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两首雨巷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分析“丁香”意象,理解雨巷的情感,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诵读、联想、想象、鉴赏,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优美朦胧的意境,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 解读“丁香”意象,引导学生对本诗情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教学方法: 诵读、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见过“丁香”吗?丁香有什么特点?(放幻灯片) 二、学生自由联想、想象,概括“丁香”特点(香、雅、幽、愁等)。三、学生自由作答后,教师概括: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丁香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却不轻佻。丁香是美丽的、高洁的、愁
2、怨三位一体的象征。丁香娇好,但易凋谢。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这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让我们来读雨巷。 四、朗读雨巷 五、姑娘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学生在阅读中归纳。 愁怨、哀婉、美丽、高洁、迷茫 六、讨论: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位姑娘的? 1.借助“丁香”这个意象来刻画这个姑娘。 何为意象?“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手法:动作、外貌、神态、心情、(正面) 2.通过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和绵绵细雨等环境来渲染“丁香”的特点。(侧面) 学生就诗中不懂的词句提问。比如:太息,飘,油
3、纸伞,雨的哀曲等。然后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1)也许是为诗人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自己的忧郁叹息,也许是为雨巷颓墙叹息,也许是为这个时代叹息,甚至是诗人通过姑娘的眼光为国家命运而发出叹息。(个性化解读) (2)“飘”不能换成“走”。因为这个姑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作者想像出来的,想像中的人物是没有重量的;且“飘”与后面的“梦”构成最佳组合。“飘”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诗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飘忽朦胧的特点。所以,诗中有三次用“飘”字描写这位姑娘的行动。 (3)雨的哀曲是这个悲剧的背景音乐,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悲凉的气氛。这个悲剧是美丽的丁香姑娘从颜色到芬芳,从眼光到惆怅一样一样地在诗人眼前无情地消失,这个
4、音乐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此刻内心无以言表的悲哀。这个“雨的哀曲”烘托气氛,渲染诗人的心情。 七、讨论: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形象?探讨主旨。 1.姑娘是谁?(个性化解读) 我?理想?姑娘? 2.知人论世:作者,背景介绍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将它投寄到小说月报。当时代理小说月报编辑的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 戴望舒的诗深得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词风的遗韵,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3.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姑娘为什么很快消失?(邂逅、虚幻、朦胧又美好的理想的象征) A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应。 B爱情诗,即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涟漪。类似蝶恋花 花褪残红苏词中所表达的情结,“多情却被无情恼”。 C诗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师解读: “姑娘”是作者的理想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但出现后又像梦中的飘过一样消了,连用她的颜色,芬芳,叹息,惆怅,空留下抒情主人共在雨巷中独自彷徨,孤苦的心情。 八、朗读课文,从中学到了什么? 1.象征手法 2.三美 3.词语的运用 九、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