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直升班).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27875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直升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直升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直升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直升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直升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直升班).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直升班).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直升班).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直升班).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广西南宁市上林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直升班)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3.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1(50%)、必修2第1-16课(50%)。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 2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汉代,官民在祭祀农神后稷时要表演灵星舞(又

2、名“象教田”,是一种乐舞),它是一种表现开垦、耕种、锄草、驱雀、收割等劳动生产的舞蹈。这表明当时A.天人感应思想盛行 B.农业生产已程式化C.注重强化农本意识 D.政府推行愚民政策2.曹魏中正定品任官的政策虽从形式上来说是汉末“乡举里选”的翻版,然其实质却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它既是名士大族控制士人的方式在国家用人制度中的反映,又是对名士大族的一种制约。可见,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A.力图把选举权由地方收归中央 B.导致专制皇权不断走向衰落C.有利于从地方选拔大量人才 D.难以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唐高宗时,让资历浅者人相,统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从此,更多的负实际行政责

3、任的低级政府官员进入了政事堂,在朝章国典上有了发言权,从而充实了政事堂议的内容,扩大了其范围。这种做法.A.保证了唐初政治的清明 B.标志着政事堂集议制规范化C.使相权与皇权得以平衡 D.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有效性4.唐代,朝廷把漕运重点逐渐放在南方,漕运线路也由秦汉时期的东西向转变为东南、西北向,所以唐宋时期,漕运线路由东南至西北。元、明、清三朝,漕运线路则转变为南北方向,由南至北。漕运线路出现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B.关中自然环境的恶化C.国家疆域的不断扩大 D.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5.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下旨规定:“(浙江)此地向非洋船聚集之所,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

4、交易,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必令原船返棹至广,不准人浙江海口。”此规定A.旨在防止西方殖民者骚扰 B.限制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C.表明海禁政策已趋向放松 D.禁绝了中国商人的对外交往6.曾国藩在讨伐太平军的檄文中谈道:“自古生有功德,没则为神,王道治明,神道治幽,虽乱臣贼子穷凶极丑亦往往敬畏神衹。李自成至曲阜不犯圣庙.粤匪焚郴州之学官,毁宣圣之木主。”由此可见,曾国藩讨伐太平军的依据是,太平军A.破坏了名教道统 B.损坏了历史名胜古迹C.在军事上穷凶极恶 D.冲击了封建等级秩序7. 1865年,在江南制造总局,“华匠学徒,按日点工给价”,“内地工匠、小工则人无定数,视工务之缓急为衡;价有等差

5、,较技艺之优劣为准”。这说明,江南制造总局A.注重培养新式的劳动力 B.采取了西方企业的管理方式C.大量使用未成年的劳工 D.存在着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8.美国学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产生了影响日本社会和思想意识等一切方面的沙文主义”,导致日本“民间的印刷品、传说和诗歌以及狂热的歌曲,都被用来灌输和加强突然爆发的廉价的哗众取宠的爱国主义”。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A.推动了日本文化快速发展 B.增强了大和民族的民族自信心C.刺激了日本向海外扩张的野心 D.缓和了日本社会的阶级矛盾9.1920年9月,陈独秀、蔡和森等人认识到“若是不主张用强力,不主张阶级战争”,“即便再过一万年,那些被压迫的劳动阶级也没

6、有翻身的机会”,“所以工人要得到完全解放,非先得政权.不可”。这表明当时A.中国共产主义者接受了马克思革命理论 B. 工人运动在中国已经开始广泛兴起C.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D.中国共产党已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10.下表所示为1946年9月1948年8月中国国民党统治区的法币与美元的汇兑比例情况。此情况客观上反映出A.美国对华的经济掠夺加强 B.中国对外贸易占据了优势C.国统区的经济面临着崩溃 D.国统区人们大量抢购美元11.下图是湘报于1898年6月所刊登的定做不缠足云头方式鞋广告,并写有“印送不缠足歌”和“凡欲阅者请至南正街俞宅领取”的字样。这则广告说明A.社会习俗的变迁逐渐深人

7、人心 B.民族危机推动政治变革C.不缠足运动得到妇女广泛支持 D.社会发展推动习俗变迁12.抗战期间,有电影人认为,中国影片自产生以来,其制作的对象,都是都会市民。而今天抗战电影的绝大多数观众,是小城市市民与农民士兵,我们必须制作以农村观众为对象的“农村影片”。此主张意在A.激发沦陷区人民的民族意识 B.通过文化宣传以增强抗战力量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实现电影创作重心的转移13.与1949年相比,1952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增长了48. 5%,粮食产量增长了44. 79%,国有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87%,国有工业总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占到了60%。这说明,当时中国A.已具备工业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8、 B.国有经济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C.工业落后的面貌得到初步改变 D.私营工商业经济已严重衰落14.1951年,刘少奇说:“现在就有人讲社会主义,我说这是讲早了.当然,作为理论和理想,我们做宣传工作还要讲。”1952年,周恩来也指出,共同纲领没有写社会主义前途,是为了避免急躁地把前途当作今天要实行的政策。可见,当时不提社会主义前途的原因是A.避免发生“左”倾冒进错误 B.党中央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严重分歧C.中共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滞后 D.社会主义理想和理论的宣传不到位15.有学者把中日关系的演变历程归结为隔绝阶段(19491952年)、民间交往阶段(19521962年)、半官半民往来阶段(19

9、521971年)、邦交正常化阶段(19721978年)和曲折发展阶段(1978今)这五个历史阶段。在该学者看来,中日关系之所以具有如此鲜明的阶段特征,主要是因为A.中日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B.美国方面长期介人中日关系C.中日历史遗留问题的牵制 D.中日两国意识形态的分歧16.1985年,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国家物价局与国家物资局将加工企业的按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由原来的256种缩小到2030种,加工企业需要的许多原材料需要自己“找米下锅”。材料现象主要说明A.企业首先成为改革对象 B.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制确立C.计划经济体制已出现松动 D.企业经营日益出现困难17.雅典城邦的尺度使得-一个人可以向其

10、他人发出呼吁,而且公民大会的会议模式,也要求一个人能听见另一个人的声音及看见另一个人。材料意在说明A.雅典直接民主导致权力误用 B.古希腊人的民族民主意识浓厚C.小国寡民是城邦制的基本特征 D.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18.13世纪末,欧洲对东方国家如中国、印度及东南亚诸国的贸易有了很大发展,东方商品在欧洲市场上最受欢迎,价格稳步增高。但在15世纪中叶,欧洲市场上的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这一变化A.源于东方贵金属的大量涌人 B.中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C.有利于欧洲启动新航路之旅 D.导致了欧洲封建地主阶级的衰落19.马克思说:“没有奴隶制,就没有棉花;没有棉花,就没有现代工业。奴隶制使殖民地具

11、有了价值。”这折射出奴隶贸易A.提高了殖民地的国际地位. B.促进了殖民地的整体发展C.直接引发了欧洲工业革命 D.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20.下表反映了17世纪后期至19世纪前期英国各行业的年收入(单位:万英镑)状况。据此可知,英国A.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B.开始走上殖民扩张道路C.农业生产出现衰败趋势 D.工业化的成果日益显现21.德意志帝国政治现代化在取得一定成就的同时,也凸显出一种自反性的特点:原本推动政治现代化前进的一些力量、因素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取得的一些成果,随着历史的前进,逐渐成为德意志帝国在政治现代化道路上继续前进的阻碍。下列可用来佐证这一结论的是A.帝国议会由民选产生

12、B.德意志帝国实行联邦制度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22.俄国二月革命胜利后,“要把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被骂成是一种梦话。然而,到了十月革命前夕,有人如果还想维持资产阶级统治,就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了。这一变化表明A.“四月提纲”的精神深人人心 B.二月革命延缓了十月革命的爆发C.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已成熟 D.临时政府曾一度代表着人民的利益23.1932年,英国联合执政的保守党、自由党在关税问题上产生分歧,在内阁委员会提出一份总体关税报告之后,四名与首相持异议的内阁成员就递交了辞呈。内阁成员的这一做法A.直接导致两党联合执政破裂 B.迫使首相和其他阁员必须辞职C

13、.符合内阁集体责任制的原则 D.表明政党斗争决定了阁员命运24.美国政治家肯尼思华尔兹认为,美苏均势格局不仅是因为世界上出现了两个实力大致均等的集团,更是因为在这两个集团中分别存在着美国和苏联这两个盟主对阵营的维护和对体系成员的控制。在此,肯尼思华尔兹主要强调A.美苏均势格局中存在着不均势 B.美苏为争霸而展开激烈斗争C.美苏均势格局稳定了世界秩序 D.两极格局中充斥着强权政治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 (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一般来说,君主专制政体是指君主个人独揽一切国家权力的政权体制,这一点似已在学界达成共见。此种政体的典型特征应被逻辑地视为君主最大限度的集权。这种集

14、权又可自然地分为两个方面,既横向与纵向的“双重集权”。也有学者说,纵使专制君主可以最大限度地集权,但仍有一部分权力要分散在其限度之外。摘编自汤敏轩略论中国君主专制政体下的有限分权材料二 淳化元 年(990年)十二月,宋太宗接受右正言谢泌的建议,把中书、枢密院对掌文武大政的官僚体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的体制。宋仁宗时,一些官员上疏请求对这一体制进行改造。如知谏院范镇曾上疏说:“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财已匮,枢密益兵无穷;民已困,三司取财不已,请使二府通知兵民大计,与三司同制国用。”摘编自贾玉英宋代中央行政体制演变初探(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

15、所学知识,指出“双重集权”的含义。(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初中央行政体制的特征及影响。(8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总趋势。(4 分)26. (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代以前的城市 ,大都具有很浓的政治军事色彩,魏晉时期的名城如洛阳、江陵等首先也是政治中心。先秦以来的城市城郭制也能说明这一点,“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与郭,是中国古代都城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古代城市的政治和军事性质。唐代前期,城市的政治军事色彩也很浓。前期的国际都会长安和洛阳,一个是都城,一个是陪都,而后期兴起的扬州和益州,则有“扬一益二

16、”之称,体现了唐后期综合性城市的兴起。摘编自肖建乐、孙德华唐代城市经济发展研究材料二 州级城市在宋代发展较快,尤其在沿海、沿江出现了一批较大的城市,这些都与草市息息相关。宋代州军在最多时达351个,其发展是不平衡的,如信阳军在南宋时还不如江浙“州军一草市”,岭南的一些偏僻的州军也很落后,这与当地商品经济落后,草市不发达有关。摘编自 周宝珠试论草市在宋代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材料三 明清时代,像北京,作为 首都,它是根据“王制”的需要来兴建宫殿、住宅、街道的,但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市镇,则并非如此,它们完全是因经济发展而兴起的。市镇的建设也是无计划的,只是根据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在某一地方集中了某种工

17、商业,所以其分布(布局)也不是遵“王制”的。摘编自方如金、赵瑶丹明清市镇经济的特点与影响以江浙地区为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城市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州级城市发展给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6 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城市建设规划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变化的影响。(6分)27. (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航路开辟使大量 贵重金属流入西欧,大大增强了西欧人购买中国丝绸、陶瓷的能力,从而刺激了中西物质文化交流大规模的开展。地理大发现之前,虽然中国丝绸早已远销西欧,但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

18、购买力低的影响,因而西欧人消费的中国丝绸的数量仍然十分有限。16世纪以后,随着新航路开辟、世界海道大通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以掠夺黄金为目的的西欧殖民者大规模地向海外扩张,殖民地的财富,尤其是美洲的黄金、白银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欧。摘编自彭顺生新航路开辟与中西文化交流材料二 在利欲的 驱使下,中国商人或“市通则转而为商”,或“市禁则商转而为寇”,采取多种形式与外界进行贸易交往。16世纪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破土而出,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末富居多,本富益少”的高度。这客观上要求中国社会进一步扩大国外市场,于是,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在国际交往范围迅速扩大和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刺激下,对外交往迈上了一个新台

19、阶。摘编自彭顺生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世界的交往(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航路开辟前后中西贸易的变化及其原因。(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16世纪中国对外交往的因素。(10 分)2020年秋季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直升班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C官民祭祀农神后稷时表演有关农业生产程序的舞蹈,既说明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又说明了以此文化形式强化农本意识,故C项正确;天人感应是针对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好与坏而言的,与材料中的祭祀无关,排除A项;灵星舞虽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过程(它是农业生产流程的体现),但并不能说明农业生产程式化,排除B项;古代祭祀活动虽带有封建迷信色

20、彩,但在当时反映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不等于愚民政策,排除D项。2. A汉末实行“乡举里选”时,选官的权力在地方,而九品中正制是“中央政权对世家大族乡举里选的模拟”,是中央“对名士大族的- -种制约”,故实行九品中正制是统治者力图把选举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的重要举措,A项符合题意;从材料中看不出九品中正制的实践效果,故B.D两项缺乏材料依据;材料强调的重点不是从地方上选拔人才的问题,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3.D 低级官员在政治上的进取心较强,比起暮气深重、只想持禄保位的高级官员来,更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也更熟悉下情,因此,他们的加入,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的有效性,故D项正确;A、C两项说法夸大了

21、材料做法的作用;“低级政府官员进入了政事堂”“充实了政事堂议的内容,扩大了其范围”,这些与政事堂集议制规范化无关,排除B项。4.D 唐朝以前,经济、文化重心在北方,政治中心在西北方,所以漕运线路大致为东西方向;南宋后,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而元明时期的政治中心在北方,所以漕运线路转变为南北方向。这说明经济政治格局的变迁是漕运线路改变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政治中心在北方,A项表述不全面;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并且也无法说明漕运线路转变为南北方向的原因;C项并非漕运线路转变的原因。5.B 材料信息显示,此规定将中国的对外贸易口岸只限于广州-地,这必然会限制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故B项正确

22、;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殖民者的骚扰,排除A项;材料信息显示清政府对外政策趋向严厉,而不是放松,排除C项;广州一地可通商,说明中国商人的对外交往没有完全被禁绝,排除D项。6.A根据“李自成至曲阜不犯圣庙”“粤匪焚郴州之学官,毁宣圣之木主”等材料信息,可知曾国藩讨伐太平军是在维护中华文化之正统,针对的是太平军破坏名教道统的行为,故A项正确;材料中的“圣庙”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并非单指名胜古迹,故B项错误;材料中所说的“乱臣贼子穷凶极丑”指的是以往的农民起义者,并非针对太平军,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封建等级秩序问题,故D项错误。7.D 材料中的“按日点工给价”“价有等差”说明,在洋务派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中,

23、已采用雇佣劳动制度,且工资多少大体上是按照技术高低而决定的,这说明其内部存在- -定程度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体现江南制造总局对新式劳动力的培养,排除A项;在中国古代明清时就有“计日授值”,所以材料中的“按日点工给价”不能体现为西方企业的管理方式,排除B项;材料中的“小工”并非童工,而是指负责技术含量少且简单的工作的人,排除C项。8.C甲午中日战争使日本产生了“一切方面的沙文主义”,导致其“灌输和加强突然爆发的廉价的哗众取宠的爱国主义”,这说明甲午中日战争的胜利,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对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奴役和压迫的野心,故C项正确;材料中所说的“印刷品、传说和诗歌”是用来灌输

24、“爱国主义”即军国主义思想的,并非文化发展的表现,A项错误;B.D两项均与材料主旨不符。9. A材料中陈独秀、蔡和森等人主张的“阶级战争”“用强力”“非先得政权不可”分别符合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暴力学说、无产阶级专制学说,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者接受了马克思理论,从材料中看不出工人运动的兴起,B项错误;1920年9月,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故C、D两项的提法错误。10.C材料反映了国民党统治区的法币对美元出现了大幅度贬值的现象,说明国民党统治区的通货膨胀非常严重,从而客观上也反映了国统区经济面临崩溃的情况,故C项正确。美国对华经济掠夺会体现为美元贬值,从而有利于美国商品的倾

25、销,加剧对华的掠夺,排除A项;虽然货币贬值会有利于对外贸易,但当时中国出口的商品以原材料为主,对外无竞争力,大幅度货币贬值也不会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占据优势,排除B项;抢购美元自然会导致美元升值,但也不会形成如此大的差值,且如果真的如此抢购美元也会导致国统区的经济面临崩溃的危险,排除D项。11.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国处于维新变法时期,维新人士倡导妇女不缠足运动,题中广告的内容正是对这一运动的体现,故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均未涉及,排除。12.B 材料反映电影人主张将制作对象由都会市民转向农民,希望激发小城市市民、农民士兵的抗战积极性,故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宣传地区为沦陷

26、区,排除A项;电影人的主张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无直接关系,且全面抗战初期国共两党就已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电影制作的对象,而非制作的内容,排除D项。13.A 1949 年至1952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状况,说明国民经济已基本恢复,这为“一五”计划的工业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故A项正确。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国有企业就已陆续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排除B项;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排除C项;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国家经济政策的扶植下,私营工商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排除D项。14.A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刘少奇认为“讲社会主义

27、”“是讲早了”,周恩来认为“共同纲领没有写社会主义前途,是为了避免急躁地把前途当作今天要实行的政策”,他们都是立足于当时的实际,避免发生“左”倾冒进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而D项与这一主旨不符;材料中刘少奇和周恩来在对社会主义前途的认识上是- -致的,故B项错误;C项说法本身不符合史实。15.B 二战后,美国把对华遏制政策强加给日本,致使中日交往只限于民间层级,而美国的刻意阻挠和蓄意破坏,导致中日往来止步于半官半民阶段而不得前进;在美国主动谋求中美和解并赞同日本改善对华关系后,中日两国才最终得以实现邦交正常化,故B项正确。美苏冷战开始后至1972年,中日关系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更大,故A、C.D三

28、项所述均不是中日关系呈现鲜明的阶段特征的主要原因。16.C材料中的“按计划分配的物资种类”“缩小”说明国家对加工企业的管制放松,而“找米下锅又说明加工企业面对市场的自主性加强,这是计划经济体制松动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改革是从企业开始的,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失去或减少了国家控制的加工企业,一部分可能出现经营困难,但由于自主权的扩大,更多的可能会迅速发展,排除D项。17.C 由材料可知,“城邦的尺度使得一个人可以向其他人发出呼吁”,“公民大会的会议模式,也要求一个人能听见另一个人的声音及看见另一个人”,这就使得城邦不能太大,人口不能太多,即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是雅典民主

29、制运行的重要条件之一,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权力误用,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古希腊人的民族民主意识浓厚,排除B项;直接民主不一定能提高决策效率,排除D项。18.C根 据材料“15世纪中叶,欧洲市场上的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时期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连通东西方的商路,其对商品征收重税,导致欧洲市场上的东方商品价格猛涨,鉴于此,欧洲人渴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通往东方的新航线,故选C项。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中断了”的说法错误,排除;D项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19.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没有奴隶制,就没有棉花”指的是欧洲殖民者把非洲黑奴贩运到美

30、洲种植园生产棉花;“就没有现代工业”指的是黑奴生产的棉花,保证了欧洲棉纺织工业发展的需要;“奴隶制使殖民地具有了价值”指的是黑奴劳动力为欧洲殖民者创造了利润。由此可知,马克思认为黑奴贸易为欧洲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资金,故选D项。A.B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直接引发”的说法与史实不符。20.D“工矿 建筑业”年收人迅速增长,超过“农林牧副渔”,这体现了工业革命影响下工业化的成果,故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A.B两项,排除;英国农业年收人仍在增长,排除C项。21.D议会是政治现代化的产物,但议会不能独立行使权力,它受到德国皇帝的控制,这说明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故D项符合

31、题意;帝国议会由民选产生,体现了政治的进步性,排除A项;德意志帝国实行联邦制度,也无法体现政治现代化创造者或某些成果的“阻碍”作用,故B项错误;德意志帝国宰相是对皇帝负责的,C项说法本身有误。22.C十月革命前夕,由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镇压群众,背叛了革命,“有人如果还想维持资产阶级统治,就是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了”表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完全丧失了群众的信任,这意味着十月革命的时机已成熟,故C项正确;“四月提纲”提出要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但这一主张曾“被骂成是一种梦话”,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变化强调的是资产阶级统治难以维持,排除B项;D项表述错误。23.C英国责任 内阁制实行内阁成员集

32、体负贵制,内阁所有成员在大政方针上必须保持一致,按照“内阁集体负责制”的原则,与首相持异议的阁员理应辞职,退出内阁,从而保证内阁内部意见的一致性,故C项符合题意;与首相持异议的内阁成员辞职,有利于内部团结,故A项错误;部分与首相意见相左的阁员辞职,不会导致首相和其他阁员必须辞职,B项错误;D项中“决定”的说法过于绝对。24.D华尔兹在此强调的是,美苏均势格局的维护和巩固是以美苏两大盟主对其各自成员的有效控制为前提的,这种控制是一种单向的充满霸权色彩的控制,故D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强调美苏在两个集团内部的控制力较强,不是强调美苏对峙中的不均势,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美苏之间的激烈斗争,排除B项;材

33、料体现了美苏对峙但没有强调世界秩序是否稳定,排除C项。25. (1)“双重集权”是指橫向与纵向两方面的集权。“纵向”指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地方完全听命于中央;而“横向”则指. ,在中央皇帝拥有至高权力,不允许存在与其对等的权力主体。(4 分)(2)特征:相权被一分为三,互不统属,彼此牵制。(4分)影响:削弱、限制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但机构分化造成了冗官、冗费问题;互不统属,彼此牵制则影响了中央的行政效率。(4分)(3)总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中央严格控制地方,地方创造性日益被压制。(4分)26. (1)趋势:由政治军事性转向综合性。(2分)原因:工商业经济发展的推动;城市建设规划

34、的影响。(4分)(2)影响: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多和规模的扩大;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乡村商品市场的繁荣。(6分)(3)变化:由严格地遵“王制”进行规划建设转向无计划建设。(2 分)影响:适应了工商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了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有利于促进特色城市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传统城市向近代城市的转型。(4分,答出两点即可)27.(1)变化:贸易中的商品数量、品种增加;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分)原因:新航路开辟前,西欧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西欧缺乏贵重金属,主要通过中介民族与中国进行贸易;新航路开辟后,西欧通过殖民扩张掠夺了大量贵重金属,中西交流增多。(4分)(2)有利因素:新航路开辟,海外市场扩大;西欧的购买力增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贸易交往利润丰厚。(6分,答出三点即可)不利因素:中国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