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课练(必修1-7-25)一填空(一)走向联合的欧洲1背景(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_的优势地位,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2)根本原因:_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3)政治因素:_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2欧洲共同体成立1967年,欧洲_共同体、欧洲_共同体和欧洲_共同体合并为一个机构_。3影响(1)欧洲共同体成立后,西欧国家不断加强经济合作,_大大增强。(2)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欧国家开始摆脱_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3)资本主义世界_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4)
2、增强与美苏抗衡的实力,冲击了两极格局,使世界朝_方向发展。(二)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1经济恢复发展的原因【内因】(1)政府进行_,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2)重视_,引进先进科学技术。(3)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4)适时提出经济发展的口号:“贸易立国”、“出口第一”【外因】(1)_大力扶植。(2)_战争、越南战争提供有利的外部条件。2.结果(1)1956年1972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_经济大国。(2)改变了战后初期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实行以美日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3)形成了美、日、欧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冲击了两极格局,促进世界格局_发展。3.
3、史实20世纪80年代,日本提出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原因政治基础: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国家从殖民统治下相继获得_。20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开始,新独立的广大亚非拉国家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1955年_召开,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涨。(2)标志正式形成: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政策:_的政策。发展:世纪七八十年代,重要任务:反对美苏_主义。行动纲领:建立_新秩序。)(3)意义不结盟运动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推动了_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20世纪
4、70年代开始,不结盟运动把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同时,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标志着广大_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二单选1.1967年,下列哪些组织合并成欧洲共同体 欧洲煤钢共同体 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北约组织A. B. C. D.2.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2004年1月19日,日本陆上自卫队进入伊拉克,这是二战以来日本陆上自卫队首次踏上处于战争状态的外国领土。其根本原因是 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 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C.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 D.日本
5、需要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3.二战后,日本重新崛起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在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4.二战后为日本发展现代经济奠定了基础的措施是 A.进一步废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B.美国的扶植 C.加强投资和重视教育 D.制定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5.不结盟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A.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 B.1956年南斯拉夫、埃及、印度三国首脑会议 C.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会议召开 D.1973年第四次不结盟首脑会议6.尼克松在1971年曾说:“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世界第一位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
6、国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又两个超级大国。当我们从经济角度何经济潜力来考虑问题时,今天世界上有五大力量,它们是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当然还有日本。”尼克松所说的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欧共体的形成 B.日本的崛起 C.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 D.中国的振兴7.促进二战后日本经济腾飞的因素包括 美国的大力扶植和军事定货 进行社会改革,消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重视教育和科技 提出贸易立国的口号,发展外向型经济制定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A. B. C. D.8.1945年 12月,美国关于日本战争赔款问题的文件规定:拆迁日本的工业设备,并把日本的工业生产能力维持在20年代后半期的水平,
7、日本人的生活水平不高于亚洲的其他国家。1949年美国政府决定大幅降低对日本的赔偿要求,1950年5月停止了战争赔偿计划。造成美国政府对日政策变化的原因是 A.建立良好的盟友关系,缓和与日本矛盾 B.与苏联争夺对日本的控制权C.恢复日本经济,利用日本作为“冷战”工具对抗中国和苏联D.利用日本对抗西欧9.阅读下列条文,指出它与哪一事件有关 在和平共处的基础上推行独立自主的政策 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不与大国定立双边军事协定 不在本国领土上建立外国军事基地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周恩来发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D.不结盟运动10.欧洲共同体 是美国经济衰退的产物 是世界经济全球化
8、的体现 是世界经济激烈竞争的结果 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的体现 A. B. C. D.11.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欧和日本经济持续发展。共同原因是A.政府都推行了一些推进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B.注意引进先进科技成果,提高劳动生产率C.都注重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D.都接受了国外的大量定货12.1967年,欧洲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其主要目的是 A.抵制苏联的威胁 B.促进经济的发展 C.协调法德关系 D.力图恢复欧洲以往的国际地位13.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从根本上看,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A.货币一体化 B.国家一体化 C.经济一体化 D.
9、军队一体化14.由欧洲煤钢,到欧洲经济共同体,再到欧洲联盟,反映了欧洲各国的合作 由单一的经济部门扩大到各经济领域 由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 由区域集团化到经济全球一体化 由追随美国到要求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 A. B. C. D.15.“二战”后日本经济获得快速发展,其客观的有利条件是A.日本进行了社会改革 B.发展教育,培养人才C.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 D.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向日本订货16.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的重大作用不包括A.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B.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C.建立了国际经济新秩序 D.推动了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17.不结盟运动奉行的政策是 A制止新
10、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B反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C非集团、不结盟 D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18.二战后,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根本原因是A严格遵守联合国宪章 B手中拥有核武器C防止战争带来更大损失 D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19.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A1948年“柏林危机” B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D两个德国的形成20.二战后,美国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表现有 向西欧提供经济援助 支持联邦德国的崛起 以联合国的名义直接出兵朝鲜 成立军事政治集团-北约A B C D21.从生产关系变革的角度而言,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是A.朝鲜战争的
11、特需订货对日本的刺激 B.战后日本的民主改革C.确立“贸易立国”思想,扩大进出口贸易 D.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进行改造22.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A.雅尔塔体系的形成 B.杜鲁门主义的出台C.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23.决定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A.资本主义侵略扩张的本性 B.国际组织的建立C.帝国主义扩军备战的结果 D.经济的发展24.欧共体成立的主要目标是 A.同美苏争霸 B.稳定西欧政局 C.维护自身安全与发展 D.对抗苏联25.20世纪70年代,在经济上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冲击的是A西欧、日本的崛起 B第三世界的崛起C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D亚太经合组织
12、成立三材料:(2002年广东)阅读下列材料:欧洲一体化大事记19511995年: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建立煤纲同盟1958年,上述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决定建立关税同盟,实施共同农业政策,组成农产品共同市场。1967年,上述三个同盟合并为欧洲共同体1973年,英国、爱尔兰、丹麦加入欧洲共同体,其后,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相继加入。1975年欧共体首脑会议正式定名为“欧洲理事会”1979年,欧共体各国成立欧洲议会,加强各国政治联系,协调彼此的对外政策1991年欧共体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两年后,欧洲联盟正式成立,成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1
13、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启动,实现了人员、货物、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1995年,奥地利、芬兰和瑞典加入欧洲联盟。请回答:(1)概括欧共体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规模的变化,指出其经济一体化的演进趋势(2)欧洲理事会和欧洲议会成立,表明欧共体出现了什么新的发展倾向,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一趋向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课课练(必修1-7-25)【参考答案】一填空政治经济中心、经济、美苏、煤钢、经济、原子能、欧洲共同体、经济实力、美国、美、日、西欧、多极化、民主改革、教育、美国、朝鲜、第二、多极化、独立、亚非会议、非集团、不结盟、霸权、国际经济、民族解放运动、发展中国家二单选15 ACCAC 610 CDCDB 1115 ADCAD 1620 CCDBC 2125 BBDCA三材料(1)规模不断扩大,成员国增加;从单一经济领域向多种经济领域扩展,程度不断加深。(2)从经济一体化向政治一体化发展。经济实力增强,要求政治上更好地维护欧共体成员国的利益;超级大国加紧在欧洲的争夺;西欧各国要求更有效、地维护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