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2014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专题复习学案:《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讲义.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313640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4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2014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专题复习学案:《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讲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广东省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2014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专题复习学案:《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讲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广东省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2014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专题复习学案:《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讲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广东省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2014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专题复习学案:《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讲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广东省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2014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专题复习学案:《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讲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广东省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2014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专题复习学案:《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讲义.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广东省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2014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专题复习学案:《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讲义.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广东省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2014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专题复习学案:《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讲义.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广东省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2014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专题复习学案:《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讲义.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广东省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2014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专题复习学案:《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讲义.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广东省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2014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专题复习学案:《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讲义.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广东省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2014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专题复习学案:《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讲义.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广东省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2014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专题复习学案:《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讲义.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广东省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2014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专题复习学案:《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讲义.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广东省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2014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专题复习学案:《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讲义.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广东省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2014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专题复习学案:《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讲义.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广东省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2014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专题复习学案:《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讲义.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广东省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2014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专题复习学案:《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讲义.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广东省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2014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专题复习学案:《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讲义.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广东省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2014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专题复习学案:《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讲义.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广东省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2014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专题复习学案:《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讲义.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3页
广东省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2014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专题复习学案:《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讲义.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3页
广东省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2014届高三政治(人教版)专题复习学案:《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讲义.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我自信,我出色:我拼搏,我成功! 全书知识结构图第一单元 复习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一、命题分析与指导:1、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哲学的基础知识,主要 介绍了哲学产生、发展的历史,以及从宏观上介绍哲学的内涵及作用。因此本单元命题主要以古今中外一些名人名言、寓言、漫画等为背景材料,考查哲学的常识性问题。2、本单元知识比较清晰,以识记内容为主,命题大多采用选择题形式。复习时可尽量从选择题的角度加强训练,但对于“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等重点知识也应从主观性试题的角度精心准备。二、09高考考试大纲:I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沧 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哲学与时代精神 哲学的作用(

2、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3)唯物主义及其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特点(4)唯心主义及其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5)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三、第一单元易错知识点聪明的人力求改正自己的错误,知错改错不算错,知错不改错中错。 知错能改进步快,满不在乎才真坏。(请你判断以下观点是否正确,并在错误的地方简要进行修改,在括号内注明书本页码)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2、

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是科学之科学( )(注意: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不是科学之科学)3、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是科学之母” 等说法都是错误的,但可说“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注意:不一定是科学的关系,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不能把“统一”理解为“总和”。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

4、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但定义不能混淆.。哲学给我们方法论的指导,但不是具体的方法。)5、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注意:哲学)6、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 )(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唯物唯心的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原;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注意:不能说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

5、学问题的回答。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不能笼统地说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展开的,而是围绕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就是把它改造为中国哲学. ( )(注意:现阶段的中国哲学,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且包括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哲学,例如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哲学家的哲学理论,他们并不都赞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观点;另外一些海外华人的宗教哲学家也并不支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注意: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才出现的)9、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

6、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10、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 (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注意:应该是两个根本对立的观点)12、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哲学史上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只有少数哲学家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成为不可知论者。如休谟和康德)13、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但只有真正的

7、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14、哲学上说的世界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世界。( )(哲学上说的世界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人的思维是主观世界。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世界主要是指人的某种活动范围,如内心世界、儿童世界、主观世界)15、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解放思想。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详见教材P23,邓小平理论的主题是什么?)16、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人

8、们创造哲学的最终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17、哲学的任务哲学的作用(或功能):哲学的作用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只有真正的哲学才得以完成这一任务。1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9“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唯物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主观唯心“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客观唯心“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静止的观点,形而上学“世异

9、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运动变化,辩证的观点立志高远,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勤学苦思;稳定心态,不馁不弃;全力以赴,夺取胜利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你是否每天都在努力?一 、复习策略本单元重点讲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第四课、第五课主要讲辩证的唯物论,第六课讲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坚持实践决定认识,正是遵循“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即“物到感觉”是经由实践来完成的;坚持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正是承认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即认识通过指导实践去改变客观事物。综观历年高考,本单元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考查的题型涉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一般都以具体材料尤其是热点材料为载体,考查对基本概

10、念、原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在非选择题的立意方面,本单元内容往往和辩证法知识联系起来进行考查。在历年高考中,本单元中频繁考查的知识有:世界的物质性、意识的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规律的客观性以及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等。二、09高考考试考点: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哲学的物质概念 自然界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 规律的概念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4)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的起源 意识的生理基础 意识的内容与形式(5)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 意识能动性的表现(6)客观规律与意识的能动作

11、用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事实求是(7)实践 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9)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10)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三、第二单元易错知识点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2、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注意: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一种发展)3、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12、 )(注意:颠倒了二者)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4.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昼夜循环,苹果落地,属于自然规律( )(注意:规律不能等同于规律的表现形式)5.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注意: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6.规律是事物之间的一种联系,因此,联系就是规律( )(注意:规律是事物运动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7、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 )(注意:对传统观念要一分为二地对待)8、规律就是我们常讲的定律. ( ) (注意: 规律与规则、定律不同。规律是定律的内容,定律是某

13、种客观规律的主观映象。规律是客观的,规则、定律是主观的,是对客观规律的主观反映(有正误之分)。另外:现象也不等于规律。)9、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 ( )(注意: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10、规律有好坏的. ( )(注意: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见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材料时,应用联系的观点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发展观来解题。)11、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注意: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

14、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12、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注意: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存在和起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把规律看作永远不变的,是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13、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 )(注意:是客观实在,客观存在客观实在:客观存在指个人主观以外的所有事物,包括客观实在、物质的具体形态以及他人的意识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14、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注意:是人脑特有的机能)15、

15、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注意:意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反映的形式(如感觉、判断等)是主观的,正因为如此,对同一客观事物才会形成不同的意识。)16、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注意: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 密不可分。意识离不开物质,依赖于物质,而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7、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注意: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18、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反映( )(注意:人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19、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16、 )(注意:意识的能动作用具有二重性,也不能直接作用。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意识能动性的发挥、意识反作用的发挥、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都一个有正确与否的问题,因此,不能泛泛地说他们起“积极作用”或“促进作用”。)(1)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能反映物质:强调意识的能动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的决定性。 (2)能动反映论的意义:提出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不仅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也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被动反映论相区别。20、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意识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才对事物有反作用( )(注意:不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有反作用) 意识能动性的发挥有正确与否的

17、问题: a.从认识世界看,意识既可能正确的反映客观存在,也可能错误的反映客观存在。b.从改造世界看,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阻碍作用。*意识能动性与实践的关系:不管是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还是意识能动地改造世界,都必须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21、人类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自然( )(注意:要看是否符合规律和客观条件)22、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 )(注意:反作用的大小不是由意识的正确与否决定的)2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注意:不一定是正确反映)24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人民的愿望出发( )

18、(注意:客观实际是出发点) (想问题、办事情只能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从意识(主义、思想、理论)出发,不能从人民的愿望出发。但要以人民的利益为目的、归宿。)*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反对从主观出发(从理论、经验、个人主观好恶出发);实事求是:一方面强调了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和认识规律。25、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注意: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26、因为规律是正确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注意:规律无所谓正确与错误之分)27、决策者要避免失误,关键要做到充分发

19、挥主观能动性( )(注意:关键是要尊重客观规律)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讲义(二)三、第二单元易错知识点(续)28、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29、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注意:还要受客观规律和条件的制约)30、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31、人们只有在失败后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注意:认识来源于实践,不一定要经历失败)32、认识既来源于直接经验,又来源于间接经验( )(注意: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认识的两种途径)33、不同的人对

20、同一现象必定会有不同的认识( )(注意:不一定是不同的)34、人的认识必须符合终极真理( )(注意:认识具有无限性。不存在终极真理)35、认识的根本目的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 )(注意:是根本任务;认识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实践36、间接经验不如直接经验可靠( )(注意:不一定)37、正确认识只有在同错误认识的不断斗争中才能获得( )(注意:不一定)38、实践决定于认识( )(注意:决定不等于决定于)39、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注意:改造客观世界)40、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检验人们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注意:实践是唯一标准)41、错误

21、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注意:不论认识正确与否,都来源于实践)4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注意:是根本动力不是唯一动力。)43、实践是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注意:获得认识的途径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如实践和读书)44、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注意:唯一来源)45、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 )(注意:实践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但又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但不能说实践既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 46、实

22、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 )(注意:任何实践都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没有意识参与的实践是不存在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的实践不存在,盲目的实践是指受错误意识指导的实践。.)47、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 )(注意: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必须是达到一定年龄阶段的人,必须是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人的活动才可能成为实践。实践不是认识性的活动,而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48、客观世界是真理的标准. ( )(注意: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不能成为检验的标准)49、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

23、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注意:实践具有社会性,孤立的活动是不存在的,实践的社会性,排斥的只是孤立的活动,并不排斥单个人的活动.同时,个人的活动也不排斥实践的社会性.)50,三个有利于标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注意:三个有利于标准是把人们实践的结果作为标准,就是把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活实践作为标准,它是真理标准在社会主义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51、真理是主观的。(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是通过思想、理论形式,即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逻

24、辑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而这些形式都是人们主观上特有的,即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来源于不依赖于人类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5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 )(见教材P28,P41。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是什么?)53、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见教材P35)54、党是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坚持求真务实就成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求真务实,是对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集中概括。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5、、与时俱进,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教材P51)55、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内在要求和前提,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目标和归宿。(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目标和归宿。)(教材P51)五、知识提示:1、注意词语搭配: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不能错位2、比较“意识源于物质”和“认识源于实践”:“意识源于物质”主要指意识反映的内容源于物质世界。“认识源于实践”指认识形成于实践中。两者是从不同角度讲的,并不矛盾。意识对物质的反映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因此两者又是相通的。但不可混淆搭配,如不能说“认识源于物质”

26、。3、真理的客观性决定真理的唯一性。真理的客观性告诉我们:判断我们的认识是不是真理,其参照系只能是客观事物本身,即主观反映是否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相一致。而对于同一个确定的客观事物,其本来面目只有一个,因此与之相一致的主观反映也只能有一个。这本来是一个常识,但正如童话皇帝的新衣所寓:我们往往因为对权力、名利的畏惧或崇拜,而忽视了什么是判断真理的标准。4、课本中出现的一系列概念:物质、客观、客体;意识、主观、主体物质:相对于意识而言,即客观实在,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客观:相对于主观而言,包括: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他人的意识,又叫客观存在。客体:相对于主体而言,指进入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对象

27、。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即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主观:相对于客观而言,强调自我的意识。主体:相对于客体而言,指处于一定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具有社会性的现实的人。六、认识论部分知识疑点分析1、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指实践,改造主观世界指改造自己的思想、认识以及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有利于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2、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课本有两处出现这一概念)事物是具体的,既包含共性,又具有独特的个性,必须如实反映具体事物的具体实际,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事物是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情况,必须如实反映事物变化了的实际,

28、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3、实践的基本形式不等于实践的全部形式。三种基本形式的地位不平衡,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4、有用的就是真理吗?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能够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再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成功,因此是“有用”的。但“有用”的不一定是真理,因为每个人的“有用”的标准是不同的。“有用就是真理”是以主观需要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错误的。5、怎样理解真理只有一个?真理只有一个,是指对于同一确定的对象,只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但真理又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它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

29、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6、“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说法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说明了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还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但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因此并没有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四、综合探究一、党的思想路线1、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统一的。(1)解放思想,就是 。与时俱进,就是 。(2)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实事求是的 ,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2、党

30、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认识的来源,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联系实际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实事求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解放思想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实践也在变化发展,认识也应当变化发展与时俱进真理作为一种正确认识,源于实践,又应当回到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3、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党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不断地探索新规律,提出新思路,解决新问题。(2)面对日新月异的国内外形势

31、,我们国家要发展、民族要振兴、事业要成功,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坚持这一思想路线。二、求真务实与党的思想路线1、求真务实的含义“求真”侧重于认识世界,体现的是科学性的品格,着力揭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务实”侧重于改造世界,体现的是实践性的品格,通过认识指导实践,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2、求真务实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求真务实不但涵盖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科学”精神,而且发展了其“实践”精神。3、求真务实的哲学依据(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认识世界,并在意识的指导下改造世界;(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第三单元复习 思想方法

32、与创新意识一、复习策略本单元基本线索:本单元继续从世界的状态怎么样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一主题。世界本身是唯物辩证的,即世界本身是联系、发展、矛盾着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用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看待周围的世界。第七课讲联系的观点,第八课讲发展的观点,第九课讲矛盾的观点,第十课讲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综合探究讲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一是对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进行系统总结,说明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二是结合现实说明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从思想方法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确看待我们周围的世界”,属于辩证法的范围

33、。在近几年高考中,本单元的内容一直是考查的重点。从考查的题型看,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综合多年的高考试题,主观题通过辨析或论述等形式考查辩证法内容的概率最大。从能力要求上看,着重考查考生对哲学基本观点的掌握、理解和运用能力,能力要求较高。因而在本单元的复习中要注意多题型、多角度去思考和把握课本的基础知识点,并着重于理解和运用,特别要注意对一些名言、俗语的辨析和时政知识的结合与渗透。就考查的热点问题来看,联系的观点要继续关注可持续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循环经济、节约能源、经济全球化等热点;发展的观点则要特别注意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等时政问题;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则要注意

34、科技的自主创新、创造性思维、建设创新型国家等热点;矛盾观点则贯穿于上述这些时政问题中,作为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理所当然的考查重点。二、2009年高考考点3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2)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的多样性(3)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优化方法(4)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 发展的概念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5)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概念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6)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具体问

35、题具体分析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7)辩证的否定现 辩证否定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8)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创新的社会作用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讲义(三)三、第三单元易错知识点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注意:联系是有条件的)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注意: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即改变具体形式),创造条件建立新的联系。当然这也是以尊重事物的客观性为前提的,没有取消事物联系的客观性)-3、联系是普遍的,因此,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注意: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

36、只有具备一定条件,事物之间才会发生联系。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总是和周围其他事物联系着,都处于普遍联系中。)4、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时主观的。( )(自在事物的联系时客观的,但是,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人化”的特点,渗透人的目的性,但,人为事物的联系同样尊重规律的客观性。人为事物的联系并没有改变联系的客观性。)5、世界上事物总是互为因果,彼此制约的都处于因果链条的联结之中( )(否认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因果关系是先行后续的,但先行后续的不一定是因果关系)6、整体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注意:还包括其发展的全过程)7、整

37、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注意:不一定,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8、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 )(注意:必须在一定条件下)9、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注意:这两对关系不能完全等同,因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只是在一定意义上也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即两对关系都强调整体性原则,都是相互依赖等方面,而系统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没有.)10、要发展就要变

38、化,不变化就不会有发展。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 )(“要发展就要变化,不变化就不会有发展”是正确的。该观点揭示了变化与发展的关系,承认了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但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11、联系构成事物的发展,联系建立得越多,就越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注意: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引起事物的变化,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联系构成事物的发展”是正确的。联系与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但是。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人们不能把主观的联系强加给客观事物。同时,联系也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人们只能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即改变联

39、系的形式,建立新的联系)12、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目前力量强大,发展速度快,成熟和完善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 )(注意: 判断新事物的标准三个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判断新事物的标准如上,用现状标准来判断是错的)13、科学算命是科学与传统算命相结合而产生的新事物. ( )(注意:判断新事物的标准如上,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来判断新旧事物是错的。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克服其不合理成分,保留其合理成分,并增添了旧事物不能容纳的新内容。)14、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 ( )(注意:错,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

40、但道路是曲折的.)15、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注意: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变)16、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 )(注意: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17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质变的完成表明事物变化发展的终结。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注意:不是所有量变都能引起质变。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但是,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又会引起新的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是错的,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不是量变的相加。

41、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8、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曲折的( ) (注意:总趋势是前进的)19、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 (注意: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20、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注意说法片面,只看到矛盾的斗争性,忽视了矛盾的统一性。:双方既对立又统一)21、矛盾可以调和,不可以缓和( )(注意:矛盾可以缓和,不可以调和)22、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注意: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两点。但两点不一定是优缺利弊。)23、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注意:矛盾分析的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42、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24、矛盾就是斗争( )(注意:简言之,矛盾是对立统一.)25、矛盾越少越好. ( )(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 26、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是永远不以解决的. ( )(注意:矛盾并不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只要实事求是地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和矛盾分析的方法

43、,就能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矛盾.) (但不是消灭矛盾)27、矛盾就是事物内部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 ( )(注意:矛盾也包括事物之间的这种关系.) (矛盾是普遍的,也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但倒底是哪两方面构成矛盾双方,则要根据具体条件具体分析。)28、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东西,而这些事物中包含着矛盾,所以意味着人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矛盾. ( )(注意:矛盾的产生与消亡是客观事物自身运动的结果,不是人能够有意识地制造出来的.)29、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注意:普遍性寓于特殊性当中,不能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矛盾

44、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正确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可以说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但不可以说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2)只能说特殊性包含了普遍性,不能说普遍性包含了特殊性。(3)“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是指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是指特殊性中包含了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30、普遍和个别互为存在的前提( )(注意:个别是普遍存在的前提,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来的))31,普遍性是特殊性的总体( )

45、(注意:普遍性是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来的) 世界上一切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就在于各种事物内部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矛盾规定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殊本质。32、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注意: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33、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决的矛盾( )(注意:二者不能划等号,因为在特殊的情况下,却要先解决好次要矛盾,才能解决好主要矛盾.)34、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注意: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还要注意次要矛盾)35、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

46、物的性质没有影响( )(注意:有影响) (认识事物,即认识事物的矛盾,改造世界即解决事物的矛盾。)36、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 )(注意: 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 37、抓住了主要矛盾,就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就是坚持全面地看问题,重点论就是片面地看问题。( )(注意:片面理解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1)认为“坚持两点论就是坚持全面地看问题”的观点是正确的,但认为“坚持重点论就是抓主要矛盾”的观点是不确切的。坚持两点论就是要全面地看问题。既看主要矛盾,又看次要矛盾;既看矛盾的主要方面,又看矛盾的次要方面。坚持重点论,是指在认识

47、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重点论并不是片面地看问题,而是全面地看问题的表现。(3)我们应该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做到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38、解决主要矛盾是解决一切矛盾的前提。首先解决的矛盾一定是主要矛盾( )(注意要作具体分析。有时候要先解决次要矛盾)39、事事有矛盾,就是指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 )(注意: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事事有矛盾是矛盾普遍性的情形之一,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

48、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的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当它们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可以说,每一事物都同它周围的其他事物存在着矛盾。这里的“周围事物”不是同其他“所有事物”。这是因为,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有条件的,矛盾是具体的,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不会发生矛盾。上述的说法不科学。)40、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 ( )(注意:事物有简单事物和复杂事物之分.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可见,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解题指导:在具体的题目中,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区别主次矛盾、矛

49、盾主次方面两者:分清主次矛盾侧重于从办事情的角度来讲;矛盾主次方面侧重从把握事物性质即看问题角度 讲;在材料中,主要矛盾通常表述为“重点、中心、关键、突破口、中心任务、重中之重”等,而矛盾主要方面通常表述为“主流、本质、实质、优势、九个指头”等41、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 ( )(注意:矛盾的存在是客观的.事物包含矛盾多少,矛盾如何推动该事物的发展,这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并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所决定的.因此,并非矛盾越多越好.)42、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注意:是辩证否定或称扬弃)43、扬弃就是抛弃. ( )(错误,抛弃就是否定一切,这不符合辩证否定的原理,割

50、裂了新旧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实际上否认了事物的发展,犯了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错误.)(一切事物都是由肯定阶段走向否定阶段,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指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这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也是发展的实质。但否定也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既肯定又否定。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44、在一定条件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也有决定作用( )(注意: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因起决定作用)45、外因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注意:不一定是促进,也可能是延缓)46、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先有内因后有外因( )(注意:内外因无先后之分)4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

51、否承认的事物发展. ( )(注意: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和根本分歧不要混淆。48、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和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没有必然联系( )(注意:只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才能真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49、创新就是否定一切。( )( 创新是指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面对实践中的新情况,敢于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创新必然要对一些落后的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旧观点、旧思想进行否定。但并不是否定旧事

52、物的一切,而是对旧事物中的合理的、科学的东西予以保留,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和发展。)50、凡是新出现的事物都是人们创新的结果。( )(在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每一次物种的进化都意味着新事物的产生,其中并没有人类的创新活动,在人类产生之后,人类可以创新创造新事物,但是新出现的事物中也包含了不符合客观规律、没有生命力和发展前途的东西,这些不是创新的结果。)51、只要创新就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要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就必须创新,但创新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主观条件。人们只有具备正确的世界观、良好的知识构成、创新能力等主观条件,同时又能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利用客观条件,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四、知识联系1、矛盾与联

53、系、发展的关系(1)矛盾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即联系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矛盾双方之间的联系。(2)矛盾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即事物内部对立统一的关系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因此,辩证法承认矛盾,就必然承认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主张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否认矛盾,就必然否定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主张用孤立和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也说明了为什么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2、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关系区别:一切从实际出发是世界物质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是唯物论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54、,是辩证法的观点。联系:二者又是统一的,都要求主观符合客观;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则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深刻表现。3、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辩证否定观与发展的联系(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状态,而辩证否定观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和途径。4、辩证否定观与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联系(了解)辩证否定观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对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因此要求树立革命批判精神,即辩证否定观内在地包含着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五、矛

55、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的重要性(1)矛盾分析法在唯物辩证法中的重要地位从世界观的角度看,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因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世界充满矛盾,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改造世界是就是解决矛盾,因此,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正是如此,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就成为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2)矛盾分析法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历年高考涉及的题目的分值占总分的比例都比较高。 试题设问的指向主要有:事物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分为二的观点;

56、矛盾转化律;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主、次矛盾相互关系原理及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关系原理;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讲义(四)第四单元复习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一、复习策略本单元的核心问题是,在如何看待我们周围世界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容包括社会历史观和人生价值观。从考试的题型上看,涉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各种题型,近年来以非选择题考查的力度加大。考查的热点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价值定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对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认识。本单元命题选用“情

57、境”多为社会生活中的事例,有较强的时代性,因此复习时要注意结合当前弘扬的社会精神,分析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注意联系新涌现的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尤其要关注本年度出现的如抗震英雄、奥运冠军、航天英雄等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分析人生真正价值的内涵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问题,提高运用能力。二、2009高考考点4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I)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相独立性(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

58、矛盾的特点(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的概念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6)人生价值 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客观依据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阶级性 价值冲突及评价标准(8)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价值的实现方式个 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三、第三单元易错知识点1、凡是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注意:历史唯物主义才是)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始终是不可割的,社会存在依赖于社会意识( )(注意:社会存在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注意

59、: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4、社会存在的变化和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进行的( )(注意: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5、社会存在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6、我国的基本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注意:这是我国的主要矛盾.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生产力是客观的,生产关系也是客观的,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7、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相同. ( )(错,社会基本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

60、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都是通过实践加以解决.但在阶级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不同,解决的具体方式也不同,在阶级社会里,矛盾是对抗性的,通过阶级斗争去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通过改革来实现.)8、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人们( )(注意:起推动作用的人们)9,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 )(注意:颠倒了二者关系)10、改造客观世界是为了更好地改造主观世界( )(注意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主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11、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注意

61、: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12、所谓价值是指人对事物的积极意义( )(注意: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13、价值观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注意:价值观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意识关系: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人皆有之,但又因人而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不同性质的价值观其导向作用的性质不同。14、只要能满足人的需求的价值观就是正确的价值观( )(注意:正确的价值观首先要符合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规律,而能满足人的需求的价值

62、观不一定符合甚至违背客观规律的属性和规律。正确的价值观还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15、集体主义已成为我国每个公民的价值取向;承认个人利益就是个人主义( )(注意: 不符合事实;不能将二者划等号)16、集体主义能解决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注意:夸大了集体主义的作用)17、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实现了集体利益也就实现了个人利益( )(注意: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实现了前者不一定就能实现后者)18、先进人物只贡献不索取,因而人生价值大)( )(注意:不能将奉献和索取对立起来)19、要实现人生价值就要牺牲个人利益( )(注意:实现人生价值不等于牺牲个人利益)20、要实现人

63、的社会价值,最好先实现自我价值。强调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会抹杀个性。( )(注意:二者不存在先后关系;人生价值是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的,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彰显个性,追求个性的发展应该表现为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21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主要看他的物质贡献,因为物质贡献比精神贡献更重要( )(注意:哪个更重要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22、不断提高个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就能实现人生价值( )(注意: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23、贡献越多,索取越多( )(注意:贡献与索取不是对等关系,因为人

64、生价值的真正意义在于贡献,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始终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无私奉献是我们应该大力倡导的精神.)24、人生价值的两方面是对等的。( )( 一般来说,人生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适合的责任和贡献,即个人的社会价值;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即自我价值。通常认为前者是贡献,后者是索取。贡献和索取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始终是首位的。)24、只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境界,我们的事业就一定能成功( )(注意:艰苦奋斗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25、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必然能转化为现实( )(注意:这种

65、转化是有条件的)26、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实现最高理想,必须以共同理想为根本方向( )(注意:颠倒了二者关系)27、理想对人生,社会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注意:理想有科学,不科学之分)四、知识联系 全面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哲学基础: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哲学基础是:(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生活与哲学期末复习讲义历史唯物主义考点归纳-必记必背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

66、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 *第一部分 历史观(3条原理)3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重点掌握】【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方法论】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的同时,我们要注意确立先进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反对: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32、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重点掌

67、握】原理内容:(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

68、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应用范围】这一原理主要用于分析改革(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个方面)【例题】请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说明经济特区改革为什么要秉承“允许改革失败,不允许不改革”的理念?(5分)答案: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只能通过改革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为特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经济特区秉承“允许改革

69、失败,不允许不改革”的理念正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5分)3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体现在:人民尊重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及成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错误倾向

70、】反对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第二部分 价值观、人生观(5条原理)34、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方法论】我们一定要树立和坚持正确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反对:反对忽视价值观修养的错误思想。【应用范围】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劳动者个人应该树立正确的

71、价值观。更新就业观念,树立职业平等观、竞争就业观及多种方式就业观念。开展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活动,在全社会树立起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先进人物的价值选择、贪官污吏的堕落人生;社会主义荣辱观;奥运健儿为国拼搏的事迹;科学家为国争光、为国作贡献的事迹;先进人物的人生价值。*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和主体性特征(即因人而异)。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

72、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35、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原理内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即人生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看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

73、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反对: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强调其中某一方面的错误。36、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即我们应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重点掌握】 内容 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主观条件)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

74、值观的指引。【应用】:先进人物的人生价值,结合自已谈如何实现人生价值5-3P13606年广东政治,35,丛飞事件)37、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理原理内容: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对:在日常生活中,反对超脱社会,企图孤立于社会的个人英雄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社会条件、社会环境而无所作为的观念和做法。38、理想和现实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理想来源于现实。理想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

75、把理想植根于现实之中,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对理想的追求既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自己的实际,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一、高考政治选择题解题技巧1五种排除法排谬法(排错法):从偷换概念(鱼目混珠、张冠李戴、外延大于或小于)、观点绝对化(只要就,全,任何,已经)、位置颠倒、关系不成立等考虑。排异法:观点正确,但与题干无关。排重法:与题干意思相同、重复的题肢。排倒法:因果关系颠倒的题肢。做因果型选择题时,看是否同时具有先行后续和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排劣法:经过比较,把最能直接、根本、整体、全面说明题干意思的题肢选入。2.几种选择题的解题要诀漫画选择题:图画要看全,褒贬弄清

76、楚,把握好题旨,联系课本选。组合式选择题:可采用肯定筛选、否定筛选、“高频(或低频)排误”法。一材多用式选择题:注意上下题的联系。3、解析政治单项选择题的五项原则一、直接性原则:一般情况下,最能直接表达或说明题干意思的题支入选。在筛选过程总,切忌四个题肢未看完就作答。二、完整性原则:在审题时,要对题干描述的内容全面准确的概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全面把握,切忌断章取义或抓住举不丢掉整体。三、根本性原则: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题肢与题干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粗看一眼就觉得有多个答案,在这种情况下,能从根本上回答问题或最为深刻的回答题干提出问题的,则该题肢入选;如果从相对肤浅的角度回答题干问题的,该题肢就

77、不能入选。四、限定性原则:符合设问角度的入选,不符合者不入选。而哲学题目还需要注意的是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还是从“人生观、价值观”角度提出的,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具体的角度,题干提出问题的角度对于题肢的选择有很强的限定性,如果疏忽大意,就容易选择答非所问的选项。五,对应性原则 在选择题中,题肢强调的意思和题干强调的意思应该完全一致,互相对应,否则就会造成错位,所以考生在审题时,既要理解题干的中心意思,又要题肢的中心意思,然后进行对照,只有对应者才能入选。二、政治单项选择题的五项原则一、直接性原则在一个题干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题干比较符合题意,但只有一个题支是直接表达了

78、题干意思的,其他几个只是间接或引申意义上的表达。这类题目最能检测学生的思维慎密度。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对符合题意的题支仔细比较,一般情况下,最能直接表达或说明题干意思的题支入选。在筛选过程总,切忌四个题肢未看完就作答。例如:近年来,我国实施扩大内需的方针,采取有效的措施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这说明:A 刺激消费能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B 刺激消费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C 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的发展 D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简析:上述例题的中心意思是:刺激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A项是以间接引申的方式出现的,我们可以用图示表示为:消费生产综合国力。可见,A项超越了题干意思的范围。B项是在讲消费

79、和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也不符合本题的中心意思。C项讲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用图示表示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生产,可见,C项也偏离题意。而D项直接回答了题干的中心意思,所以答案应选D项。二、完整性原则 这类题目一般来说在四个题肢中,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题肢本身是正确的,其余几个本身都不完整。这要求考生在审题时,要对题干描述的内容全面准确的概括,要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全面把握,切忌断章取义或抓住举不丢掉整体。例题:下列对“个人是社会的细胞”理解正确的是( )A.个人离不开社会 B社会离不开个人C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D个人与社会处于同等地位简析:上述题干包含了这样两层意思:一

80、是个人离不开社会,二是社会离不开个人。A项只强调“社会”,B项只强调“个人”。所以A、B两项均不完整,都不能入选。而D项虽然完整,但说法错误,所以也不能入选。只有C项完整而正确的回答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以答案是C项。三、根本性原则在单项选择题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题肢与题干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粗看一眼就觉得有多个答案,在这种情况下,能从根本上回答问题或最为深刻的回答题干提出问题的,则该题肢入选;如果从相对肤浅的角度回答题干问题的,该题肢就不能入选。例如: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该地区已城市群为龙头,带动了去引经济的起飞。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 市场机

81、制比较成熟 B 特色经济形成规模C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D第一产业发展迅速 解析:导致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很多,如选项B、C都与经济高速发展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但这些因素是建立在市场机制比较成熟的基础上的,因此,选项A才是根本原因。答案为A项。四、限定性原则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题肢都符合材料的意思,符合设问角度的入选,不符合者不入选。常见的设问角度有“从经济常识角度”、“从哲学角度”“从政治常识角度”,而哲学题目还需要注意的是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还是从“人生观、价值观”角度提出的,另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具体的角度,题干提出问题的角度对于题肢的选择有很强的限定性,如果疏忽大意,就容易

82、选择答非所问的选项。例题:2004年夏天,在“电荒”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浙江省委和省政府明确表示,电力部门务必把居民生活用电作为头等大事,想方设法克服困难,坚决不拉生活用电。上述材料中浙江省委的这一做法体现了( )(1)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的原则(3)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4)党履行“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A(1)(2)(3)(4) B. (1)(2)(3) C (1)(2)(4) D (1)(3)(4)解析:题干材料中既有“浙江省委”的表示,也有“浙江省政府”的表示,但题目的最后限定性条件是“浙江省委”,如不仔细审题,很可能误会题意。“浙江省委”属于中国共

83、产党的组织,不属于国家机构,所以题肢(2)不符合题意,其余几个题肢符合,答案D项。五,对应性原则在选择题中,题肢强调的意思和题干强调的意思应该完全一致,互相对应,否则就会造成错位,所以考生在审题时,既要理解题干的中心意思,又要题肢的中心意思,然后进行对照,只有对应者才能入选。例如: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说明( )(1)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物质是运动的物质(3)运动离不开物质 (4)物质离不开运动A(1)(2) B(1)(3) C(2)(3) D(2)(4)解析:题干强调的是“物质”,而题肢中的(1)和(3)强调的是“运动”。所以答案选D。三、政治非选择题解题技巧(一)答题要求1.细读材料

84、。找出题眼,确定中心,分出层次。2.审清设问。弄清设问的规定性条件。3.找准关联。根据设问要求,确定试题与课本的关联点,选择应采用的知识。4.组织答案。多角度进行分析,分出主次、层次,按“先重点再其他,先观点后材料,先教材再创新”顺序组织答案,做到材料与知识一体化。5.规范作答。答题做到要点化、术语化、条理化、整洁化,忌出现错别字、“菜市场”式的生活化语言、基本知识表达错误、逻辑混乱、条理不清等。(二)设问审题要求注意应用知识范围的限定、设问主体的限定、设问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限定、设问对象(客体)的限定、设问材料(结合某材料)的限定、分值的要求,注意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明确答题

85、的重点所在。(三)如何体现类(或哲学依据、是如何做到)题型1“材料体现了什么(政治、经济或哲学)道理”类审材料,把握材料的中心主旨及含义层次,找出每一层次的关键词(即每一层次的主体和主体的行为)逐层思考材料体现的道理。组织答案时,不仅要指出材料体现的道理(理论观点),还要简单地概括说明每一观点是如何体现的。2“材料如何体现”类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应先把设问要体现的“大观点”拆分成若干“子观点”,然后根据罗列的“子观点”到背景材料中寻找相应的事实根据(防止不加分析全盘照搬材料),最后采用演绎法(观点+材料)或归纳法(材料+观点,即体现了)来整理组织答案。简单地说,应做到知识、材料层次化,材料层

86、次观点化,观点材料一体化(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四)启示型题型对于启示类题目,一般应从三方面考虑:一是先要分析材料,明确材料体现(说明)的道理;二是从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角度去回答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不这样做有什么危害的理论依据;第三,结合设问和材料,抽象出给我们的启示,明白我们应该怎么办,应吸取什么教训,坚持什么、反对什么。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是“原理+应该怎么办”,不必展开去分析。(五)限制型(运用知识分析说明)题型从设问来看,该题型指向非常具体,运用什么观点分析什么问题规定得十分严格,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小。答题时一要准确

87、把握原理的内容;二要以原理的内容为引子,着重结合材料说明其方法论要求;三要注意原理有几层意思,分析时也相应分几层展开。哲学常识归纳1、世界物质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在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必须尊重事物的客观属性及其规律。2、注意对“能动性”的理解:这里的能动含义是人的认识、实践不是机械、盲目的,作为与物相区别的特征来把握。 3、区别理解:意识内容的客观性与表现形式的主观性;4、就影响意识正确性的因素看,应该怎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5、对“意识的反作用”的理解:意识实践 物质形态变化6、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比较;怎样做到从实际出发?(注意把握全面、发展、整体的实际;克服主

88、观主义;坚持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怎样做到按规律办事?(尊重客观规律;发挥能动性,认识、利用规律。) 7、规律客观性 含义、表现;可以被认识、利用:(为什么?注意利用规律的表现) 注意规律的条件性(为什么?)和要求(怎样利用规律?)8、实事求是 = 按规律办事 = 利用规律 = 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科学执政、科学发展观)9、结合教材说明如何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错误观点是什么?)10、联系、发展(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11、矛盾分析法是正确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一分为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和重点论)12、怎样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矛盾观点;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在

89、运动中把握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主客观具体历史统一)13、怎样坚持发展观点?(包括3点方法论要求和原因、状态、趋势)14、区分:主次矛盾讲的是怎么做好复杂的事情,要抓重点、统筹兼顾 主次方面是用于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评价、看法,要全面看,看本质,看大局、看主流,籍以定性)15、在实践基础上 ,认识由感性到理性并不断发展;进而用认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又自觉改造思想认识,最终达到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和改造是认识论的全部要义!16、价值观是支配人的活动的动机和观念,大处说,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讲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即科学发展观和自觉维护整体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就个体而言,应该注重为社会的贡献。社会的进

90、步也表现为更多的对群众利益的关心、维护、发展。题方法指南:哲学观点运用类的问题-注意整体把握、突出最主要的观点。分层次,先观点、后分析。分析不可缺。见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材料时,应用联系的观点、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意识能动作用原理(错误意识的指导-传统发展观,正确意识的指导 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发展观来解题。)哲学背囊1、三个双胞胎凡讲到“精神反作用”如:“政治文明”“民族精神”“三个代表作为 指导思想”“神六精神”“搞非精神”等有关的题都可考虑:(1)意识反作用(2)科学理论的反作用(3)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三胞胎)凡讲到与“创新”有关的题

91、时都可考虑用上:(1)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的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展的观点(创新精神)、(3)认识在实践中的深化扩展推移(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三胞胎)凡讲到现实决定“方针政策”“思想”“路线”的,都可用上“(1)物质习定意识”(2)“实践决定认识(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三胞胎)2、一个双胞胎(这两个往往是同时体现的)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矛盾特殊性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哲理=哲学道理=哲学原理+方法论4、想问题、办事情只能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从意识(主义、思想、理论、主观经验)出发,不能从人民的愿望、利益出发!但要以人民的利益为目的、归宿。5、凡是三者或

92、者以上的都可以用联系的观点来解题。6、凡是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都体现了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为人类造福。但并不是改变联系。(如:青藏铁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等)7、2 联系和规律具有客观性,起作用又是需要条件的,所以人们不能改变联系本身,但可以改变联系和规律起作用的条件,让联系和规律起作用或不起作用。8、任何事物必定与他事物有联系,但并非任何二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9、 见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材料时,应用联系的观点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发展观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来解题。10、 规律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虽然人类不能改造规律,但人发挥主观能

93、动性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的。11、有因必有果,即使是毫无结果,这里结果就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结果”,因果联系可以提高人们认识事物的预见性,如禽流感和公共安全的预警体系12、 所有的转化都需要条件。如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1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但不是根本动力,根本动力是内因14、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定是内因如下列错观点:对外开放是振兴中华的基本立足点;实施“走出去”是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的根本性措施,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我国经济发展中依赖外国的资金与技术;我国、外国货币的升贬值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广告比商品的质量、服务更重要,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94、近朱者赤,近墨者黑;14、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解题方法: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 前提法前提是二个或二个以上矛盾(复杂事物)前提是只有一个矛盾(单一事物) 适用范围讲做,解决问题、办事情讲想,分析问题、评价 关键词法抓关键。抓中心抓重点。抓症结。抓要害本质。性质。主流。主体。抓支流。 常见事例擒贼先擒王。画龙点晴、抓大放小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三农是重中之重瑕不掩瑜、党内腐败是支流、网络利大于弊、我党取的成就和不足 15凡是结构调整都符合(1)事物在构成方式上的变化引起事物的质变(2)整体和部分的联系16、物质的唯一特征(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17、新事物对旧事物是“扬弃”不是抛弃。(

95、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8、 在做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题时,应两者同时具有。如:目前三农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19、 事物发展是螺旋式、波浪式上升的,不是直线上升也不是循环往复的20、理性认识未必比感性认识正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的。21、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即是实践。意识的来源是客观世界。22、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但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23、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人类认识秩序是特殊普遍特殊24、任何人的活动都有意识的指导,那怕是盲目的活动也是有错误认识的指导。26、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即是实践),但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二个:(直接经验)参加实践和(间接经验)读书。在学习书本知识的

96、同时积极参加实践。27、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28、任何事物都有两点(即矛盾)任何事物都有优点与缺点29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30、马克思 唯物论(1物质和意识、尊重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法(234课:联系发展矛盾原因状态趋势) 认识论(5、8课认识和实践) 历史唯物主义(6课价值观7课人生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唯物主义(即: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主观试题答题技巧-常用措施类语言【哲学角度 】 凡讲到“精神反作用” 如:“政治文明”“民族精神”“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生态文

97、明”等与意识反作用有关的题都可考虑:意识能动作用(科学理论的能动作用、认识的反作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三观。传承优良民族精神)凡讲到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有关的题的 可考虑用上: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的转移为转移。)、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发展、辨证的否定、创新精神、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凡讲到现实决定“方针政策”“思想”“路线”的 可用上“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四个双胞胎: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共性与个性/整体与局部;系统优化/量变与质变。二、哲学主观题一般答题方式:原理+方法论+材料分析(小材料+小观点),材料分析必须紧扣原理方法论。要善于提炼材料语言,同时要注意画龙点睛,如:正体现了这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