斯福新政在1933年开始实行。26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按照西方的标准,苏联公民受

20、到了严重的剥削。”(引自全球通史)西方国家作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基本上没有促进经济的发展 B强调国家积累而忽视民生改善C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D允许私人经营中小企业26B 苏联通过牺牲农业、轻工业发展重工业,尤其是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过多,忽视民生的改善。27右图反映了苏联19l 3年与1940年工业生产巾钢铁、煤炭、石油工业的变化,从中能得到的历史结论是( )苏联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为反法西斯战争奠定经济基础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A B C D27A 1940年苏联实行斯大林模式,在这模式下,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错误。新经济政

21、策实行时间是1921年,故错误。28下表是1913年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1913年数字是按1939年9月17日以前的疆界计算的)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有( )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总产值553221机器制造业442121电力15107432煤664343钢555433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计划经济取得伟大成就 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 重工业发展速度快 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A B C D 28A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经分析可以归纳为二战前苏联的重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此题考查的是苏联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应

22、从积极方面作答,所以应该选择A项。29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 )A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完全排斥市场调节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导致生活物资短缺29B 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管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故B正确。苏联实行的是“指令性”计划不是“指导性”计划,故A错误,CD材料不能体现30在俄国十月革命后的国内战争时期,一位市民拿着100卢布到粮店购买了100斤粮食,这是真的吗?其依据是什么?( )A真的,实施了新经济政策 B真的,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

23、假的,正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假的,物资极度匮乏30C 1918年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因物资极度匮乏所以取消了自由贸易,故C项为正确答案。二、非选择题1历史上为了保障国家的利益和社会的稳定,出现了许多叱诧风云的人物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活动,这些成为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上图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1分)为解决此问题宋太祖赵匡胤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5分)华盛顿的一生,是剑和犁选择的一生。在剑和犁的选择中,他曾经走出了三进三退、化剑为犁的传奇人生。“一进”:1775年就任大陆军总司令,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二进”:1787年主持制定宪法,确立了美国民主政治。“三进”:17

24、89年就任总统,维护和完善了国家民主政治制度。“一退”:1783年交出军权,拒绝当国王。“二退”:1788年夏,宪法通过,华盛顿再次踏上归程。“三退”:1796年第二届总统任满后,急流勇退,不当终身总统。(2)华盛顿是如何化剑为犁的?(4分)从三进三退中可以看出华盛顿哪些优秀品质?(2分)列宁的伟大,不在于他永远不犯错误,而在于他能够体察民意,审时度势,尊重客观规律,领导全国人民果断地结束了A: ,实行B:_ _ 。(3)依据所学知识把A、B处填完整。列宁的这一做法收到了什么效果?(5分) 解析:围绕“社会稳定”问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美国、苏俄的相关历史。第(1)题第一问根据地图“唐朝后期形势”

25、图概括出来。第二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运用,结合教材所学内容回答即可。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可结合“三退三进”以及所学知识进行思考。第(3)题第二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运用。答案:(1)问题:藩镇割据。(1分)措施:文臣做州郡长官;通判监督;地方财赋主要由中央掌握(制钱谷);废除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军队布置强干弱枝。(5分)(2)交出军权;严拒当国王和终身总统;主持制宪;维护和完善了国家民主政治制度。(4分)品质:将国家、民族的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或者坚持民主,警惕专制)。(2分)(3)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26、2分)效果: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以巩固(巩固工农联盟);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分)2(2010安徽高考统考演练)(34分) 历史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各有千秋,对此人们各有说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公营经济或称国营经济,古已有之。而1862年太平天国革命结束后,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又陆续办起了中国第一批大机器生产的近代公营企业。到上个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成立资源委员会,对全国军事、国际关系、教育文化、财政经济等进行调查研究,以有效利用资源,做好战争准备,同时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抗战爆发后,资委会开始对汽油、煤炭等国防物资实行管制,还通过独资和与中

27、央及地方单位及私人合办等方式。大力兴办厂矿。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股东董事会制度,以调和各方势力和利益;不以赢利为目的,并以忠诚和精神鼓励为主导;企业具体管理方法有租客制、包工制、班组承包制、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等。其中租客制工人对租客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强,包工制、班组承包制工人对包工头的依附较弱,而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的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工人人身自由。 摘编自骆晓会国民政府移植苏联经济模式的试验材料二 威尔斯:这次美国之行,给了我极强烈的印象。旧的金融界在崩溃,全国的经济生活以新的方式在改造。列宁当年曾经说过,要“学习做生意”,要向资本家学习。现在

28、资本家应当向你们学习,以便领会社会主义精神。我以为,在美国,问题是在于进行深刻的改造,是在于建立计划经济,即社会主义经济。你和罗斯福是从两个不同的起点出发的。斯大林:美国的目的和我们苏联的目的不同。美国人希望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危机。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也不能消灭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无政府状态的根源。如果不摆脱资本家,如果不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原则,那么你就不能建立计划经济。 斯大林和英国作家威尔斯的谈话(1934年7月23日)材料三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视察 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古代和洋务派实行公营经济的目的,并分析国

29、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16分)(2)你对威尔斯的观点有何评论?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与国民政府、美国政府的做法有什么本质区别?(12分)(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的论断较斯大林的思想而言,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6分)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古代的官营手工业主要是为了满族贵族的奢侈需要,近代带洋务运动则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国民政府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其利弊直接结合材料分析。第(2)根据材料中威尔斯认为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

30、济的结论进行评价;三个国家的经济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3)问关键在于明确在斯大林眼里把计划和市场看作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标准,而邓小平则提出“计划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实现了理论的重大突破,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答案:(1)目的:古代是为了满足统治者奢侈生活的需求;洋务派为了富国强兵,维护清朝封建统治。(4分)原因:为了战时需要(民族危亡局势的深化)和改善人民生活;当时美国经济危机严重,而苏联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4分)利弊:为战争准备了物质基础;引进了现代企业制度;压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企业缺乏市场调节的活力和

31、制度约束;工人没有获得普遍的人身自由。(答出任意4点得8分)(2)评论:威尔斯只看见罗斯福新政对经济干预的表面现象(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而未看到资本主义私有制根本没有改变的实质,因而得出错误的结论(6分)区别:斯大林时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单一的公有制,而国民政府实行的是官僚资本主义,美国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6分)(3)贡献:斯大林把计划经济与非公有制经绝对对立起来,排斥市场价值规律,否定市场经济,不利于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落后面貌,而邓小平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或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方式)这个根本问题,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发展了马克

32、思主义经济学说。(6分)3(2010乐山三调) (32分)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作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核心议题之一,在今年两会上引起极大关注。一方面,提高居民收入是“要让民众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的应有之义;而更重要的还在于,提高居民收入也是扩大消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先决条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管子(管仲)牧民 材料二 法币与美元的比值时间1美元兑换法币1948年1月178万元1948年8月11088万元 中国近现史下册 材料三 1957年从美国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日本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

33、响,经济陷入衰退期。1961年日本池田内阁通过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该计划要解决五大课题:充实社会资本;引导产业结构走向现代化;促进外资和国际合作;培养人才和振兴科学;缓和双重结构和确保社会安定。具体目标是“从1960年度到目标年度1970年的大约10年期间使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一倍人均工资增长近一倍。到1970年“倍增计划”所提出的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个人工资自1961年以后都是逐年按10的比率增长,到60年代末期增长比率已高达15,而且实现了充分就业。到1970年,在资本主义世界,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已上升到65,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汤重南日本文化与现代化材料四 苏联经济情况表(年平均

34、增长率百分比)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二(1)据材料一,概括管子的治国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践的事例。(6分)(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问题的实质是什么?导致最终结果是什么(4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池田内阁实行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所起的作用。(10分)(4)材料四反映了苏联经济状况的趋势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主要原因。(8分)(5)综观上述材料,你认为它们为我国当前经济建设提供了哪些借鉴?(4分)解析:第(1)问观点在材料中体现明显: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实践事例主要从管仲改革的内容回答即可。第(2)问注意从经济的表象反映的是政治的腐败和衰退。结果从解放战争的结局回答即

35、可。第(3)问作用应该从其措施中引申出各项措施的作用及其取得的总体效果。第(4)问经济状况的趋势从数据表极易得出:增长缓慢或者呈下降趋势。原因主要从其经济体制、具体经济政策、经济结构、对外政策等方面分析。第(5)问借鉴注意要抓住题干的主题民生、强国与富民的关系等从材料中汲取成功之处。答案:(1)治国思想:以民为本,民富则国治。(2分)事例:相地而衰征;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4分)(2)实质:国民党统治下政治腐败。(2分)结果:国民党政权的覆灭。(2分)(3)作用:调整了产业结构,国民经济迅速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快速提高;(2分)国民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大大增加;(2分)社会矛盾缓和,社会稳定;(2分)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2分)国际地位提高。(2分)(4)趋势:增长趋缓。(2分)主要原因:僵化的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2分)推行重积累,轻消费的政策;(2分) 推行霸权主义,影响了经济增长。(2分)(5)借鉴:关注民生,要把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好强国与富民的关系;改革分配制度,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等。(采意给分,任两点4分).精品资料。欢迎使用。高考资源网w。w-w*k&s%5¥u高考资源网w。w-w*k&s%5¥u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