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材料反映了当时()A诸侯国的命运取决于读书人的智慧B儒家思想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C知识分子阶层对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D“百家争鸣”加剧诸侯争霸的态势2校训,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治校精神的反映,是体现大学文化精神的核心内容。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一名句。此名句出自()3尚书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A兼爱尚贤 B主权
2、在民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4“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墨子)这说明墨子主张()A反对厚葬 B贤人治国C兼爱交利 D崇尚节用5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提出“以宽服民”“以猛服民”的主张,否定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秘密法。下面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点相吻合的是()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6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指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
3、欲,有好声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因此,他建议()A实行“仁政”来扩充人的善性 B用礼乐制度规范人的行为C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D建立大一统的专制国家7(2016湖南十三校联考)“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下列与此主张同属于一个思想流派的是()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B“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C“心外无物”“心外无理”D“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8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这说明了()儒家学派是个备受争议的学派文化内容由先秦时期的综合宽容转向单
4、一专制汉朝重视文化教育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A BC D9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A佛教的因果循环 B法家的严刑峻法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10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汉武帝对此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A光大儒家思想 B恢复礼乐秩序C建立教育体系 D加强中央集权11(2017长沙模拟)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
5、,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士人政府”形成的思想条件主要是()A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 B黄老之学被推崇C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D宗法制度的形成12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言论最准确的理解是()A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君权神授”思想C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如出一辙D排斥其他学说,树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6、。材料一刘邦崛起于末吏,其政权基础,无以大胜于始皇。于是儒生效忠者乃以五德天命之术,附会造作,以宗教之信仰,拥已立之政权以叔孙通为代表言天人而注重“受命”。而部分汉儒惩秦专制之失,略袭其旨,欲以灾异符命戒惧人主,使之自敛,不复为纵恣专横之事。此盖图以天权限制君权,藉防君主专制之流弊。凡言天人相应而注重革命之义者,皆其流派也。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材料二夫民者,诸侯之本也;教者,政之本也;道者,教之本也。有道,然后教也。有教,然后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劝之。民劝之,然后国丰富也。摘编自吴云、李春台贾谊集校注材料三秦对“以古非今”之儒的扫荡,并没有使儒者丧失关注现实政治的兴趣。秦汉之际儒学精英为
7、在新兴的汉家王朝的政治生活中担任某种重要的角色,努力调适自身的政治态度,由“以古非今”转向“通于时变世务”。虽然汉初君臣对黄老之术的偏好抑制了儒学大规模复兴的进程,但经过数代儒者的不懈努力,特别是武帝朝又出现了大批儒者如董仲舒、公孙弘等,他们积极地进行自我政治态度的调适并切实地参与到当时的政治事务中,以与汉家政权共谋新的社会政治秩序的长治久安。这种努力成功地实现了儒家文化在汉代的全面复兴。摘编自林存光历史上的孔子形象政治与文化语境下的孔子和儒学(1)根据材料一,说明两种“天命观”的区别。(5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贾谊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社会背景。(10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
8、学知识,分析儒学在汉代“全面复兴”的原因。(10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墨子(思想)之所以会灭绝,其实正是儒法缝合的结果,儒家满口仁义道德,法家讲究阴谋、阳谋控制术。这些东西都与墨家思想格格不入。无论政治思想、制度设置、核心价值观,还是研究的范围,墨家的思想都远远超出了当时的诸子百家。老子的道德经虽然玄之又玄,高深莫测,但是仅限于少数极有智慧的人之间高谈阔论之用,形成不了制度,更无法与社会现实结合,产生实效。墨子是真正哲学中的逻辑学与认识论的创始人,也是中国科学技术的始祖,他的思想是中国宗教的萌芽,也是中国最早的民主政治的开端。如果不因为西汉汉武帝、董仲舒之间搞官学勾结,弄出一个摧毁中
9、华文明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家不可能在自由竞争中失败。摘编自许锡良墨家的灭绝及中国千年的悲剧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12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练高考找规律1(2015课标,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2016课标,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
10、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3(2014课标,25)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练模拟明趋势4(2017郑州模拟)有学者认为:孔子主张人在修养成长的过程中,其来自内部的自律和来自外部的他律,应当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其间并无逻辑上的矛盾和不彻底。其中“他律”在当时是指()A仁者爱人 B君主法治C礼乐制度 D三纲五常5(2017太原模拟)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古礼,论语记载了
11、孔子和学生宰予的言论。宰予问:“三年之丧,其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子曰:“于女(汝)安乎?”曰:“安。”子曰:“予之不仁也。”这体现出孔子强调()A礼乐制度 B以德治国C中庸人和 D孝悌之义6(2017广西三市调研)荀子荀载:“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在此,荀子强调的是()A废除严苛的法律,由国君以德治国 B法律应当由道德高尚的君子制定C执法者的素质是实现法治的关键 D执法时应将君子与小人区别对待7(2017湖北八校联考一)“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
12、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材料对“刑、德”的解读说明了()A儒家主张“为政以德” B法家主张刑德并用C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D墨家反对君主专制8(2017河北石家庄一模,24)先秦某位思想家主张:“不富无以养民情,不教无以理民性。”其意在说明()A政治教化以百姓富裕为前提 B以德治民与依法治国相结合C改善民生与思想教化相辅相成 D重义轻利的观念利于国家统治9(2017东北三校一模,24)先秦时期,号称显学的两家学派创始人对生活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量腹而食,度身而衣”,一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下列所述思想主张与其对应的是()A前者主张有为,后者主张无为 B前者主张
13、王道,后者主张霸道C前者主张兼爱,后者主张仁爱 D前者主张非攻,后者主张战功10(2017安徽八校联考)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以下主张属于荀子的是()A“人而不仁,如礼何?”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D“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11(2017南宁一测)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提出:“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礼之所为兴也。”这一言论()A是对儒家思想的严重背离 B成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C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D体现了汉代民间思想激烈交锋12(2017曲师大附中一摸)班固曰
14、:“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材料表明()A在起用董仲舒之前,儒学的正统地位已确立B举孝廉、兴太学的做法是为了提高儒学的地位C武帝拜董仲舒为相后,实行了一些尊儒措施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13(2017广州模拟)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汉代统治者的主张是()A以道家无为而治为指导思想 B推崇儒学,独尊儒术C推崇理学,扶为官方统治哲学 D权势法制与伦理劝导相结合14(2017成都三诊)董仲舒在评论一件寡妇改嫁的案例时指出,依春秋大义
15、,“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故寡妇改嫁“皆无罪名,不当坐”。这折射出汉代()A司法判案“重情轻法” B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较高C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 D妇女拥有婚姻自主的权利15(2017陕西二模)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下列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D君主的地位不是不可动摇的16(2017郑州模拟)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
16、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17(2017河北石家庄一模,24)周公要求统治者“敬天保民”,孔子主张“德治”,孟子提出“仁政”,董仲舒提倡“天人感应”“郡守、县令、民之师帅”,朱熹强调“正君心”。材料表明,儒家主张为政者应该()A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 B顺应天意,无为而治C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练纠错提知能易错点1不能全面掌握古希腊人文精神与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异同18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
17、469年,正好是孔子死后的第10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两人思想的最大相同之处是()A反对君主制 B主张民主C强调知识和道德的作用 D强调维护君主权威易错点2对诸子百家思想辨析不清19以下是某位学者对春秋战国时期道、儒、墨、法四家的评价。下列学派与评价对应正确的是()关注社会,留下的是公平与正义:平等、互利、博爱关注人生,留下的是人生态度:真实、自由、宽容关注国家,留下的是治国理念:公开、公平、公正关注文化,留下的是文化价值:仁爱、正义、自强A道家儒家墨家法家 B儒家道家法家墨家C墨家道家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儒家道家易错点3对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认识不准确2
18、0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的是()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课练27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双基达标课时作业1C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家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本身错误;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没有被各国统治者所采纳,B项错误;子贡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在当时起到“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的作用,C项正确;D项不符合题目要求。2B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思想,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仁”可以看出,B项正确;A项是法家思想;C项是道家思想;D项是兵家思想。3C“人无于水监(照镜子
19、),当于民监”的意思是人,不要把水当做镜子,而应当把人民当做镜子,由此可见作者强调统治者制定政策时要把“民”的要求作为反映政策好坏的标准,即“当于民监”,也就是以民为本,故答案为C项。4D由“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可知,题干材料强调节俭以增加国家收入,故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反对厚葬、兼爱及尚贤等思想,A、B、C三项错误,排除。5A题干材料强调法治的作用,属于法家思想,A项属于法家思想,B项强调自然规律,是荀子的唯物论思想,C项属于孔子的儒家思想,D项属于墨家思想。6B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体现了荀子的“性恶论”。为了遏制人的不当思想或行为
20、,荀子强调用礼乐制度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故答案为B项。A、C、D三项依次属于孟子、老子和韩非子的主张,应予以排除。7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道家的辩证法思想,B项属于道家“无为”的思想,故符合题意;A项属于法家思想,故错误;C项属于心学,故错误;D项属于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主张,故错误。8B本题考查秦汉的文化措施。秦代焚书禁学,汉代独尊儒术,说明了文化内容由先秦时期的综合宽容走向单一专制,正确;秦代焚书禁学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以巩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汉代独尊儒术也是如此,只是手段不同,都是使文化置于政治的控制之下,使之为政治统治服务,正确。错误,坑儒、尊儒是根据不同的社会
21、环境而实施的;本身正确,但与材料反映的内容不符,排除。故B项正确。9D本题考查天人感应思想。“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表明窦蛾含冤而死,连上天也感到不公,降下灾祸,这体现了儒家“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因此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都无从体现。10D材料内容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三纲五常。汉武帝之所以欣赏这一思想主要是因为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对他的统治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本题选D。11C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信息“从汉代起”“士人政府”。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不是思想条件,因此A项错误;黄老之学被推崇和士人政府无关,因此B项错误;宗法制度的形成是在商周时期,因此D项错误;
22、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正统地位,这为士人政府的形成准备了思想条件,所以本题选C项。12B材料引文大意:上天赋予人善的本性,但有的人虽天生具有善的本质却不能成为善良的人,于是上天树立王道来教化这些人为善,这是天意。据此可以看出董仲舒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的主张,故选B项。13(1)“革命”:主张限制君权。“受命”:主张“君权神授”,神化君权。(5分)(2)主要思想:强调民本;主张德治,教化民众。社会背景: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教训;汉初“无为”思想及儒学的复兴;恢复小农经济的需要。(10分)(3)原因:西汉中期,休养生息政策已使汉朝经济恢复并走向繁荣,国力逐步强盛;王
23、国问题、匈奴问题、思想混乱问题严重,汉武帝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迫切需要新的理论体系;汉初推行的“黄老之术”已不适应社会发展;董仲舒等对儒学的改造顺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10分)解析:第(1)问,先解读材料一中“革命”与“受命”的内容,然后进行相应的说明。第(2)问,根据材料二中“夫民者,诸侯之本也”等信息说明贾谊的思想,再联系汉初政治、经济、思想形势分析其社会背景。第(3)问,结合材料中秦汉之际儒学精英“通于时变世务”说明汉代儒学的发展,再结合当时经济发展、思想混乱、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等知识进行说明。14观点:中国的皇权政治与儒家文化勾结,扼杀了墨家思想。(2分)论证:墨子代表了战国时期
24、新兴的手工业者等阶层,他提出将兼爱、尚贤、非攻、尚同、节用作为治国方法,在战国时期影响很大。战国是我国封建制度形成时期,秦汉时期我国封建社会迅速发展,并且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原有的墨家思想已逐渐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秦汉时期统治者分别以法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通过“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了思想。到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提出了“大一统”“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思想,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得到统治者赏识并付诸实践。因此,汉代以来儒、法思想的结合以及政府对儒学的重用,最终扼杀了墨家思想
25、的传播与发展。(10分)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时,先解读材料信息,提炼出一个观点,如“中国的皇权政治与儒家文化勾结,扼杀了墨家思想”,再结合墨家思想的内容、战国以来社会的进步、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政策等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加餐练练高考找规律1C古代儒家学者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C项符合题意。儒者批评现实政治并提出自己的目标,不能说明儒者不适应现实政治,也不能说明其反对进行社会变革,A、B两项错误。儒者期望实现古代曾经达到的贤良政治的高度,并不是要求复古,D项错误。2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26、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3D秦、晋时期的法律对待亲子、养子的态度由不同到一致,说明形式上的亲情关系也得到认同,这是儒家伦理发展、强化的结果,故D项符合题意。仅从私拿养子财物是否有罪的变化不能得出亲子、养子权利相同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血缘亲情淡化,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宗族利益的保护,C项错误。练
27、模拟明趋势4C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仁是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而言的,是自觉遵守的,礼则是外在的规范,故选C项。5D礼乐制度是西周时期维护等级秩序的文化制度,题干中谈论的是为父母守孝时期长短的问题,与礼乐制度无关,故A项错误;以德治国是一种治国思想,题干中并没有谈论治国问题,故B项错误;中庸人和是孔子提出的调整“礼”和“仁”的方法,与题干无关,故C项错误;题干中宰予认为守孝三年时间过长,对此孔子反问他守孝不满三年心里是否安稳,可见题干主要体现了孔子的孝悌思想,故D项正确。6C据材料可知,荀子认为,正直的君子是政治清明、国家安定的根源;没有一个良吏治理的国家,法律虽然完备,但不
28、会使国家安定。这说明荀子强调执法者的素质,把其看做实现法治的关键,故选C项。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废除苛法;B项曲解了材料的意思,排除;材料是在强调执法者的素质,而非区别对待君子和小人,排除D项。7B材料中“二柄者,刑、德也”表明法家主张刑德并用,故B项正确。“儒家主张为政以德”“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墨家反对君主专制”均与题意不符,故A、C、D三项排除。8C材料信息的大意是,既要改善民生,又要思想教化,故选C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政治教化以百姓富裕为前提”“依法治国”和“重利轻义”,排除A、B、D三项。9C“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属于墨家的节用思想,“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孔子的言论。墨家主张
29、“兼爱”,儒家主张仁爱,故选C项。“有为”属于儒家思想主张,“无为”属于道家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王道”属于儒家思想主张,“霸道”属于法家思想主张,故B项错误;“非攻”属于墨家思想主张,战功属于法家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10D分析各个选项可知,A项是孔子的思想;B项是孟子的思想;C项是庄子的思想。D项是荀子的礼法并施思想,意思是崇尚礼义,完备法制,国家才会有正常的秩序;崇尚贤人,任用能人,人民才有明确的方向,故选D项。11C材料“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礼之所为兴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故答案为C项。材料中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家思想,排除A项;材料内容虽涉及礼仪等,但并非强调道德标准问题,排除
30、B项;材料不涉及民间思想,排除D项。12B本题考查汉武帝的尊儒措施。由材料可知,汉武帝初立,魏其侯、武安侯为相时只是尊崇儒家,到董仲舒时,由于推举孔子,罢黜百家,设立负责兴建学校的官员,州郡也都推举茂才和孝廉,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由此可知选B项。汉武帝接受董仲舒观点后才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排除A项;C、D两项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13D本题考查汉代儒学。依据材料中“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可知,汉宣帝反对单纯用儒教治理国家,主张“霸王道杂之”故选D项;A、B两项都是单纯用道家、儒家的思想治国,与材料观点不符;C项理学是宋明时期的,故排除。14C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将题中案例与后来宋
31、明时期宣扬的“三从四德”“女子从一而终”等礼教观念进行对比。由此可知,汉代婚姻受到礼教的束缚相对较小,答案为C项。15D材料中董仲舒的言论旨在提醒君主有失道之策时,上天会以灾害怪异警示,此时君主要及时调整政策,否则会有丧邦失国的危险。这一学说对君权有一定的限制作用,故选D。16B本题考查汉代儒学的发展。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被称为新儒学,糅合了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学说,内容有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大一统的要求,因此B项正确,A项错误;“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思想,C项错误;吸收佛、道两家学说之长,发展儒学的是宋明理学,D项错误。17A由材料信息可知,儒家认为,为
32、政者应该敬天,实行德治和仁政,当好百姓的楷模,注重德性,也就是说应该发挥楷模和教化作用,故A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统一信仰”“遏制人欲”等,故C、D两项错误。练纠错提知能18C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两位思想家思想主张的共性未掌握。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强调统治者要爱惜民力,体恤民情,重视道德的力量;苏格拉底主张应该由“那个知道的人”统治国家,反对民主制和君主制;两者都主张知识和道德的作用,故答案为C项。19C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辨析不清。体现了“兼爱”思想,属于墨家的主张;体现了“无为”思想,属于道家思想;体现了以法律为准绳的思想,属于法家的主张;中的“仁爱”属于儒家思想。答案为C项。20C本题易错的原因是对新儒学的认识不准确。A项是宋明理学的特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孔孟学说的继承与发展,因此B项错误;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故C项正确;“儒术”是指思想而不是权术,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